《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资料祥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资料祥解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药学基础,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张荣华,什么是中医学?,当代中国的医学包括中国的现代医学及中国的传统医学如藏医、壮医等汉译英: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即传统的中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传统的中医学发源于中原,以汉民族防治疾病的理论为主体。日本称中医为汉方医学。因此,中医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
2、、刮痧、推 拿、耳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一个典故,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人常用“誉满杏林”等语来称颂医家,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中药学基础知识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常用非药物疗法与保健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及气血津液、藏腑等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简单运用四诊八纲等基本诊疗手段初步了解四气五味等中药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熟练掌握中药的煎服法、服药禁忌,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养生学所包含的精神养生、饮食养主、四季养生等相关内容能简单运用几
3、种中医常用的非药物保健治疗方法,特别是针灸、推拿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医阴阳不是迷信中医有理论中医不难学中医怎么学?,中医阴阳不是迷信,有所指,是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有理论,能指导临床。不同理论,不同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不难学:虚、实;胁肋;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人们常说“感人肺腑”中医怎么学?两个体系,抓住特点;全面理解,重点记忆;课堂听好,加强思考,对中医和中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迷信,也不要轻易地否定,更不要看不起中医和学中医的人要注意正确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
4、之处,尤其要注意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即基本特点,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的整体性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五脏 六腑 五体 五官 心 小肠 脉 舌 肝 胆 筋 目 脾 胃 肉 口 肺 大肠 皮 鼻 肾 膀胱 骨 耳及二阴,(2)生理活动的统一协
5、调性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各脏腑组织功能之间的这种整体作用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3)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即脏腑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脏腑之间也可以相互传变。,(4)诊断上的整体分析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在诊断疾病时就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五官、形体、色脉的变化,来了解判断内脏的病变而作出诊断察其外而知其内。(5)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在整体层次上进行调理。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局部病变,从整体出发,如舌疮清心,目赤泻肝等;形神共养以养生
6、防病,2.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人是可以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 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 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生理:随着自然界一天之中有昼夜晨昏阳气的消长盛衰过程,人体与之相适应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病理:病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地区方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生理: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病理:南方多湿热病,北方多风寒
7、病(2)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和心神健康,成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1)症:即症状。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反映(体征)。如恶寒、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等,是辨证的主要依据(2)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的一组症状的病理概括。它反映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的关系等。它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证的结果。上述症状可以概括为风寒表证(3)病:即疾病,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有一定的病因和病变规律,有较固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麻疹等等,(4)病、症、证的关系“症
8、”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一组症状能概括为某一种证候,而一种证候也包括若干症状“病”既包括几组症状,又可包括几个不同的证候。某一种疾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但表现症状不同,而且形成不同的证,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用方遣药。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即理法方药,3)同病异治的概念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
9、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如麻疹,初期解表透疹,中期清泻肺胃,后期养阴清热4)异病同治的概念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如脱肛、子宫脱垂都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 5)对症治疗、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应用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辩证。但首先是着眼于证的分辨,病机的区别。相同的证候,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对症治疗,因“症”是外在表现,此方法只是治标之法,权宜之计,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
10、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
11、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等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阴阳的特征: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都属于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学说,
12、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天与地、出与入、动与静、水与火等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阴阳学说,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学说,阴阳学
13、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则疾病发生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 理状态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发热、口渴、脉数(快)等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不发热,口
14、不渴、手 足冷、脉迟(慢)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偏衰: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胜而出现寒象,为“阳虚则寒”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胜而出现热象,为“阴虚则热”,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阴阳互损: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阴阳转化,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指导疾病诊断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
15、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药有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具体用法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 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 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 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阴阳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
16、,指导疾病的预防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应保持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则能驱病延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调节阴阳,(二)五行学说,五行 又称“五材”,即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 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特性土“土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 特性。“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 之母”金“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 特性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 特性,五行学
17、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学里,五行分类方法主要用于人体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腑;外有目舌口鼻耳五官,筋脉肉骨皮五体人体排出涕泪涎汗唾五液人的感情分怒喜思悲恐五志,五脏分担了精神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木肝:主疏泄,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 泪,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肝藏魂,与胆 相表里火心: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 体合脉,在窍为舌,心藏神。与小肠相 表里土脾: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 体合肉,在窍为口,脾藏意,与胃相表 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在志 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在窍为 鼻,肺藏魄
18、,与大肠相表里水肾:藏精,主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肾藏志,与膀胱 相表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这即是五行生克乘侮的主要意义,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
19、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木 水 火 金 土,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木肝:主疏泄,藏血 火心:主血脉 土脾:主运化 金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水肾:藏精,主水,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火 心火之
20、热以温脾土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 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肾水之精以养肝木,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病理传变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肝旺泻心法: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肾实泻肝法:泻肝火以治疗肾功能偏亢,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抑木扶
21、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个部分的通路。在这些通路中,呈线状分布,部位比较深在的叫经脉;呈网状分布,部位较表浅的叫络脉,经络的概念,十二经的组成,十二经脉,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22、,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四、臧象学说(脏腑学说),藏象的定义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内脏的总称)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张景岳:“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即五脏:肝、心、脾、肺、肾腑即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化生与贮藏精气六腑:受盛与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形似六腑、功类五脏,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
23、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念脏腑是密切相关的,有的还存在还有特定的对应或称“表里”关系,脏腑(心与小肠),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接受由胃而来的水谷,而后主化物和分别清浊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
24、,脏腑(心与小肠),心与脾:“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心与肾: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脏腑(肝与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
25、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脏腑(肝与胆),脾与肝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脏腑(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26、主要指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脾气宜升(升清、升举),脾喜燥恶湿,脏腑(脾与胃),脾与胃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脏腑(脾与胃),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脏腑(肺与大肠),肺位于胸腔
27、,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上接小肠、下连肛门。主传化糟粕,脏腑(肺与大肠),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如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肺与脾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脏腑(肾与膀胱),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的主要生理 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膀胱于下腹,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主要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脏腑(肾与膀胱),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肾与肝主要是藏精与藏血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需肝血化精不断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