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血栓和止血检查课件.ppt
《出血血栓和止血检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血血栓和止血检查课件.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血、血栓和止血检查,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止血与凝血的机理概述(止血机制,凝血和抗凝机制,纤维蛋白溶解及其抑制因子,血管内变系统,止血学的分子标志物)。毛细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检查(毛细血管脆性及出血时测定)。血小板的其它相关检查(血块退缩实验,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四因子测定,血小板抗体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抗凝功能检查(凝血酶凝固时间,抗凝血酶测定),纤溶功能检查(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检查,FDP和D-二聚体测定,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体,纤溶酶原活性)。凝血酶生成标志物检查(纤维蛋白肽
2、A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血管系统相关标志物检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检查,血栓调节素检查)。出血性疾病的检查(出血性疾病的过筛实验,特殊检查,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检查)。,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管壁的作用(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
3、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二期止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4)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小板的作用 1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与血小板糖蛋白(
4、GP)I有关,而VWF因子是它们中间的桥梁。2血小板聚集 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的粘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主要通过:ADP途径;前列腺素环过氧化物及TXA2途径;PAF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b/a对聚集起重要作用。GPb/a能形成钙离子复合物,在血小板膜上组成纤维蛋白受体。,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大部分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同时能引起释放反应,但诱导剂的强度对释放的结果有差别,有的只能引起或颗粒释放,有的引起溶酶体内容物释放,释放的活性物质均有利于止血。4血小板的促凝活性 血小板表面有吸附的各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等均能促进凝血。血小板的接触产物活性(CPFA)在A
5、DP相互作用时可激活因子,血小板的胶原诱导凝血活性(CICA)在与胶原接触后能激活因子。,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5.血块收缩 血小板合成释放的TXA2和5-HT捉进一步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则最终可使纤维蛋白收缩(血块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止血更加彻底。6.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过程分3期1期凝血活酶的生成期2期凝血酶的生成期3期纤维蛋白的形成期,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外源
6、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激活为a,从而形成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a单独激活因子增强16000倍。,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
7、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a或因子a-组织因子-因子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a或因子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a将因子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a又激活了因
8、子。单独的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凝血的共同途径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浆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编号 名称 生成部位 半寿期(h)参与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 肝 46144 共同 凝血酶原 肝 4860 共同 组织因子 脑肺等组织 外源 钙离子 易变因子 肝 1215 共同 稳定因子 肝 46 外源 抗血友病球蛋白 不明 812 内源 血浆凝血活酶 肝 2448 内源 Stuart
9、-Prower 肝 48-72 共同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肝 4884 内源 接触因子 肝 4860 内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 48122 共同 巨核细胞血小板 激肽释放酶原 肝 内源 高他子量激肽原 肝 144 内源,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抗血液凝固系统(1)抗凝物的种类: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HC)、1抗胰蛋白酶(1-AT)、2巨球蛋白(2-M)和C1-抑制剂(C1-INH)。(2)抗凝机制:由细胞和体液因素完成。细胞机制: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体液抗凝
10、作用包括抗凝血酶(AT-):由肝、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它的机制是肝素与AT-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酶失去活性起抗凝作用。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抗凝机制是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生成活化蛋白C起抗凝作用。,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不需要纤维蛋白
11、作为辅因子。纤溶酶原(PLG):是由肝脏合成,在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纤溶酶原(PLG)可通过三条途径(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被激活为纤溶酶PL。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Y、D和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以上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管壁检查,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是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的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
12、完整性及脆性。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与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以及vWF等因素有关。当上述因素有缺陷或者维生素C及P缺乏,血管受到微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损害时,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其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新出血点则增多。,血管壁检查,在前臂肘窝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内有无出血点,如发现有出血点则以标记笔标记。将血压计袖带缚于该侧上臂,先测量血压,然后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解除压力。解除压力5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数目。,血管壁检查,结果的判定:正常男性0-5个,女性0-10个,若出血点10个为阳性,10-50个
13、为“+”,50个为“+”,前臂伸侧及手背有出血点者“+”,前臂屈、伸侧以及手臂均有出血点或紫斑者为“+”。,血管壁检查,临床意义(1)毛细血管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本试验较有价值。(2)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血小板病。(3)其他: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肝脏疾病、尿毒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壁检查,出血时间(BT)测定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
14、时间(bleeding time,BT)。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血管壁检查,正常值出血时间测定器法:6.92.1min,9 min为异常。,血管壁检查,临床意义(1)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2)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血小板检测
15、,血块收缩试验 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血小板检测,参考值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小时收缩完全全血定量法:55%-77%,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1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1)血小板功能缺陷,收缩蛋白作用减弱,使血块收缩受限,如血小板无力症等。(2)血小板数量减少,使血块收缩作用减弱,当血小板数小于50 x109/L时,血块收缩明显减退,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严重凝血障碍者,血液不能正常凝固,使
16、血块收缩受限,如显著的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4)红细胞增多症时,由于血块内红细胞多,体积大,影响血块收缩。2血块收缩过度:(1)凝血因子XIII缺乏时,凝固的血液没有形成纤维蛋白交联网,使血块空隙减小,收缩过度。(2)严重贫血或失血者,红细胞少,使血块收缩程度增加。,血小板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的检测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和PAC3。现以PAIgG检测为例。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将抗人IgG抗体包被在酶标板反应孔内,加入被检血小板裂解液,若此液中存在PAIgG,便与包被的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
17、IgG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其深浅与血小板裂解液中的PAIgG成正比。根据被检者所测得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小板裂解液中的PAIgG含量。,血小板检测,参考值:PAIgG:078.8ng107血小板;PAIgM:07.0ng107血小板;PAIgA:02.0ng107血小板。,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1)PAIg增高: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其灵敏度可高达100%.但其特异性较低,许多疾病如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
18、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良性单株丙球蛋白血症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观察病情: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复发后,则又可升高。,血小板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试验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具有黏着于异物(玻球法、玻璃珠柱法)表面的功能称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黏附功能的方法称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检测,正常值(1)玻球法:62.5%8.61%。(2)玻璃珠柱法:男性:28.9%40.9%;女性:34.2%44.6%。,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1)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血管性血友病(VW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爱-唐综合征以及肝硬化、
19、尿毒症、骨髓增生综合征、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2)血小板黏附率增高: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形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疾病等。,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 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着ADP特殊受体,ADP可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释放,血小板就会解聚而恢复正常形态。,血小板检测,正常值ADP最大聚集率为62.716.1%,聚集曲线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抗原一
20、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及吸烟等。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储存池病、May-Heegglin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的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内源抗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共同途径中凝血
21、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的水平。本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敏感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凝血因子检测,参考值3243s,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低于25%甲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血友病乙)、和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缺乏时也可延长,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凝血因子检测,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
22、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第三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凝血因子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凝血因子检测,正常值 11-13秒之间活动度正常值 80%-100%,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
23、义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2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s计3分,结合其它4项指标(白蛋白、胆红素、腹水、脑病)将肝病患者肝功能储备分为A、B
24、、C级;,凝血因子检测,3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4 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凝血因子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25、,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增加 月经期和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大叶肺炎、支气管肿瘤、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尿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剧烈运动后纤维蛋白原增加。2.纤维蛋白原减少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早产儿、肝损伤(如氯仿、磷、急性黄色肝萎缩,微生物毒素中毒、肝硬化),恶性肿瘤,烧伤,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增高,见于DIC。,抗凝物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参考值 发色底物法:108.5%5.3%,抗凝物质检测,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也见于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血 血栓 止血 检查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