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
《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01(绪论、阴阳)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医 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 杜立阳,第一章 绪 论,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世界医学起源的传统医学,对人类的生存繁衍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与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被称为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后两者虽比中医药学发源要早,但现在却仅剩一些散在的疗法与零散的理论,唯有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依然生机勃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中医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一、中医学起源 早期的人类最简单的劳动对受伤部位本能的抚摸、按压按摩止痛术和止血术以泥土、树叶、草茎涂裹创伤外治法和外
2、用药使用锋利的砭石切开脓疮外科的雏形用石针、骨针刺激某一疼痛部位针术的萌芽人类的自助救护行为是中医药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起始点之一。,用火烤石片温熨疼痛之处,点燃树枝、草根进行局部灸“熨法”和“灸法”采集植物根茎、果实、花叶充饥,有时无意中解除了某些痛苦草药中药以起源于植物的居多,故称“草药”、“本草”陶器的发明及应用为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熬成汤液创造了条件汤液剂型的鼻祖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期为生存、为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创造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春秋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 2.秦汉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3、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几部奠基性的医学经典著作为主要标志:(1)内经,现存素问、灵枢两部分。(2)难经,可视为内经之辅翼,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补充了 内经的不足,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3)神农本草经,为药学专著,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把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描述了许多病证、治法和方药,为确立辨证施治原则做出了贡献。后经整理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建国以来,在党的政策关怀下,中医学有了
4、长足进展,预示着中医学的一次新的飞跃。,第二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本源以及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界物质演化的最高产物。中医学研究和探讨人的各种生理活动的奥秘和病理变化的机理,寻找防治疾病的措施。对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中医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此外,中医学还研究人与气候、物候、天文、历法,人与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关系。中药学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之大成,实属生物学、化学等科学。这些都体现出中医学自然科学属性的一个方面。,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5、。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给人以不同的影响,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由于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物质条件不同会表现出心理、生理、体质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系列医学问题。人人都在社会中担任一定“角色”,社会“角色”的转变,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引起一些身心疾病,从中可以看出中医学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它与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自然科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基础学科的任务是探索物质的本原、本质,着眼于揭示物质生成、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应用学科则是以基础
6、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理论指导,运用具体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各脏腑、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疾病的病因、病机变化规律;疾病的治疗原则等等。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带有基础学科特征。,应用中医学基础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内、外、妇、儿、针灸各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由于历代名医辈出,及时总结经验,阐述新观点,建立新理论,研制新方剂,创造新疗法,使中医不仅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还治愈了许多疑难痼疾,疗效十分显
7、著。此外,中医学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分化,不断发展,乃至学术交叉、边缘融合,又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在预防医学、法医学、食疗营养学、养生学、医疗体育等方面,成绩斐然,作用突出。,总之,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透的结果。,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于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以阴阳两分法来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现象,分析致病因素及抗病能力,划分中药属性等。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的属性特征,及
8、彼此间生克制化规律,援物比类、演绎推理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能够反应人的生理机能变化和病理现象的最本质的物质,就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改变以及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各种平衡失调及联系失控。因此说,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临床各科诊疗理论;气功导引与养生保健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医理论体系。,第四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以及相互联系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9、,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当密切。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二)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1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总之,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的统一整体,同时也认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和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领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二、辨证论治 所谓“证”又称“证候”。证包括各种临床表现,以及与这些临床表现紧密联系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和疾病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机体自身抗病能
10、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证”代表了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部情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比“症”和“体征”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辨是审辨、鉴别的意思。辨证是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它是对证的分析、综合与判断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与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恒动观念 恒指经常、不断、连续永恒;动即运动、变化、发展;恒动就是经常、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11、医学认为,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等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这就是恒动观念。(一)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命过程中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二)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第五节 中医学学科优势一、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放在自然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以整体的观点进行诊疗,其医学模式同现代医学目前所提倡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人伦”(20世纪70年代,由恩格尔(GLEngel)提出)等多元的医学模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临床诊疗的优势 中医诊查疾病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获取临床资
12、料,具有无创、简单、经济的特点,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从而更有利于纠正机体的各种失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针灸、按摩),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其中植物、动物类药(天然药物)占其大半,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小,而且通过药物配伍,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因此中药方剂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药源性公害”明显低于西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病死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医的优势也是有条件的,如治疗糖尿病,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
13、肾衰竭的病理进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对于中风,中医药治疗在降血压、快速清除出血和急救等方面不及西医,但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着较明显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三、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在历代医学著作中都有养生保健方面知识的论述,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措施,如:东汉华佗首创五禽戏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后世医家创造的食疗、药膳、吐纳、导引、针灸、推拿、太极拳等等,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第六节 中西医学之比较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14、,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8世纪以前,西方医学流派纷呈,一直处于多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希波克拉底的“四元液”学说,到盖伦的“灵气”学说、“原力说”等)。,直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如显微镜技术的应用,细胞病理学说的创立,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消毒法、麻醉法的发明使用等。以主观推断为主的思辨方法,逐渐被以分析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医学迅速汲取同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众多成果,终于迎来了20世纪近代西方医学划时代的进步。,二、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中医药学萌芽形成于原始社会、
15、奴隶社会,成长、成熟于封建社会,飞速发展于当今社会。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所占时间最长。以儒家学说为上层建筑,以尊孔读经、固步自封为特点,以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特定的社会制度;相对统一、稳定,但又兼封闭、保守而专制的政治制度;书同文,车同轨,货币统一,法律、度量衡统一等的社会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了中医学只在整体理论框架内求同存异的趋向性。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医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到了遏制,创新意识常被束缚。,在西方社会,政治结构比较松散,稳定统一只是暂时局面,政治制度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历史悠久,那样“大一统”
16、。这给西方医学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了思想活跃、自由探索、创新争鸣的氛围,促进了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三、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封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原有自身体系、框架中持续发展与充实,未曾出现过中断或被异化的现象。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医学发展及替代经常发生,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开放创新促进了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四、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 由于中西医分别是东西方文化母体孕育出的产物。文化背景差异甚大,方法论不同,因此,对医学领域中诸多问题审视角度也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结果。一个信奉阴阳、五行和“气”的变化,一个崇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01 绪论 阴阳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