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课件.ppt
《《内科学》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肝 性 脑 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交大一附院消化内科,乔 文,概 念,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由于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机制。,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 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病因与分类,各型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重症病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病 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严重胆系感染 门体分流异常,病因,诱因,1.消化道出血 2
2、.大量排钾利尿 3.放腹水 4.高蛋白饮食 5.催眠镇静药 6.麻醉药 7.便秘 8.尿毒症 9.外科手术 10.感染,根据基础疾病将肝性脑病分为三种类型(1998年,维也纳):A型(肝性脑病伴急性肝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症状。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HE出现于2-12周,可有诱因。B型(肝性脑病伴门体旁路)单纯门体旁路引起,无明确的肝细胞疾病。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分类(一),分类(二),C型(肝性脑病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是H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常伴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可分为:发作型HE 持续
3、型HE 轻微型HE,分类(三)-C型分类,MHZ:无临床及常规生化检测的异常,仅用神 经心理学或神经生理学检测方法才能检 测到智力、神经和精神方面的轻微异常。,分类(四)-C型分类,SHE(symptomatic HE):主要表现为认知、精神和运动的障碍。发作性HE:有诱因的HE 自发性HE 复发性HE:1年内有2次或以上HE发作 持续性HE:轻型HE:相当于West-Haven1级 重型HE:相当于West-Haven2-3级 治疗依赖性HE:经药物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停药后 很快加重。,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不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三个环节:(1)病理生理基础:肝细
4、胞功能衰竭和门体分流存在(2)循环毒素的产生(3)突破血脑屏障的循环毒素在不同水平上对脑功能 的损害,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毒物,肝功能衰竭、门-体分流大量毒素入血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 什么毒素(what)?严重肝病时为什么增多(why)?如何引起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how)?,(1)氨(2)-氨基丁酸与内源性苯二氮卓(GABA/BZ)(3)芳香族氨基酸与假性神经递质(4)锰离子(5)其他:甲基硫醇、二甲基亚砜、短链脂肪酸,发病机制,一、氨中毒学说 氨代谢紊乱,尿素合成障碍,致使血氨升 高并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一)氨的来源,肠道 肾脏 骨骼肌,发病机制,1、肠道 是
5、氨的主要来源,4克/日。主要是肠菌对食物中 蛋白质的分解。氨的产生 谷氨酰胺 NH3+谷氨酸 尿素尿素酶分解 NH3+二氧化碳 蛋白质氨基酸氧化酶分解 NH3,发病机制,氨的吸收 主要是非离子型氨NH3 其次是离子型铵NH4+NH3有毒型,能透过血脑屏障 NH4+无毒型,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PH的影响PH6 肠腔NH3 血液循环PH6 血液中NH3 肠腔排出,发病机制,2、肾 谷氨酰胺 NH3+谷氨酸 3、骨骼肌和心肌 活动时产NH3,发病机制,谷氨酰胺酶,(二)血NH3的清除途径,尿素合成:肠氨在肝中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组织利用:肝脑肾利用、消耗氨成谷氨酸、谷氨酰胺
6、肾脏排出:尿素形式,NH4+形式肺脏呼出,发病机制,图肝脏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OC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CPS: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尿素,AA,NH3,NH3,NH3,尿素,NH3,脑,体循环,肝,肠,侧支循环,鸟氨酸循环,氨中毒学说,(三)HE时血氨的诱发因素,1 高蛋白饮食肠内产氨 2 消化道出血 肠内产氨和其他有害增加 低血压低血氧,可提高脑细胞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 引起肾功能不全,尿素经肾排出减少,泌入肠道的尿素 增加,肠道产氨增加3 低钾性碱中毒 NH3透过血脑屏障,发病机制,4 大量利尿钾排出过多代碱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功能不全5 放腹水过多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功能不全6 便秘毒物与肠
7、粘膜接触时间延长毒物吸收7 感染组织分解代谢 NH3使组织耗氧量增加 肝脑肾损害加重,发病机制,8 低血压增加脑细胞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引起肾功能不全 9 镇静催眠药直接抑制大脑呼吸中枢,任何损害肝脏的药物均 可加重肝性脑病 10 腹泻肠内菌群产氨增加引起水电解质丢失和有效 血容量不足,发病机制,氨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ATP生成,消耗(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氨基丁酸)(3)脑内 谷氨酰胺合成增加,脑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肿胀(4)氨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发病机制,发病机制,GABA(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介质),氯离子
8、内流,二、-氨基丁酸和内源性苯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血脑屏障,大脑突触后神经元GABA受体 BZ受体 巴比妥受体,GABA/BZ复合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抑制,入脑-羟化酶,酪氨酸,左旋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真神经递质),食物中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竞争性结合竞争性地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脑功能紊乱,兴奋性神经递质,肠道细菌脱羧酶酪胺,苯乙胺单胺氧化酶鱆胺,苯乙醇胺(假神经递质),三、假性神经递质,发病机制,四、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33.5正常时,0.61.2肝性脑病时,BCAA,AAA,发病机制,BCAA,血浆氨基酸失衡的原因,AA
9、A,发病机制,五、锰,1、肝脏排泄锰血脑锰影响其它神经递质的功能 和多巴胺功能。,2、促进神经类固醇合成,3、Parkinsonian样症状(扑翼样震颤),发病机制,1、5-羟色胺(5-HT),六、其他,肝硬化时脑内5羟色胺唤醒功能,2、内源性阿片系统,HE时血中-内啡肽 影响神志状态,3、硫醇和SCFA协同毒性作用,蛋氨酸甲基硫醇,肠腔细菌,短链脂肪酸(SCFA),肝硬化时,二者血浓度,并引起肝臭,氨,引起实验性HE二甲基亚砜硫醇是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时产生硫醇是肝臭的主要原因,硫醇能抑制Na+/K+-ATPase活性硫醇能增强氨的毒性作用,病理改变,1、急性:无明显的解剖异常,3850有脑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学 肝性脑病 发病 机制 诊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