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概 述(一)项目名称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二)服务领域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制造、安装、调试、营销和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等方面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机电装备制造、模具加工等领域。(三)建设资金投入及用途项目总投资 256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投入 85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4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200 万元,其他170万元。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90万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80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 3
2、72万元(其中 214 万用于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能力建设 108 万元。二、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低水平的劳动者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和资本,机电结合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在机电技术上又相对比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稀少、缺乏竞争能力,机电产品从外观质量到内部质量都
3、反映出诸多问题。企业为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纷纷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引进机电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的建设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科技兴国、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4、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能动手实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力军。(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引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 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 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教育部高教
5、司提供的数据。河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其中建设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机械设备、农业机械、重型机械、电工电气、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工程机械、模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是必然趋势,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据调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
6、上企业1864家,其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数控岗位的需求量最大。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53%,数控编程岗位占26%,数控机床维护岗位占8%,工艺设计占11%,其它岗位占4%。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数控工艺与编程、机床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数控工艺、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营销
7、设备维护普通加工数控加工其它人员其它人员数控加工普通加工设备维护产品营销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企业管理图1机械制造类企业岗位需求分布图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历史基础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河南省、郑州市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专业,2009年又被郑州市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示范专业;2009年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该教学团队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郑州地方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2008年被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实训)室,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迄
8、今为止,本专业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22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5%以上,专业对口率90.3%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师资队伍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有34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9人(含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1人,市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素质达100%),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5人,专兼比例达到1:0.79。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
9、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获得过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一支优秀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团队基本结构状况见表1,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见表2、表3。(三)实训实习条件河南省一流按照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共同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的共建原则,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囊括了数控实训中心、柔性生产线、热处理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测控技术实训室、机械创新实
10、训室、CAD/CAM实训室等23个实训室和金工实习工厂、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还与企业签约共同建设了校内“上海大众实训中心”和“广电银通中州大学实训中心”。在校外,与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专业改革成就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构建了行动型课程体系;建立了先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1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行动型课程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通过校内两年的专业教学,半年的校内综合实训,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依据能力递进规律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授课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授课环境与
12、工作环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二十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产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地成效。2.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13、. 优质的社会服务,确立了专业社会品牌团队坚持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并重。主持完成的“NZG-31型内燃钢轨钻孔机”、“气管快速连接与分离装置”、“HFS系列呼吸机”、“MC60数控加工中心制冷压缩机改造”、“双偏心半球阀阀芯研磨机理及工艺研究”、“微型自动温度多段测量记录器”等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和专利在多家企业获得应用。主要技术成果服务项目统计见表5。我校设有“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AutoCAD绘图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为社会培训专门人才38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培训服务情况统计见表6。(五)目前存在的不足1教学模式有待进
14、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优化。2专业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较少,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3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中原一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
15、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河南省及郑州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
16、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2+0.5+0.5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
17、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内企业中心达到4个;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3.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以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度量来配置专任教师。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引进3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
18、物。以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深度。(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增加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保持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100% 。?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建设,争取团队中教授达到6人,博士达到3人,硕士达到16人。(2)兼职教师队
19、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依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争取年均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260余人次。2)依托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建设“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以技术咨询、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主要功能定位,结合实训与教学承担企业科研与生产任务,实现年收入
20、50余万元。五、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河南省机电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工学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适应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紧密围绕河南省和郑州周边产业
21、区对机电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深入机电产品制造、销售、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 2. 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2+0.5+0.5”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即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半年的校内岗前模拟综合训练,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最后半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22、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性训练,达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3校企联合,深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企业和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初步认识职场”、“ 理论实践训练”和“顶岗就业砺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4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及装备制
23、造行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学会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掌握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机械及电子工艺设计能力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所服务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2)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标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
24、程体系见图4。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为依据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将岗位能力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推行证书的考试制度改革,实现职业技能的证书与学历证书融合的“双证书”教育。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标准,部分学生经培训考核后可获得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证书。达到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培养职业综合素养。5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机电专业实践性强,能力培养范围广的特点,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将教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