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
《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单元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动: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律动:跳柴歌奏:竖笛练习阿西里西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用轻快,愉悦的声乐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和跳柴歌,表达歌曲的情绪。掌握歌曲当中的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等。通过接口唱,在句末长音处添加身势活动等方式,感受歌曲句逗特点。2认识连线的两种不同的含义,并能过在歌曲演唱中较好的表现出来。学会竖笛“mi”的吹奏方法,随着乐曲中力度起伏的变化,准确,连贯,流畅地表现音乐。3通过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体验乐曲中各段落与拍号的变化,并能运用肢体语言,
2、打击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并能跟着音乐律动。4在了解民俗民风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跳柴”游戏和歌表演活动,要求动作合拍,情绪饱满,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增强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单元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听花儿与少年2游戏:配合音乐做声势动作3. 舞蹈:花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听辨乐曲片段节拍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
3、够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扩大音乐文化的视野。重难点重点:感受花儿与少年不同版本的特色。 难点: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等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花儿与少年音乐声中走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导入1欣赏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度特色和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 2介绍“花儿”(1)师:青海的花儿是民歌中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PPT出示“花儿”)。3.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
4、年(笛子独奏)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变化的呢? 学生欣赏乐曲,(情绪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4情绪的变化和乐曲速度和节拍有关系,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5.学生用“la”哼唱,非常欢快的A段请大家自己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6.融入歌曲:A段声势表演,B段跟着哼唱。三、扩展欣赏花儿与少年(女子十二乐坊)四、扩展王洛宾的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说感受。五、课堂总结我们身边有许多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多去了解,
5、播放花儿与少年结束这节课。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2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快乐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认识连线的作用,运用到歌曲的演唱表现中。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学会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参与民歌的演唱活动,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感受音乐的多元化。 重难点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难点:连线处音值要唱的饱满。 教具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6、2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玩,请看图片。(展示台湾图片),在台湾有个有趣的民族高山族,他们有很多好听的歌曲,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唱一唱他们的歌曲,感受他们的热情。二、教学新歌1欣赏:在背景音乐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台湾风光。2教师范唱。师: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曲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演唱一遍,想一想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生:情绪欢快自豪,内容是赞美家乡。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遍,随着音乐轻轻地摆动身体。3.试唱曲谱。 (1)用la模唱旋律(2)跟随钢琴学唱歌词,并且认识连线记号,了解连线的作用,并且能运用到演唱中。(3
7、)完整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顺序。(4)完整唱歌曲,注意音准,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科尔文手势。4创编活动,表现歌曲。(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师:大家表现的真棒,我不禁为你们鼓掌,老师的掌声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2)一半学生唱歌,一半学生为他们伴奏,然后调换。 (3)歌表演:结合歌曲、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跳高山族舞蹈动作并做汇报表演,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三、课堂小结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聚。 2随音乐离开教
8、室。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三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跳柴歌2动:跳柴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掌握“跳柴”的基本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身体的律动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海南的音乐,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重点:能自信,自然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难点:歌曲衬词“啰”的演唱表现。 教具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跳柴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导入1(PPT展示海南风光图片),背景音乐为跳柴歌。师:海南岛的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
9、物产丰富,还有雄伟的五指山和秀丽的万泉河,现在那里成了旅游圣地,跟随者老师一起去看看吧。2. 背景音乐叫做跳柴歌,来自海南的黎族,请听老师演唱一遍,思考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三、学唱歌曲1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四二拍) 2.学会用“la”模唱旋律,问:哪些地方是相同的?3.同学们跟着钢琴完整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注意八分附点的地方)四、学唱歌词1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好听,歌词也写的很美。请同学们听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2个别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跟随钢琴唱歌曲。 五、评价与表演师:黎族人民是怎样边唱边玩的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学生和老师一起跳竹竿
10、并表演唱歌曲跳柴歌。互相评价。六、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七、课堂小结今天这堂音乐课老师带你们到海南黎族游玩了一次,体会了黎族欢度节日的快乐的心情。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四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听:月光下的凤尾竹2奏:竖笛阿西里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随音乐哼唱主要旋律。认识竖笛“doti”音的吹奏位置。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学习竖笛的吐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让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的友谊。重难点重点:感受葫芦丝音色特点,了解民族乐器,感受中国乐器音乐。难点:感受葫芦丝的特点,竖笛吐奏吹奏
11、方法的掌握。教具钢琴、多媒体、竖笛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你们知道它的名称吗?二、认识竖笛1教师吹奏乐曲阿西里西,引起学生的兴趣。2介绍竖笛的历史。3认识高音八孔竖笛构造:吹口、笛头、窗孔、笛身、笛尾。4告之学生学习竖笛的基本要求和常规5了解高音八孔竖笛八孔的音名及手势、手形、吹奏的姿势。(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6练习手指动作,大家来做手指操,从“doti”各音的手指按音的要求,提出闭指,开指手指尖的要求。7吐奏练习,介绍吹奏的要求,吐音练习,气息的控制。8ti音练习:请你跟我这样吹,吐奏不同长短时值同音的练习。三、吐奏
12、练习1找个别学生试吹,寻找优点,缺点,并改正。听学生范奏,纠正。2la音练习: 3. sol音练习:4.任意说sol,la,ti三个音,提示学生快速将音准确地吹奏出来。5. 教师用钢琴弹奏sol,la,ti三个音,学生自己寻找并吹奏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吹奏兴趣。四、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1.师:(展示葫芦丝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葫芦丝)是傣族人民很喜爱的一种乐器,它的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2.学生交流葫芦丝声音的特色,教师简单介绍乐器葫芦丝。3.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学生想像乐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小
13、组讨论,代表发言。4.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乐曲。5.欣赏傣族舞,背景音乐为月光下的凤尾竹。五、知识拓展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六、课堂小结 竖笛的学习贵在坚持,只有不断地练习、体验和感悟,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竖笛这件乐器,从而用它吹奏出动听的乐曲,希望今后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演奏家。也希望同学们多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学反思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单元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唱:丰收之歌打麦号子听:丰收歌喜洋洋动:我的编创奏:竖笛练习丰收之歌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人民奉献与创造的崇敬之情。
14、2有表情地演唱丰收之歌和打麦号子,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歌声表现喜庆丰收的场景和情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劳动号子及其演唱形式。通过视唱、听唱旋律,感受乐句间的异同,了解歌曲乐句的结构。3欣赏喜洋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区分乐曲的段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不同段落情绪特点的感受。能尝试为不同段落创编打击乐器伴奏。能积极参与丰收歌律动,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情绪特点。4能根据歌乐曲内容,发挥想象,模仿人们田间劳作时的动作、表情、声音,进行编创活动。单元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丰收之歌2集体舞丰收之歌教学目标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
15、,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重难点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4.随琴用la哼唱两遍。5.随琴唱歌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7.随音乐唱歌词。四、创编集体舞 1.根
16、据歌曲的特点,创作几个简单的动作,分组编排集体舞。2.各组展示。五、音乐游戏: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2.布置家庭作业: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六、总结,下课。教学反思单元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 唱打麦号子教学目标1感受一领众合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
17、面,并从中感受到浓郁的靖江民歌风格。2.能用一领众合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重难点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难点:歌曲2122小节的音准,16小节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领唱与演唱的互相衔接。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一、游戏导入,了解体验1.拔河比赛。老师喊一二三、学生喊加油。2.让学生讨论加油声所起的作用,体验到号子这一领众和的形式。3.引入号子的概念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一般分为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二、新歌教授,学唱歌曲1.教师带领学生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按节奏朗读。2.
18、 初听录音,出示歌谱,让学生感受出歌词不同之处、演唱形式以及演唱的情绪3. 教师简介方言,引入靖江民歌这一主题。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方言字,并读读。4. 再听录音,要求找到不同的拍号处,并边划拍边唱3/4拍处的两句。(示范)5出示打麦图片,引导学生做表演动作。尤其在“接过你号子我来喊啊”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器官,使教学非常富有趣味,逐渐掌握这里较复杂的音准节奏的难点。(教师示范)6.学唱领唱部分(教师示范)7.指导学生用热情饱满的声音完整齐唱歌曲。8.我设计了不同的演唱形式:女领男合、男领女合、一领众合。三、创编表演,表现歌曲1.出示道具,学生分组讨论,用道具进行即兴创编一个主题的劳动场面。2.分组
19、展示,鼓励评价3.尝试用靖江方言演唱歌曲。四、拓宽欣赏,开阔视野。小结学生的活动后,进入点歌台栏目,让学生自由点击各种号子歌曲。如打夯号子等。教学反思单元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课时安排第三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欣赏丰收歌2.欣赏喜洋洋教学目标1在听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用身体语言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不同音乐情绪。2.通过欣赏,感受人们在丰收时的喜悦之情。重难点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 备复 备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 学生在喜洋洋的背景音乐中进入教室。感受音乐气氛。 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快乐的音乐课堂,我此刻的心情就和这首乐曲一样高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少版 小学 音乐 四年级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