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及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doc
《配方及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方及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配方及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摘 要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配方及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橡胶与金属的发展现状、粘合基本原理及理论解释和粘合方法,从配方和工艺探讨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性能,针对橡胶与金属粘合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粘合失效的类型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formula and process over the past decade on the rubber and metal adhesion property, the development of rubber and metal status
2、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o explain agglutinate and adhesive methods, from the formula and technology of adhesion property of rubber and metal for rubber to metal agglutinate process problem, analyze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adhesion failure, and corresponded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 配方 工艺 胶
3、黏剂 橡胶与金属 粘合Key word: Formula Technology Adhesive Rubber and metal Agglutinate 目录引言11 橡胶与金属粘合发展现状22 粘合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解释32.1 粘合的基本原理32.2 理论解释342.2.1 热力学理论42.2.2 吸附理论42.2.3 扩散理论52.2.4 静电理论53 橡胶与金属的粘合53.1 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方法54 配方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564.1 橡胶材料对粘合性能的影响64.1.1 胶种74.1.2 硫化体系74.1.3 硫化剂84.1.4 增塑剂85 工艺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69
4、5.1表面处理工艺95.1.1 抛丸工艺95.1.1.1抛丸时间105.1.1.2钢丸粒径105.2 磷化工艺115.2.1 磷化液的酸点对粘合性能的影响115.2.2 磷化时间对粘合性能的影响125.2.3 磷化温度对粘合性能的影响135.3 胶粘剂工艺对粘合性能的影响7146 橡胶与金属粘合失效类型、失效分析以及解决对策8146.1 橡胶与金属粘合失效类型146.2 橡胶与金属粘合失效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146.2.1底涂型胶粘剂与金属间破坏146.2.1.1金属表面处理不当146.2.1.2 胶粘剂选择不当156.2.1.3 涂胶工艺不当166.2.2 胶粘剂内部破坏、面涂型胶粘剂与底
5、涂型胶粘剂之间破坏166.2.3 橡胶与面涂型胶粘剂之间破坏176.2.3.1 橡胶胶料不合适176.2.3.2 胶粘剂因素176.2.3.3 硫化工艺不合适186.2.4 橡胶内部破坏18结语19参考文献20引言19世纪发明了用硫黄硫化橡胶,这种方法可以在许多领域使用。进入20世纪,开发了许多合成橡胶。目前在以汽车轮胎为中心的工业用品和家庭用品中,合成橡胶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但是,由于橡胶材料本身强度低,所以要经过补强以后才能使用。金属、无机材料、塑料和纤维等是橡胶有效的补强材料。其补强技术之一是粘合。汽车轮胎、胶带、减震胶、防振胶和工业功能部件等可通过提高与橡胶的粘合性来提高制品的性
6、能。在橡胶工业中,粘合是重要的生产加工技术之一。橡胶的硫化粘合分直接硫化粘合和间接硫化粘合。直接硫化粘台是橡胶的成型加工和粘合同时进行,而间接硫化粘合则是在粘合体涂粘合剂,然后使粘合体与橡胶接触进行硫化。目前,在制造轮胎和胶带时采用直接硫化粘合;减震胶、防震胶和工业功能部件的粘合主要使用间接硫化粘合。直接硫化粘合制造成本低,且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但胶料配方与可使用的金属受到限制不是通用技术。另外,间接硫化粘合在橡胶和粘合材料的种类方面基本不受限制,适用于一般的粘合,其缺点是生产率低。而且采用有机溶剂系粘合会产生地球环境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以水基粘合荆替代,但采用水基粘合剂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科
7、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橡胶与金属粘合的构件日趋复杂,由于不同的构件在不同的条件中工作,因而对构件的及时要求也彼此各异。橡胶与金属是不同的材料,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机械性能有着很大的差别,橡胶是很软的物质,具有长而缠绕的大分子链结构,它具有很高的弹性;而金属则是很硬的物质,它有着规则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借助于橡胶与金属的粘合,可以使得两种材料结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不同构型和特征的复合体,以橡胶包覆于金属表面,既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吸收冲击和振动,降低噪音。橡胶与金属的粘合在许多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配件、飞机发动的机部件、油封、橡胶衬里以及减震器等,但是橡胶与金属的粘合的构件会出现脱
8、层现象、橡胶断裂、漏油等现象,所以研究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成为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课题。1 橡胶与金属粘合发展现状橡胶与金属之间的粘接已有很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目前采用的粘接方法可分为直接粘接法、硬质橡胶法、镀黄铜法和胶粘剂粘接法。直接粘接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将粘接材料表面进行适当处理后直接在加热加压过程中实现粘接。可通过在橡胶中加入一些组分、在胶料表面涂偶联剂或对对橡胶进行环化处理等来提高橡胶与金属的粘接性能。尹寿琳、陈日生等在天然橡胶中加入多硫化合物粘合剂B和酸性化合物助剂C,用此粘合A3钢板作挖泥泵耐磨衬里,挖泥1000h以上未发现橡胶与金属脱开。此法不足的是,处理的金属件要尽快
9、与胶料粘接,以免金属表面深层氧化;在胶料中添加一些多价金属的有机盐和无机盐,虽可提高粘接效果,但会改变橡胶材料原先的物理机械性能,且造成出模困难。硬质橡胶法是最古老的粘接体系,在金属表面贴一层硫磺含量较高的硬质胶料或一层硬质胶浆,通过硫化使橡胶与金属粘接起来,硬质橡胶法粘接力较强,工艺简便,适于粘接大型制件,但是不耐冲击和震动,60以上粘接强度发生显著下降。镀黄铜法较硬质橡胶法有较好的耐高温性,黄铜或表面镀黄铜金属件不同胶粘剂,借助于被粘橡胶中的硫磺扩散到金属表面与CuO、ZnO结合形成界面粘接层与橡胶产生牢固粘合,至今在轮胎工业中钢丝圈的粘接、钢丝帘线与帘布层胶的粘接、内胎气门嘴的制造中仍采
10、用此法。胶粘剂法是目前应用最广和最有效的方法,已经历了酚醛树脂、多异氰酸酯、卤化橡胶、特种硫化剂的卤化橡胶、硅橡胶和水基胶粘剂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至今国外已开发出了多种性能优异的胶粘剂,如Chemlok、Tylok、Metalok、Thixon等,特别是Chemlok系列品种繁多,并不断有新型产品出现,在国内有较广泛的使用。酚醛树脂、多异氰酸酯和卤化聚合物是胶粘剂常用的三大类基体材料。酚醛树脂主要用于极性橡胶,也可用作粘接非极性橡胶的底涂层材料(如Chemlok205)。异氰酸酯常指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该胶粘剂既适用于极性橡胶(NBR、CR)的粘接,也适用于NR、EPDM等非极性橡胶的粘接,异
11、氰酸酯还与其它材料配合使用。胶粘剂的低粘度和-NCO对湿气的敏感严重影响着制品性能的稳定性,马兴法等人对-NCO基团加以保护保护后的-NCO基团的反应活性显著降低,高温环境下-NCO基团保护自动解除,-NCO发生聚合,用于一些难粘橡胶与金属的粘接取得了很好的粘接效果。卤化聚合物用于粘接最早公布于1932年的莱蒙德?瓦特的美国专利,可用于天然或合成橡胶的粘接,1959年的美国专利9中报道了胶粘剂中加入少量溴化2,3-二氯丁二烯可提高粘接性能,现广泛使用的Chemlok220的XPS分析中即可观测到较高含量的氯元素和微量的溴元素存在。 用于粘接的卤化聚合物种类较多,如2,3-二氯-1,3丁二烯、氯
12、化乙丙橡胶,氯乙 烯、。张建伟、蔡明采用自制的2,3-二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作为金属-橡胶胶粘剂的主体材料,制得具有较高粘接强度和优良储存稳定性的胶粘剂。除上述的三类主体材料外,吕海金等采用丁腈-41开发了RM-1橡胶金属硫化粘合剂;文献中采用丁腈-40作为主体材料,配合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研制出一种常温常压下固化的粘合剂,用于金属与橡胶的粘接,有较好的粘接强度及良好的耐油、耐水性能;硅橡胶(如Chemlok607)等亦可用作为胶粘剂主体材料。橡胶-金属硫化粘接用胶粘剂中溶剂型的研究得较透彻、应用得也广泛,然而所选的溶剂要求有很好的挥发性能,有机溶剂毒性和易燃易爆,对环境造成了危害,环
13、境法因此对溶剂的排放进行了限制。国外已推出了水基型胶粘剂,组分主要为聚合物乳液、表面活性剂和特种硫化剂,用羟胺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改进聚丙烯酸水溶液可明显改善EPDM与不锈钢的粘接强度,水基型胶粘剂符合环境要求、成本较低,使用安全,固含量较高,是胶粘剂发展趋势之一1。2 粘合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解释2.1 粘合的基本原理橡胶与金属是在化学结构、物理和力学性能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两种不同材料,二者热硫化粘接用胶粘剂大多是由基料、固化剂及其他配合剂溶解、悬浮分散在溶剂或聚合物乳液中形成的多相体系,因此橡胶和金属两者之间的热硫化粘接包含了多个组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涉及表面物理、表面化学、高分子化学、无
14、机化学、机械学、电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现象,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对于橡胶金属的粘接机理,目前主要的粘接理论有热力学理论、吸附理论、扩散理论、静电理论、界面化学理论等 2。而对于橡胶金属的热硫化粘接,采用单涂层胶粘剂和采用双涂层胶粘剂,其中胶粘剂或底涂型胶粘剂与金属发生粘接主要是通过胶粘剂浸润金属表面后渗入到金属表面的空隙和凹孔内,并排除界面上吸附的空气,同金属表面充分接触,然后产生吸附作用和各种啮合形式的机械作用(有的胶粘剂分子会与金属表面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学键),以产生足够的粘接强度;胶粘剂与橡胶之间则通过分子或链段的相互扩散、渗透和共交联作用而实现粘接;同时,胶粘剂和橡胶内部也各自发生一系列
15、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使橡胶和金属形成一个牢固的连接体。2.2 理论解释32.2.1 热力学理论(1)单纯的力学理论在早期科技者曾用简单的力学模型来描述,即“咬合”效应和“投锚”效应。“咬合”效应是指粘合材料机械的镶嵌在被粘物固体材料表面的空隙中而获得粘合力;“投锚”效应是指流入粘物表面微细凹窝的胶黏剂,固化后有如“锚”一样地抓着被粘物表面而获得粘合力。(2)热力学理论根据热力学分析推导,要使粘合体的界面破坏,即粘合功等于物体的内聚功,当被粘物能完全被胶黏剂浸润时,获得高的粘合请强度,该理论重点强调浸润在粘合中的作用。2.2.2 吸附理论吸附理论的粘合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
16、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者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压力、降低胶黏剂黏度等因素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距离小于50nm时,产生分子间作用力,这些分子间作用力使得物体间的粘合。2.2.3 扩散理论高聚物中柔顺的大分子链段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在两种材料相互接触时,由于分子链段的热运动,会相互扩散,形成不同物体间的交织,以致界面模糊,成为粘合整体。这种扩散作用与两材料之间的相容性有关,即极性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容易粘合,极性差距大的材料则不容易粘合。2.2.4 静电理论 当粘合物表面接触时,在界面两侧形成双电层而产生静电力(借助于验电器可以观察证实
17、),以致于两表面剥离时形成电位差而产生粘合力。当固化的胶层从粘合的表面剥离时,新生的表面带有电荷,发光现象和剥离同时发生,电子发射强度随剥离速度加快而增大,当接触不同材料时,剥离强度和发射速度也随之不同。由此可见,在电子亲和力有差异的胶黏剂和粘合表面存在着能够产生粘合强度的静电力。目前,橡胶与金属粘合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动粘合,即粘合材料湿润、扩散、渗透到被粘物中去的过程;第二阶段是粘合结构形成过程,即经过粘合材料的固化、交联和其他一些化学反应,在粘合材料与被粘物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结合。由于粘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胶粘强度不仅取决于胶黏剂的性质和被粘材料的
18、胶粘特性,而且和接头设计、接头成型工艺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四周环境应力的制约。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胶粘强度和测试性能结果。3 橡胶与金属的粘合3.1 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方法橡胶与金属粘合方法当前普遍使用的橡胶与金属粘合方法有硫化粘接法4,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硫化粘合法是经过适当表面处理的金属直接与未硫化橡胶依次叠加后同时置于硫化模具中,在加热加压中实现硫化化学反应与相应的界面反应同时完成的“共硫化”的方法,即通过胶粘剂与金属橡胶两界面之间的吸附、扩散、交联反应以及橡胶内部和胶粘剂内部的硫化反应,从而产生相当高的粘接强度。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处理后的金属件要立即与胶料粘合,否则
19、会因为金属表面氧化而导致粘合效果不稳定,镀黄铜法只对一定的胶种有效;在胶料中添加少量粘合增进剂,如一些多价金属的有机酸和无机盐,虽可提高粘合效果,但会改变橡胶材料原先的物理-机械性能或造成出模困难。并且使用硫化粘合法无法加工非凡大的复合制件,例如将吸收声纳的橡胶粘接到潜艇上。由于硫化橡胶表面的极性较弱、活性较低,并且存在脱模剂和喷霜物,因此要想把它粘合到强极性的金属表面上就必须使用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目前所采的橡胶表面化学处理法主要有: 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对橡胶表面进行环化、磺化处理,改变表面层橡胶的结构,引入极性基团。 用浓盐酸及次氯酸钠溶液处理橡胶表面使之氯化引入极性基团。 用多异氰酸
20、酯类粘合剂处理橡胶表面。 对橡胶表面进行机械打磨,并用溶剂除掉硫化橡胶6表面的石蜡、硬脂酸等软化剂喷出物以及隔离剂的污染物。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粘合效果提高并不明显,对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影响较大,处理工艺复杂,同时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性能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受到橡胶材料的配方、金属表面的处理工艺、胶粘剂的工艺等。4 配方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影响54.1 橡胶材料对粘合性能的影响胶种的选择、硫化体系、硫化促进剂、增塑剂的品种及用量都是影响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的因素。概括而言,凡对硫化过程有作用的助剂,均对橡胶与金属粘合性能有影响。4.1.1 胶种由橡胶与
21、金属粘合的理论解释可知,在橡胶配方设计时,胶种应该与胶粘剂胶种的极性相同或相似,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粘合性能。常用的橡胶品种如SBR、CR等为极性橡胶,NBR、EPDM、IIR等为非极性橡胶,一般来说,极性高的橡胶容易与金属粘合,因为SBR分子链中含有大量双键,粘合容易;而EPDM、IIR由于活性低、分子链中的双键少,难与胶粘剂粘合,对此,应该对硫化体系进行改进。4.1.2 硫化体系硫黄是粘合反应中不可缺少的助剂之一,在硫化过程中硫黄参与两个反应,一是橡胶大分子的交联,二是金属层硫黄化并与橡胶粘合。因此硫黄的用量也是粘合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说来,粘合的配方应该采用高硫黄用量,但是用量过多,会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方 工艺 橡胶 金属 粘合 性能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0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