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型溴化锂机组操作手册中文版.doc
《蒸汽型溴化锂机组操作手册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蒸汽型溴化锂机组操作手册中文版.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操作手册特迈斯(浙江)冷热工程有限公司地址:浙江嘉兴经济开发区茶园路645号电话:0573-83988777传真:0573-83968771网址:目 录第一节 安全- 2第二节 侧视图 - 3第三节 产品简介 - -3 第四节 原理 -4第五节 操作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6第六节 开停机操作程序-28第七节 操作说明-29第八节 机组耗材-33第九节 执行和禁止-34第十节 吊装和水平校核-37第十一节 故障检修 -41第十二节 定期检修-46第十三节 设备保存指导-48第十四节 维护操作程序 -49第十五节 机组校验 -64第十六节 水处理-65第十七节 维保推荐-66
2、i第一节 安全目的:本节描述人员在操作机组时的注意事项。溴化锂溶液处理溴化锂溶液应储存在凉爽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并避免与水分接触。处理过程中无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但需防止溶液溅到皮肤或眼中,也不能吸入过多的溴化锂气味。溴化锂容器应按照相关规范妥善放置。操作区域应具备足够的空间,通风系统以及工艺控制等等,以避免操作人员暴露在化学品环境中的时间过长。a) 尽量减少暴露在化学品环境中的操作人员数量b) 操作过程中应配备护目镜,橡胶手套以及呼吸保护装置c) 工作服应干净贴身d) 操作过程中不能吃喝食物或者抽烟e) 不能吸入含有溴化锂成分的气体f) 操作过程完成后,相关人员最好用热水沐浴g) 泄漏或者
3、溅出的溶液应尽量收集储存起来h) 未能收集的溶液应通过干沙或者干燥剂进行处理i) 不能将溶液直接冲入下水道热表面操作机组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可直接接触其热表面;如确有需要,应事先佩戴手套。操作过程中不能产生电弧 机组内部真空 不能将焊接接地直接连接在机组上第二节 吸收式机组等轴侧视图第三节 产品简介目的:本节简述了机组的相关信息。机组类型PROCHILL 系列蒸汽吸收式制冷机组。用途用于不同行业的制热制冷,如:医药,酒店,医院,化工,食品,造纸,电子,纺织,钢铁以及商贸中心等等。制冷量范围100冷吨1800冷吨。蒸汽压力可采用4 kg/cm2 g 至 10.5 kg/cm2 g压力的蒸汽控制
4、柜机组采用世界一流品质的PLC控制柜,可视化用户界面以及数据日志系统。第四节 工作原理什么是制冷?制冷即是从低温介质中吸取热量,并将其排放到高温介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制冷设备可以维持一个低于周边环境的温度。基本原理水的沸点随着压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气压力下,水的沸点为100;压力较低时,沸点也随之下降;当压力为6mmHg时,水的沸点仅为3.9。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液态水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值时,温度不在发生变化,水开始沸腾,这个温度点通常称之为沸点。水的温度到达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液态水逐渐转化为气态,过程中所需的热量称之为“蒸发潜热”;同理,水蒸汽冷凝为液态
5、所释放的热量称之为“冷凝潜热”。溴化锂(LiBr)是一种类似于食盐(NaCl)的化学物质,可溶于水。溴化锂水溶液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其吸水性的强弱与溶液浓度正相关,与其温度负相关。溴化锂与水的沸点温度相差极大。这就意味着,当溴化锂溶液被加热时,水分开始蒸发,而溴化锂成分将保留在溶液中,溶液浓度升高。吸收式循环总览吸收式机组利用热能达到制取冷量的目的。制冷剂(水)在低温低压下蒸发,并吸取冷冻水系统中的热量;同时在高温高压下冷凝,将热量释放至冷却水系统中。作为吸收剂,溴化锂溶液用于吸收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吸收了制冷剂蒸汽的溴化锂溶液在高压被加热,重新析出冷剂蒸汽,溶液浓度回复到初始状态。双效吸收式机
6、组中,高温发生器中制冷剂蒸汽的冷凝潜热被用来加热低温发生器中的溶液,从而达到提高整台冷水机组性能的目的。工质对经过一系列过程完成整个制冷循环,这些过程包括蒸发,吸收,加压,沸腾,冷凝以及节流膨胀。在整个制冷循环中,制冷剂吸收低温介质的热量,并将其排放到高温介质中。运行模式蒸汽型吸收式机组可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制冷模式示意图制冷模式示意图如下。 图1 制冷模式 制冷模式蒸发器蒸发器由换热管束、壳体、制冷剂分布盘以及制冷剂水盘组成。制冷剂泵将制冷剂从水盘传送到分布盘,然后滴落到蒸发器换热管束上。蒸发器内部压力约为6mmHg,此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约为3.9。在蒸发过程中,制冷剂吸收管束内冷媒水的热量,
7、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吸收器吸收器由换热管束、壳体(与蒸发器共用),分布盘以及溶液液囊组成。发生器位于上壳体,来自发生器的浓溶液(浓度约为63.4)进入吸收器分布盘,然后滴落到换热管束上。另一方面,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汽被吸收器内的浓溶液吸收,溶液浓度下降,并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壳体中保持真空,从而得到符合温度要求的冷冻水。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由换热管内的冷却水带走,温度降低后的溶液继续吸收制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降低。最终,浓度约为58.5%的溴化锂溶液聚集在吸收器底部的液囊内。换热器溶液泵将稀释的溴化锂溶液输送到高温发生器,首先一部分会流过冷剂水换热器,并吸收来自低温发生器的制冷剂凝水中的热量
8、。然后流经凝水换热器,在这里会吸收蒸汽凝水的热量。另外一部分的液体流经低温热交换器并吸收浓溶液中的热量,然后流经高温热交换器并吸收中间溶液中的热量。然后两股稀释溶液在高温热交换器出口汇合,再进入高温热发生器。热交换器可以减少高温发生器中所需的加热量,从而提高机组效率。高温发生器高温发生器(HTG)包括管束、外壳和一套挡液板。蒸汽流经管道内部,加热管外的溶液。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达到沸点后析出制冷剂蒸汽。最终溶液浓度大约为61%,通常称之为中间溶液。制冷剂蒸汽经过挡液板后进入低温发生器的换热管束。低温发生器和冷凝器低温发生器和冷凝器的换热管束都位于机组上壳体内,之间由挡液板隔开。来自高温发生器的制
9、冷剂蒸汽在低温发生器内流动,加热管外的中间溶液,在此过程中,冷剂蒸汽冷凝成冷剂水,然后经过冷剂水换热器,最终到达冷凝器。低温发生器溶液析出的制冷剂蒸汽经过挡液板后进入冷凝器,被冷凝器管内的冷却水冷凝后聚集在冷凝器底部。来自低温发生器和高温发生器的两部分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混合,经过节流装置后进入蒸发器;而低温发生器内的浓溶液经过换热器后进入吸收器,开始下一个循环。第五节 操作控制及安全保护装置目的:本章着重介绍机组的操作控制以及安全保护装置。控制柜控制柜包括以下部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操作面板屏蔽泵&真空泵电路相关仪表装置制冷量控制机组的制冷量即冷冻水向机组排放的热量。冷冻水流量保持恒定,因
10、此,机组的制冷量与冷冻水进出口温差成正比。负荷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冷冻水进口温度的上升或下降,出口温度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该温度变化,并将信号传送给PLC控制器。控制器内置有PID控制程序,可根据冷冻水温度设定值来处理温度信号,并将一个4至20mA的信号传送给I/P转换器。I/P转换器将4至20mA的电信号转换为0.2至1kg/cm2g的气动信号,通过该信号可以控制蒸汽阀的开度,从而调节加热蒸汽的流量。如果负荷上升,蒸汽阀门开度增加;反之亦然。控制流程图:PLC控制器I/P转换器蒸汽控制阀PT100温度传感器安全保护装置机组安装有安全保护装置,这可以防止机组运行异常,从
11、而保证机组连续正常运行。具体如下:安装于机组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安装于控制柜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安装于系统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安全保护装置(机组)安装于机组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具体如下:冷冻水流量开关:靶式流量开关,安装于冷冻水出口管路冷冻水压差开关:安装于冷冻水进出口管路冷冻水防冻热敏电阻:安装于冷冻水出口管路上制冷剂液位传感器:安装于制冷剂液囊内发生器液位传感器:安装于高温发生器液囊内吸收器液位传感器:安装于吸收器液囊内制冷剂再生电磁阀:安装于制冷剂泵与吸收器的连接管路上凝水电磁阀:安装于凝水换热器出口管路上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机组不同位置,以检测各点温度安全保护装置(控制柜)安装于控制柜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具
12、体如下:发生器液位控制器制冷剂液位控制器吸收器液位控制器溶液泵过载保护继电器以及变频控制器(根据用户需求)制冷剂泵过载保护继电器真空泵过载保护继电器安全保护装置(系统)安装于系统上的安全保护装置具体如下:冷冻水泵锁保护装置冷却水泵与蝶阀互锁保护装置安全保护功能机组配备有多重安全保护功能,以防止机组运行异常。具体如下:热冲击保护防冻保护防结晶保护制冷剂泵气蚀保护溶液泵气蚀保护电机保护热冲击保护在机组起动的前十分钟内,蒸汽阀门开度逐步增大,以避免机组遭到热冲击,此时高温发生器的溶液温度不超过100。随后,蒸汽阀门将直接根据冷冻水温度调整其开度。防冻保护为避免冷冻水在蒸发器换热管内冻结,特采取以下措
13、施。1) L CUT设定值当冷冻水出口温度低于L-cut设定值时,制冷剂泵停止工作,这可以防止冷冻水温度进一步下降;当冷冻水温度回升至L-cut设定值与偏差设定值之和时,冷剂泵重新起动。2) 防冻设定值当冷冻水出口温度低于防冻设定值时,机组跳闸并发出停机警报;当冷冻水温度回升至防冻设定值与偏差设定值之和时,该报警信号才可以复位。冷冻水泵互锁如果冷冻水流量过小甚至为零,机组将极有可能立即造成冻管,因此,符合要求的冷冻水流量对机组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机组提供一个备用接触器,用以连接冷冻水泵启动器与机组控制柜,传递冷冻水泵的状态(运行/停机/跳闸)。只有冷冻水泵处于运行状态,机组才可以起动。如果运行
14、过程中,水泵突然停止运行或者跳闸,机组将立即报警并停机。冷冻水流量开关如果冷冻水流量低于额定值的50%,流量开关动作,机组将立即报警并停机。冷冻水压差开关冷冻水流量低于额定值的50%至60%,压差开关动作,机组将立即报警并停机。相应的信号线连接,可以保证当流量开关或者压差开关动作时,冷却水泵或者冷却水环路上的气动蝶阀可以立即关闭。冷却水环路切断当冷冻水环路停止运行时,冷却水环路必须立刻停止,也只有当冷冻水泵运行的情况下才可以启动冷却水泵。如果冷却水泵并非机组专用,则须在管路上加装切断阀,从而可以在必要时切断冷却水环路。防结晶保护如果从低温发生器流向吸收器的浓溶液温度过低,则有可能在低温换热器处
15、发生结晶,从而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当溶液浓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有可能导致机组结晶。下列安全保护措施可以防止机组产生结晶。蒸汽阀调节机制通过PLC控制器可以计算出溶液的浓度,以及该浓度下溶液的结晶温度。控制器以低温换热器出口处浓溶液实际温度与结晶温度差值作为控制目标,当该温度差值低于预设值时,PLC控制器将调整蒸汽阀开度,使机组远离结晶。吸收器液位控制机组产生结晶将导致吸收器液位低。当吸收器液位低于视镜25%处时,再生电磁阀打开,冷剂水直接进入吸收器以抬高其液位;如果吸收器液位继续下降,机组控制器将完全关闭电磁阀;当液位回升至视镜50%处时,机组自动正常运行。吸收器高液位可以确保有足够的稀溶液
16、进入发生器,这可以有效防止机组结晶。冷却水低温保护如果冷却水进口温度低于设定值,机组将自动执行“稀释模式”操作。在冷却水进口温度回升至设定值与迟滞值之和前,机组无法进行复位操作。在机组起动过程中,冷却水低温保护功能失效,当发生器溶液温度升至120时,该保护功能被启用;在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机组起动后30分钟),该保护功能一直被启用,以监测冷却水进口温度,防止机组结晶。蒸汽阀开度控制(基于高温发生器温度)当高温发生器溶液温度与设定值温差小于1时,蒸汽阀立即关闭,这可以防止溶液浓度进一步升高;当溶液温度与设定值温差大于4时,蒸汽阀重新根据冷冻水出口温度来控制开度。高温发生器制冷剂蒸汽高温保护当高温
17、发生器中制冷剂蒸汽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机组将自动执行“稀释模式”操作。在制冷剂温度下降至设定值与迟滞值之差前,机组无法进行复位操作。高温发生器高温保护当高温发生器溶液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机组将自动执行“稀释模式”操作。在溶液温度与设定值之差小于5之前,机组无法进行复位操作。对于某些非标机组,该温度设定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微调整。备注上文中提及的设定值基于标准工况,如果机组运行在其它工况下,该设定值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微调整。制冷剂泵气蚀保护当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位低于设定值时,制冷剂泵吸入口压力低于制冷剂饱和压力,从而导致气蚀。通过三根液位探棒RE1,RE2,RE3以及一根液位继电器33RL,可以确保
18、蒸发器一定高度的液位以避免屏蔽泵发生气蚀。上述三根液位探棒安装在蒸发器液囊处。当制冷剂液位高于高位探棒时,制冷剂泵起动;当液位下降至低位探棒时,计时器激活,经过20秒的延迟后,如果液位还未回升至低位探棒,冷剂泵停止运行。溶液泵气蚀保护当吸收器中溶液液位过低时,溶液泵将产生气蚀现象。必须确保吸收器中存在一定量的溶液,从而防止过多的溶液输送至高温发生器,进而导致溶液泵气蚀。通过安装在高温发生器液囊处的三根液位探棒以及一个液位继电器,可以控制发生器中的溶液液位,从而间接控制吸收器液位。低位探棒作为接地装置,当溶液液位高于高位探棒时,溶液泵经过5秒的延迟后停止运行;当液位低于中位探棒时,溶液泵重新起动
19、。电机安全保护溶液泵过载继电器当溶液泵电机电流过大时,过载继电器跳启,机组将立即报警并停机。只有当过载继电器手动复位后,该报警信息才可以复位。制冷剂泵过载继电器当制冷剂泵电机电流过大时,过载继电器跳启,机组将立即报警并进入稀释循环。只有当过载继电器手动复位后,该报警信息才可以复位。真空泵过载继电器当真空泵电机电流过大时,过载继电器跳启。只有当过载继电器手动复位后,该报警信息才可以复位。报警共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报警方式,具体如下: 稀释报警 停机报警 停电报警稀释报警该报警可防止机组产生结晶。导致稀释报警的原因可能有: 高温发生器高温 制冷剂蒸汽高温 冷却水进口温度过低 制冷剂泵跳闸无响应 传感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蒸汽 溴化锂 机组 操作手册 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