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海戏的振兴与发展.doc
《浅谈淮海戏的振兴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淮海戏的振兴与发展.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淮海戏的振兴与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学生 王鑫指导教师 唐圣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众多戏曲领域出现了大发展,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淮海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和艺术形式,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淮海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无法适应大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导致受众群体数量逐年减少。所以,淮海戏的振兴与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课题针对如何振兴与发展淮海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这种文化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发扬流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关键词:淮海戏;振兴;发展Superficia
2、l to Talk About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uaiHai DramaStudent majoring in Administration WANG XinTutor TANG Shengju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standard of living rising, many in the field of opera there have been major developments, such as
3、Peking Opera, Kunju opera, and so on Huangmei Xi. Huaihai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rocess of form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art forms, but as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 reform,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compared with the past, earthshaking changes have take
4、n place, Huaihai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 no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he public aesthetic taste, resulting in 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audience. Therefore, Huaihai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how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our problems, the issue on how to revitaliz
5、e the show Huaihai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is issue, I hope this culture will be more people to accep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rea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HuaiHai Drama;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在苏北民间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听了淮海戏,三天不吃都满意;听了淮海调,一切烦恼都扔掉;听了淮海
6、腔,就像灌了迷魂汤;淮海戏场醉一醉,回家干活不知累” 。1可见淮海戏在苏北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地方戏曲的发展受特定的地理、人文、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淮海戏起源已有两百多年,经历了一代代艺人的演唱和改进,现今已发展为苏北地区最主要的地方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许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开始充斥着这个曾经落后的小渔村,欧美、港台流行歌曲,歌舞厅等现代娱乐场所对淮海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淮海戏艺术起源及戏曲特点(一)艺术起源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淮海小戏”,旧称“肘鼓子”、“三刮调”、“拉后腔”、“拉魂腔”。淮海戏与柳
7、琴戏、茂腔、柳腔、泗州戏等同出一源。2其流行于连云港、淮安、宿迁及徐州、盐城部分县区。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二)戏曲特点1唱腔与咬字淮海戏的唱腔既具柔美、凄
8、婉之音,又不失亢、雄浑之声,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特色浓郁,能快慢,可抒叙,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淮海戏的表演既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浓厚,又彰显着大气自然,充满乐趣。淮海戏的声腔曲调,从集体上来说现在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及其它曲调共同组成的声腔体系。它的组腔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既有曲调联缀的形式,又有板式变化的形式,也有曲调联缀和板式变化相结合的形式,还有在保持原有曲调特性的基础上吸收新鲜曲调相组接、相揉合,且又配合板式变化的形式。2唱在戏曲中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可以交待情节、抒发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演员演唱当然需要一副好嗓子,如何正确应用、发挥、
9、做到收放自如、刚柔并济,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处理安好节奏、速度、音准、咬字、共鸣、强弱、松紧、快慢等众多关系。3淮海戏依托的是苏北浓郁的地方语言,地方语言为唱腔的形成提供载体,地方戏只有依靠地方语言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笔者自己在生活中也接触过淮海戏,连云港文化活动丰富,民间戏曲盛行,这就为淮海戏在连云港民间的传承提供可能。2配乐与表演戏曲的配乐,通常是指戏曲中除了唱腔以外,用来配合演员的念白和身段表演,营造和烘托场景气氛的音乐。在戏曲中,除了供演员演唱的唱腔音乐外,还有大量或描情状景,或渲染气氛、塑造音乐形象,或勾挂、衔接、转换、过渡,或配合演员表演的有着重要实用价值的配乐音乐。它是戏曲音乐的重
10、要组成部分,它和用于演员演唱的唱腔音乐、打击乐,共同构建了戏曲综合艺术中戏曲音乐的艺术形态。它是构成戏曲音乐艺术形态美和显示剧种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4淮海戏因以三弦伴奏,所以又称“三括调”,最早的淮海戏只有三弦和大锣伴奏;而如今淮海戏根据剧目的需要,制作灯光、布景、道具、演出也逐渐走上正轨,乐器也渐渐丰盛起来。5淮海戏的伴奏乐器有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管弦伴奏乐器包括:板三弦、二胡、月琴、淮海高胡、琵琶、板胡、笛子、扬琴、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板鼓、简板、大锣、塘沽、大鼓、小锣、铙钹等。戏曲表演不仅注重语言的表演,更对表情、感情等非语言行为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
11、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表达的信息却多达93%。6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曲等剧种学习了多种表演程式,但因其产生于农村,且长时期地服务于农民,所以,它的表演富有农村、农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了淮海戏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7昆曲是一种既和传奇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又不等同于传奇的演剧艺术,历代的艺人是这一艺术最主要的载体,是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地改造了许多原本属于“场上之曲”的本子,使之传唱不歇。8二、淮海戏发展面临的困
12、境(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文化鉴赏水平提升1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在电视普及、歌舞厅风行等娱乐新潮的迅猛冲击下,戏曲观众被迅速分化、瓦解和改变。从年龄上看,青年观众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尚未建立完备的戏曲观赏心理机制,因此,与老戏迷截然相反,他们由于对戏曲表演艺术的陌生而产生了极大的审美阻隔。而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或因其简便,或因其直接,或因其趋时,纷纷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也就是说,追善逐美、让人愉悦等戏曲观众原有的民族性心理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必通过观赏戏曲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满足。既然观众审美心理中的伦理型情感需求可以很容易地从电视等其他媒介中得到满足,那么,人们从戏曲里渴望得到的应该是一种有所
13、不同的心理满足。于是,希望戏曲能够提供更多的现代意识和艺术享受,便成为仍然围绕在戏曲周围的部分中青年观众新的审美诉求。经济因素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并影响到观众的审美选择,只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这种因素逐渐上升到了主导地位。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开始出现新的阶层分化,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形成。这一阶层的人经济收入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暴发户”不同的是,他们不但追求物质享受,更渴望高品位的文化生活。这一阶层目前虽然还不是城市居民的主流,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正在悄悄地改造着城市整体的审美风尚。特别是近年来,讲
14、究表层感官享受和内在文化品位相结合的审美风尚,已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倾向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造成的通俗文艺高雅化和严肃文艺大众化的逆向互动,渐渐模糊了雅与俗的严格分界。以至于即使是在大众文化中,典雅、精致、独特、纯美等审美理念也日益成为公认的标准。但淮海戏并不是无路可走,我们可以借鉴安徽安庆黄梅戏的发展战略,就可发现戏曲依旧可以与现代电视、歌舞剧以及网络媒体争夺观众。黄梅戏目前优势是:人气旺盛,观众要看黄梅戏,社会支持面广阔;领导关注,责任在身。安徽省的领导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来者无不关心黄梅戏,而且都怕他任中衰落了黄梅戏,而成为“历史的罪人”。直至制订出这样的文化方略:“打
15、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为什么这般抬爱黄梅戏?当然就因为观众基础厚实,人民喜爱黄梅戏。92人们文化鉴赏水平提升法国社会学家柳戈里特曼认为,“精神文化造就的是真正的物质繁荣。这种文化既是最高层次的审美的,也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性的。他说,在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构与那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惊人的对应。”10社会生活日子复杂多元化,人们每天都在接受新鲜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得到提升。但凡流行艺术,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受到人们的极度欢迎,却禁受不住时间的考验。长时间接触形式通俗、内容浅薄的流行艺术,人们深刻认识到流行艺术在塑造人的审美情趣,改善人的生存哲学方面
16、根本无法与传统古典艺术相媲美,于是开始重新欣赏古典艺术,比如歌剧、舞剧、戏曲等。从目前整个世界的形式来看,流行艺术在横向上拥有众多的受众,而古典艺术在纵向上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性的古典文化,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不断的呈现在世界人民的文化舞台中。在中国有据可考的剧种270多个,国粹京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等都开始重新进入大众生活。人们文化鉴赏水平的提升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有重要联系,当代中国中产阶级收入稳定,受教育程度高,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物质,而是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淮海戏作为流行于苏北的地方戏,在如此大好的社会形式下,应积极改革,使得淮海戏适应人们审美情趣,深入大众生活,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17、(二)演出环境无法满足淮海戏的发展需求淮海戏作为一种“小戏”,听众市场显然没有当今流行艺术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演出酬劳,人们要享受淮海戏这种艺术表演肯定要受演出时间和地点的制约。淮海戏出现的场合主要在城镇和乡村的婚丧嫁娶;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娱乐交流;专业剧团或艺术工作者的学术研究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对人们进行耳濡目染才会深入人心,拥有更多的支持者。淮海戏演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淮海戏演出无法进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之所以投入不足,对城镇地区来讲,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农村地区来讲,主要
18、原因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112文化站队伍建设不足,导致淮海戏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文化站干部队伍建
19、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文化站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得淮海戏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就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三、淮海戏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一)演出形式单一,后继人才匮乏1演出形式没有跟随时代的步伐淮海戏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不但能适应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
20、乡村“摆地摊”。它的音乐唱腔非常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城乡民众在行路、干活、休憩时都要哼唱淮海戏。它的演出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脚尖走、膝盖走、鬼扯转、穿八字、矮步蹬等演出形式,极其生动有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优势不言而喻,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淮海戏如果不能适应现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演出形式,而是继续走“群众路线”,长此以往定会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取代。2后继人才数量在减少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
21、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郭妍琳12曾在一个市场调查中,对戏曲艺术的主要消费人群进行了调查:表一戏曲演出与观众偏好比例年龄戏曲话剧歌舞晚会京剧地方戏总计20岁以下22.50%17.50%32.50%45.00%40.00%21
22、-35岁27.45%22.95%45.90%41.18%57.84%36-50岁43.40%31.82%62.26%39.62%43.40%51岁以上51.79%34.42%68.85%39.29%58.93%总计35.46%27.18%53.95%41.04%52.19%从上表可以看出,戏曲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群,同时可以看出地方戏曲与传统的京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有所差别。淮海戏的发源地是在连云港的海州,一代代老人见证了淮海戏成长过程,同时也奠定了淮海戏的群众基础。所以,淮海戏在地区发展中若轻视中老年听众,对中老年市场以及中老年听众存在偏见,势必影响淮海戏的推广和发展。在连云港市县和农
23、村,人们最长见到的戏曲形式就是淮海戏和黄梅戏,因为她是用地地道道的“连云港话”演唱的家乡戏。13受语言因素的影响,淮海戏被更多的人群接受,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当中,听淮海小戏成了他们节庆娱乐的主要活动。而由于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增强,许多外来文化或者大都市文化占据了大多数学生的业余生活。受此影响,现在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听淮海戏的已经不多。(二)专业剧团体制陈旧,剧目创新匮乏1深化剧团体制改革淮海剧团不断深化改革,以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在全团实行了“演职人员聘任制度”、“创收目标责任制度”和“演出奖励分配制度”,特别在剧组聘用、工资分配等方面加强了改革的力度,通过一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淮海 振兴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