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告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8021.doc
《我国报告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802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报告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802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报告-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内容提要:我国纺织业从80年代起创造了辉煌业绩,但目前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却不断下降。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多种因素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重塑我国纺织业的辉煌。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ATC协议绿色壁垒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最早实现外向型经济转换的产业。据GATT的资料显示,1994年开始,内地已超过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连续多年居世界之首。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已从快速增长期转为结构调整期,甚至在19971998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出现了负增长,从4563亿美元降为4289亿
2、美元。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以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工业中的各种矛盾和弊端,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竞争力。在新贸易环境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困难和挑战,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以重现往日的辉煌,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国外因素 (一)我国加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 世贸组织框架下的ATC协议,它的实施结果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21世纪的发展影响较大。入世前,非WTO成员的不利地位使我国与纺织品进口国的双边协议缺乏多边依据,出口重重受限。我国是世界上所有纺织品出口国中受限国别及受限种类最多的国家,不能享受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中有关一体化、年增长率、灵
3、活条款等待遇。较其他纺织品出口国在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我国入世后,按ATC协议规定,在没有设限国家的配额在现有配额年增长率的基础上,可享受25%的增长,20012004年再增长27%,至2005年全部取消配额。2如果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确实按ATC协议规定落实,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工业无疑再好不过,但从相关资料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1纺织品与服装贸易一体化比例未达一定目标。 ATC协议规定,以1990年为基数,至1998年1月1日,至少33%的纺织品与服装贸易要实现与GATT94的一体化,从表面上看,多数进口国达到了这一要求。但实际并非如此,以美国、欧盟、加拿大为例,至1998年,三
4、国均达到了这一要求,但仍有些问题值得注意:美、加在ATC协议生效前将设限类别增加了,等于1990年以前没有设限的品种反而在1995年设限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丝绸740、741:以前不需要配额,为应付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实施,在1994年设置配额,1995年ATC协议生效后再取消。这样表面上取消了16%的配额,但这样对出口国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和实质上的意义。其次,ATC一体化比例要求以1990年各国纺织品贸易额为基数,而目前各国贸易额变化较大,如美国90年进口270亿美元,而98年则为600亿美元,根本无法实现向GATT规定的全面并轨。再者,由于ATC没有规定各个阶段四个部门(纤维、纱、制品、
5、服装)一体化的比率,设限成员可自主决定他们一体化的优先顺序。从执行情况来看,第一阶段一体化的产品均为冷门,而出口国比较关心的敏感产品要在过渡后期才能实现。 2配额增长率较低。 进口设限国并未按协议规定增加配额,原配额增长率下的进口量与配额增长率扩大后的进口量相比,两者无甚差别。以第一阶段为例,进入美国市场纺织品配额实际上仅增长1.29%,加拿大1.97%,挪威0.84%;还有,ATC协议第六条对何种情况下采取过渡性保障措施做了明确规定,但美国仅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生效的几个月内就采取了24项过渡性保障措施,涉及金额达10亿美元,对纺织品出口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3反舞弊条款的滥用。 ATC协
6、议第5条第4款规定经过调查,如有足够证据证明确实发生舞弊时(即对真正的原产地和对此舞弊的情况有确切证据时),经各方同意,在必要程度内采取恰当措施可见ATC协议规定时,强调确有证据,而在实际中,这一原则却被忽略了。美国一直夸大舞弊的存在性,美一官员曾说:纺织品与服装进口存在大量舞弊行为,估计每年金额为20亿40亿美元。3欧盟也采取了严格的反舞弊措施,如扩大使用特别签证国范围,特别是大供应国。实际统计表明,他们高估了舞弊的发生率,影响出口国的正常贸易。 4通知协商义务未得到有效实施。 ATC第4条规定:各成员由于发生变更,如在纺织品上实务规则、程序或归类方面的改变,包括由于与协调制度有关的改变,在
7、执行和实施按本协议通报或实施哪些限制时,不应使与本协议有关的各成员之间在权利义务方面失衡,不应对某一成员权利有逆反影响,不应妨碍这种权利的充分应用,并不应在本协议下造成贸易混乱,但是,美国在其原产地规则修改上并未遵循上述规定:1996年,美国单方面修改原产地规则,对于原先以印染整地为原产地的布类产品,改成以织布地为原产地;对于以原先以裁剪地为原产地的服装产品,改以织片地或缝合地为原产地。此举对出口方造成巨大损失,扰乱了ATC协议的市场准入。 综上所述,ATC协议的实施远未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并未产生太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成员的实际利益造成很大损害。 (二)绿色壁垒及其它新型
8、保护主义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国际上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形式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和竞争力两方面。 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入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国内立法或制定区域性环境标准,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目前发达国家为避免纺织品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就规定若有以下内容不符合标准,即有可能被限制进入市场: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颜色坚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如日本从1974年起规定,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的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
9、定限量,否则禁止销售。而德国在1994年7月8日至1996年7月23日,竟然接连颁布了四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到20种(后又增至22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根据这些修正案,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国许多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因使用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冲击了纺织企业的生产出口。因德国法令本身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加之国内一些厂商对该法令缺乏认识和了解,企业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2对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壁垒在很多场合下,并不表现为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报告 纺织 服装业 竞争力 因素 分析 对策 802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