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doc
《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杜石然(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010 )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 ,而元代实堪称为其顶峰 。文章探讨了元代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及其与元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 、哲学 思想 、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 ,从而探讨元代科技发展起伏的社会原 因 。关键词元代科学技术社会忽必烈紫金山集团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0224 ( 2007 ) 03 20293 2101206 年成吉思汗 建 立“大 蒙古 国 ”, 简称“大 朝 ”。大 蒙 古 国 的 第 五 代 大 汗 忽 必 烈( 1215 1294 年 , 1
2、260 年即帝位 )接受汉人刘秉忠建议 ,附会易经 彖传 中的“大哉乾 元 ”,改国号为“元 ”。“元朝 ”也就是“大朝 ”。人们对元朝的时间涵盖有着不同的理解 : 一种是 1271 年以“元 ”为国号时算起到 1368年覆亡为止 , 10帝 ,不及百年 ;另一种是以成 吉思汗 1206 年建国时起算到 1368 年覆亡 , 14 帝 , 162 年 ; 第三种则是以蒙古灭金 ( 1234 年 )起算 ,即从开始入主中原时算起 ;当然如从南宋灭亡 ( 1279 年 )算起 ,其享国时间就更 短了 。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从政权的决策人来考量 ,关键人物乃是忽必烈汗 。因此本 文的时间主轴即是
3、围绕着他来进行的 。当他还没有即位尚为藩王时即已高度注意吸收汉 文化 ,特别是当他于 1251年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元史 世祖本纪一 )之后 就更是如此 。当然 ,北方辽金时代以及金元之际的人文积淀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汇等等 ,也 拥起并且成就了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形成 。正如当代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所指出的 :“对于元代文化 ,历来评价不一 。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 ,除了元曲 (这得力于王国维先生的研究 )之外 ,元代社会黑暗 、元代文化衰敝 的看法 ,是颇为流行的 。元朝君主多不习汉文化 ,元朝儒生地位极其低下 ,甚至有九儒 十丐 之说 ,是得出上述看法的重要论据 。 20世纪下半期
4、以来 ,随着中外学术界有关研究 的不断深入 ,现在完全可以说 ,元代是继唐 、宋之后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 。在 元代 ,文化的多数领域都有很好的成就 ,有些甚至超越了前代 。” 1 按陈先生的理解 ,科技 并不属于其所界定的“窄义 ”的“文化 ”范围之内 ,而本文则拟对元代的科技发展也做一类似的探讨 ,并试图对元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一些讨论 。1 元代堪称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高潮之顶峰元代在天文历法 、数学 、农学 、医学 、水利 、地理 ,以及技术学科等诸多领域 ,均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2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元代的天文历法 。元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 集中体现在授时历 ( 12
5、80年颁行 )的编制工作之中 。学术界公认 :授时历 乃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最杰出的 一部 。它是由忽必烈的汉人智囊团领军人物刘秉忠所倡议 ,由其成员郭守敬 ( 1231 1316 年 ) 、王恂 ( 1235 1281年 )具体操持下完成的 。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同集团的张文谦 、张 易等人 。授时历 “不用积年 ,不用日法 ,创始用招差法来推算太阳 、月球的运动速 度 ,用弧矢割圆术来推算黄道经度和赤道经度 、赤道纬度的关系 。” 3 授时历 的编制者 们研制改创了观测仪器 ,从而“采用了一批经由实测而得的较准确的天文数据 。该历法 是中国古代最精良的历法 。” 4 其次在数学方面 ,元代有朱世
6、杰所著算学启蒙 ( 1299 年 )和四元玉鉴 ( 1303 年 ) 两部杰出的著作 。四元玉鉴 继承并发展了当时在我国北方发展起来的设立 、求解一元 高次方程的“天元术 ”,以及设立 、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四元术 ”,此外还在高阶等差级 数求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世界数学史上较大的成就 。授时历 表明 : 这一高阶等差级数 求和方面的数学成果 ,已经在历法计算中得到应用 。而算学启蒙 一书 ,简明扼要地讲 述了从入门的运算知识直到一元高次方程解法等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 。除了它是一部很 好的启蒙性数学教材之外 ,该书还继承了当时在我国南方发展起来的商用算术 、筹算的各 种简捷算法等等 。正如清代
7、学者罗士琳所评论的 , 与宋元数学大家秦九韶 、李冶相比 : “汉卿 (朱世杰 )在宋元之间 , 与秦道古 (九韶 ) 、李仁卿 (冶 ) 可称鼎足而三 , 道古正负开 方 ,仁卿天元如积 ,皆足上下千古 ,汉卿又兼包众有 ,充类尽量 ,神而明之 ,尤超越乎秦李之 上 ” 5 因此 ,“朱世杰的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讲 ,可以看作是宋元数学的代表 ,可以看作是 古代筹算系统发展的顶峰 。” 6 另外同为传统数学宋元四大家之一的李冶 ( 1192 1279 年 ) 所著测圆海镜 ( 1248年 ) 、益古演段 ( 1259 年 )两书 ,都是关于“天元术 ”的代表著作 ,而且都是在进入蒙元管 辖之
8、后发表的 。李冶本人也曾作为学界名流数次接受过忽必烈的召见 。再次在农学方面 ,在宋元时期四大农书之中 ,元有其三 。这四大农书是 :( 1 )陈( 1076 ? 年 )的陈农书 ( 1149年 ) ,它是一部南宋农书 。( 2 )农桑辑要 ( 1273 年 ) ,是元政府“大司农司 ”组织人力遍求古今农书编写的 。该书“博采经史及诸子杂家 ,益以实验之法 ,考核详瞻 ,而一一切于实用 ,当时绝贵重之 ” 7 ,是我国现存最早由政府编辑出版并在全国推行的一部农书 。( 3 )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 ( 1313 年 )“全书包括农桑通诀 、农器图谱 和谷谱 三个部分 。农桑通诀 屡屡提到南北操作方
9、法的异同 ,对于必须因地制宜 、交 流经验 、再三致意 ,仍是言之有物 。 农器图谱 则是作者在传统农学上的突出贡献 , 在份量上 ,构成全书的基本组成部分 ,内容也极为精彩 ,在传统农学著述中 ,确可称空前绝后 。” 8 “对后 魏 (齐 民 要 术 ) 以 来 中 国 南 北 精 耕 细 作 的 优 良 传 统 经 验 进 行 新 的 总结 。” 9 农器图谱 中除各种农用器械之外还记录了各种利用水力的机械 ,甚至还包括有 纺织机械 。在元代 ,种棉和棉纺技术得到普及 ,王祯农书 中的“黄道婆 ”就是元代棉纺 技术发达的一位民间传奇人物 。( 4 )鲁明善 (维吾尔族 )所编农桑衣食撮要
10、( 1314 年 ) ,是一部月令体的农书 ,比较 通俗 ,还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 。在传统医学方面 ,则有金元四大家的出现 。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 医家类 前言 说 :“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医学门户 、流派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 学的发展 。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是指 :( 1 )以刘完素 ( 1110 1200年 ,河间人 )为代表的“寒凉派 ”;( 2 )以张从正 1156 1228年 ,睢州 (今兰考 )人 为代表的“攻下派 ”; ( 3 )以李杲 1180 1251年 ,真定 (今正定 )人 为代表的“温补派 ”;( 4 )以朱震亨 ( 1281
11、1358年 ,义乌人 )为代表的“养阴派 ”。 其中张 、李二人生活年代可归为金元之际而且都出自北方 ,而元人朱震亨则出身于统一后 的南方 ,他“兼收并蓄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三家之长 ,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的医学 理论 ,并以补养阴血 为主要治疗原则 。撰有医学著作多种 。 其说在明初影响很 大 ,师从者众多 ” 10 。元代的水利工程也很出色 。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学家 。 他曾出任过各种管理政府水利工程的官职 ,前后向元朝政府提出 20 多项水利工程的建 议 ,治理了大小数百处河渠堤坝等工程 ,包括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诸多工程 。 1291 1293 年北京地
12、区通惠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完成 ,可以被看成是郭守敬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 通惠河工程中勘察 、选线 、闸坝 、水门的布局设置都体现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 是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全长 1789 公里 ,沿途经过 18 个城 市 ,就是以元运河为基础的 。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 (M a rco Po lo, 1254 1324 )的马可 波罗游记 ,详细记载了他经过的运河城市 。他说当时的北京城 ,繁华超过他在其他国家 见到的城市 ,而杭州则是更加繁华的一个城市 ,令他感到十分震惊 。在地理志书方面的成就 ,在元代则可以举出大元一统志 的编纂 。大元一统志 是 元
13、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 ,至元三十一年 ( 1294 年 )开始 ,大德七年 ( 1303 年 )完成 ,前后 历时 17年 ,规模空前 。书中按元代各路 、州 、县 ,分别记述了各地区的建制沿革 、坊郭 、乡 镇 、道里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古迹 、官迹 、人物 、庙宇等门类 。书中保存了大量宋 、金 、元 时所修方志书中的史料 。书中对元代各地的社会经济等人文状况 ,以及地理 、地质 、考古 等有较多的记述 。可惜 ,此书在明代即已散失 ,现存仅有后人的辑本 。此外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 、汪大渊的地理学专著岛夷志略 等也都很有价值 。 元代的各种技术学科也比较发达 。例如 ,元代青花
14、瓷器 、航海技术 、制盐业 、兵器制造等等都有超过前代的发展 。特别是火器制造在南宋和金代已有成就基础上 ,铜炮 (又作 “火筒 ”)的铸造有更大的进步 。现存至顺三年 ( 1332 年 ) 铸造的铜炮 (藏中国历史博物 馆 ) ,长 35. 3厘米 ,口径 10. 5厘米 ,重 6. 94 公斤 。和金代火炮以纸十六重为筒比起来 ,进 步之大是很明显的 。另一只至正十一年 ( 1351 年 )铸造的铜火铳长 43. 5 厘米 ,口径 3 厘米 ,重 4. 75 公斤 , 是一种用于射击的管状火器 。前者很可能就是元末杨维桢所描写的“龙井炮 ”或“铜将军 ”之类 。此外 ,元代还出现了折叠弩
15、、叠盾等经过改进的武器 。2 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因素来看 ,我们认为辽金元时期北方文化中心的逐渐形成 ,以及元代政府决策人 ,特别是与忽必烈汗以及他身边汉人智囊团 ,与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形成有着十分 重大的关系 。2. 1 北方文化中心的逐渐形成从 10 世纪起 ,在两宋续存的 300年间 (公元 960 1247 年 ) ,在中国的北部地区 ,陆续 出现了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 (公元 916 1125年 ) 、西夏 ( 1038 1227年 ) 、金 ( 1161 1234 年 )等国家 ,最后还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元王朝统一了整个的南北中国 ,结束了南北长期 对峙的局面
16、。在长期的南北之间民族 、军事 、政治的冲突 、对抗 、征服过程中 ,多民族文化 的同化和融合也无时不在进行着 。当金兵南下 、北南宋交替之际 ,全国的文化中心 ,从表 面上看 ,自关洛一线 (以张载 、二程为代表 )南移至杭州 (南宋都城临安 ) 、福建 (以朱熹为 代表 )一线 。必须注意的是 ,在北方 ,由于辽 、金 、元诸王朝的连续出现 ,以河北 、河南 、山 西 、山东为中心的另一个文化中心逐渐形成 ,这不但为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在北方的发展提 供了经济 、政治 、文化氛围 ,以及人才培养等社会总体发展的平台 ,而且为北京将在其后的 七八百年间持续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奠定了基础 。例
17、如作为当时文化发展标志之 一的出版印刷业 :在山西 (临汾等地 ) 、河北 (燕京 )等地 ,都形成了可与南宋都城临安 (杭 州 ) 、福建 、四川相抗衡的印刷出版中心 。佛藏 、道藏以及经 、史 、子 、集各个方面书籍 ,均 多有出版 。冶金技术在北方也有所发展 ,辽金时期就有较发达的冶金业 ,元代仅燕南 、燕 北即有铁冶提举司 17 所 ,煽炼户 3万余户 (元 王恽秋涧集 卷 90省罢冶铁户 ) 。两宋时期在北方首先出现的强大国家是由契丹族的贵族所建的辽 。辽最盛时的疆域 东临日本海 ,西至天山 ,朝贡国有 60余个 ,与北宋对峙的西夏一时亦向辽称藩 。辽亡于金 的前一年 ,辽一部分贵族
18、西迁 ,建立了西辽国 (即“哈剌契丹 ”,“哈剌 ”是黑色之意 ) 。西 辽国在加强中世纪的东西文化交流方面 ,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 11 西夏是党项族贵所族建立的国家 ,以宁夏的银川为国都 。 金是女真族所建立的国家 。女真族世居中国的东北地区 ,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 。 12世纪初灭辽和西夏 ,进兵中原 ,使北宋覆亡 ( 1161 年 ) ,在北方广大地区享国一百余年 ,现 今的北京当时是金的中都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国家 。蒙古族本来散居在鄂嫩 、克鲁伦 、土拉等三条河流上 游 ,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以东一带的地方 。自元太祖成吉思汗时起 ,四出征战 ,除 了本民族内部的统一
19、之外 ,还进入到长城以南的广大中原地区以及中国以西的西亚 、中 亚 、西南亚 ,甚至跨过亚洲大陆西端而进入到欧洲 。在中国 ,成吉思汗的后继者们 ,元太宗 窝阔台于 1234年灭金 ,元世祖忽必烈于 1279年灭掉南宋 ,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内对外都比较开放的时期 ,多种宗教共存并且能够包容各种思 想 。中国人可以走出去 ,外国人也可以走进来 。元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虽然其过程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和民族压迫 ) 。从 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到 1368 年明朝建立 ,不过百年时间 ,强悍 、质朴的草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与成熟 、丰
20、富的中原文化 (农耕文化 )相互碰撞 、融合 ,虽常有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的痛苦 相伴 ,但在历史上却也是特色独具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融汇了许多新鲜的篇章 。西夏 、辽 、金 、元等政权都是由来自北方的骑马民族所创造 ,可以说他们都是得天下于 马背之上 ,一统天下于战乱之中 。但是正如元世祖身边汉人智囊团代表人物之一的刘秉 忠所说 :“以马上取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 ” 12 。在那个时候谈论“治 ”, 说穿了 , 都离不开 “汉化 ”一途 。随着他们对汉族地区的征服 ,征服者本身立即被被征服者的较高文化所同 化 ,而且是迅速的汉化 。其程度之快 ,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金的太祖 、太宗是如
21、此 ,元 世祖忽必烈更是如此 。忽必烈早在他尚为藩王时 ,即对汉人儒生比较亲近 。元史 世祖本纪 中记有 :“岁 甲辰 ( 1244 ) ,帝在潜邸 ,思大有为于天下 ,延藩邸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 ,问以治道 ”,在这 些人之中就有刘秉忠 、赵璧 、王鹗等人 。其后 ,姚枢 、窦默 、许衡等汉人儒士也相互援引纷 纷加入 。忽必烈在“南征 ”、“避祸 ”(蒙哥汗曾怀疑其有野心 ) 、“靖难 ”(与其弟弟争夺皇 位 )“登基 ”等一系列关键时刻 ,无一不是因为采纳了汉族儒士的正当建言而获得成功 。1260年 ,忽必烈称帝于开平 ,汉族谋士 ,特别是刘秉忠 ,出力尤多 。无论是典章 、制度 、开 国国
22、号 、都城兴建 、官制章服 、朝仪礼制 ,均肇自这位亦儒亦释亦道的汉族文士 。为了以儒 治国的政治方针得到贯彻和延续 ,忽必烈还要求其独生子真金也接受儒学教育 。忽必烈 在灭金 、亡宋以及“立储 ”等方方面面 ,所依靠的都是这一汉儒智囊团 。2. 2 忽必烈身边的汉人智囊团 紫金山集团在元代初起 ,即元世祖忽必烈尚为藩王时 ,忽必烈的身边就曾经存在过如上所述以刘 秉忠为首 ,包括张文谦 ( 1217 1283 年 ) 、郝经 ( 1226 1278 年 ) 、姚枢 ( 1203 1280 年 ) 、 许衡 ( 1209 1239 年 ) 、窦默 ( 1196 1280 年 ) 、郭 守敬 (
23、1231 1316 年 ) 和 王 恂 ( 1235 1281年 )等人为中心的汉人智囊团 。元代的科学和技术得以持续地发展 ,也大都得力于 这个智囊团 。这个智囊团的中心人物是刘秉忠 。刘秉忠出仕之前曾在河北紫金山 (邢台 市西南 65 公里 )隐居讲学 ,创立了紫金山书院 ,上述人物大都跟随他在书院中学习过 。刘秉忠 ( 1216 1274 年 ) ,邢州 (河北邢台 ) 人 。他先入全真教 ,后又出家为僧 ,法号 子聪 ,自号藏春散人 ,隐居紫金山中躲避战乱 。他广学博览 ,潜心研究 , 博鉴儒 、释 、道三 家 ,史称他“凿开三室 ,混为一家 ” 13 。此外他还精通天文 、历法 、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代 科学技术 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