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法钛白粉的生产酸解、浸取、还原.doc
《硫酸法钛白粉的生产酸解、浸取、还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硫酸法钛白粉的生产酸解、浸取、还原.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硫酸法钛白粉的生产-酸解、浸取、还原一、酸解方法 根据参与反应的硫酸浓度和最终反应产物的状态,钛铁矿酸解的方法有液相法、两相法和固相法三种。 1.液相法 采用55%-65的硫酸,酸解反应在液相进行,反应温度为130-140,反应时间为12-16h,为了防止早期水解,酸比值(F)控制在3-3.2,直接得到硫酸钛溶液。 2.两相法 采用65%-80的硫酸,反应温度为150-200,反应时间为6-8h,F值控制在1.8-2. 2,加热至有沉淀析出为止,所得产物呈糊状,加水浸取后,生成悬浮溶液,反应率达85一90。 3.固相法 采用80以上的硫酸,反应剧烈迅速,在5-30min内完成,反应最高温度达2
2、50,由于硫酸的沸点为338,所以能够适应这一要求。所得产物为固相物,然后加水浸取为溶液,控制F值在1. 6-2. 0,最高酸解率可达97。 二、固相法酸解的优点 液相法和两相法酸解的反应时间长,耗用硫酸多,钛铁矿的分解率低。与这两种方法比较,固相法具有下列优点: 耗用硫酸量最少; 反应最迅速,可减少加温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产量,节约燃料; 酸解率最高; 溶液F值比较低,有利于后期水解的进行; 设备强度大,生产能力高。 正是由于固相法酸解的优点多,所以工业生产一般都采用固相法。 三、酸解发生的化学反应 钛铁矿的化学组成是偏钛酸亚铁(FeTi03),它是一种弱酸弱碱盐,能与强酸反
3、应,并能进行得比较完全。硫酸分解铁铁矿的反应一般认为是按下列反应式进行: 酸解后生成的硫酸钛和硫酸氧钛之间的比例,由酸解条件而定,从反应式(1)、反应式(2)可以看出,每生成lmol的硫酸钛,需要2mo1的硫酸,而每生成lmol的硫酸氧钛,只需要1 mol的硫酸。由此可见,硫酸过量得越多,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且生成硫酸钛。 四、有效酸 在酸解产物浸取所得的钛液中,硫酸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与钛结合的硫酸;与其他金属(主要是铁)结合的硫酸;未被结合,过剩的游离酸。由于无法单独测定与钛结合的酸和游离酸,只能测定这二者的总和,因此就把这两者的总和称为有效酸。 有效酸=与铁结合的酸游离酸 同样的钛液,如
4、果经过浓缩或稀释,其浓度变化了,但其性质仍没有变化。 五、酸比值及其影响因素,酸比值的高低将产生的影响 钛液中有效酸与总钛含量之比值称为酸比值,酸比值又称酸度系数,通常用F来表示: 从公式看,游离酸、与钛结合酸和总TiO2含量等三个因素会影响F值。但是F值只是一个酸比值,它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说明一些本质的问题。例如,钛液经过浓缩或稀释后,其总TiO2浓度和有效酸浓度变化了,但其性质和F值是保持不变的,溶液中硫酸氧钛与硫酸钛的比值改变时,游离酸也随之而变,但是其F值却不会改变;有效酸的测定由于终点不够明显,也容易出现误差,因此F值只能作为生产参考,对其数值要结合工艺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F值的高
5、低,除了能显示钛液中钛的组成、能评价酸的效果与质量外,还会影响水解速率、水解率和水解产物偏钛酸的结构。 六、固相法酸解所得钛液可用硫酸氧钛表达中,既有硫酸钛,也有硫酸氧钛。可以认为,如果全部是硫酸钛,则其F值应为2. 45,再加上铁液中尚有一定量的游离酸,那么,其F值更应该大于2. 45。但是固相法浸取所得的钛液的F值,一般只有1.6-2.0,其F值远远没有达到2. 45,更没有超过2.45,因此铁液中硫酸钛的含量不会很多,而铁液的F值2. 45时,都说明其含量是以硫酸氧钛为主。固相法钛液的F值只有1.6-2.0,就可以用硫酸氧钛表达。在酸解反应的200以上,反应物水和反应生成的水都已蒸发了,
6、具备生成Ti(S04)2的条件,但是用酸矿比为(1. 45-1. 55):1,不足以将钛变成Ti (S04)2,所以在固相物中还存在TiOS04。Ti (S04)2只存在于固相物,一旦浸取遇水即水解生成TiOS04,因此钛液的钛均以TiOS04的形式存在。 七、与钛结合酸和游离酸的计算 固相法酸解得的钛液,一般F值在1.6-2. 0之间,则FOA值就在30. 45-63. 07之间。F值每相差0.1,则FOA值相差8.15,使用FOA值来表示,更易于控制。九、钛液的稳定性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稳定性又称稳定度,就是在钛白粉生产中,铁液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有发生早期水解而析出白色胶体粒子的倾向,这种
7、倾向的强弱程度称为钛液的稳定度。表示这种倾向强弱的特性称为钛液的稳定性。钛液的稳定性是以每毫升钛液,用25的蒸馏水稀释到刚出现白色浑浊时,所需要蒸馏水的毫升数来表示: 稳定性是衡量钛液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一般颜料级加压水解钛液的稳定性控制在K350;常压水解钛液可以放宽到K300。要是出现稳定性差的钛液,则会对钛白粉生产带来下列不良影响: 钛液容易出现早期水解而生成胶体微粒悬浮于钛液中,造成沉降和压滤的困难,以至于影响产量的提高; 钛液产生的含钛胶体微粒,最终要跟残渣一起沉降而被除掉,使钛的回收率降低; 钛液属于非颜料级钛液,只能生产出低档的搪瓷钛白粉,这种钛白粉价格较低; 钛液后期水解所生成
8、的偏钛酸,有一部分粒子较小,容易造成水洗穿滤流失,直至锻烧时从烟囱飘散不少,使回收率降低; 这种钛液本身就已经产生早期水解而生成有胶体微粒,这种胶体微粒极易穿过滤层而存在于钛液中,到后期水解时,成为不良的结晶中心,使水解得到的偏钛酸粒子大小不均匀,容易吸附较多杂质,不仅使水洗时间延长而影响产量,还使产品带色影响白度。同时不规则的小颗粒多,还会造成锻烧时易烧结,而使产品的白度、消色力和分散性能降低,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十、钛液的早期水解及影响钛液稳定性的因素 一般来说,从酸解后到未进行后期正式水解之前,钛液中不应含有偏钛酸和正钛酸这两种胶体粒子,但是有时在钛液的浸取、还原、输送和存放过程中,由于
9、操作不当或条件变化,而在钛液中出现上述两种白色胶体物质,这种现象称为钛液的早期水解。 要想了解影响钛液稳定性的因素,还得从钛铁矿的酸解和钛液的水解中去找原因。 1.由酸解的反应式(1)、反应式(2)比较可知,在相同的钛铁矿下,反应式(1)用酸多,得到的是稳定的硫酸钛,而反应式(2)用酸少,得到的是不稳定的硫酸氧钛,说明酸解时用酸多对提高铁液的稳定性有好处。 钛液水解的主要反应式如下: 从反应式(7)、反应式(8)、反应式(9)可知,三个水解反应都生成新硫酸,说明钛液中酸多会使水解反应可逆,可以抑制早期水解的发生。所以酸解时用酸较多或浸取时加废酸较多,使钛液中含酸浓度增大,对提高钛液的稳定性有好
10、处。 从实验可知,取浓钛液1mL,测得其稳定性为400;若取同样的浓钛液1mL,再加人浓硫酸1滴,结果测得其稳定性为450,说明多加酸其稳定性会提高。 2.从水解的反应式(7)、反应式(8)、反应式(9)可知,水是反应物,按化学反应规律,增加反应物会使反应向右进行,增加了水,就增加了反应物,就有利于水解的进行,而使钛液不稳定,说明水多没有好处。 由反应式(8)、反应式(9)比较可知,在同等的硫酸氧钛的情况下,反应式(9)加水多,反应式(9)在冷的条件下也能发生水解反应。由此可见,在相同的条件下,钛液越稀(水越多)其稳定性就越差。 3.从反应式(7)、反应式(8)、反应式(9)三个水解反应式可知
11、,钛液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加热会使反应向右进行,会促进钛液发生早期水解而使钛液不稳定。从实验可知,同是1mL钛液,在12,K=500;在25,K400;在65,K200;在100,K=0。由此可见,温度上升,钛液的稳定性下降,加热对钛液的稳定性不利。 综上所述,影响钛液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酸少、水多、加热。那么要提高钛液的稳定性,就必须针对钛液的酸度、浓度、温度这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控制。 1酸度 酸解用酸多既可提高钛液的稳定性,又可使酸解反应较完全而提高酸解率,但是用酸过多,既会增加硫酸的消耗,增大钛白粉的生产成本,又会增大后工序钛液后期水解的困难,因为从水解反应式可知,酸多会使
12、水解反应可逆,偏钛酸粒子难以长大,水解率降低,水洗时由于偏钛酸粒子细而出现穿滤流失造成损失。因此要权衡利弊,优化出一个既使钛液稳定,不至于出现早期水解,又要有利于后期水解的最佳用酸量。 根据酸解反应式计算,要想得到稳定性高的硫酸钛,则要按反应式(1)反应,这样其酸矿比是1. 932:1,也就是说,1吨钛铁矿要用1. 932吨的硫酸;要想得到稳定性差的硫酸氧钛,则要按反应式(2)反应,这样其酸矿比是1.29:1,也就是说,1吨钛铁矿要用1. 29吨的硫酸。除此之外,其他化合物特别是铁的氧化物也要消耗一定量的酸。一般来说,酸矿比越大,用酸越多,钛液就越稳定;酸矿比越小,用酸越少,钛液就越不稳定。从
13、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证实,加压水解流程采用酸矿比在(1.50-1.60):1为最佳比值;常压水解流程采用的酸矿比在(1.45-1.55):1为最佳比值。究竟采用多少才适宜,还要视钛铁矿的质量、工艺要求的酸度和浸取时是否加废酸及废酸加人量而定。 2.浓度 酸的浓度 使用硫酸的浓度和控制反应时硫酸的浓度,对铁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使用时硫酸其浓度大于96时,酸解反应所得到的固相物硬实,多孔性差,浸出时很难溶解,所得钛液的稳定性会下降,当然酸解率也低;若使用的硫酸浓度小于92,则酸解后的固相物不易固化,甚至呈糊状,反应不完全,浸出所得的铁液稳定性也差,还会造成沉降等净化的困难,酸解率也不高。一般使用硫酸
14、的浓度在92-96之间为宜。现在很多厂家都摸索并掌握了浓酸反应的规律而直接采用98的硫酸进行酸解。 反应时硫酸的浓度大于90%,则反应温度高,使反应初期的生成物在反应结束时已发生早期水解而使钛液不稳定;反应时硫酸的浓度小于85,浸取所得铁液的稳定性也差,一般控制反应时硫酸的浓度在85-90之间。实践证明,使用越浓的硫酸,反应时稀释的浓度要偏低限;使用较稀的硫酸,反应时稀释的浓度要偏高限。不过使用稀酸时,由于酸解加水较少,水与硫酸作用产生的热量少,常常需要用加蒸汽的方法来提高引发热,才能获得较好的酸解效果。 钛液的浓度 较少、钛液的Ti02浓度较高,溶液不容易析出胶体颗粒,稳定性较好;水太多,浸
15、取的浓度太低,则钛液不稳定,容易发生早期水解,同时对后期水解产物偏钛酸的颗粒大小和结构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增加浓缩的工作量。为此在加水浸取时,必须严格控制,相对密度一般控制在1. 5-1. 55之间,即总Ti02含量要120g/Lo为了减少水分,在将钛液结晶时,除去大部分硫酸亚铁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结晶水,使钛液的总Ti02浓度得到提高,有利于钛液稳定性的提高。为了减少水分,还必须将钛液进行浓缩,使其继续除去一部分水,使总Ti02含量达到(2005) g/L(加压水解)或215-230g/L(常压水解),以利钛液浓度增大、稳定性提高和后期水解时制出具有优越颜料性能的钛白粉。 基于酸度小、浓
16、度低(水多)会引起钛液稳定性差,易出现早期水解现象,因此洗残渣、洗硫酸亚铁晶体、洗设备的水,尽量不用大量的自来水,而用少量的废酸水。 3.温度 温度上升,钛液的黏度下降,这对杂质颗粒的沉降有利,但是对钛液的稳定性却不利。因为温度过高,钛液的稳定性下降,会出现早期水解。钛液要采取负压蒸发浓缩的原因,一就是因为常压蒸发温度高,钛液稳定性下降,很快就会出现早期水解。而钛液水解的临界温度为80,采用真空浓缩,沸点可以降低到80以下,这样既保证了水分的大量蒸发,又保证了不会出现早期水解。由此可见,温度上升,钛液的稳定性下降,温度下降对钛液的稳定性有利。一般浸取时控制温度要小于75,净化时控制温度在(6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硫酸 钛白粉 生产 还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