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三区段放顶煤设计.doc
《煤矿三区段放顶煤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三区段放顶煤设计.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新疆呼图壁县煤炭多种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小甘沟煤矿位于呼图壁县南西225方位60km处。行政区划属呼图壁县雀尔沟镇管辖。矿区呈不规则形状,南东北西长1.21.3km,南北宽1.0km,面积约1.25km2。中心地理座标:东经:862103.5,北纬:434842.5。二、自然地理矿区位于天山北麓的中山区,处在西沟河以东、东沟河以西的小甘沟两侧,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南北向岭谷相间的特征,沟谷窄小,山岭陡峻。海拨16502050m,高差在400m左右,地形切割强烈。矿区内小甘沟为干沟,只在暴雨季节和融雪期偶发洪水。东沟河位于矿区东4.0km处,其水
2、位低于1950m,是区域的侵蚀基准面。三、气象及地震矿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因处于天山北坡,区内森林、草场繁茂气候比较湿润。年平均气温6,7月份平均气温22.2,最高气温36.4, 1月份平均气温-11.8,最低-28.8。58月多雨,常成暴雨降落,每年10月降雪,次年3月底、4月初消融,年平均降水量371.79mm,年平均蒸发量1881.65mm。冻土深度1m。矿区位于沙湾玛纳斯呼图壁地震带内,该带新构造运强烈,地震频繁。据新疆地震局资料,近百年间,矿区及临近区曾发生中、强震14次,其中1906年12月23日沙湾县西南牛圈子八级大地震(史称玛纳斯大地震)破坏严重,故本区属地震多发区,14次中
3、、强地震。根据新疆地震局1978年出版的地震图册,对烈度等级的划分,矿区的烈度为7级。四、矿区经济概况矿区及邻近区是呼图壁县能源基地,主要有国营、集体、个体煤矿。所产煤炭主要供玛纳斯电厂和呼图壁县的工业、民用需要,部分销往石河子市和奎屯市。除采煤业外,还有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矿区南部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树、松树。居民有哈、汉、回等民族,哈族从事畜牧业为主,也有从事采煤业。矿区内无农业、生活所需的粮食、蔬菜由大丰镇、呼图壁县供给。五、矿区水源、电源及通讯矿井供水水源:设计采用矿区南侧出露的地表泉水处打井做为将来饮用水水源地,采用铺设管路将水引至工业区的方式供水。目前矿上已对该区作了抽水实验,
4、其水质和水量均达到饮用标准和水量要求。矿井电源:该矿现有一回专线供电电源,由2.8km以外的南山矿区的西沟变电所供电线路专线引入,电压等级为10KV,该变电所容量为1500KVA,该回路可作为该矿的第一电源。另在宽沟地段新建110KVA变电所一座,此变电所距该矿12Km,为第二电源,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用电。通讯:本矿地面办公室已安装有国内固定直拨电话,可进行对外联系。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1、地层区域出露的地层呈北西西南东东带状分布,由南而北依次出露有:中石炭统前峡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上统齐古组、喀拉扎组,下白垩统吐谷鲁群。2、区域构造区域构造主体为简
5、单的单斜,中生代地层北北东向倾斜,走向上地层倾角变化不大,局部受F1断层影响有变陡甚至倒转,倾向上倾角变化不大,一般为1025。区域上断裂分为两类,一类为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北西西南东东向逆断层,即单斜构造带南缘的F1断层,该断层是区域性向南倾的高角度逆冲断层,走向延伸60km,它是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的分界线。受其影响侏罗系八道湾组地层大部分缺失,三工河组地层部分缺失。另一类断层为派生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压扭性质的平逆断层,其规模不大。二、井田地质1、矿区地层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仅有侏罗系中统的西山窑组,以及广的第四系冲洪积及风黄土。侏罗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小甘沟西部,在东部只零星分布
6、于阳坡山脊处。2、矿区构造矿区构造较为简单,总体为近东西走向陡倾的单斜构造,局部被北东和北东向的压扭性平移小断层错断。(1)单斜构造单斜呈北北东510方向倾斜,一号井以南倾角平缓,为812,平均10,一号井以北倾角略变陡,为1525,平均20。地层浅部产状平缓,地形切割强烈,使煤层露头沿沟向北强烈地凸出,成“V”字形。(2)断裂构造矿区内断裂主要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的两条小断层,编号分别为Fx-1和Fx-2。Fx-1小断层地表估计自线状排布的泉水南侧通过,深部由局部巷道控制,据问询调查此断层南倾,倾角约为5065 ,断距约10m,因断距较小,未对煤层开采造成大的影响。Fx-2小断层为巷道控制,在
7、一号井B4一水平西巷135m处和二号井B5水平西巷150m处分别遇到此断层,据问询调查此断层南东倾,倾角约为4055,断距约8m,开采中末对生产造成大的影响。两条断层均在西部境界,对现有生产系统影响不大。第三节 煤层与煤质一、煤层井田内的煤层赋存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J2x1)和中段(J2x2)中,西山窑组上段(J2x3)为不含煤段。井田西山窑组下段、中段、上段含煤地层平均总厚为599.37米,共含0.30米以上煤层24层,含纯煤总厚平均为50.15米,含煤系数8.37%,共含全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7层,平均可采总厚41.59米,可采系数6.94%。(一)、西山窑组下段(J2x1)含煤性本段
8、地层控制厚度为146.82173.20米,平均厚为160.01米。含0.30米以上的煤层12层,平均纯煤总厚36.80米,含煤系数为23.00%。将区内该段可对比的5层煤层自下而上为B1、B12、B2、B3、B4 5层为全区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33.52米,可采系数20.95%。含有7层煤线,一般12个见煤点,个别点达最低可采厚度,纯煤平均厚度3.95米。下段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主要含煤段,除B3为局部可采薄中厚煤层,其余煤层B1、B12、B2、B4 均为全区可采的厚巨厚煤层,。所含的B4煤层单层平均可采厚度14.06米,为井田最厚的煤层,全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B1、B12、B
9、2煤层可采平均厚大于3.50米。下段具有集中分布且可采厚度厚的特征。(二)、西山窑组中段(J2x2)含煤性本段含煤地层厚度为214.08260.11米,平均为233.45米。含0.30米以上的煤层11层,平均纯煤总厚13.21米,含煤系数为5.66%。该段编号煤层为B5、B6、B7,B7为不可采煤层,该段可采煤层平均厚8.07米,为中厚厚煤层, 可采系数3.46%。该段含8层薄煤线,除二层薄煤线(平均可采厚为1.43米、0.84米)达到最低可采厚度外, 其余煤线均不可采,8层薄煤线纯煤平均厚度为3.91米。该段为西山窑组的次要含煤段。(三)、西山窑组上段(J2x3)含煤性西山窑组上段(J2x3
10、)为粉砂岩段,为不含煤段。仅在ZK1102孔内见有一层0.14米的薄煤线。本段含煤地层厚度为192.16219.66米,平均为205.91米。(四)、煤层垂向组合与分布特征井田内煤层在垂向上分为二个组合,西山窑组下段 (B1、B12、B2、B3、B4四层煤)为一个组合;西山窑组中段 (B5、B6、B7三层煤)为一个组合。1、西山窑组下段组合(B1B4组合)由B1、B12、B2、B3、B4 5层编号煤层和7层不稳定的薄煤或煤线组成,井田内所有钻孔ZK1101、ZK1102、ZKG-1、ZK701及井田外ZK401、ZK402、ZK403等7个工程点控制了煤层组合的层位,煤层以4层厚巨厚全区可采煤
11、层和1层局部可采中厚煤层组成,主要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并且为本次勘探的主要煤层。另外有局部可采较稳定中厚煤层。B1B4组合位于西山窑组下段层位,与西山窑组中段(B5B7煤层)组合,煤层组合间距相对较大,均以粗粒碎屑岩(粗砂岩或粉砂岩)相隔,两组合层间距一般为39.5856.71米,平均为46.99米。该组合之间常含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等较粗颗粒的碎屑岩,而本组合内煤层之间主要由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组成的岩层。2、西山窑组中段组合(B5B7组合)由B5、B6、B7 3层编号煤层和8层不稳定的薄煤或煤线组成,井田内所有钻孔ZK1102、ZK701、ZKG-1和井田外ZK402
12、、ZK403 5个工程点控制了煤层组合的层位,B5、B6煤层为稳定较稳定中厚厚可采煤层,B7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的煤层。与B1B4组合为粗碎屑岩相隔开,两组合层间距一般为39.5856.71米,平均为46.99米。该组合之间常含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炭质泥岩等较细颗粒的碎屑岩。B5B7组合特征与B1B4组合特征明显,以可采煤层厚度厚度较稳定稳定且中厚厚煤层、颗粒较细碎屑岩与厚巨厚稳定较稳定煤层、颗粒较粗碎屑岩相区分。勘探区共有编号煤层8层,由下而上依次为B1、B21、B2、B3、B4、B5、B6、B7 。其中B7为不可采煤层、B3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B1、B21、B2、B4、B5、B6为全区可采
13、煤层。根据勘探区内编号可采煤层,叙述其特征。B6煤层:控煤点为8点(井田内3个钻孔和3个生产井巷道、井田外2个钻孔),见煤点为8点,可采点为7点(井田内2个钻孔和3个生产井巷道、井田外2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326.46米。煤层厚度4.327.83米,平均5.56米;含13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0.051.07米,平均0.52米,夹矸为泥岩、粉砂岩; 可采厚3.645.98米,平均4.78米;标准差0.76,变异系数16%,可采性指数88%,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6煤层沿走向变化不大,倾向上深部略增厚,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的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
14、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中砂岩、粗砂岩、细砂岩。B6煤层与B7煤层的层间距为18.0933.65米,平均26.24米。B5煤层:控煤点为8点(井田内3个钻孔和3个生产井巷道、井田外2个钻孔),见煤点为8点,可采点为8点(井田内3个钻孔和3个生产井巷道、井田外2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295.13米。煤层厚度1.354.41米,平均3.31米;含01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0.11米 ,夹矸为泥岩; 可采厚1.354.41米,平均3.29米;标准差1.11,变异系数34%,可采性指数100%,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5煤层沿
15、走向有一定变化,向东煤层变薄;倾向上深部减薄,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的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中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B5煤层与B6煤层的层间距为1.5631.00米,平均17.89米。B4煤层:控煤点为7点(井田内3个钻孔、井田内1个巷道工程点、井田外3个钻孔),见煤点为7点,可采点为7点(井田内3个钻孔、井田内1个巷道工程点、井田外3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235.17米。煤层厚度13.6218.32米,平均16.04米;含03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1.22.38米 ,平均为2.2米,夹矸为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16、 可采厚12.8216.03米,平均14.06米;标准差1.16,变异系数8%,可采性指数100%,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4煤层沿走向没有变化仅仅是夹矸厚度向东变厚;倾向上煤层厚度没有变化,仅仅是夹矸厚度变薄;属结构简单、稳定的巨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B4煤层与B5煤层的层间距为39.5856.71米,平均46.99米。B3煤层:控煤点为6点(井田内3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见煤点为6点,可采点为4点(井田内1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224.13米。煤层厚度0.346.
17、44米,平均2.42米;含03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0.271.20米 ,平均为0.66米,夹矸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可采厚1.014.73米,平均2.88米;标准差1.51,变异系数70%,可采性指数67%,属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3煤层沿走向有变化,向东变厚,向西变薄至不可采;倾向上煤层厚度有变化,井田外东面IV线沿倾向深部变厚,井田内II线沿倾向深部变薄至不可采;属结构简单不稳定的薄中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中砂岩、粗砂岩、泥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含炭质泥岩。B3煤层与B4煤层的层间距为2.8221.75米,平均12.75米。B2煤层:控煤点为5点(井田内
18、2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见煤点为5点,可采点为5点(井田内2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205.89米。煤层厚度2.078.05米,平均4.22米;含01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0.171.80米 ,平均为1.25米,夹矸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 可采厚1.918.05米,平均3.58米;标准差2.56,变异系数72%,可采性指数64%,属全区可采不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2煤层沿走向有变化,向东变薄;倾向上煤层厚度有变化,沿倾向深部变薄;属结构简单不稳定的中厚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粗砂岩、泥岩、含炭质泥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B
19、2煤层与B3煤层的层间距为13.7433.21米,平均21.78米。B21煤层:控煤点为5点(井田内2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见煤点为5点,可采点为5点(井田内2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186.12米。煤层厚度5.088.50米,平均7.10米;含01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0.150.77米 ,平均为0.47米,夹矸为泥岩、粉砂岩; 可采厚4.437.79米,平均6.73米;标准差1.37,变异系数20%,可采性指数100%,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12煤层沿走向和倾向上煤层厚度均没有变化,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的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粗砂
20、岩、细砂岩;底板为粗砂岩、粉砂岩、细砂岩。B12煤层与B2煤层的层间距为11.7119.87米,平均15.95米。B1煤层: 控煤点为4点(井田内1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见煤点为4点,可采点为4点(井田内1个钻孔、井田外3个钻孔),井田内ZK1102孔最低控制水平为1156.41米。煤层厚度5.406.66米,平均6.27米;不含夹矸;可采厚5.406.66米,平均6.27米;标准差0.51,变异系数8%,可采性指数100%,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勘探区露头煤层火烧, B1煤层沿走向上有一定变化,向东略薄;倾向上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沿走向深部略薄;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的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粗
21、砂岩;底板为粗砂岩、粉砂岩。B1煤层与B12煤层的层间距为5.2522.34米,平均16.81米。 小甘沟煤矿煤层及含煤性总表 小甘沟煤矿主要煤层特征表 二、煤质按照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B1、B2、B3、B4煤层均为31号不粘煤,它们具有特低灰分、特低硫、特低中磷、中高发热量、富油高油等特点,可作为工业及民用煤,部分可作为配焦用煤,也可作为气化和炼油用煤。第四节 水文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特征煤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坡的中山区,地形芭割强烈,地表大部分被植物、森林和第四纪黄土层覆盖。矿区总体为南高北低,沟两侧均为高山,呈山高沟窄的地貌特征,窄处只有几十米。沟两侧山体坡
22、度在3555之间。二、气象矿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高气温在79月,2537,最低气温28.8,年平均气温6,7月份平均气温22.2,最高气温36.4,年平均降水量371.79mm,平均蒸发量1881.65mm,58月多雨,常成暴雨降落,夏季气温凉爽,冬季少风,初雪在10月份,次年3月底、4月初解冻,融化的雪水淌淌洋洋汇入小甘沟,穿过矿区汇集最后流入红山水库。煤矿内很少刮风,且风力较小。冻土最大深度2.0m。三、地表水矿区内小甘沟为干沟,无常年地表水流,只于春季融雪期有少量雪水和夏季暴雨、冰雹引发的暂时性洪水。因地形坡度大,水量小,对煤矿地下水的补给甚微。东沟河位于矿区东4.0km处,其水位
23、低于1950m,是区域的侵蚀基准面。四、地层、构造1、 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纪风成堆积层和中侏罗纪地层组成。其中第四纪全新统风积层(Q4eol)出露厚度大,主要由黄土、腐植土及少量残积、冲洪积物组成,分布于煤矿大部分河谷、山脊上。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小甘沟西,在东部只零星分布于阳坡山脊处。2、 构造:矿区地层总体为一简单的单斜构造,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单斜呈北北东510方向倾斜,倾向上倾角变化不大,一般为1025。矿区内受断裂活动影响小,主要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的两条小断层,编号分别为Fx-1和Fx2。五、火烧区在生产井调查中矿区内开采巷道均未发现火烧层,但通过地表填图控制的B3和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区段 放顶煤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