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湾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毕业设计.doc
《林家湾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家湾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毕业设计.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井田地质条件1.1 矿井概况1.1.1 矿井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林家湾煤矿位于黑龙江省集贤煤田东南端,西南距福利屯38km,经福利屯到矿业集团所在地双鸭山市为46km,经福利屯至富锦县公路穿过本设计井田的中部,富前铁路在林家湾矿区南部边缘外约3km处通过,交通比较方便,详见图1-1交通位置图。本井田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属高河漫滩,地势低平,地表标高+85m+87m。井田东部有双山子,标高+174m;西依索利岗山,标高为+227.9m;南邻完达山北麓;北面地势广阔平坦。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矿井气候及地震条件本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12
2、3.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4-23.9,最低气温达-35;年降水量325.7392.3mm;年蒸发量1095.51430.6mm;年平均风速4.14.7m/s,最大风速可达24m/s,风向多偏西风;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1.552.08m。根据国家地震局有关资料,集贤及其邻区地震烈度在6以下,过去无强烈地震记载。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矿区的地层情况本设计井田的可采煤层均赋存在上侏罗系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上为鸡西群穆棱组,在穆棱组上覆的是第三、第四纪地层。晚侏罗系地层不整和于元古界古生界基底上,基底由元古界麻山群泥盆系青龙山组及侵入的花岗岩组成,详见表1-1地层系
3、统表。表1-1地层系统表界系统(群)组厚度(m)新 生 界第 四 系全新统1020全新统温泉河组2040上更新统顾乡屯组1040中更新统4080下中新统白山土组1550第三系上新统富锦组121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鸡西群)穆棱组7570城子河组887东荣组250古生界中统青龙山组不清元古界麻山群不清第四系地层在井田内广泛分布,主要由砾砂和粗砂等组成,中间夹有不连续的亚粘土,在砂层上,覆有粘土及厚度810m的黑腐植土。区内四纪地层厚度为东西薄,中间厚,南部薄,北部厚。第三系地层,除在井田极少数块段缺失,形成“天窗”外,其余各处广泛存在。该地层由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岩石胶结松散,以灰绿色为主,厚度变化
4、不大。上侏罗系上统鸡西群城子河组,为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该层主要由灰白色长石、砂岩、灰色粉砂岩及泥岩、凝灰色砂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含煤地层特征详见图1-2煤层综合柱状图。图1-2 煤层综合柱状图1.2.2 井田的主要地质构造本井田位于三江盆地的西部,是中生代以来的一个断陷凹陷地。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北段由一些一级隆起带和凹陷带共同组成。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本井田具有经济价值的可采煤层均集中于鸡西群城子河组,该组地层厚度为887m。煤层平均总厚达14m,可采煤层有17#、27#和28#煤层,其倾角在15左右。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17#煤层:全区发育且稳定,为本区主要
5、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厚度较大,煤质稳定,本煤层内没有夹矸,煤层厚度4.55.0m,平均厚度4.8m,视密度为1.3t/m3,顶板为中粗砂岩,平均厚度9.8m,底板为粗砂岩,平均厚度6.5m,下距27#煤层约125m。27#煤层:全区发育且稳定,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煤质稳定,本煤层在极少数块段内有夹矸,其厚度不超过0.1m,煤层厚度4.54.9m,平均厚度4.7m,视密度为1.3t/m3,顶板为粉砂岩,平均厚度7.8m,底板粉砂岩,平均厚度20m,下距28#煤层约30m。28#煤层:全区发育且稳定,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煤质变化不大,部分数块段内有夹矸,其厚度不
6、超过0.1m,煤层厚度4.24.7m,平均厚度4.5m,视密度为1.3t/m3,顶板为粉细互层,平均厚度5.4m,底板粉砂岩,平均厚度10.2m。1.2.4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在全矿井广泛发育,除山坡地区较薄外,其余均很厚,发育的规律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厚。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山区地下水,涌水量为0.7057L/(sm)。第三系孔隙含水层:在井田内广泛存在,其厚度发育规律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向东变薄。其涌水量为0.0010.83L/(sm)。煤系裂隙含水带:本含水层是直接充水含水层。它与第三系有一定水力联系,但很微弱。基底岩层裂隙水:分布于低山和丘陵地带,由花岗岩,
7、安山岩及变质岩等组成,对煤系裂隙含水带补给量很微弱,而且对矿床充水无影响。井田内的主要隔水层有第四系顶部粘土、亚粘土,中部粘土,亚粘土和第三系泥岩和砂岩层。开采初期,矿井涌水量最大,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水的静储量逐渐消耗。矿井的涌水量将会逐渐减少,进而趋于相对稳定。本井田最大的涌水量为140.16m3/h,正常涌水量为92.15 m3/h。1.2.5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性本矿井的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相对涌出量为1.92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04 m3/t,并且本矿井的煤有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燃发火倾向。2 井田开拓2.1 井田储量2.1.1 井田储量的计算A矿井工业储量它是指井田精
8、查地质报告提供的平衡表内A+B+C,它是矿井设计的依据。井田工业储量应按储量块段法进行计算:块段储量=块段面积块段平均厚度视密度cos;为煤层平均倾角。计算得: Mt。B永久煤柱煤量要计算井田可采储量,首先要确定各种永久煤柱损失。永久煤柱一般是指保护工业广场和井筒的工业广场煤柱,井田境界和大断层两侧的井田境界煤柱和断层煤柱,以及保护地面建筑物、河流、铁路等而留设的保护煤柱等。煤层群开采时,应采用重复采动条件下的移动角值。受保护面积边界是由受保护建筑物和主要井筒的边界向外加上一部分备用量即维护带确定的。受保护建筑物边界一般不是直接以被保护建筑物的外边界为准,而是取平行于煤层走向或倾斜方向的与受保
9、护建筑物外缘相连的直线所围成的面积,作为受保护建筑物的边界。工业广场面积的取值,依据设计井型大小按煤矿设计规范中煤矿工业广场占地指标所列数值的规定选取。表2.1工业广场占地指标表井型(万吨/年) 指标(公顷/10万吨) 400600 0.450.6 240300 0.70.8 120180 0.91.0 4590 1.21.3 (指标中中小井取大值,大井取小值)本矿井井型为180万吨/年,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 180100.9100001.62105 m2设计工业广场形状为长方形 长为405 m, 宽为400 m。围护带宽度为:20m,地面标高+85 m。工业广场三视图如图2.1。a.确定受保
10、护面积。如图所示,在开拓平面图上通过建筑物四个角分别做平行与煤层走向和倾斜的四条直线,得矩形abcd。在矩形的外缘加上15m宽的维护带,得受保护面积abcd。b.确定受保护煤柱。通过受保护面积中心作一沿煤层倾斜剖面1在这个剖面上,由维护带的边缘点m1,n1起在表土层以o=45度划两条保护线,即m1m2,n1n2。然后在基岩中于下山和上山方向按上山移动角=75和下山移动角=64.6作保护线,与煤层相交得n和k,则通过n和k的走向线分别为保护煤柱的上部和下部边界。以同样的方法在平行煤层走向的剖面2,按其走向移动角=75作保护线,求得沿走向的煤柱边界AB和CD,将nk和AB,CD均绘制在平面图上,即
11、得保护煤柱边界ABCD。煤柱是一个梯形。C.煤柱煤量计算:工业场地煤柱煤量=梯形面积*煤层平均厚度*煤层平均密度,本矿井的表土层厚度为20米,煤层平均倾角15,=75,则图2.1 工业广场煤柱损失示意图=75-0.8=63,冲击层移动角45 。见煤标高c=30m,冲击层厚20m,地面标高+85m经计算工业广场煤柱梯形高为:1140 m。梯形上底为:900 m;下底为:1020m。所以工业广场煤柱损失面积为: S1/2(9001020)11401.09106 m2则损失煤量为:1.09106 141.3cos152.05107 吨。由于损失量较大,对于矿井开采不利,在矿井生产末其应对该部分煤柱进
12、行回收,因此在计算中,工业广场煤柱损失按工业储量的5%计算则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损失量为0.05248.71106t=12.44106t2.1.2 矿井边界煤柱煤量 设计矿井边界每侧留有20m宽度,由底板等高线看出,本井田边界周长为:22000m。故总共边界煤柱煤量为:22000201.314=8.008t2.1.3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矿井可采储量的计算公式为: Z(ZcP)C (2.1) 式中:Z矿井可采储量 Zc矿井工业储量 P各种永久煤柱煤量损失之和 C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不低于0.75,中厚煤层不低于0.80,薄煤层不低于0.85。Z(248.71106t20.510612.44105t8.
13、008106t)80%166.21106t所以设计矿井可采储量为166.21106t2.2 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2.1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A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应为:大型矿井:120、150、180、240、300、400及以上(万t/a);中型矿井:45、60、90(万t/a);小型矿井:9、15、21、30(万t/a)。除上述井型以外,不应出现介于两种设计生产能力的中间井型。B.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方案比较本矿井已查明的工业储量为248.71Mt,各可采层均为厚煤层,按矿井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本矿的采区采出率为80%,由计算确定本井田的可采储量为162.87Mt。
14、根据地质报告的资料描述,煤层储量较丰富,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煤层生产能力大以及煤层赋存深等因素,初步决定采用大型矿井设计。并初步确定三个方案:方案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Mt/a;方案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8Mt/a;方案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Mt/a。上述三种方案,具体选择哪一种,还应该根据矿井服务年限来确定。按照公式 (2.2)式中: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井田的可采储量,Mt;矿井生产能力,Mt/a;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4。计算得:a;a;a。经与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和矿井设计手册相核对,确定65.96a为比较合理的服务年限,其详见表2-2设计规范规定的各井型服务年限。即本矿
15、井的生产能力为1.8Mt/a。表2-2 设计规范规定的各井型服务年限井 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特大6003005007060大型120,150,180,24050中型45,60,9040小型9,15,21,30各省自定2.2.2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计算公式如下:式中: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井田的可采储量,Mt;矿井生产能力,Mt/a;矿井储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4。计算得 a。2.2.3 矿井工作制度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本设计矿井采用的工作制度为:矿井年工作日330d;矿井每昼夜三班工作,其中两班进行采、掘工作,一班进行检修;每日净提升
16、时间16h。2.3 井田开拓方式2.3.1 概述A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本设计矿井附近没有正在生产的矿井,而在其附近只有正在兴建的东荣三矿,三矿设计采用双立井开拓;在距东荣四矿18km有正在生产的集贤煤矿,也采用立井开拓。B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a.井田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属高河漫滩,地势低平,地表标高+85m+87m。井田东部有双山子,标高+174m;西依索利岗山,标高为+227.9m;南邻完达山北麓;北面广阔平坦。井田内没有大的河流,只有一些季节性河流。b.井田南北宽约2.2km,东西长约6.0km,面积13.2km2。可采煤层3层,资源较为丰富。c.煤层赋
17、存稳定,倾角平均15,且含水层较少,只有一个约5m的含水砂层,瓦斯涌出量小,可以采用下山开采。d.井田内煤层埋藏较深,从-150m到-710m,不宜采用斜井和平峒开拓。e.顶底板为粉砂岩等硬质岩层,稳定性较好。2.3.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A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开拓方式按照井筒的倾角不同(水平、倾斜、垂直)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和综合开拓方式(平、斜、立井中的任何二或三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开拓)等四种方式。a.井硐形式平硐开拓是最简单的开拓方式,有很多突出优点。首先应该考虑平硐开拓方式是否可行。参照平硐开拓方式适用条件,结合本设计井田的地形地质及煤层赋存特征可知,平硐开拓方式的条件不具备。
18、因此,平硐开拓方式对本设计井田不适合,排除采用平硐开拓方式。立井开拓和斜井开拓方式在技术上均可行,由于综合开拓对工业广场布置和井底车场要求很高,针对本井田的地质状况,综合开拓方式不予以考虑。依据本井田的地质状况、煤层赋存情况及井型、服务年限等要求,对本井田开拓方式选择提出两个方案:方案一:双立井开拓方式;方案二:双斜井开拓方式。各方案详见图2-2双立井开拓方式示意图和图2-3双斜井开拓方式示意图。图2-2 双立井开拓方式示意图图2-3 双斜井开拓方式示意图方案一:双立井开拓方式优点:(1)适应性强,技术成熟可靠; (2)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3)便于井筒延伸;(4)通风断面大,风阻
19、小,满足大风量要求;(5)对于开采深部赋存煤层有长处。缺点:(1)需要大型的提升设备;(2)初期投资大,建井期限稍长;(3)多水平开拓,立井石门长度大,掘进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技术评价:本设计矿井的地表、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等因素,适合用双立井开拓。方案二:双斜井开拓方式优点:(1)掘进速度快,初期投资较双立井开拓较省;(2)井筒设备较简单;(3)建井期稍短些。缺点:(1)井筒过长,煤柱损失严重;(2)通风线路长,通风阻力大,费用增加;(3)井筒过长,如果地质条件复杂,不易维护,安全性降低;(4)辅助运输时间长。技术评价:本设计矿井煤层赋存为-150-710m,垂深达560m,只有一个5m的含
20、水砂层,根据有关规定可用斜井开拓,因而双斜井开拓也行。通过比较可知,双立井在经济上比双斜井合适,因而本设计矿井采用双立井开拓。b.井口位置井口位置的选择是井田开拓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口位置与开拓方式要相互协调,经综合比选后择优确定,特别是提、运煤炭的主井位置还要与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广场布置相匹配,需要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原则如下:井下条件:(1)井口布置在井田走向的储量中央或靠近中央位置,使井田两翼可采储量基本平衡;(2)在井田倾斜方面:采用单水平开采时考虑上、下山合理的长度,井筒与上山下部运输大巷靠近,与井底车场形成一体,尽可能不搞石门。采用多水平开拓时,在考虑各水平石门工程量总和小的同时,应
21、首先考虑第一水平的开采,然后兼顾其他水平。井筒与井底车场及主要运输大巷位置的选择统一考虑;(3)开拓方式和井口位置选择时,一定要与初期移交达产采区的位置及其接续统一考虑。初期采区要选择在地质(特别是构造、煤层厚度及稳定性、顶底板)和水文条件好、煤层储量丰富、勘探程度高、地面无建筑物或少量易迁建筑物,便于迅速达产和增产的地段,同时尽量靠近井田中部。井筒应靠近初期移交、达产采区。从井筒到井底巷道掘出井筒场地保护煤柱后即可掘进准备采区和工作面,使基建工程量少和贯通连锁工程短,达到投资少,建井工期短的好效果;(4)井筒应尽量避开或少穿地质及水文复杂的底层或地段。同时将井底车场置于地质和水文条件好的稳定
22、岩层中,并注意不受底部强含水层承压水威胁。地面条件:(1)井筒位置应选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并且满足防洪设计标准;(2)井口要避开地面滑坡、岩崩、雪崩、泥石流、流砂等危险地区;(3)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4)工业场地不占或少占用良田;(5)井口位置要与矿区总体规划的交通运输、供电、水源、居住区、辅助企业等的布局相协调,使之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在本设计井田中,提出三种井筒位置方案:方案一:井筒位于井田浅部;方案二:井筒位于井田中部稍靠上方;方案三:井筒位于井田深部。经过初步的技术比较后决定:确定井田的井筒位置在井田中部,其优点是井筒位于井田中部时,煤柱尺寸稍大,但石门长度较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家湾 煤矿 矿井 通风 系统安全 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