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书.doc
《新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书.doc(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设计书长安大学二一年五月十三日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设计书任务书编号: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9号项目编号:XJQDZ2004-15编写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设计编写人: 院 长:李勇提交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时间:2010年5月 20日目 录第一章 绪 言1第一节 目标任务1一、目标任务1二、工作重点1三、工作年限2第二节 测区重点研究的地质矿产内容2一、基础地质研究2二、矿产地质研究4第三节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5一、自然经济地理5二、交通位置6第二章 矿产地质调查研究程度7
2、第一节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8第二节 物化探工作10第三节 矿产普查11第四节 科研及成矿远景区划工作13第三章 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6第一节 调查区地质特征16一、地层16二、岩浆岩25三、变质作用32四、构造33第二节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38一、地球物理特征38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38第三节 遥感图像特征42一、遥感图像的收集和选择42二、遥感图像的质量评述42三、地质体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42第四节 矿产勘查开发程度47一、矿产勘查程度47二、矿产开发现状51第五节 区域成矿规律及靶区优选51一、区域矿产时空分布规律51二、成矿带划分及特征52三、找矿靶区优选55第六节 存在
3、的主要地质问题58一、地层单元划分58二、岩浆岩序列及时代59三、韧性剪切带研究60四、前石炭系地层资料的收集60五、矿产研究60第四章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研究内容及精度要求61第一节 技术路线61第二节 工作方法及研究内容64一、基础地质工作方法64二、区域矿产工作方法69第三节 精度要求75一、地理底图、剖面测制、填图单元、路线密度、地质草测等精度要求75二、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84三、矿产调查程度和要求87四、剖面数量及控制程度87第五章 工作部署及工作量88第一节 部署原则88第二节 工作部署88一、基础地质工作部署及工作量88二、矿产调查工作部署及工作量91三、实物工作量设计及部署9
4、4第三节 总体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年度工作计划100一、总体工作计划100二、工作进度、年度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量100第六章 质量管理及监控103一、专业组质量管理103二、分队质量管理103三、实施单位质量管理104第七章 经费预算105第一节 预算编制说明105一、项目概况105二、预算编制依据108三、采用的费用标准和计算方法109四、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114五、需要说明的问题115第二节 设计预算表116第八章 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127第一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127一、机构设置127二、项目人员配置及分工127第二节 技术装备及物资供应129一、设备配置(见表8-2)129二、物资
5、供应129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130第九章 预期地质矿产成果131一、原始资料131二、成果资料131附图目录附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1 1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图草图 1500002 2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遥感解译地质矿产图 1500003 3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部署图 150000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名称: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承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二、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东天山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实施单位: 西北地调中心三、项目起止时间项目起
6、止时间:2010年5月2013年6月四、项目区位置调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以东约250km处,地理坐标:东经8845-8900;北纬4130-4150;东经8900-8930,北纬4130-4140,行政区划归托克逊县和库尔勒市管辖。15万国际分幅为K45E014020(长坡幅)、K45E015020(阿根布拉克幅)、K45E015021(卡赞布拉克幅)、K45E015022(木拉阿米特布拉克幅),总面积约1700平方千米。第二节 目标任务一、目标任务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及
7、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基础地质问题。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物、化、遥综合信息,采用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手段,开展全面的找矿工作。以金、铁、锡等矿产为主攻矿种,兼顾煤炭及其他矿产,了解其成矿地质背景、找矿标志、矿产颁布规律、矿(化)体特征,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预测,圈出找矿靶区,提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二、工作重点本项目调查的工作重点是:1)对测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进行祥细划分,合理划分地层单元,并开展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综合分析其沉积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对产在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中的火山岩系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岩浆起源和喷发环境。2)对区内各类侵入体,深入研究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
8、成矿作用等特征,划分岩浆侵入序列,探讨其就位机制,确定岩浆侵入时代。3)加强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研究,建立测区构造格架,研究断裂活动与岩浆活动及成矿的关系。结合沉积学、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内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属性。4)在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条件,运用成矿新理论,分析研究成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5)在对矿(化)点、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矿(化)点预查和化探三级查证。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新发现矿产地1-2处。三、工作年限本项目自2010年5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为期三年。其中
9、2012年12月提交报告送审稿,2013年6月提交原始资料档案和正式成果报告。第三节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一、自然经济地理调查区位于东天山地区,海拔高程介于8001550米之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的克孜勒塔格山脊是区内最高的山峰,最高海拔高程1550米;测区中部为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地势低缓,最低海拔高程为800米,最大相对高差近750米。测区地貌包括山地区、山间冲洪积洼地区和砂丘区。山地区属深切割程度的中低山区,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较大,一般介于200500米之间。调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日照数2990小时,无霜期平均210天,年平均气温11.4,年最高气温39,最低为28,年平均降水量
10、58.6毫米,年最大蒸发为2788.2毫米,主导风向东北风。每年5-9月为最佳野外工作时间。区内缺泛较大的河流,水系主要为流程较短的河沟,由基岩山区流向山间洼地区,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春季融化的冰雪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主河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总体由北西西向流向南东东向。次一级水系多为近南北向冲沟,由山地区流向山间冲洪积平原。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狼、黄羊、旱獭、雪鸡等。总体植被不发育,植物以灌木为主,形成夏季草原牧场,个别地段有乔木发育,以高山松柏为主。区内经济以牧业为主,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回族,总体是人烟稀疏,居住分散。区内无电力和通讯资源,生活和生产用电靠自备发电机
11、提供,通讯联络需无线电台或卫星电话。二、交通位置调查区北距乌鲁木齐市约800千米,西距库尔勒市约250千米(图1-1),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区内没有正规公路可供通行,离开库尔勒市只能沿乡间简易公路进入工区,通行条件较差。运输工具主要为卡车、越野车和马匹,生活物资由库尔勒市采供。项目区图1-1 项目区交通位置第二章 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调查区早期有据可查的地质首先是一些前苏联学者(18891900)进行地理考察,涉及到部分地质问题。随后阶段(19001949)相继有中国、前苏联、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学者对该区或其邻区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其中以瑞典学者E.Norin(19
12、41)的研究工作较为深入系统,其成果也被后人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测区或附近相邻地区系统的地质工作陆续开始。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区域地质调查阶段(19581965)。原地质矿产部十三大队第一、四、六三个中队从1958年开始进行1:20万辛格尔幅和奥图拉托格拉克布拉克幅区域地质调查,并于1965年正式出版了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报告。在1:20万区调成果中,首次对系统地对全区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完整的区域地质资料,为以后在该区开展地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运用“槽-台”理论对本区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本区划为天山地槽系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第二
13、阶段为矿产普查阶段(19651979)。在已经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取的成矿信息基础上,结合群众报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以铅锌、磷和铁等矿种为主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第三阶段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修测阶段(19852010)。本阶段首先是根据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结合已经发现的矿床(点),选择成矿条件较好地段开专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地质、物探、化探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在本区周边地区也已经陆续开展了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附近邻区已经发现了多处以金、铁、铅锌等为主的矿床或矿点。二、 物化探工作1978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地质总队九二队对吐鲁番地区进行
14、了1:5万航空磁测工作,圈定了151处磁异常,提出了六个找矿远景区。其中测区内有多处异常,两个找矿远景区通过本区。1982年,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对全疆进行了1200万布格重力测量,本次调查区位于东天山布格重力异常区,北西向横跨了库鲁克塔格重力高值带和阿拉塔格重力低值(负)带。区内处于由西向东的布格重力由低到高的递增梯度带内,布格重力值处于-260-12010-5m/s2之间。库米什庙尔沟黑鹰山重力高值带和阿奇山重力高值带之南。该带是东天山地区的主要铁矿和金矿分布区,这些类型的矿多分布在低重力、高重力区的边缘。1983年,地矿部航测大队完成了全疆1:100万航磁测量。本次调查区位于张郭庄高磁异
15、常区与群岭低负磁异常区的边界(过渡)的梯度带上。19911993年,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在底坎儿幅、奥图拉托格拉克布拉克幅进行了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本区附近发现了一批有找矿远景的的综合异常。通过对部分异常进行检查,已经发现了一批矿床(点)。这些成果为总结本区的成矿规律和圈定成矿靶区提供了重要信息。三、 矿产普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记载的矿产普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铁矿等黑色矿产上;到了七十年代在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铁矿普查;有计划的矿产地质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305项目启动后,多家地质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工作区及周边的矿床、矿点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技术方法,并在与
16、工作区相同地质构造背景的东部沙窝北一带取得突破性进展。四、 科研成果1990年,张良臣等在新疆的宝藏一书中以板块构造理论对新疆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文中将调查区归属于艾尔宾晚古生代残余盆地(级)。1976-2000年,新疆地矿局相继总结研究和编写了新疆区域地层表、新疆古生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志、新疆岩石地层等著作,均涉及到本次调查区地层的厘定,本次调查区地层单元划分以新疆岩石地层地层清理结果为主要参考标准。2002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调院完成的天山北山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对天山地区的构造、地层、岩浆岩及成矿规律、成矿区划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大大提高了天山
17、地区及测区的研究程度,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参考资料。专题研究主要围绕在南天山东段晚古生代裂陷性质、与之相关的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后期褶皱造山、变质变形作用以及与裂陷和褶皱造山有关的侵入活动和成矿作用。测区研究程度见地质研究程度图(图2-1)。研究程度度位置第三章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第一节 区域地质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残留弧后盆地,晚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本区褶皱造山,海盆封闭。测区南邻塔里木微板块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受库鲁克塔格地块影响,测区南部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测区北部受中天山和那拉提带影响呈北西西向展布。一、地层调查区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南天山地层分区艾尔宾地层小区。测区
18、出露的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中生界下中侏罗统和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表3-2)。一)泥盆系(D)泥盆系分布在测区南部边界一带,与上覆石炭系之间为断层接触。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划分方案,从下至上划分为三个组: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阿拉塔格组(D2a)和破城子组(D1p)。1、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该组最早由中瑞考察团Norin等(1941)建立并命名,时代为志留纪泥盆纪。该组地层为一套泥砂质碳酸盐岩沉积,夹海底喷发的基性火山岩和少量酸性熔岩及凝灰岩。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张日东等(1957)根据化石资料修订为早泥盆世,主要化石有:Pseudomicropla
19、sma sp.、Uncinulus sp.、Thamnoporo sp。新疆区测大队五分队(1965)将其划分为三个亚组,时代定为早泥盆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1999)一书中对该组的定义为一套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底部含工业铁 调查区地层划分序列表 表3-2界系统岩石地层单元厚度(m)地层描述群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盐沼沉积(Qhch)2为软泥和盐类矿物混合沉积。洪积(Qhpl)25沿低洼地带堆积碎石和砂土。风积(Qheol)10呈流动的沙丘分布,由松散砂组成。风积(Qp3eol+pl)310沿低洼地带或缓坡地带分布的风积沙和洪积碎石、卵砾石混合堆积。洪积(Qp3
20、pl)37分布在二级阶地上,下部为漂卵石、碎石,上部为砂土。湖沼沉积(Q p1-2l)35由砂层夹砂土互层组成,含膏盐矿物,半胶结。新近系中中新统渐新统安居安组(N1a)190砂砾岩夹透镜状砂岩。古近系乌恰群(E3-N1)W140下部为灰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夹膏盐沉积。始新统古新统齐姆根组(E1-2)q150底部为砾岩,中上部为砂岩、砾岩互层,夹泥岩和膏盐层。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克拉苏群(J1-2K)第四岩组(T3jz4)515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黑色页岩。第三岩组(T3jz3)557砂岩、泥岩互层,局部夹煤层。第二岩组(T3jz2)486由砂砾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第一岩组(T3jz1)
21、560下部为砾岩,上部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含煤层。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甘草湖组(C1g)第三岩段(C1g3)1021灰岩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页岩。第二岩段(C1g2)380全部由灰岩组成。第一岩段(C1g1)300主要为砾岩、砂岩,夹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上统破城子组(D3p)第三岩段(D3p3)1120主要由凝灰岩、斜长斑岩、凝灰质砂岩组成,局部夹火山角砾岩。第二岩段(D3p2)500以灰绿色、红色砂岩和凝灰岩为主,局部夹灰岩。第一岩段(D3p1)633石英斑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千枚岩和粉砂岩,局部夹灰岩。阿拉塔格组(D2a)第三岩段(D2a3)650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绿泥片
22、岩夹灰岩。第二岩段(D2a2)181主要为灰岩,夹砂岩、页岩、硅质岩和千枚岩。第一岩段(D2a1)本区未出露下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343以灰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矿,时代定为早泥盆世,与下部志留系为连续沉积。值得探讨的是在该组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既有早泥盆世分子,也由志留纪分子。虽然目前已经将改组归入早泥盆世,但化石依据尚嫌不足,其时代值得进一步研究。2、阿拉塔格组(D2a)由新疆区测大队四分队朱诚顺等(1965)创名,创名地在托克逊县喀拉克孜勒山以东。主要由绿色千枚岩、薄层灰岩或透镜状灰岩、生物灰岩、砾岩和少量砂岩、粉砂岩组成,并划分为三个亚组。根据大量化石资料,在后来出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 区域 地质矿产 调查 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