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地质物探普查 阶段总结报告.doc
《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地质物探普查 阶段总结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地质物探普查 阶段总结报告.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地质物探普查阶段总结报告昆明富麟矿业有限公司2007年11月8日阶段总结报告编 写: 甘 懋 金审 核: 沙 恒制 图: 杜 华 琼项目负责: 王 克 新2007年11月8日目 录第一章 概述1第一节 目的任务6第二节 自然地理7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8第四节 地质简况8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质量及主要成果10第二章 煤矿地质11第一节 煤系地层11第二节 煤质简述12第三节 水文地质14第四节 工程地质18第五节 环境地质19第三章 普查工作成果简述21第一节 地质工作成果21第二节 地球物理勘查成果24第四章 资源量估算28第一节 资源量估算范围28第二节 资源量估算
2、方法29第三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30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32附 图 目 录附图1 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区地质矿产图附图2 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区视激化率测线布置图附图3 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区视激化率平面等值线图附图4 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区视激化率剖面平面图附图5 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区自然电场平面等值线图附图6 资源量概算图表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目的任务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普查项目于2005年7月18日由富宁沣泽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的一个探矿权项目,面积10.04平方公里。本年度沣泽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云南省宏兴物探岩土工程公司对煤矿进行浅钻工程验证。共施工了8
3、个钻孔,钻孔深度2562米,其中6个钻孔见矿。在取得勘查许可证延续权后,为了掌握全区的含煤情况,受富宁沣泽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昆明富麟矿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12日对董湖煤矿普查区进行了地质、物探全面调查,12月初完成全部工作。本次工作的主要地质任务是:1、通过地质调查,初步查清普查区内地层层序,查明含煤地层时代,厚度和分布范围。2、初步查明普查区的构造形态及构造的复杂程度及对煤矿的影响。3、通过激发极化法大功率电测,初步查明隐伏煤矿的分布范围,煤矿的分布形态,煤矿的大致规模。4、大致了解煤矿区的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对煤矿前景进行预测。5、对下一步煤矿工程勘查提出合理化建议。
4、第二节 自然地理普查区位于云南省麻粟坡县北东51方向,直线距离67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510451051330、北纬232915233115,面积10.04平方公里。普查区计有麻粟坡铁厂乡普查区、砚山西畴铁厂乡普查区、广南黑枝果普阳普查区、富宁普阳普查区等省、县、乡级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插图1)。普查区属中高山深切割景观区,地面标高在6801235米之间,相对高差500米以上。区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最高气温超过42。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大于1000毫米。风向以西南风为主,风速最大可达22米/秒。区内居民以壮族为主、苗族次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
5、农作物为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19591960年,在董湖上寨东侧便开采过煤矿。1973年云南省锡业公司308地质队在本区开展过煤矿普查,之后麻粟坡县乡镇企业局在董湖上寨 和董湖下寨之间的老煤厂开采过煤矿。1978年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区内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区内发现并圈定了部分煤、铁矿点、矿化点。1991年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在区内开展了区域化探工作,对区内的化探异常进行了圈定。2006年省地矿局物化探队在区内进行钻探查证工作,证实了煤矿的客观存在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第四节 地质简况普查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之文山西畴隆起带,大量出露寒武系
6、等古生界地层,部分地段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寒武系之上。一、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上寒武统歇场组(3x)、博来田组(3b)、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1、上寒武统歇场组(3x)浅灰绿、灰白色薄层状含云母粉砂质泥岩;浅灰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岩。底部为黄绿色薄层状含云母砂质泥岩。 厚182米。2、上寒武统博来田组(3b)上部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细晶灰岩,下部浅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夹泥岩。 厚2505米。3、上第三系(N)顶部为钙质胶结砾岩,砾石直径520厘米,成分为灰岩、粉砂岩,局部见硅石;中段为灰白、浅红色含石英质粉砂岩,下段为浅灰、灰白、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粘土岩,是区内主要的
7、含煤地层。与下伏之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 厚150200米。4、第四系(Q)更新统(Q3)为巨型残坡堆积。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地段形成石灰华并使岩块胶结;中新统(Q2)为紫红色砂、石、土呈层状产出,底部为灰白色粘土夹砾石,砾石成分以灰岩、粉砂岩团块为主。第四系与上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厚070米。第四系土壤广泛分布于上第三系之上。二、构造普查区位于文山旋卷构造体系南东侧。受其影响,构造线方向主体为北西南东走向,并具弧形展布特征。受北西向的董河断裂带的作用,在董河沿岸由南东向北西形成了木杠、普阳、董湖、木央四个串珠状展布的断陷盆地,沉积并保存上第三系煤系地层。董湖盆地位于本普查区内,也是
8、本次普查的靶区(插图2)。董湖上第三系地层受F5断层影响,其北西侧总体倾向南东,倾角2030,南东侧向北东倾斜,倾向1520。上第三系盆地形成后,F1、F2、F3、F4、F5等断层均有活动,致使含煤地层有所错动,对煤矿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三、普查区未见岩浆岩。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质量及主要成果一、完成工作量1、地质工作量完成1: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1.5平方公里,定地质点12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80个地质点。检测煤矿点、矿化点4个。2、地球物理测量完成中间梯度法视激化率测量及自然电场法测量11条测线共306个测点,测网为10040米,控制第三系盆地面积1.0平方公里。另完成电
9、测深点一个,物性测定3个。二、工作质量评述1、地质工作按相关规定进行,由技术全面的高级工程师直接进行工作,工作质量可信。2、物探工作由技术熟练的物探工程人员组织实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规定进行工作。使用仪器为高精度大功率激电仪。仪器性能稳定、功率大、质量可靠。3、测量工作采用半仪器法定点、地形图定点和GPS定位综合方法进行,定点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4、测量数据处理、图件编制均由电算处理,精度高,准确性好。三、取得的主要成果1、编写了煤矿普查阶段总结报告2、编制了实际材料图、地质矿产图、视激化率平面等值线图、视激化率剖面平面图、自然电场平面等值线图、资源量估算块段图等图件。3、为进一步勘查开发董
10、湖煤矿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第二章 煤矿地质第一节 煤系地层在董湖普查区,上第三系分布于狭长的断陷盆地中,断陷盆地湖水主要来自西方,在董湖上寨西1公里处另有一很小的湖泊与董湖呈串珠状分布。上第三系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2000米,宽300500米。以近南北向的F5断层为界,西部地层主要倾向南东,倾角25左右。东部地层主要倾向北西,倾角20左右。上第三系的岩性均为灰白色泥岩,泥岩中所含砂质均少,岩性单一。其厚度钻探控制已达60米以上,物探资料推测大于100米。由于基底起伏较大,上第三系的厚度也随之变化。褐煤赋存部位包括地层的全部。无论地层上部和中下部赋存的褐煤煤质均好。从钻探资料看,盆地
11、中煤的层数较多。仅地面至60米深度已见到煤层7层,均属可利用煤层。无论是煤线或煤层,其上部泥岩中均有螺、蚌化石层存在。其中,薄层煤线之上的螺、蚌化石泥岩的颜色为灰白色;厚度较大煤层顶部螺、蚌化石泥岩中焦油挥发份高,致使化石层显得极为油润,其颜色也变成灰绿色。当化石层在地表暴露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挥发份全部消失,颜色也随之变浅。第二节 煤质简述本次工作能见到的煤层、煤线多为上部煤层,且氧化程度高,有大量泥质物质带入,其质量不具代表性,故未进行煤的质量测定。考虑到处于相同成煤地质时代、地质环境的普阳、木杠煤矿进行了深部钻探,并已进行大量煤质测定,故引用普阳煤矿、木杠煤矿的质量数据进行综合参考。一、煤
12、的物理性质普查区内煤为黑褐黑色,条痕黑褐色;沥青光泽或油脂光泽;断口呈参差状、不规则状,偶见贝壳状;比重1.53吨/立方米。煤的结构以透镜状条带状结构为主,偶见木质结构。浅部煤以中厚层状或叶片状构造为主,深部煤以块状及粉状构造为主。煤岩组份以暗煤为主,次为亮煤。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二、煤的化学性质1、分析基弹筒低位发热量(Qnet.ad):22.2006MJ/kg2、空气干燥基水份(Mad): 13.27%3、灰份(Ad): 16.82%4、挥发份(Vdaf): 48.09%5、煤层全硫(St.ad): 1.48%6、含油率: 6.95%7、腐植酸: 13.85%8、透光率: 29%三、煤的风
13、化、氧化带董湖南东方向的普阳煤矿风化、氧化带的垂直深度为15米,董湖煤矿的风化、氧化带垂直深度亦可按15米确定。综上各指标,董湖煤矿属低灰中灰份、低硫、低腐植酸、粘结性较好的褐煤,可作为动力煤、燃料煤和民用煤使用。第三节 水文地质一、地形地貌、地表水董湖煤矿区为北西南东走向的长条形上第三系含煤盆地。盆地长2公里,宽300500。盆地南北两侧陡峭,盆地内地形也不平坦。董河自西向东沿盆地北侧流过,十分有利于雨季地表水的排放。盆地内有横穿坝区的小溪3条与董河相连。3条小溪雨季淌水,干季干枯。在老煤山附近有泉眼一处,终年淌水,但流量小,仅可满足数十人饮用。区内年平均降雨量800ml,年平均蒸发量100
14、0 ml,干旱指数0.8,属半干旱地区。二、含水层、隔水层1、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包括砾岩堆积层、砂砾层、砂砾粘土层,重点分布于坝区南北两侧,厚度050米。含水层有雨季补给,就近快速排泄的特点,干季基本处于干疏状态,富水性弱,对煤矿的露天开采具有较大的影响。2、上第三系顶部少量砾岩层和粉砂细砂岩弱含水层。含水层仅局部分布于南侧盆地边缘,对煤矿开采无大的影响。3、上第三系泥岩隔水层为一套灰白、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是区内的含煤层位,含水性极弱,属典型的隔水层。4、上寒武统岩溶型弱含水层包括上寒武统博来田组和歇场组,为一套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弱含水层。由于地层古老
15、,断裂发育,风化程度高,在区内未见上升泉。三、断层水文地质特征1、F1、F4断层两断层分别位于盆地南北两侧。断层上下盘均为中寒武统博来田组灰岩,断距大于100米。其导水性和富水性富于碳酸盐岩。2、F2、F3断层两断层分别位于盆地南北两侧。分别与F1断层、F4断层组成阶梯状下沉的断裂层带,形成了董湖沉降盆地。F2、F3断层内位于F1、F3断层内侧,上盘为中寒武统博来田组灰岩,下盘为上第三系泥岩,断距大于50米,其导水性和富水性均强于碳酸盐岩。3、F5断层F5断层出现于上第三系之内,其上下盘均上第三系泥岩,断距小,属压性断层,其导水性和富水性均差。四、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普查区为一北西走向、四周
16、高、中间低的断陷构造盆地,盆地四周为寒武系碳酸盐岩岩溶弱含水层。虽地形陡,地表径流快,但因出露面积大,易于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和赋存。盆地内第四系土壤、砂砾层、砾岩堆积层及疏松钙华,因地形相对较缓,沟谷不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后,沿地层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和地形下坡方向径流,遇到溪沟或陡坎时以下降泉的方式排泄出,其径流方向与地表水流方向大致相同。从本次工作的地质、物探成果看,董湖煤矿约50%的储量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较于适合露天开采。普查区四周高、中间低,不太利于自然排水。上寒武统博来田组和歇场组的富水性弱。按邻区普阳煤矿露天开采资料,其富水性属弱中等。第四系地
17、层厚度小,但分布广泛,普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应属中等类型。五、矿床充水因素根据普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露天开采煤矿中矿床的充水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大气降水普查区为狭长条带状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而煤矿却集中分布盆地中央。雨季中的连续降水,导至排水不暢,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原因。2、地下水第四系中的松散孔隙水,具有雨季补给,快速排泄,干季处于疏干状态,富水性弱的特点。孔隙水是雨季矿床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上第三系顶部少量砾岩、粉砂岩亦具一定的富水性。因其分布范围小,对矿床的充水作用不强。上寒武统博来田组及歇场组岩溶含水层中的岩溶水,是矿床正常充水的主要因素。在普查区内,博来田组既是上第三系的基底,又与上第
18、三系呈断层接触,对矿床的充水功能较强。3、地表水普查区中部、董湖小学一带常年流淌的小溪,正位于主煤层区的上方。溪水通过裂隙和孔隙渗透进采场内,将成为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之一。4、断裂水普查区两条北西向展布的断裂(F1和F3),经地质调查均具有地下河通道的功能。当采场截穿断裂带,尤其是截破地下河道时,矿床充水量会大幅度上升甚至出现采场突水。断裂水对矿床的突发性充水是矿山开采的安全隐患之一。六、矿山供水水源普查区内的董河水,可直接用作矿山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第四节 工程地质一、地层工程地质特征1、第四系松散岩组(Q)多为残坡积土、砂、砾石、粘土,偶见碳质黑土。2、上第三系层状软塑岩组(N)为一套浅灰灰
19、白色中厚层状泥岩,含煤层较多。泥岩较软,遇水易膨胀变软变粘,具滑感和一定的可塑性。3、上寒武统博来田组(3b)和歇场组(3x)可溶岩类弱中等溶化坚硬岩组岩性以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细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石坚硬,岩体较为完整。二、断层带工程地质特征1、F1、F4断层,断层面分别略倾向北和南,属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构造结构面为级。2、F2、F3断层,断层面分别略倾向北和南,属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内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构造结构面为级。3、F5断层,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6070,断距小于10米,上下盘均位于上第三系中,属正断层。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构造结构面为级。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麻粟坡县董湖煤矿地质物探普查 阶段总结报告 云南省 麻粟坡县董湖 煤矿 地质 物探 普查 阶段 总结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