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排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doc
《二排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排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省盘县洒基镇二排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二一二年九月目 录1矿井基本概况.11.1 地质概况11.2 煤层情况21.3开拓、开采情况41.4矿井通风、瓦斯等情况41.5 矿井突出情况52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62.1 防突总体方案及管理原则62.2区域防突方案72.3局部防突方案252.3.1突出危险区掘进工作面的防突措施方案252.3.2采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方案312.3.3石门(井巷)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技术方案342.4矿井安全防护措施432.4.1远距离放炮432.4.2避难所432.4.3压风自救系统443矿井防治突出管理453.1防突组织管理453.1.1建立专
2、门的防突机构453.1.2 矿井各级领导和部门防突管理的责任453.1.3防突人员知识培训463.2防突技术管理473.3现场管理524、结束语691 矿井基本概况1.1 地质概况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少量第四系(Q)地层。现将各时代地层特征由老至新叙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边界外,全厚约1000m,分为三段:下段(P31)灰黑灰绿色致密坚硬玄武岩,厚约900余m。中段(P32)以深灰色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厚510m,夹薄煤层12层。上段(P33)上部为灰紫、灰绿色凝灰岩,
3、下部为致密坚硬具杏仁状结构的玄武岩,灰黑灰绿色致密坚硬玄武岩,厚6080m。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广泛分布于矿区范围内,部分地段被第四系浮土掩盖。总厚度280310m,平均300m,为矿段内含煤地层,属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从东向西逐渐加厚。含煤40-50层,其中区内稳定主可采煤层有:C3、C5、C6、C9、C11、C12、C13、C15、C16、C17、C18、C20、C27等煤层,含大部分可采煤层为C1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C21、C29煤层,其它编号煤层以不可采煤层或煤线产出。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4、)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边界及边界外,上部岩性为紫红、灰绿、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具水平层理和单向交错层理,富含双壳类、腹足类生物化石;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和中厚层状粉砂岩。本组厚度大于500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4)第四系(Q):以残坡积的粘上、粉质粘土、砂砾石、碎石土等组成,厚约01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质构造:二排煤矿构造较简单,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21-25。矿区内发育的断层有F41正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延伸长度2400m,走向75-85,倾向南西,倾角75,平均落差12m。综合评述,矿井断裂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5、1.2 煤层情况矿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根据勘探报告对各煤层特征叙述如下:C1煤层:厚0.891.96m,平均1.43m,半暗一半亮型,条带状,结构复杂,较稳定,含1-3层高岭岭石粘土石夹矸,顶板为浅灰至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底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及碎片。C3煤层:厚1.663.21m,平均2.33m,半暗半亮型,块状结构,结构复杂,较稳定,含1-5层矸石,上、中层为高岭石,下部夹泥岩,顶板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含较多的炭化植物碎片;底板为灰白色泥质粉砂岩。C5煤层:厚1.172.54m,平均2.30m,半暗半亮型,块状结构,结构复杂,较稳定,含1-2层矸石,顶板为深灰色泥
6、质粉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粉砂岩。C6煤层:厚0.971.91m,平均1.15m,暗淡半亮型,结构复杂,较稳定,夹高岭石矸石1-3层,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C9煤层:厚0.851.19m,平均1.03m,暗淡半亮型,结构复杂,较稳定,夹高岭石矸石1-2层,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C11煤层:厚1.952.20m,平均2.07m,暗淡半亮型,结构简单,不稳定,夹高岭石矸石1层,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C12煤层:厚1.774.69m,平均2.34m,半亮光亮型,结构简单,较稳定,含1-2层矸石,底板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和粉砂岩互层。C13
7、煤层:厚0.661.09m,平均0.87m,半亮光亮型,结构简单,稳较定,含1-层矸石,底板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和粉砂岩互层。C15煤层:厚1.722.88m,平均2.22m,结构简单,较稳定,不含矸石,顶板为浅灰色粉砂质尼岩,底板为浅灰色粉砂岩。C16煤层:厚1.281.66m,平均1.52m,结构简单,稳定,含1-2层矸石,顶板为浅灰色粉砂质尼岩,底板为浅灰色粉砂岩。C17煤层:厚1.553.12m,平均2.23m,半暗半亮型,结构简单,较稳定,含一层矸石,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灰白色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C18煤层:厚0.772.34m,平均2.00m,半暗半亮型,易碎,结构简单,内夹1层0
8、-0.5m矸石,顶板为浅色粉砂岩,底板为灰色、浅灰色泥质粉砂岩。C20煤层:厚0.951.89m,平均1.30m,半暗至半亮型、条带状,结构简单,较稳定,含2-3层矸石,含二至三层炭质泥岩夹矸,顶板为灰色、浅灰色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夹泥岩,富集黄铁矿结核。C27煤层:厚0.711.22m,平均1.04m,暗淡型,含黄铁矿结核,易碎,结构简单,稳定,不含层矸石,顶板为浅灰色细砂岩,富集黄铁矿结核,底板为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矿区主要可采煤层14层(C1、C3、C5、C6、C9、C11、C12、C13、C15、C16、C17、C18、C20、
9、C27),均为肥煤及焦煤。1.3开拓、开采情况二排煤矿采用平硐开拓,设主平硐、副平硐和回风平硐三条井筒。主平硐:主平硐井口标高+1909.97m,斜长386m,倾角3,方位角19,表土段采用砌碹支护,其它地段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净宽3.0m,净断面7.7m2,表土层掘进断面9.7m2,基岩段为8.3m2。井筒内敷设胶带输送机、防尘管。主要用作进风、煤炭、人员运输等。副平硐:副平硐井口标高+1910.348m,斜长359m,倾角3,方位角1.4,表土段采用砌碹支护,其它地段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净宽3.0m,净断面7.7m2,表土层掘进断面9.7m2,基岩段为8.3m2。井筒内敷设主排水管、电缆、60
10、0mm轨距24kg/m轨道、防尘管。主要用作进风、材料、矸石运输等。回风平硐:回风平硐井口标高+1942.997m,斜长124m,倾角3,方位角19,表土段采用砌碹支护,其它地段采用锚喷支护,井筒净宽3.0m,净断面7.7m2,表土层掘进断面9.7m2,基岩段为8.3m2。井筒内敷设瓦斯抽放管、防尘管。主要用作专用回风、抽放瓦斯。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两个采区,水平标高为+1836m,以断层为界,将水平标高以上断层上盘的C1、C3、C5、C6、C9、C11、C12、C13、C15、C16煤层划分为一采区,将水平标高以上断层的下盘的C17、C18、C20、C27煤层划分为二采区。1.4矿井通风、瓦斯
11、等情况二排煤矿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回风平硐井口标高为+1942.997m,主要通风机两台,功率为75kw。矿井总进风量为3324m3/min,总回风量为3400 m3/m in。据二排煤矿2010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报告,二排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56 m3/min, 无相对瓦斯涌出量数据(建设过程中)。该矿开采的C6煤层煤尘有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性属三类不易自燃。1.5 矿井突出情况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的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二排煤矿属于突出矿区范围内矿井。根据
12、2010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编制的洒基镇二排煤矿C1、C6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C1、C6煤层在鉴定范围(标高+1836m以上的C1、C6煤层)内无突出危险。2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方案2.1 防突总体方案及管理原则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地质、开采条件下突出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突出是危害矿井生产、安全、效益、发展、稳定和矿工生命安全的严重自然灾害。防治突出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立足长远,兼顾当前,标本兼治,形成开采关系合理、系统环节可靠、装备安全可靠、防治措施有效,实现人、机、环境互动的安全生产大环境,从根本上消除
13、突出危险,才能防止突出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本质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矿井综合防突,必须优化巷道布置与采掘部署,采取合理的开采工艺;建立包括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等“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体系,见图2所示。根据综合防突措施工艺流程,在采取防治突出措施时,二排煤矿在今后的采掘中,为解放生产力、加快采掘进度、降低防突成本,建议矿井对C6(C6煤层未发生过突出)煤层首先进行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工作,在未进行区域预测以前,所有采掘区域都必须按突出危险区进行技术管理。根据预测结果,可以把突出煤层分别划分为突出危险区、无突出危险区。在不同区域,其管理原则和方式如下:(1
14、)突出危险区在突出危险区内进行采掘作业时,必须执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进行正规的日常预测循环作业,每个预测循环都要进行突出预测和效果检验(在严重突出危险区可以不进行预测,直接采取防突措施,但必须进行效果检验),只有当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结果不超标时,方可在执行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当上循环采取了防突措施进尺到位后,预测无突出危险时也应采取防突措施,只有连续2次预测无突出危险时该工作面方可视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每预测循环应留有不小于2m的预测孔超前距;效果检验结果不超标时掘进工作面的允许进尺量应同时保证留有5m的措施孔超前距和不小于2m的检验孔超前距,采煤工作面应同时保证留有不小
15、于3m的措施孔超前距和不小于2m的检验孔超前距。所有超前距均以最短钻孔在采掘方向的投影孔深为准。(2)无突出危险区在无突出危险区内作业时,可以不采取防突措施。2.2区域防突方案二排煤矿未曾发生过突出,由于地质勘探程度较低,存在边生产、边建设情况,矿井瓦斯地质掌握程度较底;煤层突出危险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也不清楚。因此,目前应首先加强矿井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图2 二排煤矿综合防突工艺流程图2.2.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的任务是确定井田、煤层和煤层区域的危险性,是在地质勘探、新井建设和新水平开拓时进行的。2.2.1.1区域性突出危险预测方法区域性预测方法主要有单项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16、和地质统计法。单项指标法主要用于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法和瓦斯地质统计法主要用于突出煤层的区域性预测。二排煤矿只对C1、C6煤层进行了鉴定,鉴定为不突出煤层,但鉴定结果还在评审中。其他煤层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可以采用综合指标法和瓦斯地质统计法对新采区的突出危险性进行预测。 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利用综合指标D、K来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其预测方法为:在岩石工作面向突出煤层至少打两个测压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P);在打测压孔的过程中,每米煤孔采取一个煤样,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将两个测压钻孔所测得的坚固性系数最小值加以平均作为该煤层软分层的平均坚固性系数;将坚固性系数最小的两个
17、煤样混合后,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指标D、K: D=(0.0075H/f3)(P0.74) K=P/f式中 D煤层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煤层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P煤层瓦斯压力,取两个测压钻孔实测瓦斯压力的最大值,MPa;P软分层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f软分层煤的坚固性系数。综合指标D、K的突出临界指标应根据本矿区实测数据确定,在没有实测数据时,可参照表1所推荐的临界值,确定煤层的区域突出危险性。 瓦斯地质统计法瓦斯地质统计法是根据已开采区域突出地点分布与地质构造(包括褶曲、断层、煤层赋存条件变化、火成岩侵入等)的关系,结合未采区域的地质构造条件来大致预测突出可能
18、发生的范围。不同的矿区控制突出的地质构造因表1 用综合指标D和K 预测煤层区域突出危险性的临界值煤层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D煤层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无烟煤其他煤种0.252015素是不同的,有的矿区的突出主要受断层控制,而另一些矿区的突出主要受褶曲或煤层的厚度变化控制。因此,各矿区可根据已采区域主要控制突出的地质构造因素,来预测未采区域的突出危险性。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进行区域预测时,应根据已采区域确切掌握的煤层赋存和地质构造条件与突出分布的规律,划分出突出危险区域与突出威胁区域。划分突出危险区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上水平发生过1次突出的区域,下水平的垂直对应区域应预测为突出危险区; 根据上水平突
19、出点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确定突出点距地质构造线两侧的最远距离线,并结合地质部门提供的下水平或下部采区的地质构造分布,按照上水平构造线两侧的最远距离线推测下水平或下部采区的突出危险区域。二排煤矿煤层突出危险区域性预测是一项十分复杂、漫长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矿井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矿井三维地震勘探,提前了解新采区的地质构造分布情况,同时利用钻探等手段,探测巷道前方的地质构造情况,为突出危险区域性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为此,矿井应注意收集以下有关资料。 地质构造二排煤矿井田范围内为单斜构造,在采掘过程中要根据揭露的地质情况 ,详实收集构造带位置、属性(正断层、逆断层、褶曲)规模(断距、走向变化范围、倾角
20、、长度等)、展布方向等资料,建立档案,绘制地质构造图。 突出标志性指标突出标志性指标主要包括突出点、预测指标分布、煤层厚度及软分层指标、结构指标、煤柱影响范围、突出危险带分布规律等资料。煤层厚度及其变化,软分层厚度增大往往是突出的标志;煤层结构是指煤层整体受破坏的程度,、类破坏煤具有突出危险倾向性;上部水平及邻近区域有突出点,其对应下部水平开采范围也具有突出危险;突出煤层在煤柱影响区内具有突出危险。2.2.1.2突出危险区域性预测结果技术管理煤层突出危险区域性预测可将突出煤层划分为突出危险区、无突出危险区。区域性突出危险划分结果应按技术管理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实施。在有可靠预测资料后,由矿
21、总工程师确定煤层在不同区域煤层的突出危险程度,并经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审批后,在确认无突出的危险区内,可不采取防治突出的措施。在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前,必须采取防突措施,并经效果检验有效后,方可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进行采掘作业。每执行一次措施、措施效果检验、采掘作业循环后,须再进行工作面预测,如预测无突出危险,还须再执行防突措施,只有连续两次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时,该工作面可视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在无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时,可不采取防突措施,但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2.2.2矿井区域性防突技术措施2.2.2.1区域性防突措施的选择区域防突措施是指在突出煤层进行采掘前,对突出煤层较大范围采取的防
22、突措施。区域防突措施包括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2类。矿区内的1900m以上的C1、C3、C5煤层已经开采完,现C6煤层为最上覆煤层,因此,设计采用开采保护层(C6煤层作为C9及以下煤层的上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作为区域防突措施。2.2.2.2 开采保护层(1)保护层性质开采具有煤和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群时,预先开采无突出危险或危险性较小的煤层,使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卸压,大量泄出瓦斯,从而使其减弱或失去煤和瓦斯突出危险。这种预先开采的煤层称为保护层。(2)选择保护层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如在有效保护垂距内存在厚度0.5m及以上的无突出危险煤层,除因突出煤层距离太近而威胁保护层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防治 瓦斯 突出 综合治理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9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