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Mt煤矿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与防治水设计.doc
《09Mt煤矿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与防治水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Mt煤矿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与防治水设计.doc(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9Mt煤矿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与防治水设计项目负责:审 核:报告编写:参加人员:某某研究院某某年某月目 录1前言12矿井概况42.1 位置与交通42.2 矿井基本情况52.3 自然地理概况72.3.1 地形地貌72.3.2 河流水系82.3.3 气象水文82.3.4 地震82.4 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情况93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23.1 矿井地质123.1.1 地层123.1.2 构造173.1.3 煤层183.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93.3 矿井水文地质203.3.1井田主要含水层203.3.2井田主要隔水层233.3.3地下水补、径、排条件234 矿井充水因素254.1 矿井充水水源
2、254.2 矿井充水通道264.3 矿井充水的影响因素274.4 矿井涌水量预计284.5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295 3、15号煤层奥灰水上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325.1 全国有关矿区奥灰突水特征及研究现状325.1.1 奥灰水突水特征325.1.2 奥灰突水研究现状335.2 本矿井奥灰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355.2.1 奥灰含水层富水性分析355.2.2 补、径、排关系375.3 煤层至奥灰隔水层性能分析385.4 带压开采安全性分析405.4.1带压区的划分405.4.2巷道掘进安全性评价415.4.3回采过程中安全性评价426 带压开采技术路线及工作重点486.1 带压开采技术路线486.
3、2工作重点497 带压开采防治水工程507.1水文地质补充勘探507.1.1 奥灰水文观测钻孔设计507.1.2 水文地质自动观测系统557.1.3 水文地质试验567.2 底板扰动破坏深度探测607.3 工作面布置及要求667.4 防水煤柱留设677.4.1 断层防水煤柱留设677.4.2 陷落柱保护煤柱留设687.5 掘进巷道防治水工作707.6 工作面防治水工程748 带压开采的技术装备778.1 矿井排水能力778.2 钻探、注浆能力798.3 水位遥测、水情水害监测监控系统798.4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818.5 其他配套措施839 结论与建议899.1结论899.2建议90附
4、图:1.奥灰等水位线图2.3号煤层突水系数图3.15号煤层突水系数图4.3、15号煤层隔水层等厚线图5.3、15号煤层充水性图6.综合水文柱状图7.排水系统图前言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企业对其进行兼并重组整合,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整合前的矿井井田面积3.6381km2,批准开采3号煤层,生产规模30万t/a。整合后的矿井井田面积不变,新增批采了下组煤层,生产规模90万t/a。地理坐标:北纬353727353904,东经11218081122004。于2009年11月22日领取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09111
5、220044536),批准开采3、15号煤层,开采深度由+410m至+130m标高,生产规模90万t/a,有效期自2009年11月22日至2011年11月22日。井田内奥灰水位标高在+695+700m,3号煤层底板标高为+240+380m,15号煤层底板标高为+140+280m。奥灰岩溶水位最大标高高于3号、15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约460m、560m,所以开采3号、15号煤层全区均存在带压开采问题,为保证在奥灰承压水上开采安全,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价和研究。为了完善煤矿防治水基础工作,预防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突水事故,确保3、15号煤在奥灰承压水上的安全开采,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委托
6、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对其3、15号煤层受奥灰水影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开采安全性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开采意见和措施,保障安全开采。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综合分析侯甲煤业公司所在区域及本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根据现有的资料,详细分析井田内奥陶系灰岩的赋水层位及其富水性;(3)综合分析侯甲煤业公司3、15号煤顶底板岩层及含水层,特别是底板含水层、隔水层及其相互联系,对本矿带压开采的安全性作出合理的评价;(4)针对矿井的开拓开采方案、矿井构造带特征、充水条件以及与奥灰岩含水层的关系,提出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方案;本次编制奥灰承压水上带压开采设计的依据,主要参考资料为:(1) 山西煤
7、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晋城市煤田地质勘探队 2010.4)(2)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 20111)(3)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 20113)(4)侯甲煤业公司提供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及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5)侯甲煤业公司提供的相关区域及周边相邻矿井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6)山西省阳城县侯甲煤矿物探工作报告(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4队物探分队 2003.12)此外,本报告主要以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煤矿防
8、治水规定(2009年版)以为编写依据。在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矿领导、技术部门及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2矿井概况2.1 位置与交通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阳城县北西约20km处的芹池镇侯甲村东侧,行政区划隶属阳城县芹池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27353904,东经11218081122004。井田位于阳城县北西约20km处的芹池镇侯甲村东侧,陵(川)沁(水)公路从井田内及西侧边界处通过,向西可达沁水、侯马等地;向东可达阳城、晋城等地,并与长晋高速公路相连。阳翼高速公路从井田外东侧通过,东部约18km处的侯月铁路经过沁水、加丰、八甲口等地
9、,且均有车站,区内村与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运输条件方便(图1)。图1 矿区地理位置图(1:300000)2.2 矿井基本情况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后企业名称由山西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变更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井田面积3.6381km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1月22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4536),批准开采3、15号煤层,开采深度由+410m至+130m标高,生产规模90万t/a。图2 井田四邻关系图整合后矿区范围由以下4个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拐点号北京54坐标系(6带
10、)西安80坐标系(6带)XYXY13947330.0019618660.003947280.5519618591.4123947710.0019620000.003947660.5619619931.4133946230.0019620880.003946180.5519620811.4243944700.0019619460.003944650.5419619391.42表1 矿区范围控制点坐标整合前本矿井情况:本矿井原名为阳城县侯甲煤矿,2005年9月8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1400000530769),批准开采3号煤层,井田面积3.6381km2,生产规模30万t/a
11、。2006年资源整合时为单独保留矿井,名称变更为山西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2007年1月16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1400000721217),批准开采3号煤层,井田面积不变,仍为3.6381km2,生产规模30万t/a。2009年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兼并重组,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后名称变更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井田面积不变,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1月22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4536),批准开采3、15号煤层,开采深度由+410m至+130m标高,生产规模90万
12、t/a。据整合地质报告资料,井田内除本矿外无其它小窑开采,区内3号煤层埋藏较深,亦未发现报废井筒存在。整合后情况如下:目前,本矿井尚未生产,正处于基建阶段,3号煤层的生产系统尚未完成,正在施工井底车场及大巷掘进工程。根据初步设计资料,设计中只设计了3号煤层的开拓开采方式,设计服务年限为10.3年。由于15号煤层为带压开采煤层,且原煤硫份大于3%,设计中未考虑开拓开采。整合后矿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设有主立井、副立井、1号回风立井和2号回风立井。设计采用一个水平开采全井田3号煤,水平标高+353.5m。矿井通风系统采用中央并列,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其中主立井、副立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3号煤层
13、设计布置一个单翼采区,即301采区。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生产能力时,在3号煤层301采区上分层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工作面长度为160m,平均采高2.50m,掘进工作面为2个,采掘比为1:2。工作面布置在采区内采用前进式,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开采。由于本矿井现为基建矿井,井底车场、主副水仓等都未建成,主立井东侧设立了临时的水仓一座,使用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EB2-28M-2型水泵(扬程500m,电机功率90KW),接管道经主立井直接排至地面,排水管路设一趟,直径为75mm。据调查和矿方介绍,现涌水量约为1050m3/d。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t/a时,预计3号煤层矿井正常涌水量27.25m3
14、/h,最大涌水量53.42m3/h。2.3 自然地理概况2.3.1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太行山南段西侧,区内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西部与南部主要为黄土丘陵区,东部与北部主要为侵蚀强烈的低山区。综观井田地势为东部高西部低,井田内最高点位于东部山梁上,标高为+973.4m,最低点位于西南部(井田范围4号拐点处),标高为+742.5m,相对高差230.9m。2.3.2 河流水系本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芦苇河支流,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和大的地表水体,井田外西部的下河为芦苇河支流,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有短暂洪流,旱季长期断流,地表水汇集于下河后向南经芹池流入芦苇河,最终汇入沁河。2.3.3 气象水文本区属东亚暖
15、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内四季分明。据阳城县气象部门资料:无霜期184天左右,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583.9mm,最大年降水量为895.7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35.2mm(1965年),最大日降水量为144.7mm(1982年8月1日),最大每小时降雨量为49.3mm。雨季多集中于七、八、九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735.7mm,超过降水量的近三倍;旱季为12月到翌年2月,多年平均气温11.8,68月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温度可达40.2(1966年6月22日),7月份温度约35,12月至翌年2月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温度为19.9(1958年1月16日),1月份温度约10;每年11月至次
16、年3月为冰冻期,最大冻土深度为39cm,结冻期与降雪从11月至翌年3月,最大积雪厚度17cm;冬春多为西北风,夏秋多为东南风,风力一般34级,最大风速17m/s。2.3.4 地震据历史记载地震台网监测,阳城县历史上共发生有感地震23次,表现为震级小、频率低。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分别为 0.05g和0.45s。根据国家地震局 1:400万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VI。2.4 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情况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部,以往地质工作开展较早,但系统的地质勘探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起来的,主要有:(1
17、)1957年,华北煤田地质局调查队在晋城阳城一带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提交了概查地质报告。(2)1959年,山西煤管局152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上述填图范围内作浅部普查勘探,提交了沁水煤田阳城普查报告。(3)1966年,山西煤管局勘测队在阳城县443km2范围进行了1:2.5万地质测量工作和在80km2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工作,于1967年提交了阳城区地面地质普查报告。(4)1971年,山西省地质局第二水文队在阳城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提交了阳城县地下水源勘察报告。(5)1972年1973年,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地质勘探一队在沁水普查勘探施工过程中,在本井田西部边界外施工一钻孔,孔号为32号,进
18、尺548.44m,该孔质量甲级。同时还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1/25000的地质填图,于1973年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勘探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本井田位于该普查区的东南部D级储量区内。(6)2003年5月7月,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4地质队在本井田内进行了精査勘探,施工了钻孔4个,钻探总进尺2628.39m,同年7月提交了山西省阳城县侯甲煤矿勘探(精査)地质报告。2003年8月21日经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评审通过。估算3号煤层井田面积3.636km2,获得A+B+C+D级储量2719万t,其中A级储量853万t,B级储量1343万t,A+B级占总储量的80.8;估算15号煤层井田面积3.
19、645km2,获得A+B+C+D级储量1819万t,其中A级储量226万t,B级储量736万t,A+B级占总储量的52.9。(7)2005年3月,长治市高原综合勘探工程有限公司在本矿主井北侧施工了一井筒检查孔,于6月提交了山西省阳城县侯甲煤矿井筒检查孔竣工报告。(8)2010年4月,由晋城市煤炭地质勘探队编写了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城侯甲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结合以往的地质资料,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对煤层底板等高线局部不合理处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整合井田的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并综合各煤矿资料重新绘制了
20、整合井田地形地质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并调查了井田开采煤层采空区积水、积气和火区情况,估算了采空区积水量,编写了采空区积水、积气及火区调查报告。前文述及,2003年114地质队精査勘探时施工了4个钻孔,孔号为H1、H2、H3、H4,钻探总进尺2628.39m,H1、H3终孔至奥陶系地层,H4终孔至太原组底部K1细砂岩处,H2钻至太原组三段顶部。精査勘探时施工的4个钻孔均进行了评级验收,验收等级均达到了甲级。精査勘探时施工的所有钻孔全部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均达到了甲级。其中H1钻孔为水文孔,揭露奥陶系地层共100.14m,其中峰峰组地层揭露厚度为64.22m,
21、上马家沟组地层揭露厚度为35.92m。该孔对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采用W-10/60型压风机组进行了混合抽水试验,采用W-10/60型压风机组进行抽水试验,抽水前采用扩散法进行水文测井,检查套管止水情况,止水合格后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合格。但未对太原组及奥陶系进行抽水试验。本次利用竹林山井田的ZK3-2号水文钻孔资料,为1992年212地质队勘探时提供的资料,终孔至奥陶系地层,该孔质量验收等级为特级。并对奥灰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总之,本次利用的钻孔资料质量较高,能够为本次报告所使用。3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3.1 矿井地质3.1.1 地层井田内基岩出露主要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第四
22、系分布于山梁、沟谷及其两侧阶地,现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情况,将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为含煤地层之基底,据区内H1钻孔揭露,厚64.22m。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石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下部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见脉状、薄层状石膏,顶部常见细粒状、星散状黄铁矿,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与下伏地层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3.3413.35m,一般厚7.73m。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浅灰色粘土质泥岩,局部具鲕粒结构,底部偶夹透镜状赤褐铁矿层。(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
23、层之一,厚84.68149.13m,一般厚122.95m。以K1砂岩为底,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旋回结构明显,由多层石灰岩、不同粒级的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灰岩中含蜒、腕足、海百合茎动物化石。含煤57层,下部含煤性较好,有灰岩45层,含丰富的动物化石及其碎屑。中部砂岩发育。泥岩及粉砂岩中富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及碎片。根据岩性组合以及与区域对比将本组分为三段。一段(C3t1)Kl底K2底,厚15.7047.92m,一般厚38.50m。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层等组成。K1砂岩厚0.456.48m,一般厚4.10m,灰白色、灰色中厚薄层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Mt 煤矿 开采 安全性 评价 治水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