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及目标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及目标评价.doc(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Y 365124 分类号:TE11226 UDC?- 单位代码:10220 学 号,G02066 大庆石油学院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猛捜擁.海.酉部地.区金浊3系缀及J.标份.硕 士 生:.MilJ指导教师(校内):.剖吉余.副.教授指导教师(企业):.教.援缀高工申请学位级别:.工程顿土工程领域:.MMXM提交论文时间:.2006.5.10.0答辩日期:.2006.4f,6.JJ.H授予学位日期: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及目标评价摘 要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理论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油气成藏 是油气赖以产生、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各种地质要素(主要为径源岩、储集层、
2、盖层和圈 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恢复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过程,分析、 总结油气藏在时空的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油气成藏模型,是解 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经济、高效进行油气勘探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应用近20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渐完善的含油气系统理论,釆用动、静态紧密 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辽河滩海西部H幽下第三系油气成藏条件和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进行了评价。本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基本地质格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主 要目的层一下第三系划分为六个周期为百万年级的沉积层序;认为该区构造活动以伸
3、展作 用为主、兼具走滑改造作用,同时总结了构造样式和圏闭的基本类型;并对下第三系沉积 体系的基本类型及各沉积层序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进行了总结、概括。在对研究区基本地质格架简要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区油气藏静态地质要素 和油气藏形成地质作用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在油气藏静态地质要素的研究中,既包括 了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等生储盖基本条件的研究,也包括了与油气运聚、保存密切相关 的输导层和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在油气藏形成地质作用研究中,从烃源岩演化历史分析入 手,对油气的生、排作用和生、排过程进行了分析;从地层压力和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及演 化历史的研究出发,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剖析,
4、提出了油气运聚成藏的基 本模式-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与油源对比研究相结合,对该区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类型和组合 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区存在两个叠合的已知的含油气系统和一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 全面总结了系统各要素的关系和关键成藏期最后,对研究区的6个油气成藏组合单元进行重点剖析,提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关键词:油气藏;地质格架:静态地质要素;油气藏形成地质作用;含油气系统摘要The investigation of oil system and estimation in west of beachin liaohe oil field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5、 Petroleum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This paper discusses detailedly conditions and basic regulation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 paleogene formation of western sag,Liaohe offsore area by the integr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methods ,while values the major object.By the analysis to t
6、he basic geologic trellis at first.The paper divides the poleogene formation into six sedimentary sequence with millons years rhythm,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jor tectonic movement is characteristic of stretch associated with strike-slip,summarizes the basic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
7、tem.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basic geologic trell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oroughly the static elements and dynamic process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The former studying includes not only the basic factor of source rock,reservoir and caprock but also tranfermedium and sealing capability of fault.The
8、 latter includes the analysis to action and process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and discharging based on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source rock,while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attrm of hydrocarbon acculation and reservoir by the analysis to the fonnatin pressure and fluid potentialthe studying upwards,the
9、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petroleum system,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a known petroleum system and a speculations polymerized each other,and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and key time between each factor of petroleum system.In the end ,the paper anatomizes the six reservoir unit
10、 and puts forward next explorative direction.Key words: reservoir, geologic trellis,static elements,dynamic process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petroleum system a刖 gK研究目的及意义辽河盆地滩海地区处于辽河盆地陆域地区与辽东湾盆地的过渡地带,是辽河油区油气 资源的重要接替区。三十来年辽河盆地的油气勘探及十余年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均表明辽 河滩海西部H陷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四陷。目前对该区油气成生、运移、聚集的过程及油 气资源赋存状态的认识尚不
11、甚明朗,制约着该区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论证认为,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地球化学等多种信息,采用含油 气系统理论和方法,对该区油气成藏的机制和油气的赋存状态进行整体研究,提高对该区 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认识水平,增强勘探决策的科学牲,同时对辽河盆地陆域地区及 辽东湾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含油气系统的概念(Petroleum system)是70年代初由W.D.Dow提出的。Perrodon于 1980和1983年使用了含油气系统这一术语。Perrodon和Masse在1984年以英文发表的论 文中将含
12、油气系统定义为“含油区可以认为是那些被称为含油气系统的一套有条理的地质 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最终结果。”Messner 等 1984 年提出的抽油机的概念(Hydrocabon machine)与 Dow、Perrodon 及 Masse的含油气系统的概念非常相似。其定义为“含有从源岩的油气生成到运移和聚集过 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要素的层序。Magoon于1987年提出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首次使用了“要素”(elements) 这一术语,系指源岩、运移通道、储层、盖层和圈闭,并说明“要素必须置于时间和空间 中油藏才能出现。”他指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源岩与形成石油聚
13、集之间的成因关系; 盆地研究强调H陷及所包含的生油岩,而不管与任何油藏的关系;成藏组合或远景预测方 法强调现有圏闭是否可用可行的技术和方法探测出来。”L.GMagoon通过对美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对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并在1991年第76届年会上,将“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作为一个主题讨论,标 志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体系已从学术讨论深入到实际油气勘探中。实践证明,要准确预测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提高探井的钻探成功率和勘 探效益,就必须把油气生运聚保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研究,含油气系统正是这种 把油气成藏有关的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纳入到一个统一地质环境中进行研究
14、的系统科学 方法。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含油气系统理论在袖气勘探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和成功 实例的不断增多,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或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产生了多种含油气系统 分类方案。GDemesion (1991)提出的成因分类,主要考虑了圈闭所在E域的生烃条件及 构造儿何形态对油气的遮挡作用,并给出定量评价参数。这一分类方案在学术界产生较大 影响,但是,在实际评价的变量中运移考虑太少,对油气充注条件考虑不全面,该分类方 案并不具有普遍意义;LGLMagoon (1989)提出了以含油气系统组成为主的几何描述的分 类方法,并给出了已知的含油气系统从油气生成史、构造演化史、轻类运移史作为一个整
15、 体的动态恢复成图标准,使勘探家们一目了然。但他的分类体系中对油气运聚成藏方式及 生排过程未有详细的阐明,一些关键性的图件仅仅是以油气演化与构造发展为基础推测出 来的;A.PeiTodon (1992)从盆地类型出发,划分了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大陆裂谷型、 地台型和恸拉谷型,并建立了三种类型的油气简化模式。这一分类体系,是针对不同类型 前言盆地的油气勘探,对油气如何运聚尽管作了图,但没有进行任何论证。总之,目前国外的 三种分类体系,静态要素考虑较多而生运聚等动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明显不足。中国在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诸如“源控论”、“断裂控油 论”等石油地质理论,这些
16、理论在过去几十年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但是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和风险的加大,这些理论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它们都过多地偏重 于油气成藏个别要素与作用的研究,而没有将油气成藏的各种要素和作用纳入到一个统一 的体系中进行分析,因此对油气聚集成藏全过程的认识和油气赋存状态的预测方面存在严 重的欠缺。含油气系统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着眼于油气成藏全过程的研究,为现 代油气勘探灌注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自身特点 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陆相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 探索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系统过程,提高油气勘探的经济效益和历
17、史进程。今后,含油气系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将逐步引向深入:a,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评 价,系统的定量评价将与油气勘探资源序列紧密联系,由过去的盆地区带圈闭的 评价体系转向以含油气系统层次规模进行资源评价;b,系统的成因分类将从理论和方法 性的探索进入应用阶段,不同成因背景的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分类体系将被提出和应用;C, 系统研究从概念性的系统描述深入到系统成因模式的建立,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 统成藏模式将被总结出来,尤其是将生、排、运、聚作为一个体系建立的综合性一体化定 量模式作为这一方向的重点;d,含油气系统研究技术和方法体系将成为继资源评价、油 藏描述和油藏模拟三大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之
18、后的又一项综合性的油气勘探技术,以含油 气系统评价技术为基石的勘探规范的建立将是今后油气勘探管理的重要任务。总之含油气系统对于资源评价和油气勘探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油气 勘探研究与评价的新方法必将有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于油气资源丰富的我国东部断 陷盆地更是如此。第1章研究区概况当今油气勘探具有向低(漆透)、深(层)、难(复杂地表与地下)转化的趋势,勘探 难度与风险日益增大,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多数探区存在着成藏过程复杂、油气资源不确 定性大及转化率不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动态、系统地分析 油气成藏的过程,再现油气成藏的物质环境,准确、高效地预测油气赋存的部
19、位。含油气 系统理论从一定意义上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一条途径。自W.GDow (1972)提出含油气系统(on system)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石油地质家 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地将其运用于勘探实践,使其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并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实例(L.GMagoom 1989,1991; A.errodom 1983; Osadet, 1992; GBacocooli, 1991; VS-Resnik, 1991; Kikby, 1992;胡见义,1995)。尽管如此,含油气系统理论尚处 于不断完善之中,且研究方法缺乏统一规范,特别是能否将其成功地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 尚处于探索阶段
20、。本论文拟针对辽河油区滩海探区油气勘探实际,釆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与 方法,探讨该E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系统过程,揭示研究区油气的分布规律, 为该区提供勘探目标区。1.1工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1.1-1工区概况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四陷向海域的自然延伸,由浅海、海滩和陆滩三部 分组成,总面积约1500km2(图1-1)。图1-1研究工区简图 Figl-1 research work area diagram西部凹陷下第三系走向呈NE向,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西部斜坡带、笔?岭构造带、M缺 1?.海南洼陷、仙鹤一月牙断鼻构造带等二级构造带。盆地结构与陆上部分相近,为典型的箕 状断陷,挂陷部
21、分充填了厚达4000ni以上的下第三系沉积。该区自1989年开始石油勘探 以来,已完钻各类探井40多口,完成二维地震2806km 三维地震604km2,在笔架岭构 造带和西部斜坡带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91104丨,十多年来的勘探实践证明,该四陷具有 良好的勘探前景。一.同整个石油勘探行业的发展历程一致,辽河滩海地区在十余年的勘探历程中,油气勘 探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促进该区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降低成本、少走 弯路,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滩海地区这种高投资、高风险、高难度的地区 搞勘探,其作用愈加明显。自1989年以来,滩海地区先后开展了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 层序地层学、
22、油藏地球化学、各含油气区油藏描述等科研工作。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不 仅直接服务于滩海地区的勘探开发实践,而且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辽河滩海西部四陷本身自成一个油气赋存单元,且各种地质资料比较丰富,基本 具备油气系统研究条件,故选择西部挂陷进行该项研究。1) 本区各构造单元勘探和研究程度参差不齐。钻井主要集中在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 笔架岭构造带和西部斜坡带上,而海南洼陷、蒲戶岛凸起超覆区、菊东构造带钻探程度很 低。研究程度亦存在很大差别,且各带研究自成体系,不同区带研究成果不易直接对比。 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笔架岭构造带等滩海地区重点勘探开发区带研究程度较高t2】,其它 区带则
23、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综合钻探、测井和地震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统一的 研究,从整体上对该区油气运聚规律和油气陚存状态进行分析。2) 对油气成藏的全过程缺乏系统研究,且对油气成藏各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特别是 后者的研究深度明显不够。以往的研究成果多针对区带所做,且多以静态要素的描述为主, 缺乏对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细致剖析。3) 全区断裂体系星罗棋布,对不同级次、不同走向的断裂系统在油气运聚中所起的 作用认识不明朗。4) 对于复杂地区,如中国东部多旋回、多油气源层、多期成藏的地区,含油气系统 理论应用的有效性曾受到怀疑,因此,在辽河滩海地区开展含油气系统研究对于探索断陷 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本
24、思路、方法体系和应用的可行性等方面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尝 试。辽河滩海地区是辽河油田近几年油气勘探的重要战场和产能的重要接替区,根据工作 实际需要和导师刘吉余教授的意见,选取辽河滩海西部四陷作为我的毕业设计的工作区, 其目的是通过引用含油气系统形成和分布新理论、新方法开展该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揭示滩海地区西部H陷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确定油气勘探前景及有效勘探紀区,为 该区勘探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依据。1.2技术路线根据滩海地区西部HI陷的勘探现状、资料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综合研究和成 因分析的方法。以层序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及油气成藏摸式等新 理论、新方法,对全
25、区目的层进行统一的油气地质综合研究。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 建立本区成因地层格架,揭示沉积体系时空展布,阐明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及分布规律;运 用石油构造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构造特征研究,确定不同构造期的构造单元类型、分布 及各时期构造圈闭类型及形成史;运用盖层测井定量评价技术确定全区不同类型盖层的空 间展布;运用含油气系统分析技术,对本区的含油气系统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本区油 气成藏类型、模式及空间展布;进运用油气成藏史分析技术,进行油气生烃期、排烃期、 运聚期、破坏期等成藏期次分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预测有利含油气区带的分布情况, 对勘探目标区进行评价。第2章地质格架分析地层格架根据目
26、前井揭露情况和物探资料分析,本区地层可划分为前第三系、下第三系和上第 三系与第四系。前第三系是盆地的基底;下第三系为断陷期巨厚的砂泥岩沉积;上第三系 是辽河盆地由断陷期转入场陷期形成的碎屑岩沉积建造,平面分布稳定。勘探实践证明,下第三系是本区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因此,重点针对下第三系进行层 序地层格架分析。2.1.1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界面是划分层序的关键,本区层序界面划分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地震 反射终止型式表现为大面积分布的地层不整一关系,特别是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不整合 面。如新、老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厚度薄、分布范围较小的古土壤层、根土层或风化壳。 如沙三段上部的红层和含煤根土层;古
27、生物化石断失带或灭绝带;地震反射剖面上的湖岸 上超点向盆地中央迁移;相向盆地中央迁移;岩性、沉积相和电测曲线特征的垂向突变及 地层产状的不一致等。最大湖泛面和初次湖泛面是在一个层序中界定高位体系域111、湖侵体系域和低位体系 域的界面,因此有效地识别最大湖泛面和初次湖泛面是湖盆体系域分析中的一项关键性工 作。确定初次湖泛面的依据主要有:首次越过凹陷缓坡与深洼区地形变化带的第一个湖岸 上超所对应的界面,这一界面上超终止于前一个层序的顶界面之上;存在湖泛滞留沉积; 沉积相类型发生突变;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发生变化;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古生物组合发 生变化等。识别最大湖泛面的依据主要有:一个层序中最远湖
28、岸上超点所对应的界面为最大湖泛 面的位置;岩性为分布稳定的厚层暗色质纯的泥岩、油页岩或泥灰岩,其中多发育反映稳 定沉积环境的水平层理14】;最大湖泛期沉积物中常富含较深水环境的介形虫化石;湖泛最 大时期,湖盆边缘易沼泽化,形成泥炭层或煤层;最大湖泛面上覆和下伏沉积序列不同, 之上准层序多为进积式,之下准层序多为退积式叠置;最大湖泛面沉积物有机质丰度高, 常构成主力烃源岩;具有明显的电测井响应,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值平直基线等。2.1.2层序单元划分与对比根据层序边界的综合识别标志,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沉积序列的旋回性、古 水深及古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将研究区下第三系划分成六个百万年级的沉积层序
29、。在此基 础上,依据最大湖泛面和初次湖泛面的综合识别标志在各层序内识别出低位、湖侵、高位 以及冲积体系域等4种体系域类型(表2-1)。.表2-1辽河盆地雄海地区下第三系层序划分 Table 2-1 The partition of the paleogene !地层地质时间 Ma层序划 分层序周期 Ma体系域 类型层序顶底 接触关系地震 标志层渐新 统东一段24.6F6.2AST HST削烛丁2东二上 段32. 1E1.3HSTTST削烛 顶超T】东二下 段33.5D1.4HST .TST顶超东三段36C2.5HST JST削烛L沙-二 段38B2HST TST削烛 顶超T*始 新 统沙三段4
30、3A5TST LSI削烛上超 下超Ts构造格架断裂体系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四陷构造运动具有多期幕式演化的特点,多期的构造运动使该区发 育了众多的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断裂,它们互相切割,纵横交错,构成了本 区复杂的断裂体系(图2-1)(表2-2)。综观本区断裂延伸方向,主要有北东向、北北东向、 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五组。其中北东向是研究区主干断裂的走向,控制着整个工 区的构造格局,该区发育有两条主干断裂,即海南断裂和葫卢岛断裂。具有延伸距离长(如 海南断裂延伸达32公里)、断距大(如海南断裂的最大断距可达4700米)、活动时间久(至 晚第三纪还相当活跃)的特点,而且均派生出低级序的小
31、断层。断层活动以伸展作用为主, 早第三纪后期显示了一定的走滑作用。北西向及近东西向的断层大部分为渐新世以后发育的,多与主干断层走滑作用有关, 如海南断裂在渐新世以后受走滑作用的改造,派生出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小断层。按断裂性质,本区断裂可分为伸展.(正)断层、走滑断层和逆断层三大断裂体系,其 中伸展断层的发育具有优势,走滑断层多为早期伸展后期走滑改造的结果,应称之为伸展 一走滑断层或走滑#展断层,逆断层一般认为是主干断裂走滑作用导生的【5,数量较少。 按断裂剖面组合类型可分为阶状、羽状、y字型、入”字型、似花状、地堑式、地垒式和 逆冲式等类型。按断裂发育时间又可分为始新世时期(沙四沙三期)、渐新世
32、时期(沙一 东营期)和中新世时期(馆陶期)三个主要发育时期。正是由这些不同尺度、不同走向、 不同发肓时期、不同断裂性质的断层在时空上的有机组合,造就了该区复杂而有序的断裂 体系。! uqssujdup _嵌錄樹奪埋S sll-屯丧爱-tftrT_z MEi表2-2辽河滩海地区西部M陷主要断层要素表 Table 2-2 The table of the elementof the main fault in beach sea area west depression immm趟m翅申随 KmftvSr 距mm别?正NEEHNNW-NW324700Ng-TgmI正NE-NEENWH21leoom
33、I正NENW121100Ng-Tgm .n正SE-biJi209001iinmm正NESE18ismNg-TgB&n銜可1号正NENW15.哪Ngn麵2号正NENW63100Ng-Tgmn棘1号正NESE107150Ng-ESIzEAn构造单元、构造样式及圈闭类型根据基底面貌特征和盖层构造形迹走向,将研究工区划分为八个构造单元:西部斜坡 带、笔架岭构造带、薛东构造带、双台子断裂背斜带、海南挂陷带、仙鹤一月牙断鼻带、 葫戶岛凸起超覆带和海南一月东披覆构造带(图2-2)。-2滩海地区西部EI陷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Fig 2-2 The sketch map of the structure cel
34、l in beach sea area west depression in 第2章地质格架分析滩海地区西部四陷是一个较典型的半地堑,因此本区发育以伸展构造为主的构造样 式,由于早第三纪晚期的走滑作用使该区也产生了少量的挤压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 (图 2-3)。大类亚类模式实例平面 i 剖面;伸 展 构 造丨样t式斜月东构造(drNg) 海南3、S构造(dp断鼻海南 6. 9 梓it (d,-S,) 月牙构造(d,S,) IS 271 构迭(d-S,)t仙鹤构it (d-s.)S河口构通(d-S.)腿断块笔构造 培288构造(S,)y海南佳陷挤庄 构造样式挤压龍W玲南3构造(d-S,) 月北
35、构造(dH,) is 6-8 构进(d.,)定滑 构造样式断裂背斜 (或半斜);4仙6 7 构迫(Edj-Ng).图2-3辽河滩海西部H陷构造样式模式图 Fig 2-3 The map of the stiucture mode in beach sea area west depression in liaohe area这些构造样式类型也是本区构造圈闭的类型,本区的构造圏闭主要包括:披覆(半) 背斜构造(如月东构造、海南3、8构造)、挤压断裂(半)背斜构造(如架68构造、 月北构造、岭南3构造)、断裂鼻状构造(架岭11、13构造、凌河口构造、海南1、6构造) 和断块构造(锦288块等)。除
36、构造类型圈闭外,区内还发育一些非构造类型的圈闭,主要有:古潜山圏闭(如月 东潜山、海南3潜山、海南8潜山、笔架岭潜山、锦150潜山等)、地层不整合圏闭和地 (如朝声岛凸起超覆圈闭)(图2-4)。! uofssaidajj 】S3A S5 3S IPBUq uj dBij 35 jo uopnqjjjsjp puB S3dx】寸=3 MEsi s=3-)i葡ijIn着iii HiIi囊賽 11孝tisLmf素IsI ancES uj UOISSUKIalJ JSWAV BUJB sw tpBuq q sutj SUPBJ loMlcumJpas utn UJauI uqj jo JapaJBqa
37、 uqj.Isms編isfsiItiisii1sitii i iifsIs-ilissalilniT ilnR4mM堤 iiii#nil3妄 8iliIiiii131II iiii震4fii nit -iiiiii 1_ml3 ilis還藝iliiiiiii ifimmit-is2. 3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表明,滩海地区发育了七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即湖泊相、河流相、扇三角洲相、 辫状河三角洲相、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及深水油积扇,其特征总结于表2-3。图2-5辽河难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平面困 Fig 2-5 The plane map of the sedimentary fades o
38、f shasanduan in beach I west depression2.3.1沙三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沙三段沉积时期,辽河滩海地区为湖盆深陷扩张期,盆地沉降速率大,最大可达700ni /Ma (海南佳陷).海南断裂等边界大断层活动强烈,造成湖盆边缘陆且窄的地貌形态, 山区河流流出山谷后直接入湖形成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而在西部四陷西斜坡,断裂活动 相对较弱,坡度相对较缓,发育了扇三角洲一深水独积扇一半深湖沉积体系6】。在西部四陷海南大断层西侧下降盘,来自中央!起的河流直接人湖,沿大断层自北向 南在海幻井区、海南3井区、海南6井区、辽海10-1-1井区发育了多个近岸水下扇朵体, 向湖盆延伸
39、距离较短,单个扇体面积较小,;西部斜坡带锦17锦49井区和锦30 298 井区发育了两个大型扇三角洲沉积体;锦100双96井区发育深水池积扇沉积;锦30 锦M8井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笔架岭潜山带向盆地一侧也发育了多个扇三角洲(图 2-5)。第2章地质格架分析湖,形成了近岸水下扇一深水池积扇一半深湖沉积体系;来自西部凸起及萌F岛凸起的物 源沿西斜坡、笔架岭构造带和葫东地区发育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图2-6)。在西部斜坡,图2-6辽河滩海西部M陷沙一、 Fig 2-6 The plane map of the sedimentary fades of shayiduan and shaerdu
40、an in Ilentary fac: t depressio来自东部凸起的物源在锦12锦117井区、锦53_锦290井区形成两个扇三角洲沉积体, 三角洲向湖盆延伸距离远,达19 Km,单个扇三角洲面积大,分别为128和67 Km 3. 2沙一二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沙一二段沉积期,构造活动特别是边界大断层活动仍很强,盆地沉降速率大,西部最 大沉降速率为600m / Ma (海南洼陷),湖盆边缘仍具有陆且窄的地貌特点,因此沙一二段 沉积旋回基本保持了沙三段沉积期的沉积面貌。在西部凹陷海南断裂带,山区河流直接人:来自 葫戸岛凸起的物源在岭南1井区和岭南8井区分别形成两个扇三角洲沉积体,扇三角洲体
41、向湖盆延伸距离较远,可达8 Km,面积较大,分别为60和乃.Km2。2.3.3东三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同沙一二段沉积旋回相比,东三段沉积旋回在物源供给、沉积体系展布上有了很大的 变化。东三段沉积期,由于辽河盆地南北向构造活动差异增强丨力,北部隆升,西南端倾没, 造成了北高南低的古地貌格局。来自盆地长轴方向的河流在该区北部入湖,形成三角洲沉 积体系,在双海301井区、海南1井区和海12井区入湖形成了 34个三角洲沉积体,其 中双海301井区和海南1井区的三角洲朵体向湖盆内延伸距离长(约10Km),面积大(单 个三角洲前缘面积可达65 Km2),而在海12井区三角洲面积小(约24Km2),向湖盆内
42、延伸距离短(35 Km);同时,由于海南断裂南段活动较强,使月牙地区依然保持了较陆 且窄的地貌形态。自凸起物源区向湖盆方向发育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西斜坡,自西部 凸起向湖盆方向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自笔架岭物源区向湖盆方向则发育了扇三 角洲沉积体系(图2-7)。图2-7辽河滩海西部凹陷东三段沉积相平面围 Fig 2-7 The plane map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dongsanduan in beach sea area west东二段沉积旋回基本继承了东三段沉积旋回的古地理面貌,北部物源继续沿长轴方向 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而西斜坡带和笔架
43、岭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图2-8)。图2-8辽河滩海西部EJ陷东二段沉积相平面困 Fig 2-8The plane map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dongerduan idepression in liaohe area.第2章地质格架分析2.3.5东一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东一段沉积期,盆地构造运动减弱,构造活动差异性不明显,盆地呈整体缓慢沉降。 北高南低的古地形依然存在,整个沉积面貌同东二段有很大的不同181。北部长轴物源伸人 研究区,向南沿海1井、海南8井及月东1井发育了面积广阔的曲流河性质的河流泛滥沉 积;河流一般由34条河道组成,其横向摆动范围
44、达17 Km;西部物源区、笔架岭物源 区在金秋2井、岭南6井区一带形成了具有辫状河性质的河流泛滥沉积,河流流程较短, 由多条河道组成,河流横向摆动范围较小,一般为710Km2,河流在锦州9-3-1井一带 并入长轴方向的河流体系(图2-9)。t aqoBfi uj UOJSSUJdaFI 一SAV a ss q3sfJC3uop jo SPBJ ItlBlussJflas jo dBS auBIa第3章油气藏静态地质要素分析轻源岩研究3.1.1轻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辽河滩海区西部凹陷径源岩主要分布在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营组三套地层。以下 对各段的烃源岩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描述。滩海西部凹陷沙三段烃源
45、岩总有机碳平值为1.44%,洒青A和总烃含量分别为 0.1254%和lOlOppm (表3-1)。干酪根类型为I-IL型,碳同位素值为-28-25干酷根 元素H/C原子比为1.51.0。表3-1辽河盆地西部四陷滩海地区径源岩基本参数 Table 3-1 The basic parameter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beach sea area west depression in liaohe area层位有机抜(%)拥青“A(ft益径nmn)干描显微组分含量(%)nVinX V yyiU/腐m壳质组镜质组情质组东营组1.10 (82)0.028 ( 82)141 (82)22J-53.6 (22)23-4.4 (22)322-54.4 (22)11.9-18 (22)11,-ni沙一二 B1.47 ( 42)0.1547 C29C28, C3o4-甲基留C294-甲基留焼匚284甲基逛烧。三环 链类含量低,并且以C23为主峰,五环蔽类以C30为主峰,含有藿烧、升藿炼和重排藿院 系列化合物。据镜下观察,干酪根显微组分以无定形为主(表3-1),经源岩生径潜力S1+S2 平均值为6.08mg轻/g岩石,反映该段轻源岩的生烃能力较高。在时1井和詹1井区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