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区长2沉积相分析简.doc
《油区长2沉积相分析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区长2沉积相分析简.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延长油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分析摘要:延长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是一套发育于浅水台地背景之下的陆源碎屑岩沉积,以辫状河河流相沉积为主,曲流河沉积仅在研究区西南角小面积分布。河道微相发育,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与泛滥平原相间分布。长2油层组的三个亚油层组(长21、长22、长23、)的沉积格局大体一致。长2油层组储层物性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其非均质性表现在相、亚相以及微相内部的流体单元之间。各亚相之间和各微相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碎屑岩的岩性、结构、构造等方面。与曲流河亚相相比,辫状河亚相砂岩的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砂体多次叠置而规模更大;相同河流亚相的河道微相与泛滥平原微相相比,前者的砂岩粒度较粗、分选
2、性较好,发育槽状交错层理等大型层理构造;在同一微相内,处于中下部的流体单元其粒度较粗,分选较好。关键词:延长油区 长2油层组 沉积相前言 延长油区(延长油矿管理局所属油田、探区简称)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北部延安市、延长县、延川县及子长县境内(图1)。建矿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是我国开采石油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图1 研究区位置图1. 延长油区长2油层组的勘探开发状况上个世纪至70年代末,该区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一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年产量还未突破5万吨。80年代以后,延长地区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安塞、子长、姚店及川口等新油田的相继发现和老油田扩边勘探的成功以及采油新工艺的使用,使原油
3、产量连年翻番。至1993年底,该区原油产量已突破100万吨大关,从而为该地区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展示了良好的前景。为了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和寻找新的含油区块,研究储集相的演化与分布规律,就成了基础地质研究的关键。先后有许多单位和研究机构(延长油矿,长庆油田和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西北大学等)的地质工作者在延长地区做了大量工作。目前的勘探工作表明,延长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碎屑岩油气藏主要受沉积相与岩性的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其油气富集带主要分布在河流相砂体及三角洲相砂体中,所以,沉积相的识别、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延长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在构造单元上
4、属于陕北斜坡东南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属于低孔低渗油田,每口井必须经压裂改造才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在构造平缓,油气源充足的条件下,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就成为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相带的砂体类型、岩石结构、储层物性均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对于油气的生、储、盖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地区要预测有利储集相带、正确认识储层物性以及正确评价生、储、盖组合,就要系统的研究该地区的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以及砂体的展布规律。这既是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此意义上,本文就延长油区长2油层组的具体特征,结合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岩相古地理理论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分析法,开展
5、了对延长地区上三叠统长2油层组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骨架砂体的展布和沉积构造特征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在沉积相划分过程中,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录井资料、测井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钻井取心,采用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平面至空间的工作方法,并用逆向推理的方法逐一验证,趋以真实性和合理性。1. 区域地质背景1.1 构造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在此之前则为华北陆台伸向秦祁海域的台地边缘区,早古生代属于华北陆表海沉积;晚古生代华北海退缩,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炭二叠系;到晚三叠世早期,鄂尔多斯地区开始下坳,进入了湖盆发育阶段,沉积了一套1000余米的湖相三角洲相碎屑岩建造,即上三叠系延长组含
6、油层系。根据现今的构造形态,结合盆地的演化历史,鄂尔多斯盆地可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北部伊盟隆起、西缘断褶带、西部天环坳陷、中部陕北斜坡、南部渭北隆起和东部晋西挠褶带。在区域构造上,研究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图1),为一平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的西倾单斜,倾角仅半度左右,平均坡降(8-10)m/km,局部发育鼻状隆起。1.2沉积背景古生代,内蒙地轴北侧的阴山深断裂和西拉来伦河深断裂之间,是华北板块的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末,该区因华北板块与西北利亚板块碰撞,褶皱成山,并伴有强烈的中酸性火山岩的侵入与喷发。这些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末(李春昱,1983)。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北缘
7、始终以扇积的粗粒碎屑为特征(陈安宁等,1983;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1974)。其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侧的内蒙褶皱带。向盆地内部,地形逐渐变平,沉积物以河流-湖泊相的砂岩与页岩互层为特征,其中常常夹有中酸性的沉凝灰岩或斑脱岩薄层。砂岩富含长石及浊沸石胶结物,泥质岩富含蒙脱石,在物质组成上留下了物源区的深刻烙印。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在其南部出现大型的湖泊(叶连俊等,1983;张抗,1989;赵重远,1990)。当时盆地的沉降与沉积中心偏南及西南部。盆地内沉积有自古生代以来的多套沉积体系,其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
8、在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发育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也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层系。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的初始沉降,到加速扩张和最大扩张,再到萎缩,最后湖盆消亡,完成湖盆从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鄂尔多斯盆地从长10期开始发育,围绕湖盆中心,形成一系列环带状三角洲裙体,进入长9期快速下沉将长10期的三角洲体系全部淹没水下。到长8期,湖盆规模、水深均已加大。长7期湖盆发展到全盛期,盆地大范围被湖水淹没,深湖区的面积也急剧扩大。进入长6期,湖盆下降速度放缓,湖盆相对稳定,沉积作用大大加强。到长4+5期,盆地再度沉降,湖侵面积有所扩大。长3期湖盆进入消亡时期,向南湖盆面积退至
9、志丹一线,为浅湖相,大部分地区为泛滥平原沉积和河流沉积。长2期盆地进一步抬升,在志丹附近仅为浅湖区,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物源供给充分,辫状河和曲流河河道砂坝十分发育。长1期盆地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沼泽相,但局部地区下陷为湖盆。在东部的子长等地区再次沉降形成湖盆,其中沉积了长1油层组厚度近300m的湖相地层。湖区范围大致在志丹、靖边、横山、清涧、延安所围限的范围之内。延长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一套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的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含油岩系主要是在长7张家滩页岩为标志的最大湖进之后,盆地因河流注入形成的一套水退式河流三角洲体系。进入长6沉积期,湖泊水体开始收缩,盆地东北方向三角
10、洲体系发育,形成巨大的三角洲复合体。砂体横向连片性好,储层砂岩粒度均匀,磨圆度较好。到了长45期基本上保持了长6时期的沉积格局,但物源供应能力减弱,泥质沉积发育,成为区域性的盖层。进入长3沉积时期,物源供应能力增强,三角洲向湖心推进,湖泊水体进一步收缩变浅。长2沉积时期,湖泊水体继续收缩,三角洲主体逐渐被河流和冲积平原所占据。1.3地层特征延长地区的长6长1油层组是在长7张家滩页岩所标志的最大湖进之后,盆地由河流注入的沉积物逐渐充填建造的一套水退型河流湖泊相沉积体系。该区的凝灰岩标志层K1(位于长7油层组底界之上2530米,为一套泥岩及凝灰岩,电性特征显示高声速时差、低电阻、呈箱状凸起的高自然
11、伽玛)和K9(距长1底05米,为一套炭质泥页岩、煤线、凝灰岩沉积,电性特征显示高声速时差、低电阻、高自然伽玛以及尖刀形井径)之间的地层厚度,显示等时地层单位呈楔状体自北而南向盆地方向增厚,标志着等时地层厚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稳定变化,反映盆地充填时基底稳定,沉降速率近似。 1.3.1延长组地层划分及其特征延长地区的上三叠统延长组是我国陆相地层中出露最好、研究最早、发育比较齐全的层型剖面。自三十年代王竹泉和潘钟祥(1934)建组以来,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延长油矿,长庆油田和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以及西北大学等单位的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其时代和地层细分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延长组在鄂尔多
12、斯盆地东部一般厚12001700米,按照岩性特征通常将其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岩性段:即T3y1长石砂岩段,T3y2油页岩段,T3y3含油砂岩段,T3y4块状砂岩段和T3y5瓦窑堡煤系。延长组与下伏的中三叠统纸坊组地层呈整合过渡,与上覆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随着勘探工作不断向盆地内部的扩展和钻井资料的增多,在原来五分法的基础上,还按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再将其自上而下细分为10个油层组(表1)。(1)延长组第一段(T3y1):即长10油层组。主要是一套灰绿色,肉红色的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和粉砂岩。砂岩长石含量高(通常在40%以上),富含浊沸石和方解石胶结物,并常因胶结物分布
13、不均匀呈斑点状。砂体形态多呈河道状透镜体,大型槽状及板状交错层发育,基底冲刷面起伏明显。泥质岩含植物化石。该段地层厚度一般在100200米左右,地层厚度由北而南由薄变厚,砂岩粒度由北而南逐渐变细。在榆林以北地区,主要是块状含砾砂岩及砾状砂岩。向南至延安地区,泥质岩层逐渐增多,砂岩也变为中细粒状。长10油层组电性特征十分明显,视电阻率曲线一般反映为指状高阻,自然电位大段偏负夹薄层扁正,或为齿状正负相间。表1 延长组地层划分表三普(1974)长庆油田(1974)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下 统侏罗系下统富县组下 统三叠系上统延长组第五段(T2y51-5)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5长1第四段(T3y4)T3Y4
14、长2长3第三段(T3y31-3)T3Y3长4+5长6第二段(T3y21-2)T3Y2长7长8长9第一段(T3y1)T3Y1长10中统纸坊群第二段(T22f2)中统纸坊群第二段(T22f2)第一段(T22f1)第一段(T22f1)(2)延长组第二段(T3y2):即长9长7油层组。以发育灰黑色的泥岩和页岩为特征。在研究区北部的延长安塞地区,该段下部(T3y41)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沙质泥岩与肉红色长石砂岩的互层,顶部有一层厚13米的深灰色泥岩、碳质页岩、砂质页岩夹肉红色、翠绿色凝灰岩薄层。这段含凝灰岩的泥质岩称为“李家畔页岩”(梅志超,1987),在区域上分布不稳定。地矿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将其定为
15、标志层(称为KT0标志层)。该段上部(T3y42)为灰绿色,肉红色的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黑色页岩的不等厚互层。顶部30余米主要为黑色页岩,油页岩和灰绿色粉砂岩夹细砂岩,泛称为“张家滩页岩”,又称为KT标志层。张家滩页岩在延河以南地区分布稳定,向北厚度逐渐减小。T3y22下部常夹彩色的凝灰岩,蒙皂石化强烈,称为KB标志层。向南泥岩逐渐增厚,至志丹甘泉一线以南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的巨厚泥岩,油页岩夹少数粉砂岩,细砂岩和凝灰岩。上述三个标志层在电性上均表现为中高阻,高声速时差,是盆地内部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本段化石比较丰富,特别是张家滩页岩富含叶肢介,介形虫,瓣鳃类,弓鲛鱼等
16、淡水动物化石碎片。有机质丰度高,是本区最重要的生油层。该段厚度一般在200300米左右。(3)延长组第三段(T3y3):即长6和长4+5油层组。该段砂岩普遍含油,又称含油砂岩段,主要为灰绿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沙质泥岩和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碳质页岩及煤线。向南至志丹甘泉一线,厚砂岩的数量骤减,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夹砂岩。顶部煤线数量增多。厚度一般在200300米。本段视电阻率曲线呈梳状,但在中上部出现指状高阻,是所夹煤线的反映。自然电位曲线正负相间,声速曲线有尖齿出现。(4)延长组第四段(T3y4):即长3和长2油层组。以灰绿色浅灰色的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灰绿色,深灰色粉砂质泥
17、岩及煤线,向研究区北部砂岩比例增高,粒度较粗,在清涧河沿线,砂岩可彼此叠置成厚达百米的层段;向南至志丹甘泉一线,砂岩减少,泥岩增多,砂岩多成细粒状,单层厚度一般很少超过10米。该段厚度常在140200米左右。长3为淡灰绿色巨厚层中细砂岩与灰绿色蓝灰色中层状粉细砂岩与深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偶而夹碳质页岩。长2为灰绿色粉细砂岩,浅灰绿色厚层细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夹根土岩及碳质泥岩。视电阻率曲线呈稀疏的齿状;自然电位曲线呈块状偏负,或呈指状突起。(5)延长组第五段(T3y5):即长1油层组。该段主要是一套灰白色的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的互层,普遍夹煤层及煤线。该段因后期
18、剥蚀厚度变化较大,最大残余厚度为250350米。其中以清涧河,大理河和富县地区保存较好。因其以砂泥岩互层夹煤层或煤线为特征,所以在电性特征上表现为电阻率曲线呈中低齿状,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偶而偏负。1.3.2长2油层组的地层特征本区长2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夹有灰、灰白及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等。该层与上覆、下伏地层均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沉积旋回,长2油层组可细分为长21、长22及长23三个亚油层组。各段的岩性特征为:(1) 长21:以灰白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有多层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页岩。砂岩成分
19、主要为长石、石英,含有少量岩相和暗色矿物,磨圆及分选均中等。该段在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或指状负异常,异常幅值大。自然伽玛曲线基本与自然电位曲线同形。(2) 长22:灰白色厚层长石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顶部为数米厚的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该段在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或钟状负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现低值。(3) 长23:灰白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泥质岩石含量较长22的高,砂岩磨圆度、分选度均较好。该层在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或钟状负异常,异常幅度大,自然伽玛曲线齿状低值。2. 沉积相分析由于各种沉积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20、作用,所以它们在其沉积物上必然留下明显的烙印,造成有别于其它环境的特征沉积物,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通常称为沉积相。沉积相既然是沉积环境的具体物质反映,就一定要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条件,即有地层的和古地理环境的含义(叶连俊,1960)。相的“岩性序列”是沉积环境在时间上演化的反映,其侧向上的变异则是沉积环境在空间上非均一性的表现。研究发现,环境条件不同的沉积物,在剖面上的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别。虽然在类似环境的沉积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相序,但其基本式样是类似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对现代沉积和古代岩石的大量研究,并通过与某些模拟实验的比较,对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进行理论的概括。2.
21、1. 相标志能够反映古代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标志,称为相标志或环境成因标志。相标志的研究是重建古地理环境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沉积特征是指水动力条件、搬运距离和沉积环境特征的综合效应。这些特征可归结为生物、物理、化学等三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征可以直接反映它们沉积时的环境,然而大多数特征只能反映沉积环境某一方面的特点。相标志物内部具有典型的层次特征。相标志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它们属于次一级相标志,称为二级相标志。每个二级相标志又包含若干个三级相标志。其中岩性标志又可以分为颜色、岩石类型、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矿物成分五个三级相标志。三级相标志有可进一步划分出更次一
22、级的相标志。事实上,每个下级相标志并不只是对分出它的上级相标志有贡献,它还会对上一级中别的相标志有贡献。比如,各种古生物化石反映出的古生物特征,也包含有颜色的信息,从而也体现了岩性的某些特征(欧成华,陈景山,1999)。本文在研究中根据资料情况选取岩石类型、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曲线特征作为研究用的相标志。2.1.1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延长油区长2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砾岩、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 (1)砾岩 砾岩的颜色为灰白色,大都以底砾岩层产出,也有的呈透镜状,砾岩只在子北油田的理字号等井中局部发育。主要出现在辫状河河道沉积的底部。 (2)砂岩 长2油层组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区 沉积相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