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
《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探工程原始采样工作.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勘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及部分综合图件编制工作第一部分 勘查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一)原始地质编录的目的任务原始地质编录是通过对野外自然暴露和各类勘查工程所提示出来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和各类样品的采集测试,把矿区的地层、构造、侵入岩、热液蚀变、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它们与成矿、矿化富集的关系和矿体、矿石特征等等,真实地、客观的、全面地、详细地在原始地质编录的相关文、图、表中充分地反映出来,为研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圈定矿体和编写地质勘查报告提供可靠的第一性资料。由此可见,原始地质编录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产勘查工作成果报告的质量,因此
2、,它是矿产勘查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原始地质编录的种类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野外实施阶段所从事的各项勘查工作,都必须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换句话说,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涵盖了野外开展的各项勘查工作。它包括: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测量),探槽及剥土、探井、探硐(坑道)、钻孔等勘查工程,老硐,采样,地球化学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等各类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三)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及其基本内容原始地质编录包括野外现场编录和室内整理两部分,野外现场编录又包括素描图编录及文字记录二项内容。野外现场编录应随工作(程)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要认真
3、、全面地观察研究各种地质现象;测量地质体位置、产状、形态、规模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文字记录要真实、客观,严禁事后回忆记录。用制订的统一记录手段和制图方法,把自然界保留下来的宏观及微观地质现象记录下来。表13 勘查工程登记表 矿区名称 页工程类型工程编号工程坐标X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Y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H槽头、坑口、孔口槽尾、坑底、孔底设计工作量(m、m3)设计断面、孔径(m2、mm)设计方位角()设计坡角、倾角()实际工作量(m、m3)实际断面、孔径(m2、mm)实际方位角()实际坡角、倾角()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地质编录开始日期地质编录结
4、束日期地质编录人工程施工质量等级地质编录质量等级工程施工单位地质编录单位施工(设计)目的施工结果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质量检查备 注室内整理是根据野外各种测量结果和标本、样品鉴定、测试数据对野外编录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有关图表,并按规定的格式整饰。(四)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在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五)原始地质编录中手图及清图野外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先作野外手图。手图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野外编录工作结束,在现场进行校对检查无误后,转入室 内整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将野外手图直接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地质界线、各类测量要素、各
5、类标本、样品采集位置、岩性花纹等进行着墨,再接统一图式整饰成清图(矿体待样品测试成果到后再作补充整理),经质量检查后,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若野外原始地质编录遇有雨雪天、雾天、坑内滴水等情况,使野外手图污染、破损,可转绘整理成清图,清图经质量检查确认后,再作原始资料保存。(六)原始地质编录的修改原始地质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地质体符号、矿体及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修改人及修改日期,严禁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七)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及图件、表格原
6、始地质编录方法,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6-01)或本参考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素描图的式样及表格的格式也应使用编录规程或本参考手册中式样和格式(即图式及表式)。素描图及表格规格大小采用210297mm或185260mm(归档折叠成的规格)。无论是编录方法还是素描图件、表格的式样及规格,一个矿区必须要统一。(八)工具、量具等设备、材料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量具及绘图工具,如罗盘、2H绘图铅笔、厘米纸、皮尺、钢卷尺、三角板、量角器等。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按有关规定进行。(九)勘查工程素描图比例尺及精度要求素描图比例尺是随地质构造及矿体复杂程度而
7、定。一般轻型勘查工程(探槽、剥土、探井等)采用1:1001:200比例尺,探硐(坑道)采用1:501:100比例尺,钻孔柱状图采用1:200比例尺。对非矿的、了解剖面地质情况的地表人工露头(如长槽、通槽、路壁等)采用1:500比例尺,绘制槽壁、路壁剖面图。在素描图上,一般按比例尺缩小后宽度大于或等于1mm的地质体均需绘制出来,矿化脉体或重要的地质现象虽不足1mm,亦应放大1mm表示出来,并在文字记录中加于说明或在素描图上方或下方绘制较素描图比例尺更大的素描图加于表示。(十)坑探工程素描图主要内容1、图名、比例尺、图例、图签(责任表)、样品分析结果表。2、工程起点及坐标、勘查线测量桩及编号(含坑
8、道顶板中心线导线点及编号)、编录基线点桩及编号、编录基线及米距(端点注记基线终止米距)、编录基线方位角及坡角。3、探槽底板及硐探工程素描图绘有水平标尺,探槽壁素描图绘有垂直标尺,井探工程素描图绘有深度标尺,剥土工程素描图绘有指北线。老硐原始地质编录绘有底板平面图、采空区纵、横剖面图,平面图上绘有纵、横剖面线及指北线,剖面图上标注方位角。4、植物生长层(或腐植层)及残坡积层,各种岩层界线、侵入岩界线,各种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等)及各对应的产状要素。若按编录基线进行岩性文字记录时,则应注记各岩性分层编号,若按素描图统一米距进行岩性文字记录时,可不注记岩性分层编号。5、各种矿化
9、、蚀变现象、矿化、蚀变岩界线。6、矿体与围岩界线、矿体中夹石界线、矿体中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贫矿与富矿界线、矿石品级及界线,矿体产状要素。7、各类样品、标本采集地点及编号。8、各类岩石、蚀变、矿化、矿体花纹。9、探槽槽壁素描图呈分段垂直上、下错开成锯齿状时,在素描图适当位置处,绘有相对较小比例尺探槽复原图(全貌图)。硐探工程太长或施工方位变化又未按实际方位绘制素描图或坑道中再施工拉岔坑道(沿脉或穿脉)时,应用相当于采样平面图或资源/储量估算矿体投影图比例尺绘制坑道板平面图,以示坑道工程全貌。(十一)钻孔柱状图主要内容开孔倾角终孔倾角开孔方位终孔方位1、图名、比例尺、开孔日期、终止日期、
10、终止深度、孔口坐标、钻孔倾角( )、钻孔方位( )。2、柱状图严格按柱状图内各栏目内容编制,主要有:分层号、分层位置、进尺、岩矿心长、采取率。柱状图:岩石、矿(化)体、蚀变花纹,各类样品符号及编号。地质描述。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岩矿石标本及小体重样、物理力学试验样。化学样品采集:样品编号、采样位置、样品长度、岩矿心长度、采取率。分析结果、矿体编号、真厚度、平均品位、采取率。钻孔倾角,钻孔结构及封孔情况水位变化曲线及水文地质描述。3、钻孔弯曲度测量结果表,钻孔孔深检查结果表、责任表。(十二)文字记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1、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编录人员姓名及分工、编录日期。2、编录基线及起、止
11、点号、基线方位、坡角、斜距。3、地质描述:有三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方式以槽、硐皮尺编录基线米距对各分层岩性及其他地质现象进行描述,从开始基线至终止基线逐一进行,如第一编录基线分层米为某某岩性,第三编录基线分层米为构造角砾岩等。分层界线米距如下确定:探槽以编录的槽底与槽壁素描图交线上分层界线点垂直投影的皮尺编录基线交点米距为准,平硐以硐顶中心线或皮尺编录基线与分层界线交点米距为准。第二种方式槽、硐以素描图下方水平标尺及浅井素描图左侧深度标尺米距对各分层岩性进行描述。探槽素描图以靠近水平标尺的槽底边界线、平硐壁底交线上分层界点铅直投影到水平标尺交点米距为准;浅井以展开图左侧二壁交线上分层界线点与深度
12、标尺交点米距为准。如米为某岩性,米为矿体。第三种方式为剥土、老硐原始地质编录地质描述,由于剥土工程及古采老硐形态复件,编录基线常大角度变化,故以编录基线对岩性描述不太方便,因此采用综合性地质描述方式,也就是整观全工程中地质、矿化特征,对其地层、侵入岩、构造、矿化蚀变进行综合性地质描述。根据选定的地质描述方式(一个矿区应统一),对工程中岩性、构造、矿化蚀变及矿体等特征进行地质描述。具体内容:岩性特征:岩石名称、岩石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及含量、结构、构造(层状、片状、片麻状、条带状、板状、梳状、流纹状);古生物及遗迹化石,古生物产出层位,化石类型及分布特征;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节理、
13、劈理)的性质、产状、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对矿体的控制及破坏作用;侵入岩岩石名称,岩性特征、穿插关系、产状及与矿化的关系;热液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的含量、变化及其分带性,与矿化或矿体空间位置的关系;矿化种类、矿石特征、矿体(层)与顶、底板岩石接触关系、产状、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等。4、各类地质体或岩石间接触关系,各类产状要素。5、以编录基线米距或水平米距记录标本、样品位置,刻槽样品长度、方位、坡度角等。6、批注说明,补充描述。(十三)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字地质记录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其表格的格式见表14。二、探槽及剥土原始地质编录(一)探槽原始地质编录1、原始地质编录要求一
14、般情况下作一壁一底展开图,在同一矿区应首选以下槽壁进行编录:南北向探槽选绘西壁,东西向探槽选绘北壁,北东向探槽选绘北西壁,北西向探槽选绘北东壁,此时所绘的素描图,槽壁图在展开图的上方,槽底图在展开图的下方。但是矿体在走向上地形变化较大时,首选素描壁在地形下方,地质情况简单,亦可编绘首选壁的对壁(较多地质现象)素描图,此时所编绘的素描图,槽壁图在展开图的下方,槽底图在展开图上方。素描图用坡度展开法绘制,槽壁按垂直投影绘制,槽底按水平投影绘制。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槽壁、槽底按工程实际形状绘制,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见图6A;另一种是槽壁按工程实际形状绘制,槽底采用其平均宽度的规则绘制,这种方法不
15、常用,见图6B。当探槽长或是坡度较大时,可采用槽壁分段垂直上下移动绘制,槽底为连续绘制。表14 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矿区名称 工程编录 页编录基线分层及位置岩(矿)石名称花纹代码层位地质描述接触关系标志面产状备注基线编号起/止点编号方位角()斜距(m)坡角()分层编号起止基线编号基线米距(m)基线编号基线米距(m)基线编号位置名称产状要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记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此时要注意地质现象与槽壁轮廓的严格扣合和垂直标尺相对高差的关系。同时在素描图适当位置上绘制相对较小比例尺探槽复原图(或全貌图),见图7。当探槽拐弯时,其拐弯方
16、位角差小于15时,槽壁、槽底连续绘制,要标记拐弯点,标明方位角。当探槽拐弯方位角差大于或等于15时,素描图有二种作法:无论拐弯方向如何,槽壁是连续绘制,拐点标明方向,槽底按实际方向绘制成拐弯的,见图8。此法一般不采用,只有探槽较短,拐弯角度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当探槽拐弯大于或等于15时,采用裂开法绘制,裂开壁或底视探槽拐弯方向而定,当拐弯方向背离素描壁时,槽底(下方)裂开,槽壁连续,见图9A;若向着素描壁弯转时,则槽壁、槽底(上方)都裂开,见图9B。槽底裂开角等于编录导线方位角差值。探槽工程起点一般放置在靠近勘查线地表探槽一个角上或探槽一个掌手面(槽头壁)地表的中间,并在地质记录中记明探槽起点与
17、槽底一个角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在实地标立探槽起点标志,以便测量工程起点坐标(或位置)。编录基线起点应与工程起点一致,或者放在编录壁与掌子面(槽头壁)交线上,并记明编录起点与工程起点、槽底角点、勘查线测量桩点间平面相对位置,同时将工程起点、编录起点、槽底角点及勘查线测量桩点标放在槽底平面图上,见图10。2、探槽素描图作图方法及步骤编录人员由2-3人组成。若是三人参加编录,则一人作图,一人观察记录,一人丈量并协助观察。若是二人参加编录,则一人以作图为主,一人以观察记录为主,其余互助配合进行或一人作图,一人丈量,素描图手稿绘制完后,再由一人作文字记录。参加编录人员共同对工程全面观察,统一认识,确定各
18、种地质界线及岩性,确定采样位置等,然后开始进行编录。用皮尺设置编录基线,编录基线设置与选择的编录壁不同而异:南北向探槽选择编录壁为西壁,则编录基线由南向北设置;东西向探槽编录壁为北壁,编录基线由西向东设置;北东向探槽编录壁为北西壁,编录基线由南西向北东设置;北西向探槽编录壁为北东壁,编录基线由北西向南东设置。基线点一般从探槽的一端到另一端,探槽过长或拐弯时,可分段设置编录基线(若探槽拐弯时,其基点设在拐弯处)。然后用罗盘仪测量基线方位角及坡度角。在计划好槽壁、槽底、图名等相应位置的厘米纸上的槽壁位置处,据基线测量成果,用量角器自图左(探槽的南、南西、西、北西端)向右(探槽的北、北东、东、南东端
19、)绘出编录基线,用直尺在编录基线上进行米距分划。丈量人员用钢卷尺在编录基线的不同位置,用铅直法丈量出各地质界线、构造线、采样(标本)位置、产状要素测量位置、槽底变化点、地形变化点等特征点的相对位置,同时将其展绘到槽壁、底的相应位置上,再参看各要素的实际形态连接成图。具体编录方法(见图11)在皮尺基线0.5米处,基线向上0.2米为地形点,向下0.5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0.9米为槽底、壁交点(即槽底角点),又是槽底起点;在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0.6米为槽底下界(即槽底宽)。在皮尺基线2米处,基线向上0.5米为地形点,向下0.4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1米为槽底、
20、壁交界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1米为槽底下界点。皮尺基线3米处,基线向下0.2米为地形点,向下0.4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向下1.5米为槽底、壁交界点;平面上基线向上0.2米为槽底上界点,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又是矿体的上界点。皮尺基线4米处,基线上即为地形点,向下0.5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向下1.7米为槽底、壁交界点,又是矿体的下界点;平面上槽底上界在平面基线上(),基线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皮尺基线5.2米处,基线向上0.3米为地形点,向下0.8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又是矿体的下界点,向下2.0米为槽底、壁交界点
21、;平面上平面基线向下0.2米为槽底上界点(21),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22),又是矿体的下界点。皮尺基线7.0米处,基线向上0.5米为地形点(23),向下0.8米为残坡积层与基岩界线点(24),向下1.5米为槽底、壁交界点(25);平面上平面基线向上0.2米为槽底上界点(26),向下0.8米为槽底下界点(27)。将同性质的控制点按图11连接起来即成,即0、(23)等点连接成地形线;、(24)等连接成残坡积层与基岩分界线;、(25)等点连接成槽壁底线;与连接成槽壁矿体上盘界线;与点连接成槽壁矿体下盘界线;、(21)、(26)等点连接槽底上界;、(22)、(27)等点连接成槽底下界;与点连接
22、成槽底矿体上盘界线;与(22)点连接成槽底矿体下盘界线。其它依次类推,直到探槽工程编录完毕。测量地质产状要素,采集各类标本,并用上述方法标注在素描图相应位置上,编上号码。标绘刻槽样品位置,注明样品号码或标绘刻槽样品的布置位置及编号(待样品野外采集完毕后再赴野外实地校核样品位置的准确性)。进行文字地质记录,按编录基线、分层逐一进行文字描述,记录内容见勘查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基本要求中文字记录主要内容。上述工作结束后,参加编录人员全面对文、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当场修改更正。室内整理野外编录工作结束后,根据矿区制订的统一图式、图例或野外工作细则,对野外编录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检查文字记录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勘探 工程 原始 采样 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