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障碍分析及对策.doc
《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障碍分析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障碍分析及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障碍分析及对策苏 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 100010摘要: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快速发展,行业污染危害日益严重,对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威胁很大。由于技术经济原因,只有综合利用、农牧一体的方法才能根本解决养殖场污染问题,但这种方式在我国存在着诸多推广障碍:环境标准和监管体系有缺陷、资金和技术门槛较高、副产品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等。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综合利用:提高养殖场的排污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按照工业污染治理的办法进行养殖场环境监管,对这类污染在重点地区开展专项整治,从税收、土地价格、贷款等方面扶持综合利用。关键词: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
2、理;综合利用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2-0271-0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传统农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出路在于把粗放低效、封闭自给型的传统农业改造为需要大量技术、资金、物质投入的现代农业,依靠现代工业作为支撑”1。然而,经过这种改造,农业也就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友好型的状态,具备了现代工业的污染特征。集约化方式的畜禽养殖就是一种采用工业化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发达国家普遍对其采用工业污染的管理办法。近年来,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我国发展迅速,其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已经超过工业,因为处置不当对自然环境和
3、居民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本文将分析其污染问题并提出对策。1 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后,畜禽养殖业(畜牧业)在我国飞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3年,畜禽养殖业在我国农业产值中所占比例从18%增加到34%。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肉、蛋生产国,禽肉、猪肉、鸡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近10年来,这一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集约化养殖场大量兴起。截止2003年,全国已有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近50000个,占有了全国养猪总量的约20%、奶牛存栏总量的45%和养鸡总量的75%,全行业产值的约40%为集约化养殖场创造。二是集约化养殖场在空间分布上日益向发达地区集中,向城郊和居民聚居
4、点集中。出于降低养殖、运输和销售成本及便于加工的需要,集约化养殖场大多建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水源充沛的地方,约1/3的集约化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或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100 m。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超过80%分布在对畜禽产品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的城郊,西部地区的大中型养殖场仅占总量的1%左右。三是新建的大多是规模小、条件差、自有资金匮乏的养殖场。相当数量的新建集约化养殖场是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集中发展起来的或者来自养殖专业户扩大规模,因此许多养殖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小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占我国集约化养殖场总数的80%以上,养殖场平均规模仅为猪场650头,鸡场22
5、000只2,存栏量在400头(一般以400头奶牛单位作为中型界限)以上的大中型奶牛场仅占奶牛场总数的5%。四是种、养分离趋势明显。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果菜等种植行业的产业化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养则不种植、种则不养殖成为普遍趋势,超过80%的集约化养殖场没有足够数量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以上的特点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危害凸显。集约化养殖场排放的污染物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量大。2003年,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超过20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的2.5倍,其中约1/3产自集约化畜禽养殖场。二是质差。根据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统计结果,集约化养殖场排放污水COD
6、(有机污染物指标)平均超标53倍,SS(悬浮物)超标14倍,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20倍以上。除了对水体造成有机污染外,其中所含的大量氮、磷是造成河、湖、水库富营养化污染的元凶,含有的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及孳生的蚊蝇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隐患。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污染物排放在相当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目前,全国90%以上的集约化养殖场建设前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以上的集约化养殖场未采取干湿分离(粪便与尿、冲洗水分开)的清洁生产工艺。由于未经发酵处理的畜禽粪含水量大、恶臭、不卫生,处理、运输、施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加之种、养分离,畜禽粪因此很难通过还田消纳。而
7、集约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的建成率不到30%,其中绝大多数还是不可能处理达标的简易设施,以致大量的畜禽粪便及冲洗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甚至经过渗透污染地下水,畜禽粪因此由宝变害:1970年代,全国34个重点湖泊中富营养化的湖泊仅占5%,2002年,除偏远且流态特殊的洱海和博斯腾湖外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这其中养殖场污染的贡献“功不可没”。仅以浙江为例,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已占到水体富营养化物质来源的60%以上;另外,在我国农村居民中高发的钩虫病、类丹毒病等均与养殖场污染物处理不当有关,2004年爆发的主要通过畜禽粪便和分泌物传播的禽流感更是预告了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的巨大隐患。总之,我国集约化畜禽养
8、殖场的粪便污染物在量和质上都已不亚于工业污染物,而从污染的危害、治理难度以及监管难度等方面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工业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应该引起高度警惕。2 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利用的推广障碍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最小经济运行规模是指某类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在运行成本可接受情况下的最小规模。例如,我国规定印染行业污水的最小经济运行规模是排水量Q 1000 td-1。养殖场废水用三级处理达到标准相对较高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一级排放标准,对我国规模最大的级养殖场来说也是经济不可行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危害
9、巨大,发达国家普遍按照工业污染的治理办法来对其管理。例如,自1950年代起,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在各大城市郊区新建了大量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由于每天有大量含粪便污水排入天然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1960年代末期,日本用“畜产公害”概念描述了这一污染的严重性。随后,日本、德国等在1970年代制定了有关法规对养殖场污染进行强制治理。目前德国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管理要求甚至严于工厂,不仅建设前有较高的环境政策门槛,还通过限定每个畜禽养殖场一年产生粪肥中的氮、磷、硫的总量来控制其生产规模,甚至规定畜禽养殖场必须在冬季减少存栏量以适应环境容量的季节变化。即便如此严格的环境管理,集约化养殖
10、场污染物的处理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个难题,我国则更加突出。这是以下两个层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依靠末端治理消除污染危害的方法在技术上、经济上均不可行。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是末端治理,即通过专门的治污流程降低工厂外排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我国建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养殖场大多数采用的是简易的沉淀池或氧化塘,对废水只能初步处理;对分离出来的固态粪便则多用没有防渗、防淋失设施的露天晾粪场处理,粪便的理化特征改变不大。这种末端治理只能起到象征性作用,不可能达标3。事实上,畜禽养殖场的含粪便混合排水相当于含有大量氮、磷和病源微生物的高浓度生活污水,即便经过规范的三级处理也很难保证无害化,而且这种三级处理的最小经济运
11、行规模很大,因此很难在我国普遍小而分散的集约化养殖场得到应用。何况迄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从经济上承受大范围普遍的生活污水三级处理。其次是综合利用方式在推广中存在诸多障碍。养殖场污染物通过综合利用来“消化”应是主要的污染治理途径。养殖场混合排水富含氮、磷和有机物的特点使其适于通过沼气池进行厌氧消化降解。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含粪便污水,COD去除率90%,同时可以杀灭几乎全部畜禽寄生虫卵和有害菌群,最终产物沼气是清洁燃料,沼渣、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和饲料添加剂。另外,修建了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设施的养殖场,由于粪便及冲洗污水全部作为原料收集,卫生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大大降低了疫病的传染概率。德、日等发达国
12、家自1970年代起即推广综合利用的污染处理方式,大力扶持农牧兼营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肥田,做到污染内部“消化”。尽管这些国家的综合利用仍然存在普及率有待提高、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但其经验已可以说明综合利用从处理效果和成本来说都是更好的污染治理方式。我国早在“九五”期间就已明确综合利用方式是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但全国目前不到10%的集约化养殖场综合利用设施建成率、更低的利用率和日益严重的污染表明综合利用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诸多障碍:一是环境标准和监管体系的缺陷。养殖场污染的危害在我国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致目前对养殖场废水的排放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都定得过
13、低。例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规定排水COD400 mgL-1、氨氮80 mgL-1即可达标(甚至高于医药化工企业的排放标准,比一般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还差,而德国的对应标准是COD170 mgL-1),这样的标准显然难以促进养殖场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但即便这样的标准,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是由于我国对城郊和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薄弱,很难控制偷排漏排,有关的环境管理政策对集约化养殖场也没有类似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制度规定。由于偷排成本低,许多养殖场宁可象征性地缴纳排污费获得排污权而不愿意再投资进行综合利用。二是综合利用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高。这一点对小规模
14、的养殖场来说尤为突出。含畜禽粪便的污水通过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生产沼气的综合利用存在一次性投资大(基建费用较高,对沼液和沼渣的利用还需再投资)、沼气的商业化利用由于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而无利可图甚至入不敷出等问题。例如,常年存栏3000头猪的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沼气综合利用工程需投资约100万元,年运行经费高达5万元左右。副产品难以盈利导致许多已建的沼气工程运行困难,甚至许多大型的现代化沼气设施也处于闲置状态(如北京苇沟养猪场的沼气厂)4。形成综合利用的资金与成本门槛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各方面对综合利用的公益性质认识不够因而没有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足够扶持。例如,与目前城镇居民使
15、用的各种燃气相比,通过养殖场综合利用设施生产的沼气在价格上和性能上都处于劣势。但国家对于沼气工程这类现阶段还不具备商业化运行能力但又有突出的环境效益的项目,只给予了有限的税收优惠,对沼气销售仍要按13%的低税率征收增值税,且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抵扣;再如,许多沼气工程是作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养殖场的配套设施,而菜篮子工程的优惠政策(优惠电价、优惠燃料、亏损补贴等)却基本没有在沼气工程中体现。三是沼液、沼渣等有机肥缺乏销路。我国有机肥的使用量占施肥总量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40.5%下降到2003年的19.2%,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加重了水污染而且降低了土地肥力和农产品的品质。但是目前,施用沼液、沼
16、渣这种有机肥的“绿色”农产品尚未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施用这种肥的运输和储存成本都相对较高,而很多大中型养殖场由于种植、养殖分离,不仅难以从出售沼液、沼渣中获利,甚至还需贴钱外运倾倒。四是各地在畜禽养殖业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对养殖场的布局、规模控制不严,没有实施严格的项目建设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采取类似乡镇企业进园的引导和强制措施对养殖场进行布局调整。养殖场的小而分散不仅使污染四处为虐,难于监控,也不利于集中建设多个养殖场共用的沼气工程设施以通过规模效益降低综合利用的成本。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判断,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因此必须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集约化 畜禽 养殖场 污染 治理 障碍 分析 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