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探讨.doc
《基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探讨.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探讨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425-0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13-8);福建省发改委项目(闽发改投资2008762号);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S0089)。 作者简介:蓝江林,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微生物与生物防治。通讯作者:刘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生物防治。蓝江林1 ,刘波1* ,唐建阳1,郑雪芳1,叶耀辉2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3;2.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安,355003摘 要:针对近几年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发
2、展趋势,论述了采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问题,并结合调查和研究结果,认为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是目前缺乏相应的管理运行措施。因此,亟需建立一套资源循环利用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包括:垫料替代及管理技术,饲料源头控制制度,废弃垫料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床 生态安全 垫料管理 源头控制 循环利用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bed in pig farmingLAN Jiang-Lin1,LIU Bo1* ,TANG Jian-Yang1,ZHENG
3、 Xue-Fang1 ,YE Yao-Hui2 (1.Agricultural Bio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3 China;2. Fujian Ningd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Fuan 35500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apid tendency of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bed in pig farm
4、ing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are not merely due to the skill system but are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s.There is therefore an urgent need to draft out a set of appropriate mana
5、gement measures, such systems should included alternative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bedding materials, source control system for feed, recycling technology for waste.Key words:microbial fermentation bed, ecological security, alternative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source control system, recycling
6、technology香蕉枯萎病原菌转gfp基因及其转化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李燕丹2,肖荣凤1,刘波1*通讯作者:刘 波(1957-),男,福建省惠安县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药物。Tel:13905917339;E-mail:fzliubo,许文耀2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目的】用原生质体法对尖孢镰刀菌进行gfp基因标记,研究转化后菌株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香蕉植株中的侵染特性研究。【方法】用PEG-CaCl2进行尖孢镰刀菌的遗传转化,初步研究转化后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7、,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香蕉组培苗内标记菌株的侵染过程。【结果】成功地采用gfp基因标记了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3076。标记后的菌丝形态,孢子形态,厚垣孢子与亲本菌株形状相同,且在紫外光下都呈现绿色荧光。PCR验证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菌株FOC-3076。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继代培养6代,转化子仍然保持均匀且强烈的绿色荧光,荧光稳定性保持在100。gfp基因标记前后的菌株在培养的菌落形态、最佳pH值、菌丝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及其致病力也基本一致,均达到90 以上。而标记后菌株较之原始菌株的抗潮霉素能力则大大增加。病原
8、菌侵入植株体内是以孢子萌发或菌丝体从根部侵入植株体内,主要是从根尖或是在侧根的形成点进入植株体内并就此在根皮层细胞间生长,菌丝主要分布在寄主的细胞间隙,寄主细胞保持完整性。而后沿着纵向扩展到在导管中向上生长至植株的茎和顶部。【结论】将gfp基因成功转入尖孢镰刀菌,融合基因在标记菌株中的表达高效稳定。导入的基因对宿主的生长特性及致病性没有影响。病原菌侵入植株体内是以孢子萌发芽管或菌丝体从根部侵入植株体内,而后沿着纵向扩展到在导管中向上生长至植株的茎和顶部。关键词: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生物学特性;侵染;激光共聚焦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检测及其分布动态郑雪芳1,刘波
9、1*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华南村镇塘坝地表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与示范(No.2008ZX07425-002);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No.STIF-Y03)作者简介:郑雪芳(1977),女,助理研究员,E-mail: zhengxuefang2003;*通讯作者:E -mail:fzliubo,蓝江林1,苏明星1,卢舒娴1,朱昌雄2,关雄3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 350003;2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3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02
10、摘要:【目的】分析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基毒素基因的分布数量。【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大肠杆菌UdiA基因来检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的433株疑似大肠杆菌中检测出419株为阳性菌株,这419株大肠杆菌阳性菌株中有59株大肠杆菌检测出携带毒素基因,共检测出8种毒素基因,其中1个月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9个月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为16.50%,12个月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低为4%。大肠杆
11、菌在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的基质垫层分布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分布量减少,且在表层和底层分布量最大,在第2层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结论】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有一定量的大肠杆菌分布,但分布的大肠杆菌中大部份没有检测到携带毒素基因。关键词:发酵床养猪;大肠杆菌检测;毒素基因检测;多重PCR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郑雪芳1,刘波1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华南村镇塘坝地表饮用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研究与示范(No.2008ZX07425-002);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No.STIF-Y03)作者简介:
12、郑雪芳(1977),女,助理研究员,E-mail: zhengxuefang2003;*通讯作者:E -mail:fzliubo,蓝江林1,苏明星1,卢舒娴1,朱昌雄2,关雄3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 350003;2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3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2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基毒素基因的数量分布变化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分离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的大肠杆菌,利用PCR扩增特异性UdiA基因来鉴定检
13、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构建大肠杆菌种群分布的动态模型,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19株,从这些菌株中检测出59株携带大肠杆菌毒素基因8种,其中1个月的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7个月的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为16.50%,9个月基质垫层大肠杆菌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低为4.23%。大肠杆菌在微生物发酵床基质垫层种群数量时间变化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种群数量逐步减少;种群数量空间变化规律为:在表层(第1层010cm) 和底层(第4层6070cm)分
14、布量最大,在第2层(2030cm)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从构建的大肠杆菌种群分布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基质垫层第1层(y=169.67x-1.0137)和第3层(y=313.11x-2.1885)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指数线性方程分布,第2层(y=0.1006x3-2.3733x2+16.094x-22.454)和第4层(y=0.3159 x3+6.0913x2-35.634x+79.513)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一元三次方程分布,基质垫层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基质垫层使用后期(第9个月)比使用初期(第1个月)大肠杆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67.45
15、%96.53%,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能起到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结论】微生物发酵床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特别是携带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的生长,其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生物防治;大肠杆菌;毒素基因。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苏明星,肖荣凤,朱育菁,黄素芳,刘波基金项目: 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20090304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055),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08N0020)*通讯作者E-mail: laeptb1631com)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 350003摘 要:从福建福州采集
16、表现苦瓜枯萎病的病株,采用常规方法分离获得20个镰刀菌菌株; 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FOR分析, 确定分离获得的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所鉴定的菌株回接健康苦瓜植株, 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获得相同的病原培养物。将苦瓜不同病害严重度的分段取样, 研究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 无症株和发病植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株含菌量最低,发病中期植株含菌量最高,发病后期植株含菌量次之,并且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 根部次之,叶和茎上部未分离出病原菌。关键词: 苦瓜; 尖孢镰刀菌; 鉴定; 体内菌量Identific
17、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side Plant of Pathogen Causing Stem Rot ofMomordica charantiaSU Ming-xing, XIAO Rong-feng, ZHU Yu-jing, Huang Su-fang, and LIU Bo*(Agricultural Bio-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 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3, China)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
18、tudy wer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the pathogen which caused wilt disease of Momordica charantia, an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this pathogen inside the plant. The diseased plants showing symptoms of wilt were collected from Fuzhou, Fujian Province. Twenty isolates of microorganism were obtained and
19、 identified as Fusarium oxysporum by Booths method and sequence analysis by using FOF/FOR, the specific primers of F. oxysporum. And, 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testing confirmed that these isolates were pathogen of M. charantia. Meanwhile,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amount of
20、F. oxysporum inside the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lants of M. charantia.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thogen exist in both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plants. The pathogens in the symptomatic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in the asymptomatic plants. The amounts of the pathogen in the bot
21、tom stem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in roots and no pathogen was found in the leaves and top stems. Key words: Momordica charantia; Fusarium oxysporum; identification; distribution inside plant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特性研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06AA10A212);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项(闽发改投资2006781号);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研
22、究与应用平台(2007N2010)。作者简介:蓝江林(1972-),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微生物。电子邮件:lanfz2008。*通讯作者:刘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生物防治。电子邮件:liubofz。蓝江林,刘波*,陈璐,肖荣凤,史怀,苏明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摘要:采用平板分离纯化芭蕉、威廉斯蕉和野生蕉植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脂肪酸鉴定技术进行鉴定。共获得内生细菌11属14种,野生蕉植株分离得到9种,威廉斯蕉植株7种,芭蕉植株3种。共检测到35个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这些生物标记分为4种类型,即(1)高频次分布:在14株细菌中出现
23、10-14次,属于细菌总体类群(general)的生物标记。(2)中频次分布:在14株细菌中出现4-6次,可以用于代表细菌属类群(genus)识别生物标记。(3)低频次分布:在14株细菌中出现2-3次,可以用于指示特定细菌种间差异的生物标记。(4)微频次分布:仅在一种细菌种类出现,是细菌种(species)特征生物标记。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可将14种细菌分为3类;运用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等生态学概念,分析了脂肪酸生物标记总量与各生态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脂肪酸生物标记16:00、18:1 W7C、14:00、12:00、18:00、17:0 CYCLO的
24、丰富度皆相对较高;脂肪酸生物标记的Response值总和较高,均匀度(J)较低,其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H1)、Brillouin(H2)、Mcintosh(H3)多样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关键词: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脂肪酸生物标记西瓜尖孢镰刀菌FOV-135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作者简介:肖荣凤(1977 -),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通讯作者:刘波(1957 -),男, 研究员, 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E-mail: fzliubo)。 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2008J0055),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0A211),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微生物 发酵 养猪 模式 生态 安全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