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文章来源:曹兵海 作者:体系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4-02-25 浏览次数:428 2013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14年2月25日发布)一、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1、国际牛肉产量2013年全球牛肉增产92.7万吨,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5848.5万吨。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70.2)、巴西(960.0)、欧盟(27国,769.0)、中国(563.7)、印度(375.0)、阿根廷(280.0)、澳大利亚(227.0)、墨西哥(177.5)、巴基斯坦(157.5)、俄罗斯(140.0)、加拿大(
2、101.5)。2、国际牛肉消费量2013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682.0万吨,与2012年持平。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63.8)、巴西(786.0)、欧盟(27国,778.0)、中国(600.7)、阿根廷(262.0)、俄罗斯(239.2)、印度(210.0)、墨西哥(179.5)、巴基斯坦(152.7)、日本(127.5)、加拿大(101.8)。3、国际牛肉贸易量2013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607.8万吨,其中出口890.3万吨,进口717.5万吨。与2012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增加130.6万吨,出口量增加75.7万吨,进口量增加54.9万吨。2013年牛肉出口量
3、超过10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巴西(180.0)、印度(165.0)、澳大利亚(153.0)、美国(111.5)、新西兰(54.7)、乌拉圭(38.0)、加拿大(32.0)、巴拉圭(30.0)、欧盟(27国,26.0)、墨西哥(20.5)、阿根廷(18.0)。牛肉进口量超过20万吨的国家(地区、盟)是(万吨):美国(102.4)、俄罗斯(100.0)、中国(40.0)、日本(76.7)、香港(45.0)、韩国(37.0)、欧盟(27国,35.0)、墨西哥(22.5)、加拿大(32.0)、委内瑞拉(22.5)、埃及(21.5)。(USDAWorld Markets and Trade(In
4、 selected countries),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1、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2013年屠宰肉牛约2200万头,胴体产量约571.1万吨,净肉产量约479.7万吨。杂交牛胴体重平均302.5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260.0 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173.6 kg, 全国平均胴体重245.4 kg/头。肉牛产值约3382.1亿元。2013年屠宰牦牛约243万头,胴体重平均122.2 kg/头,胴体产量约29.7万吨,净肉产量24.9万吨,牦牛产值约168.5亿元。(肉牛牦牛体系测算)2、国内牛肉贸易2013年,牛肉进出口贸易量合计2
5、99563.9吨,比2012年增加225959.2吨,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3.12亿美元,贸易赤字12.24亿美元。2013年牛肉净进口量(287861.0吨)是2012年(49204.1吨)的5.9倍,比2012年增加了238656.9万吨。2013年进口牛肉293712.4吨,进口额126791.67万美元,进口均价4316.86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牛肉2959.8吨、1523.19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8257.7吨、5208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57784.5吨、16487.88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224710.4吨、103572.60万美元。2013年出口牛肉5551.5吨,出口额44
6、14.27万美元,出口均价7951.54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牛肉0.7吨、0.90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485.6吨、371.31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1.7吨、0.72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5363.4吨、4041.33万美元。2013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19个,年进口量合计(吨)超过1000吨的有13个,分别是天津(91738.8)、辽宁(78011.4)、上海(46926.5)、江苏(17598.1)、北京(14726.4)、山东(10157.2)、广东(9402.3)、黑龙江(5153.9)、吉林(5141.2)、安徽(2347.8)、内蒙古(2241.6)、福建(1721.1)、浙江
7、(1177.9)。2013年出口牛肉的省(市)共8个,年出口量合计(吨)超过100吨的有6个,分别是湖南(3721.0)、吉林(1195.2)、辽宁(409.7)、内蒙古(193.6)、河北(147.5)、重庆(100.0)。(据中国海关综合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 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品种协会仍然是肉牛业发达国家实施推广育种技术的主体,品种协会组织数据收集、遗传评估及其结果发布。各品种的育种数据库仍在加大,种牛遗传评估和选种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性能测定体系不断完善,肉质及胴体性状记录不断增加,这标志着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
8、遗传评估准确度会增加。后裔测定技术仍然是公牛选择的主要技术体系,但个别性状的标记选择辅助选择通过商业化公司有所应用。另一个明显进步是肉牛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多个品种协会推出基因组选择研究计划,在全基因组选择与传统后测的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传统遗传评估与全基因组选择相结合来提高选择准确性的研究,一步法基因组育种值计算法充分利用基因组和表型数据,大大提高了选择准确度。由于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欧洲、北美、南美多国均加大了对中国肉牛种质市场的推销力度。胚胎生物技术作为优秀种子公母牛的扩繁手段仍在广泛应用,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的交换仍然是全球肉牛优良基因传播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遗传育
9、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 李俊雅)2、饲料营养领域肉牛阶段营养需要研究仍是重点,重视犊牛断奶期营养生理变化及缓解断奶应激的营养调控和饲养管理措施。饲料安全与健康养殖仍是欧盟等国的研究热点,并研究了冷、热、新环境、运输应激等对肉牛生理、营养代谢和行为机制的影响。欧洲、北美、澳洲等继续完善营养需要和建立预测模型。重视荟萃分析、养分可利用性及饲料快速评定技术的应用,通过改进饲料加工技术,促进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采用植物提取物、营养性添加剂、日粮组合平衡技术等改善牛肉质量和肉牛健康。开展不同饲养模式下肉牛日粮营养水平与机体内分泌关系、瘤胃酸中毒及内环境变化的研究,促进肉牛短期强度育肥技术推广应用。美、法、澳
10、等持续推进牛基因组学与肉牛营养的研究,通过营养调控、专用饲料添加剂、低氮日粮和饲养管理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利用体温和粗蛋白建立了氨氮排放模型。重视营养供给与肉牛遗传、繁殖、剩余饲料采食量、粗饲料充盈值的关系研究,采用初产母牛限制哺乳、不同饲草料补饲,妊娠母牛轻度限饲等技术,推进基础母牛和18月龄前架子牛放牧补饲生产,肉牛后期集中围栏育肥在澳洲、南美等地广泛推广。(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3、疾病控制领域埃及、伊朗、孟加拉、不丹等29个国家报告了口蹄疫疫情;巴西、智利、韩国、阿尔及利亚等52个国家报告了牛结核感染病例;爱尔兰和英国发生牛海绵状脑病。挪威开始实施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根除计
11、划。牛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仍然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的重要原因。牛莫拉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疫苗及七联改造活病毒疫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开展了针对出血性败血症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藻酸盐微粒疫苗研究。疫苗研发及生产工艺不断优化,通过合成手段设计的新型口蹄疫疫苗在英国研制成功,相比传统疫苗,新疫苗更安全、高效且更易储存(可耐56的环境温度)。咪唑喹啉、宿主防御肽、单链核苷酸等新的可激发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相关疫苗佐剂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检验。在疫病检测方面,建立了基于截断重组非结构蛋白2C的口蹄疫间接ELISA 抗体检测技术,压电生物传感器、利用活细胞作为探测单元的细胞传感器等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相关检测技
12、术进展迅速。美国研制的Xpert MTB/RIF 检测法可以快速检测结核病同时还能检测到利福平抗性,该方法于2013年10月被WTO认可作为特定结核检测的首选方法,已经有21个国家使用。瑞士科学家首次完成了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建立了多房蚴头节的体外培养技术及检测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蛋白Tams1的间接ELISA方法。(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郭爱珍)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牛肉的可视化分级技术近红外检测技术是牛肉品质在线监控的首选技术方式,并已在屠宰场实现多种肉用品质的在线实时监控。热剔骨牛肉通过储藏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包装材料选择、不同吊挂方式以及Tendercut、SmartStret
13、chTM等技术来改善嫩度等指标。且牛肉胴体不再局限于基于解剖学的传统部位分割方式,体现出向依据产品嫩度等指标和加工食用方法不同的更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牛副产物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利用HPLC、UV等检测技术对牛副产物抗生素含量的监控,以及通过副产物微生物风险分析建立微生物安全控制模型方面。通过外源添加物如玉米、马铃薯淀粉、抗氧化物或通过物理方法研究对牛肉饼、牛排等牛肉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脂肪、蛋白氧化的影响;通过添加乳酸、辛酸、天然提取物等抑菌剂,控制牛肉及牛肉产品中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 罗欣)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
14、域世界各国因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在肉牛养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模式和道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几乎没有舍饲;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紧缺,以规模化、机械化、设备化为主要特征;荷兰、德国和法国受其自身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因素影响,以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环境友好型牧场为主;日本、韩国、台湾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发展适度规模,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经营。在畜舍环境方面的研究,国外集中在生产中氨气、甲烷等气体排放评估研究和牛舍自然通风的通风换气率的相关研究。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动物福利研究仍是热点,多以热应激行为、地板类型、遮阳棚等为研究对象。在废弃物处理利用方面,牛粪作为
15、能源进行资源化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环境可接受性及经济可行性仍然研究热点。在厌氧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对不同接种菌种及添加物对沼气生产影响也有较多研究。同时利用牛粪中的纤维素进行乙醇化等也进行了研究。(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 刘继军)6、产业经济领域2013年度,国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关于肉牛生产系统对环境影响以及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美国、阿根廷)、肉牛生产者对疫病的认知及管理(加拿大)、种植业-肉牛产业综合生产系统盈利能力分析(美国)、牛肉进出口贸易配额比较分析(挪威)、牛肉质量对进口国牛肉消费量的影响(巴西)、资金对肉牛养殖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印度尼西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牛
16、肉消费及仿真模型在肉牛产业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颇丰,如消费者对于牛肉的消费意识和感官评价分析(日本)、消费者对于牛肉切块适口性及品质的评价(美国),以及利用仿真模型对疯牛病的推算(日本)、测算肉牛生产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美国)等。此外,关于肉牛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如新养殖技术的应用、牛肉品质及嫩度的改善、疫病管理、品牌效应、副产品开发等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越杰)四、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针对国内部分地区牛群性能下降的问题,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我国肉牛业主导品种及主要杂交群体的分布及存栏量调查”仍在进行,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状况
17、开展高效杂交组合筛选试验,旨在提高现有牛群生产水平。为贯彻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发布了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评审标准,目的是对我国主要肉牛品种进行有计划改良,提高种群供种能力和促进肉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公牛选择方面,研究并发展了公牛肉用性能指数CBI(Chinese Beef Cattle Index),在2013年种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性状。肉牛全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体屠宰测定数量进一步扩大,完成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划在2015年应用。在牦牛种业方面,正在开展无角牦牛新品系的培育工作。在肉牛良种扩繁方面,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
18、一胎双犊研究,同期发情及定时输精经技术在规模化牛场有所应用。随国内肉牛群体资源紧张及优秀公牛的培育能力有限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国内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量进口母牛及胚胎,2012年我国进口西门塔尔牛、和牛、安格斯牛、夏洛莱、利木赞胚胎约1500枚,进口活体达到了2万头左右。(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 李俊雅)2、饲料营养领域进展提高肉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研究持续进行,重视养分可利用性分析,普遍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不断扩充饲草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和完善回归预测模型,饲养标准研究持续推进。蒸汽压片、膨化、青贮、秸秆汽爆等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香蕉茎叶、甘蔗稍
19、、柠条、木薯渣等区域性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营养调控对肉质、健康、环保的影响,降低氮、磷、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逐渐开展,推动了肉牛全混合日粮(TMR)、专用精补料及添加剂需求量持续增加。由此支撑了肉牛、牦牛放牧补饲、短距离易地育肥、低成本规模化围栏肥育技术由北向南推广。母牛和犊牛营养研究不断深入,饲养管理不断规范,以及架子牛涨价,促进了本地母牛、引进优质母牛自繁自育体系建立,带动了犊牛定向培育、高附加值犊牛培育技术应用、形成了牧区、农区不同生产模式,扩大了奶公犊和淘汰奶牛育肥生产。产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肉牛高档肥育、高附加值西餐红肉生产、普通育肥等肉质差异化生产的发展。牦牛放牧补饲、早期断奶
20、补饲、季节性规模化饲养错峰出栏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牦牛养殖模式改变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据:2013 年中国反刍动物营养需要与饲料资源研讨会论文集等)(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3、疾病控制领域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制定了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规定其中普通牛种进行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边境地区牛、羊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动物疫病净化评估认证工作,制定了规模化牛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方案(试行)。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各地中长期(2013-2020)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一批
21、)发布。牛口蹄疫O型、亚1型及A型三价灭活疫苗、牛口蹄疫O型、亚1型二价灭活疫苗及牛结核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等新产品获批新兽药证书,防治呼吸道疾病中药复方口服液已通过第二次审评。牛奶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32项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定通过,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结核干扰素检测方法已报批国家标准。开展了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产衣原体、牦牛结核及牦牛布氏杆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牛羊焦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和“肉牛运输应激综合症药物防治技术”等作为片区农业适用品种和技术推荐材料建议在流行地区推广。完成了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的安全性研究,构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双
22、基因病毒并申报了转基因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统减毒疫苗获得了临床试验批文。牛羊肠毒血症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的制备方法、牛口蹄疫O型ASIA I型肽疫苗的多肽及其制备方法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制牛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及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检测技术。建立牛环形泰勒虫悬浮培养细胞系,并以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蛋白TlSP为基础,开发了检测泰勒虫通用间接ELISA方法。(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 郭爱珍)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完成了夏南牛、西杂牛和牦牛主要分割肉加工特性评定。对安格斯牛秦川牛、安格斯牛河西黄牛、鲁西黄牛利木赞牛 3种杂交肉牛牛肝的营养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分析结
23、果表明三种牛肝氨基酸评分高于或接近FAO提出的标准模式。研究了HiOx-MAP、CO-MAP、真空包装等对冷却牛肉不同部位肉牛肉色度、总还原能力、高铁肌红蛋白还原能力、NADH含量对肉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冷却牛肉的CO气调包装技术。研发了新型重组酱牛肉加工工艺,优化了浓缩牛骨真空冻干汤料的真空冻干工艺。评价了乳酸、乙酰丙酸及醋酸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效果及后续耐酸性的影响。(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 罗欣)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国内肉牛养殖仍以敞篷式牛舍为主,对于牛舍环境控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丁露雨等人研究显示,采用喷雾联合悬挂式风机的处理舍空气温度平均可降低2.1,降低3.2的体感温度,有效
24、缓解热应激;锦江黄牛日增质量可提高0.19 kg/d,提高率为27.5%。针对夏季热应激,付戴波等人在饲料中添加中药复方可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肉牛对养分的消化率,改善肉牛生产性能。高玉红等人检测了河北省不同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内外空气中的细菌含量,结果表明夏冬两季不同建筑类型的牛舍内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冬季密闭式牛舍内细菌数量是舍外的2.69.6倍,且1.2 m高的细菌数量也显著高于0.6 m。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在密闭牛舍屋顶或侧墙上部设计通风口,保证冬季牛舍的合理通风。在废弃物处理利用方面,国内在减少牛场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处理对牛粪厌氧发酵沼气产生量、土地对粪便养分的承载力以及施
25、于农田后各养分转化规律等方面仍为研究热点。在牛粪作为有机肥生产中,对抗生素降解、病原菌消灭以及在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牛粪微生物对有机溶剂进行生物降解方面有了进一步研究。同时对发酵温度、原料配比、接种物的种类和数量及牛粪固体物堆肥技术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 刘继军)6、产业经济领域2013年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饲养管理与技术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养殖与发展模式、市场流通、经济效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市(县)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结合各地肉牛生产实际情况,对肉牛养殖最优规模及技术的分析;在养殖与发展模式方面,侧重于对肉牛养殖业及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及趋势探讨、以及不同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在牛肉市场流通领域,关于牛肉价格变化的原因及趋势判断以及牛肉供求失衡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肉牛产业经济效益方面,侧重于不同饲喂、管理模式、养殖方式下,肉牛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提高肉牛生产效益的综合措施,以及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调查和改进空间的分析;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对高档牛肉、无公害牛肉的质量标准、生产要点、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牛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探讨了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可追溯体系的应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越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