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饲料配制及饲料原料选择技术.doc
《淡水鱼类饲料配制及饲料原料选择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鱼类饲料配制及饲料原料选择技术.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淡水鱼类饲料配制及饲料原料选择技术叶元土(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一、配合饲料营养指标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淡水鱼配合饲料营养指标的数量差异非常大,一方面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非常大,另一方面是不同企业的实际标准差异非常大,再就是不同的养殖品种的差异非常大。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具体的企业、一个具体的养殖对象如何来确定其营养指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目前还难以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一)蛋白质的需要量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蛋白质质量数量、氨基酸的平衡效果和所选择的蛋白质原料的实际养殖、利用效果。(1)淡水鱼类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合理范围淡水鱼类养殖种类很多,每年开发和引
2、进的养殖种类也很多,在没有制定出这些种类营养标准之前,如何确定其饲料蛋白质含量是一个很普遍的难题。总结已经研究和应用的结果,淡水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范围在224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值。如果再结合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和目前的生产情况分析,建议合理的范围应该在2834%左右。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低于28%左右时,一般是销售价格非常低的配合饲料,其配方成本必须控制在13001500元/吨,仅有极少数几只蛋白质原料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因此配方中限制了如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一般只能选择如菜粕、棉粕等原料、甚至价格和质量更低的饲料原料,其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较差、饲料消化利用率很低、对
3、水体的污染也很大,同时,养殖的淡水鱼类也会出现免疫力、抵抗力较差、不耐运输等情况。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34%时,为了达到很好的养殖效果,饲料配方成本将超过3000元/吨,如果全部使用鱼粉、豆粕、菜粕、棉粕、花生粕等原料,如果蛋白质作到36%以上,配方成本将达到3200元/吨以上,且饲料配方空间基本被这些原料占据,使得淀粉原料、油脂原料、颗粒粘接性原料等难以进入配方,营养的平衡性很差。通常,为了藤出这些原料的空间、又要保证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就必须使用高蛋白质原料如血粉、羽毛粉、玉米蛋白粉等,而这些原料的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和实际养殖效果并不好,这些原料对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的贡献是有限的。
4、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将配合饲料蛋白质的含量设置如此高呢?因此,建议将淡水鱼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设置在2834%较为适宜。(2)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需要量的变化同一养殖种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需要量有一定的差异,这既是鱼体自身代谢需要的差异,也是其对饲料蛋白质消化能力、对饲料中有毒副作用物质耐受能力差异所致。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特定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应该如何划分?每一个阶段对营养需要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这是淡水鱼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不同的饲料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鱼体生长的阶段分析来看,鱼体生理和营
5、养需求变化较大的阶段主要在鱼苗期、性成熟前的幼鱼期、性成熟期和性成熟后期。鱼苗期主要为开口饲料,由于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要求很高,颗粒的大小又要很小,在饲料加工上难度很大,饲料需求量也不大,所有一般很少生产淡水鱼开口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多用天然饵料或卤虫卵。在性成熟前的幼鱼也是配合饲料主要的应用对象,性成熟期和性成熟后期由于生长速度很慢,养殖者也不多。特别注意的是,鲫鱼养殖一般经过1年已经性成熟了,是在性成熟后期进行养殖。对于性成熟前期的鱼可以设置3个阶段,至于是否是其生长发育的阶段则没有准确的理论基础。每个阶段的蛋白质含量一般设置相差2个百分点即可,如250克/尾以前设置为34%、250500克/
6、尾设置为32%,500克/尾以后设置为30%。(3)水温(季节)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 主要养殖鱼类适温能力()种类生长最低温适应低温最适温适应高温最高温鲤鱼81522263034草鱼101524283235青鱼101524283235罗非鱼142025303538虹鳟3810182025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生活水域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鱼体内温度一般较环境水温高1左右。水温的变化会影响到鱼类新陈代谢的强度,因而亦就影响到鱼类的生长速度。依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水温下的生长状况,可将鱼类生长期分为三个阶段:弱度生长期,水温在1015,鱼类体重仅有缓慢生长;一般生长期,水温在1524,鱼类体长、体重
7、增加速度保持正常;最适生长期,水温2430,鱼类体长、体重增长速度最快。不同种类的鱼对温度要求和适应范围有一定差异(表1)。鲤、鲫鱼的生长起点水温为89;而青鱼、草鱼、鲢、鳙、鲂等大多数鱼类在15以上才进入明显的生长期;罗非鱼、淡水白鲳在18以上开始明显的摄食生长,2835为适宜生长期;虹鳟鱼在6以上开始明显摄食,1020为适宜生长期,25以上就会因水温过高而死亡。水温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发育、代谢强度的关键性环境因素。在水温低时要满足快速生长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并保障蛋白质的质量,即要增加鱼粉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比例;当水温较高时,可以适当降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即可以适当增
8、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但是,具体在何种水温、哪个季节该用多少蛋白质含量、何种程度的蛋白质质量进行匹配的问题还难以准确界定,这也是饲料配制技术的一大难点所在。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淡水鱼类在1314以下时,鱼体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代谢的能力大大下降,在代谢适应方面则转为以脂肪作为能量为主。同时,在这个水温下鱼体的摄食率也大大下降,因此,要么就不投喂饲料,要么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鳟等冷水性鱼类配合饲料中油脂的比例高达10%以上,高的已经作到20%左右的油脂。在水温18以下时,鱼体代谢也不是很活跃,此时的配合饲料蛋白质用量、蛋白质质量即油脂的用量均应该较高才能保障鱼体快速生长的需要。鱼类
9、快速生长的最佳水温是在2426左右,当水温超过30时鱼体的应急反应很强,生长也会下降。(4)蛋白质需要量与鱼体生长阶段、环境水温的适应根据以上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与水温(季节)变化的协调问题,可以保持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便,但是蛋白质的质量、油脂含量和质量要做响应的调整。如在春季,可以适当增加油脂的含量,选择优质的油脂原料如猪油、豆油、膨化大豆、菜籽等,蛋白质原料可以适当增加鱼粉的用量。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可以适当降低1或2个百分点的鱼粉的用量,增加菜粕、棉粕的用量,油脂原料也可以适当调整。最终决定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的因素必须考虑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环境水温(季节)和蛋白质质量,
10、以及饲料中油脂的含量。例如,对于越冬后的养殖鱼类,其体重已经达到500克/尾以上,按照生长阶段应该使用低蛋白质含量如30%的配合饲料,但是水温还很低,可能只有1416左右,此时如果要保障其生长速度就必须提高一个等级设计和使用配合饲料,可以使用32%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否则生长速度很低、饲料系数会很高。在一个生长周期,可以考虑3个生长阶段:6月以前、7-9月、10月及以后,在6月以前水温较低,养殖鱼类如果要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就必须增加蛋白质质量、尤其是油脂的量和矿物质的量;7-9月水温较高,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数量;10月,水温已经开始下降,鱼类准备越冬,要积累脂肪和增加肥度,因此可以适当降低饲料
11、油脂量,增加淀粉含量以依赖于鱼体自身转化脂肪的能力,储存鱼体自身需要的脂肪、增加其肥度。(二)配合饲料中油脂的用量鱼类与其他动物一样,能量的满足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不同的是鱼类优先利用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其次是脂肪,再次是淀粉。配合饲料中油脂的营养作用和养殖效果是仅次于蛋白质的,可见其重要性。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代谢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并发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以及体色的改变。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尤其是肝脏中脂肪积聚过多,引起“营养性脂肪肝”、鱼体抗病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加工成型,因此饲料中脂肪含量必须适宜。油脂
12、原料的价格较高,油脂在配合饲料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研究也是不系统、不够深入。1、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利用特点配合饲料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油脂总量以满足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的满足可以使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显著加快。(1)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储存特点鱼体与其他动物相似,消化道可以直接吸收油脂,且鱼体对吸收的油脂一般不经过转化而直接用于氧化分解、或直接储存在肠道系膜、肌肉、肝胰脏。因此,饲料油脂的组成和性质将直接影响到鱼体体内储存脂肪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油脂所带有的味道在鱼体中也会有相同的味道,这就是用蚕蛹养殖鱼类后鱼肉中也会有蚕蛹的味道,在配合饲料中使用了较多的肉粉、血粉等以后在
13、鱼肉中也会有肉粉、血粉的味道的主要原因。同时,存储在油脂中的一些脂溶性有毒物质也会随同油脂在内脏器官中存储,对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的伤害,并使器官组织的生理机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油脂已经氧化酸败,氧化酸败的有毒物质也会随油脂进入鱼体肌肉、肝胰脏等部位,并在这些部位积累、破坏这些器官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对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的伤害,出现肝胰脏、肾脏、免疫系统的伤害。如果比较养殖鱼类与自然环境生长的同种鱼类对饲料油脂的利用、储存特点会得到许多重要的结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们测定过嘉陵江野生的几种鱼类如岩原鲤、黄桑
14、鱼等在越冬期间体内储存的油脂的量、部位和储存的油脂的性质,结果表明这些鱼类在越冬期间均要储存大量的脂肪,但是储存的部位主要是在肠道系膜中而不是在肝胰脏、肌肉。但是,养殖条件下,除了肠道系膜外,主要储存在肝胰脏、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养殖条件可能改变了鱼体对饲料油脂的储存、利用机制,从而使肝胰脏及其他器官组织的油脂储存量显著增加,而随油脂氧化酸败的有毒副作用的物质积累也在肝胰脏等器官组织显著增加,并在这些器官组织对其组织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2)氧化酸败油脂的毒副作用氧化油脂对鱼类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配合饲料对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明显下降,如生长速度下降、饲料系数增加等;鱼体肝功能受到
15、严重伤害,在初期出现脂肪浸润,往后形成脂肪肝,再往后就出现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严重现象;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如免疫防御机能明显下降;养殖鱼体死亡率显著增加,在我们对草鱼种的养殖试验中,在饲料中使用6%左右氧化鱼油、玉米油养殖草鱼种50天左右,死亡率达到50%左右;鱼体出现严重的畸形,如鱼体的身体向侧发生严重的弯曲,在我们对草鱼、任泽林等对鲤鱼的试验中均发现氧化油脂使养殖鱼体出现畸形的情况。油脂氧化酸败的有毒物质一般是随着脂肪一起被鱼体吸收和储存在鱼体内、尤其是肝胰脏的,当鱼体内脏器官组织积累脂肪、脂肪氧化酸败产物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鱼体的生长、生理机能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鱼类对油脂氧化非
16、常敏感。按照营养学理论,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愈高、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对鱼类的养殖效果也应该愈好。这样,鱼油、玉米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其养殖效果应该很好,而猪油、牛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其养殖效果应该较差。然而,实际结果却相反,是猪油、牛油的养殖效果显著优于鱼油、玉米油。其可能的解释只能是,油脂氧化产物对鱼类的毒副作用掩盖了其必需脂肪酸的营养作用,鱼类对油脂养殖产物更为敏感。(3)适宜添加剂的选择在饲料中必须保障一定量的油脂以满足养殖鱼类快速生长的需要,适量油脂的使用可以节约鱼体对饲料蛋白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的消耗;而鱼类又会在肌肉、内脏器官等组织积累脂肪,在积累脂肪的同时也积累脂溶
17、性的有毒副作用的物质,从而对鱼体器官造成器质性伤害和功能性破坏,如何才能既充分利用饲料油脂的营养作用,又有效防治其不利影响?适宜的添加剂选择尤为重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添加剂呢?根据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情况,建议选择能够强化对饲料油脂利用、有效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尤其是减少肝胰脏脂肪储存的添加剂最为适宜。这类添加剂如鱼虾4号、肉碱等可以快速降解脂肪及脂溶性物质,并产生足够的能量满足鱼体对能量的需求,从而减少鱼体利用蛋白质、氨基酸作为能量物质的消耗,实现养殖鱼体快速生长;同时,可以有效减少脂肪及其他脂溶性物质在肝胰脏、肌肉等器官组织的储存和积累,可以有效保护或减缓肝胰脏及其他器官的组织结构和
18、生理功能免受油脂氧化酸败产物对鱼体的毒副作用;鱼虾4号还含有可以增强免疫力的物质,可以同时增加鱼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和养殖效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具有很好的促进生长、保护肝胰脏和提高鱼体免疫防御能力的作用。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情况,如果在肝胰脏等内脏器官中没有大量的脂肪积累,肝胰脏能够保持正常的紫红色状态,鱼体的抗应急能力、耐运输能力会很强,一般不会出现不耐运输的情况。同时,如果能够保持鱼体体表具有正常的粘液,表明其免疫防御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以肝胰脏为代表判定鱼体内脏器官组织是否受到伤害,以体表粘液作为鱼体基本的免疫防御功能是否受到伤害,二者结合,基本可以判定
19、鱼体的生理状态,可以确认饲料的效果和鱼体是否可以安全运输、越冬。2、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不同鱼种类对配合饲料中油脂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是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高于温水性鱼类;低水温季节、尤其是在14以下时对油脂的需要量较水温高时要大。鱼类本来是依赖于氨基酸氧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的,但是,有资料表明鱼类在水温低于13-14以下时,鱼体氨基酸氧化分解酶的活性显著下降,此时鱼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则主要依赖于油脂的氧化产能了。根据目前的资料总体分析,虹鳟、鲑鱼等冷水性鱼类对油脂的需要量可以达到10%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18-20%,当然,饲料的加工也只能以膨化饲料了。对于一般的温水性鱼类如鲤鱼、
20、草鱼、鲫鱼、武昌鱼等,对于鱼种(小于250克/尾)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应该保持在5%以上,而对于育成鱼配合饲料中油脂用量应该保持在4%以上。一般情况下,要满足油脂总量,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2%的油脂,在这种油脂营养水平下鱼体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含油量高的饲料原料在配方中的使用比例。(三)碳水化合物的需要与供给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之一,尽管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明确鱼对碳水化合物有特别的需要。但与蛋白质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是可供能源物质中最经济的一种,摄入量不足,则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长期摄入不足还可导致鱼体代谢紊乱,鱼体消瘦,生长速度下降。
21、但摄入过多,超过了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限度,多余部分则用于合成脂肪;长期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使肝脏功能削弱,肝解毒能力下降,鱼体呈病态型肥胖。碳水化合物还给生长所必需的各种中间代谢物(如非必需氨基酸和核酸)提供前体。相比陆生动物,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总体利用水平比较低。在不影响鱼体生长的条件下,鱼类所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最大量依鱼种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温水性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水平要高于冷水性鱼或海水性鱼,而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含量一般高于肉食性鱼。此外,鱼的生长阶段、生长季节也会影响其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一般来说,幼鱼对碳水化
22、合物需要量低于成鱼。最近在生产中发现,玉米、小麦等淀粉含量很高的能量饲料在经过膨化处理后,可以显著提高鱼体对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同时也显著提高对玉米、小麦淀粉的利用率。如果这样,就可以在饲料中增加对膨化玉米、膨化小麦的使用比例。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在罗非鱼、草鱼饲料中,适当增加饲料中玉米、小麦的用量,可以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尤其是在鱼体越冬之前,鱼体将淀粉转化为脂肪的能力得到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在越冬饲料中适当增加玉米、小麦的用量,依赖鱼体将淀粉转化为脂肪的能力转化其自身需要的脂肪,既可以满足鱼体储存能量的需要、增加鱼体的肥度,又可以有效控制饲料成本。(四)维生素的
23、营养1、维生素对于生理机能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生素营养对于鱼类而言十分重要,配合饲料中维生素不足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更重要的是会导致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如鱼体出现免疫、防御能力下降,鱼体体表粘液分泌减少,造血机能受到影响出现贫血反应等。我们一般只是关注到维生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二很少关注到对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从而导致养殖鱼体生理机能下降、抗应急能力下降,疾病发生几率增加。因此,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必须保障维生素的基本需要量。2、维生素超量使用对生长和饲料转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维生素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在配合饲料饲料中大量或超量使用对鱼体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这方
24、面不如矿物质元素的作用明显。因此,对于淡水鱼类配合饲料中维生素而言,供给量不足会严重影响鱼体生长和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过量使用对生长和饲料转化率又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维生素的成本有很高,过量使用会导致饲料成本增高。这样,对于不同的淡水鱼类要保障足够的维生素量又不至于过量使用就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是营养专家和营养配方师必须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五)矿物质营养1、微量元素的作用微量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在肌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微量矿物质元素除了与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如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有关外,与鱼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鱼体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和发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淡水 鱼类 饲料 配制 饲料原料 选择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