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承担着我国渔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重大科技任务。长期以来,在我国渔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宏观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到2020年和近期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部署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农业科技工作
2、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最早的研究所成立于1947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院,现有3个海区研究所、4个内陆流域研究所、2个专业研究所、4个增殖实验站及院部共14个单位,与地方共建了黄河水产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实验室),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经过近60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学科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产业部门研究院,成为国家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在全国渔业科技攻关、服务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保障全民水产品供给、实现我国水
3、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跃居世界第一,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院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我院创新成就为实现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支撑渔业发展能力增强、成效显著“七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2800多项,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奖33项,省、部级奖励400多项。全院以占全国水产科研单位25%左右的科技人员,获国家和农业部奖的成果占全国水产行业的55%以上,水产学科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5项成果中,我院为主的占4项。(1)支撑我国渔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富有成效在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关节点上,都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4、院或以水科院为主研究的科技成果推动渔业经济的发展,我院平均每10年左右都产生突破性的成果带动渔业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突破了“四大家鱼”在池塘中产卵、孵化的关键技术,摆脱了我国淡水养殖苗种靠捕捞天然鱼苗丰歉难保的被动局面,使淡水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六、七十年代,海带自然光育苗及南移技术、紫菜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海藻养殖大国;七十年代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增氧机,促进了我国淡水和海水养殖业的稳产高产。八十年代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为我国对虾产业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珠江、长江流域万亩连片鱼池高产综合技术,在全国首创万亩千斤塘高产
5、记录,对我国逐渐告别“吃鱼难”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建鲤等一批养殖新品种(系)的育成,全雄罗非鱼大规模育种技术成功,大菱鲆、鲟鱼等的引种和苗种大批量生产技术的解决,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养殖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八、九十年代,鳀鱼、拟沙丁鱼、绿鳍马面鲀资源调查、渔场探捕及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等新型渔具渔法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海洋捕捞业在不同时期提供了新的捕捞对象和作业渔场;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条8154型双拖艉滑道冷冻渔船,共建造了1000多艘,成为八十年代我国外海及西非远洋作业的主要船型。(2)支撑行业管理保障有力一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渔业权益能力突出。我国专属经
6、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为我国海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谈判和渔业合作协定的签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我院长期从事对虾、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研究和大规模放流,为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以我院为主体的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在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评估、渔业污染事故分析鉴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水产品食用安全保障水平日益提高。挂靠在我院的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相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积极协助行业开展水产标准化的制修订、宣贯和监督工作,使标准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院的10家国家级和部级质检机
7、构,在配合行业开展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己烯雌酚等禁用药物的检测监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设在我院的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已承担起全国的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工作。(3)对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产业部门所属的研究院所,自建院以来,我院始终把促进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作为我院的重点工作,围绕农业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工作,大力搞好科技兴渔,加强渔业科技与渔业经济紧密结合。已与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科技合作,并与国内60多主要水产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渔业科技西部行”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讲座、培训当地人才,对促进西部地区渔业发展发挥了
8、积极作用。2.一些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水产基础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使我国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中占居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鱼类转基因技术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在水生实验动物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应用生态和生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创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池塘水产养殖技术、浅海多元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及插核育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鲤、松浦鲤、中国对虾等遗传育种研究,草鱼、鳜鱼
9、等病毒性病害防治技术及不同类型渔用疫苗的研制开发,草鱼、鲤鱼、对虾等的营养需求研究,中型湖泊的网围、网拦、网箱等渔业综合开发技术,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系统,“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研究,农药、重金属污染物质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研究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高压液压起网设备、双钩型织网机,垂直探鱼仪、水平探鱼仪及渔用GPS导航仪等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海藻加工工艺的改进,对提高我国渔业的现代化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3)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渔业遥感信息与资源评估服务技术及系统集成、示范,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研制的高海况打捞设备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
10、系统航天员逃逸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满完成了神舟“四号”、“五号”、“六号”飞船的发射应急保障任务,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高海况打捞技术的国家之一。海洋生物酶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海洋酶工程的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获得发明专利13项,取得了突出成绩。3.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科技产业稳步发展我院的许多重要科技成果如对虾、大菱鲆、鲟鱼等优良品种繁育,浅海生态养殖、工厂化养殖、微生物制剂、无公害渔药使用等健康养殖技术,贝类净化技术、海洋生物酶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大菱鲆和鲟鱼已分别形成了年总产值20亿元和10亿元的产业;盐碱地水产养殖
11、技术在甘肃、河北、云南等地推广后,年新增产值近亿元;数十种水产动物病害防治药物、疫苗和微生物制剂,推广应用面积上千万亩,近10年来为水产养殖业减少损失100多亿元。依托在优质水产苗种繁育、渔用药物和健康养殖产品、渔用饲料、现代渔业装备、渔业工程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4.科研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07年底,全院共有在职职工1992人,其中科技人员13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高级研究人员463人,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6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
12、工程”人选5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占28%以上。已同20多家大学和研究所达成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有关协议,并设立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一支比较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渔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技术支撑服务及成果转化人才队伍。(2)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创新平台层次明显提升。在主要研究领域相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创新平台,数量和水平都有明显提升。目前,全院已建立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2个,部级质量检测中心8个;国家级、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8个;国际水产科技培训中心2个;野外科研实验基地18个。此外,拥有1000吨级海洋科学实验
13、调查船1艘。全院试验用地8100亩,科研设施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2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27台(件),保存种质资源5万多份、图书资料17万多册(卷);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水产科学等科技期刊12种。(3)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是积极进行学科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加强了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符合发展的学科布局,通过组建院级研究中心使渔业资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明显,在水产生物技术、产物资源、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新的亮点。二是通过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以三元工资制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了内部运行机制,“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
14、现代院所的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效率不断提高。5.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我院与挪威、美国、芬兰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挪 “北斗”项目、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中韩两院合作等成效突出。连续25年承担的国家援外技术培训项目,已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000多名高级水产技术和管理人才。我院面向海内外举办的“水产科技论坛”年会,为国际渔业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承办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28次学术讨论会、“中日韩GLOBEC国际学术会”、“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第二届开放大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15、期,全院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是在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能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大成果还比较少,成果集成和培育工作亟需加强;二是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体制性矛盾急需解决,理顺体制机制关系的任务很重;三是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优势专业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四是人才建设缺少专项支持,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少;五是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有待大的发展,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六是创新文化和社会公益类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七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薄弱,科技产业质量和素质有待提高。(三)充分认识和认真把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院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一是要进一步坚持科研为本,突出自主
16、创新,把科研工作摆在全院工作的中心位置;二是要进一步坚持提升支撑能力,把国家和行业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真正发挥我院“国家队”的作用;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院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认真贯彻“全院一盘棋”思想,促进全院和谐发展。要顺利完成我院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1.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渔业和渔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政治保证。党的十七
17、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确提出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部党组明确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各产业中,畜牧业、水产业要走在前面。这对我们渔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给渔业科技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国
18、家需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定。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瓶颈制约放在优先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求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体现了渔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科技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原
19、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发展。当前要重点围绕水产主导产品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方式、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六大方面的国家需求组织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渔业建设。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对农业和渔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根据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20、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也将由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产量和渔业GDP的提高,改为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组织实施发展现代农业的“十大行动”,为渔业加速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渔业方面,一是要大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水产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病害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二是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
21、强度,保护渔业资源。三是要优化渔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名特优新水产品,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渔业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4.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我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005、2006、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将有力的
22、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并为农业科研投入持续稳定的增加提供有力保证,将对我院尽快解决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定位不准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5.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为渔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指明了长期的工作目标2006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是一个指导新时期渔业发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纲领性文件,并首次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了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渔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长期工作目标。纲要提出了三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一是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行动
23、:坚持并不断完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措施,对重要渔业资源实行重点保护;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增殖手段,积极主动恢复渔业资源;规范捕捞行为,保障渔业安全。二是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行动:通过采取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及驯养繁殖、外来物种监管等措施,建立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体系。三是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通过采取水域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水域生态生物、工程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重建水域生态平衡。为渔业科技服务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指明了方向。 二、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4、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关决定,坚持科研为本,着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围绕渔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明确“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和谐发展”的方针,促进全面跨越式发展,为渔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坚持产业导向,就是针对我国渔业科技创新不能适应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求的问题,以解决产业需求为目标,围绕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突出自主创新,就是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水产 科学研究院 中长期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