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资料.doc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资料.doc(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资料辽阳正阳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1背景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能源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现全国原煤年产量已超过了29亿吨,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的70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原煤产量快速增长,在原煤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保证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矿井火灾是煤矿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而煤炭自燃又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形式,“十五”期间,全国657处重点煤矿中,有煤层自然发火倾向的矿井占54.9,发火期在3个月以内的矿井占50以上,每年自燃形成的火灾近400次,煤自燃氧化形成的火灾隐患近4000次,仅我国北方煤田累计已烧毁煤炭达42亿t
2、以上。近年来,综采放顶煤技术及开采方法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使煤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该方法因为冒落高度大、采空区遗留残煤多、漏风严重,使得矿井煤炭自然发火频繁发生,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之一。 煤矿井下发生高温火点或火区是极易导致火灾事故和瓦斯爆炸事故的重大危险源。据建国以来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在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事故中,火灾事故占4左右,仅次于瓦斯、顶板和水害,位居第四。因此,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煤矿防灭火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我国煤炭工业近几年来,有不少煤矿开始关注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实施煤矿井下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受此启发,特别是
3、受两次火灾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启示,即陕西彬长大佛寺矿(年产800万吨)和山西大同同忻矿(年产1000万吨)两个现代化矿井前两年相继发生井下大型火灾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灭火措施,前者靠灌水处理,后者靠注氮气处理,都曾历经半年以上时间,才实现全矿井灭火并恢复生产,均造成了数亿以上的巨大经济损失,从而促使我公司萌发了试制生产煤矿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工艺装置的信念和决心。为什么选中该项装置技术,主要是源于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发展的潜力。CO2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并略带酸味的窒息性气体。它在不同的压力、温度条件下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二氧化碳熔点为56.6(0.52MPa),临界温度为3
4、1.1,临界压力为7.09MPa,CO2具有升华特性,升华点为78.5(0.1MPa)。在低温、加压下CO2气体可变为液态,利用蒸发潜热,可做成雪片状固体,进一步冷却加压可制成干冰(固体碳酸)。气态CO2相对于空气的密度为1.529,密度为1.976kg/m3(0,0.1MPa),液态CO2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50时,其密度是1155kg/ m3。在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状态下,液态CO2体积膨胀倍数为1155/1.976= 585倍。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进行防灭火不仅具有惰化窒息、降温、稀释瓦斯的多重作用,对于煤矿防灭火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操作简便又具备拟爆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同
5、时也了解到随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政策要求,各省有关化工厂都开始收集和储存液态二氧化碳,资源渠道有保障。通过近年来努力和现场实践,终于试制生产出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该技术和装置属于惰气防灭火范畴,为了认识该技术和装置的发展潜力,下面对各种惰气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投入进行分析比较。1.1惰气防灭火技术分类、性能比较惰性气体用于煤矿井下防灭火的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煤矿中大量使用;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惰气特别是氮气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其作用机理基本是降低火区内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和可燃气体的相对浓度,从而使火灾因缺氧而窒息熄灭,又使爆炸因缺氧而得以制止,一举两得
6、。按惰性气体的种类,可分为燃油惰气防灭火技术、氮气防灭火技术、气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等。燃气技术,通常通过煤油的燃烧而制成。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还有一些氮气、氧气、一氧化碳、水蒸气等。应用燃气灭火的缺点是,燃气成分中含有少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致使灭火效果不好,还影响火区状况的分析,故燃气灭火技术已被淘汰。氮气技术,一般采用空气分离技术获取。分离方式有:深冷空分、膜分离、吸附分离三种。以深冷空分方式分离的氮气纯度很高,接近100%;以膜和吸附方法分离的氮气纯度较低,大约为9598%。按状态分类,有气氮、液氮、固氮,我国煤矿一般采用气氮。氮气密度为 1.16 kg / m
7、3,相对密度为0.97。二氧化碳技术,按状态分类,有气态、液态、固态(干冰)。气态可通过二氧化碳发生器制取,液态或固态取之化工厂副产品。采用发生器生产或化工厂副产品制成的二氧化碳纯度均可接近100%,无氧气成分。 二氧化碳气体密度为1.976kg / m3,相对密度为1.53。1.2各种惰气防灭火相关装置及其经济成本分析1.2.1 设备一次性投入情况a、燃油惰气DQ -1000型,每台约20 万元;b、制氮机按每小时产气1000m3,每台投入200万元以内; c、二氧化碳发生器按每小时产气1000m3,每台投入约80万元以内; d、液态二氧化碳气化装置系统按每小时产气3000m3,每套系统投入
8、约200万元以内; e、液态二氧化碳井下直注装置系统由若干个储液罐及辅助件组成,每一罐产气1000m3,每套系统投入约100150万元。1.2.2 生成每立方米惰气消耗原料、电费成本据调查,制氮机每生产一立方米氮气需消耗电费2元左右;二氧化碳发生器每生产一立方米二氧化碳,约需原料采购及加工费8元左右;液态二氧化碳出厂价每吨仅为1000元左右(含运输成本),一吨液态二氧化碳可释放约506立方米气态二氧化碳(=506 m3t),一立方米气体所需直接成本为1元左右。1.2.3 人工成本新产品已实现气化工艺自动化,操作工艺极为简便,2-3人就可操作,人工成本较低。2 煤矿防灭火用气态、液态二氧化碳2.
9、1煤矿防灭火用惰气的优化选择煤矿防灭火用惰气,可供选择的通常有两种,即氮气和二氧化碳。现就氮气和二氧化碳的阻燃、阻爆性能对比分析如下:2.1.1 吸附性对比根据“范德华”力的理论,固体表面对气体具有吸附能力,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固体材料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通过分子力相互吸引,形成吸附现象。依据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吸附力的不同,吸附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由此看来,煤可视为吸附剂,而二氧化碳、氮气视为吸附质。由于在煤的氧化自燃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转移给惰性气体,从而遏止了燃烧的链锁反应,同时提高了惰性气体的惰化效果和阻燃、阻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煤对二氧化碳的吸
10、附量为48 L/ kg ,而煤对氮气的吸附量仅为8 L/kg ,前者是后者的6倍,由此看出,二氧化碳的惰化效果和阻燃、阻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1.2 火区惰化覆盖率对比以放顶煤综采面火区为例,其空间体积很大,但要求火区空间内惰气浓度均匀,才能取得最佳的阻燃、阻爆效果。氮气在标准状态下密度为1.25kg/m3,与同体积空气质量比为0.9673,由于比空气轻,注入于火区内的氮气容易向火区顶部放顶煤裂隙带扩散,致使火区惰化覆盖率较差,进而影响氮气的惰化灭火和抑爆效果;而二氧化碳的相对密度为1.53,重于空气,由于火源点一般位于放顶煤采场采空区一侧中、下部,因而使火源点容易被二氧化碳惰化带覆盖,而
11、且其覆盖率很高,对火区灭火和抑爆特别奏效。2.1.3 氧含量对比 目前,便于在井下使用的制氮机有DM系列膜式制氮装置和变压吸附(PSA)装置两种。无论采用膜分离还是吸附分离技术,不可能把氧气全部分离出去,少量的氧气必然会掺入到氮气里,这是无可置疑的。据DM系列膜式制氮机产品说明书记载,氮气浓度为9599%,其浓度取决于产气量,产气量越大,其浓度就越低;反之,就越高。显而易见,膜式制氮机产氮量中所含的最大氧量为5%。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48条第2款规定,火区熄灭条件之一为“火区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到5% 以下”。如上所述,制氮机出口氮气量中已含有5%的氧气,加之火区原有氧气量及外部漏风量,总氧气
12、量会超出5% ,不易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而通过采用发生器生产的或化工厂的制成的液态二氧化碳纯度均可接近100%,无氧气成分。 因此以二氧化碳注入的火区氧浓度完全可以达到5%以下,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2.1.4 阻燃、阻爆临界氧浓度对比在以氮气惰化的条件下,火区内明火被熄灭的临界氧浓度为9.5%,与失爆点相应的阻爆临界氧浓度为11.5 % ;而在以二氧化碳惰化的条件下,明火被熄灭的临界氧浓度为12.0 % ,与失爆点相应的阻爆临界氧浓度为14.6% 。从上列数据看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的阻燃、阻爆临界氧浓度均相差2个百分点以上,二氧化碳的惰化效果显然优于氮气。2.1.5 降温效果比较
13、降温效果对于煤矿防灭火效果至关重要,它是火区能否复燃的关键,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煤的燃烧过程实际就是煤的氧化过程,其氧化速度与供氧有关系,也与温度有关系。煤炭自燃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升温氧化阶段(110-130),加速升温阶段(140-190),急速升温阶段(200以上)。显然如能有效地破坏聚热条件,控制住煤的氧化温度,就会延缓煤的氧化速度,从而延缓煤的自然发火期。一旦煤矿采空区发生自然发火,通常采取封闭灭火措施,一般明火容易扑灭,但暗火往往不容易处理。如从降温上同时采取措施,则有利于根除暗火或阴火。目前采取的各种惰气防灭火,如燃气技术、氮气技术,其出口的惰气温度都比较高,很难降下来,起不到有效降
14、温效果。若直接喷注液态二氧化碳,可使高温点或火点迅速降温,加速熄灭火源,而且火区不易复燃。液态二氧化碳喷入火区空间就会瞬间气化,体积将膨胀640倍左右,而且在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促使温度急剧下降,在有限空间内,最低可降到-78.5。1kg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气化需要吸收577.8103焦耳KG的热量。加之煤对二氧化碳极易吸附特点,在吸附过程中将吸附热转移给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会遏止燃烧的链锁反应。同时采空区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吸收氧化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降低火源点及其周围介质的温度,减缓煤的升温速度,促使煤的氧化反应由于聚热条件的破坏而延缓或终止。通据对上述关于氮气和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的
15、阻燃、阻爆等技术性能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气态二氧化碳防灭火优于燃气及氮气防灭火技术,因此,我们把二氧化碳气体优化选择为用于煤矿防灭火的惰性气体。其实,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价格低廉,获取、制备容易,主要是依靠窒息作用和冷却作用灭火。所以,直接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进行煤矿井下防灭火,其惰化效果和阻燃、阻爆性能具有气态二氧化碳惰气特点外,同时还具有明显降温效果,更有利于防灭火。2.2二氧化碳惰气的来源二氧化碳惰气可以采用化学反应方法制取,也可取之化工厂的副产品液体二氧化碳,新产品的研制采用了后者。其理由是:新产品的研制,首先要解决二氧化碳的气源问题。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16、,因此,我们不可以生产和制造二氧化碳,因为这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于是,详细调查国内化工厂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现大型化工厂积存大量的液态二氧化碳,其库存量相当大。因此,我们就选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煤矿防灭火用的惰气源。液态二氧化碳是化工厂的副产品,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体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 精神。当前液态二氧化碳主要都是化工厂生产的气态二氧化碳回收加工而成的副产品,不利用就会排放,污染大气。将其注入于井下采空区,不仅可起到防灭火作用,同时利用煤体对其强吸附的特性和易溶解于水的特性,可使大量二氧化碳留存于采空区,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鉴于此,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实施煤矿井下防灭
17、火,既符合国家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又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由此可见,选择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路线是正确的。2.3液态二氧化碳的灌注方式及其适用范围灌注方式分类为两种,一类是在地面将液态二氧化碳经气化灌注方式,另一类是在井下将液态二氧化碳直接灌注方式。其中,前一种方式适用于井下防火、灭火、抑制瓦斯和煤尘爆炸等领域,特别适用于易自燃煤层的防火和瓦斯事故的抢险救灾。煤矿火灾治理,应以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新产品为防火提供了新技术装备。该方式将液态二氧化碳装备安装在井口附近的地面,并与井下防灭火管路连接成为地面固定式液态二氧化碳气化防灭火装备系统;后一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井下灭火,因为该方法兼有窒
18、息灭火、冷却降温作用,其灭火效果特别好,而且火区不易复燃。该方法虽然也具有防火和抑制瓦斯和煤尘爆炸功能,但在井下实施长期防火作业实有困难,而阻爆作业也实有危险,不如前一种方法安全可靠。该方法将液态二氧化碳设备安装在平板矿车上,便于井下运输,构成为井下移动式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装备系统。3 产品的可行性说明3.1核心技术的解决新产品核心技术是:(1)防止液态固化;(2)完全气化和保证气化量;(3)控制压力和温度的稳定。现将核心技术分述如下:3.1.1防止液态固化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以12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分子式为CO2,分子量为44,碳和氧的重量比分别为27.3% 和72.7%。二氧化碳在正
19、常的大气温度和压力下,呈气体状态。无色,有轻微刺激性气味,密度大约是空气的1.5倍。二氧化碳的状态随温度和压力而定,可以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状态存在。在温度为-56.6,压力为0.417MPa时,二氧化碳处于三种状态的相态分界点,该点称为三态点(见图1)。在温度为31.1 ,压力为7.09MPa时,二氧化碳处于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该点称为临界点(见图1)。当温度高于31.1 时,其压力无论如何变化,二氧化碳只能以气态存在,这种温度叫做临界温度,临界点见图1。在三态点和临界点之间,即在温度-56.631.1 、压力0.4177.09MPa之间,二氧化碳才能以液态存在。为了保持以上压力和温度范围,二
20、氧化碳只能存于密封的低温、带压容器内。液体二氧化碳在低温和受压状态下才可以以液态状态长期储存。运自化工厂的液体二氧化碳运输槽车上贮液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一般为-30-40 ,1.52.2MPa。由图1可见,在相图上二氧化碳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个区,所处的相态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大小和温度高低而变化,并决定其所处的相态。一旦压力和温度发生变化,其相态就会转移,液态可能变为固体干冰,亦可能气化。通常贮液罐和气化器内温度大于三态点对应的温度即-56.6 ,此时相态仅决定于压力,一旦压力降低,就固化成为干冰。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固化,必须设置增压系统,该增压系统是解决防止固化的主要技术途径。
21、增压装置的设计压力为1.32.2 MPa,为了可靠地保障设计压力,应实现压力控制自动化。产品的贮液罐与转换器之间,分别设计布设液相管路系统和气相管路系统,其中液相系统一端与贮液罐底部连接,另一端连接气化器,构成为液相管路系统,于是贮液罐内的液态二氧化碳连续不断地进入气化器,使之气化;而贮液罐顶部与气化器之间连接管路,构成为增压气相管路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气化器实施增压,将把贮液罐液面上部气压传递给气化器 ,从而达到增压的目的。显而易见,随着贮液罐内液面高度不断地下降,使罐内压力同步下降,进而其压力亦随之降低,由此可能造成贮液罐和气化器内液态固化现象。为防止固化,应对贮液罐和气化器实施增压。增压手
22、段是,在贮液罐外部应设计安装旁路增压系统,该系统由贮液罐、泵及连接管组成,泵的进口与贮液罐底部连接,其出口与顶部连接,构成为泵送旁路增压装置系统,以使贮液罐内始终保持设计压力并处于液态状态,同时用其压力供给气化器,保证使气化器达到设计压力,防止液态固化。3.1.2完全气化和保证气化量在气化过程中,将会不断地吸收热量,因此要持续不断地补充热量,以满足气化所需的热量,否则影响气化,液态有可能向固态发展。如前所述,当温度高于31.1 时,其压力无论怎样变化,相态只能以气态存在,这就说明液态完全气化的必要条件是必须要保证气化器内温度高于31.1 。为此,在气化器内设图1 二氧化碳相图置加热器,其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液态 二氧化碳 灭火 装备 系统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