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doc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Empircal Research on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of Beacon Hill院 所:文旅学院 导师姓名:田勇教授学科专业:旅游管理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二一一年四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2、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渗透,旅游业可持
3、续发展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借鉴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发展现状,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 本研究选择笔架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法、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在整理现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理论,结合旅游业特点运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研究发现: 1.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1277 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0.03427 hm2,平均存在0.021
4、5 hm2的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但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旅游生态盈余以及人均旅游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2.根据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分类汇总可知,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是构成笔架山旅游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3.利用2008-2010年的计算分析结果,运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预测出笔架山2011、2012、2013年的旅游生态足迹为2502.632 hm2、3720.496 hm2、 5356.425 hm2;4.为了保证笔架山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笔架山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和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可知,在现有的旅游消费模型和旅游目的地保护措施下,每年接待游客3074
5、58万人次左右,基本可以保障笔架山景区的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5.实现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是基础 ,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关键。同时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使旅游者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理念,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笔架山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but it also ha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and human environm
6、ent.As the constant study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This paper drawing on analysis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bijiashan sha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s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rends of desination.
7、This paper takes Bijias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many methods are used in this research,such a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field surveys,interview,stati stical analysis and so on.On the basis of data and theory,including tourism ecology,statistics ,marketing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sis
8、the bijiashan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2008-2010.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The averag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0.01277 hm2,the average per capita eclol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is0.03427 hm2 ,The average ecological surplus per caapita is 0.0215 hm2 ,But ecological surp
9、lus and per capita of bijiashan were downward.According to bijiashan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gt summary,we can see that tourism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dining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Using the linear resress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from 2008 to 201
10、0 ,the paper predicts the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2011 to 2013: 2502.632 hm2、3720.496 hm2、5356.425 hm2.In order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jiashan,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ourism, we can seeth
11、atunderthe urrent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the protection ,Bijiashanreception capacity is 307458 each year.In a conclus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bijiashan has steady progress,but on the point of the calculations of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int,its eco-tourism surplus declined each year.in order
12、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paper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sitsation of bijiashan and gives the advice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Key word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m ecological foo
13、tprint, bijiashan 目 录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第一章 前言1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21.2 研究目标与内容31.2.1 研究目标31.2.2 研究内容3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41.3.1 研究方法41.3.2 技术路线4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5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52.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52.1.2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目标62.1.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62.2 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82.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分析82.2.2 生态
14、足迹的实例研究122.2.3 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模型14第三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183.1笔架山景区的区域概况183.1.1 笔架山景区自然资源概况183.1.2 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193.2研究方法193.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03.3.1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生态分析203.3.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33.3.3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53.3.4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73.3.5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93.3.6 休闲娱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31第四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324.1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324.2笔架山
15、景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354.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364.4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预测分析374.4.1游客规模对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374.4.2笔架山景区客流量变化趋势预测374.4.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变化趋势预测384.5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状态评述38第五章 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05.1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405.2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415.3 加强景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415.4 鼓励社区参与,培育生态居民415.5加强宣传,增强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42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及展望436.1 结
16、论43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446.2.1 完善数据调查的统计446.2.2修正研究方法446.3实现动态的研究、构建预测模型456.4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45参考文献: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49致 谢50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旅游活动就其性质而言,是以旅游者为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客体,通过旅游者得流动来表现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1。旅游者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的占用、耗费和消费,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如何测度旅游业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强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护
17、和保存旅游区域的自然生态,始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难点。1.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国内外学者所理解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是相对未受破坏、未受污染、受人类干扰最少的自然区域或偏僻无人的地区。这类地区生态环境带有原始性。其景观资源价值高,生物多样性好。在这类地区旅游必须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之不受旅游者不良行为的破坏。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8、。不仅是旅设的病态膨胀,环境质游者越来越关心旅游目的地的种种环境污染,而且日益增长的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旅游经济损失也给旅游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倡导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面临的重大主题,然而如何让旅游业撑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旅游业发展的程度达到什么一个高度才能说明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随着旅游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近几年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陆续有旅游研究专家及学者运用各种测度手段对一定的区域的旅游发展进行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地区最基本的旅游资源,乃是其旅游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分析、研究,不仅是对一旅游地进行开发、规划的
19、有效工具,也不仅是被动地控制游客流量,不使其超过承载力的某一阀值(即上限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指导我们主动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管理,更好地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对笔架山景区开展科学的生态旅游,评估旅游发展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判断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更值得关注。在以往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区域旅游的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的影响程度一直无法定量的比较。生态旅游足迹理论的引入,计算旅游生态足迹与在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的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的差值(生态赤字和生态盈
20、余),能够清楚的帮助人们判断不同旅游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开发程度和旅游规模时候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建议,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生态足迹模型来量化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序列的子模型对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进行探讨,以旅游生态足迹为切入点来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并结合笔架山景区为例来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意义在于:1.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阐述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生态足迹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以及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等,为评价区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1、2.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且应用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一序列子模型和相关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探讨定量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拓展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3.生态旅游一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几年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现状、旅游市场的构成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为预测笔架山景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现实的依据。4.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的序列模型,计算分析笔架山景区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目的在于科学的量化评价该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1.2 研究目标与内容1.2.1 研究目标本文以旅游可
22、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切入点,以笔架山景区为研究区域,目标如下:1.在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以及基本模型和计算方法;2.结合相关调查与数据,对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3.依据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笔架山景区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旅游生态足迹结构比较与综合评价;4.通过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和生态容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笔架山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的状态,进而提出该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1.2.2 研究内容第三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第四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23、实证研究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研究背景理论研究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第五章 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论与展望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方法本文将在全面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借助现代技术,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开展研究。1.文献分析法。通过全面通过回顾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列举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对笔架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3.定量分析法。本文重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管理 硕士论文 笔架山 景区 生态 足迹 实证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