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物质与其构效之间的关系.doc
《香味物质与其构效之间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味物质与其构效之间的关系.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香味物质与其构效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概 述一、气味的产生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一种物质一种气味,没有相同气味的两种不同物质,物质不变其气味不变,气味改变了物质一定发生了质的改变。为什么有些气体有味,另一些气体无味?可以闻到味的气体浓度可相差十万倍,如丙酮的气味阈值为100 ppm,硫化氢的阈值为0.00047 ppm,为弄清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做了不懈的努力,想把气味分类,想从物质的化学成份与分子结构上寻找答案,遗憾的是谁也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美国学者蒙克里夫(moncrieff)是对嗅觉理论研究最多的人,他的气味理论是:一种物质要能放出气味,就必须是:、挥发性
2、的;、这种物质能被嗅上皮的表面所吸收即兼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通常“气味物质”在嗅觉区是不存在的。 气味物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通过下述过程形成嗅感:、气味物质不断地向空气中挥发分子;、上述分子有些通过鼻腔吸入,一般不必用力吸即可达到嗅觉腭裂处;、能够被吸附在嗅觉感受器上适当大小的位置上;、气体分子的沉积也同时带来能量交换,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上述能量交换产生电脉冲,通过嗅觉神经到达大脑;、大脑作用形成嗅的感觉。 蒙克里夫提出,气味的感受包括鼻内的几个过程:有些是物理的,有些是化学的。物理的可能在嗅上皮存有物理振动发生,而化学的则来自气味物质。普通的观点是,气味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组成,而是取
3、决于它的组分构成族类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理化上的差异。对气味性物质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后,蒙克里夫做出结论认为:气味与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气味特征由分子结构决定一说,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在于进行闻嗅的人的接收器官和大脑。气味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作用,这将取决于个别人的亲身体验。一个人对某种气味喜爱的反应或没有反应都能影响他正确的判断。应该把分子结构和感受器的生理因素及神经通道一起考虑在内。蒙克里夫编制了化学组成与气味关系的62条原则,又对气味物质的物理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把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区分开来。气味物质有其物理特性,总结起来有挥发度、溶
4、解度、红外线吸收、紫外线照射的丁铎尔效应、拉曼效应和吸附。挥发度的量度是蒸气压,不能挥发的物质不能进入嗅觉器官,但是蒸气压很低的麝猫香、混合二甲苯等的麝香气味很浓,蒸气压仅为10-13-10-4毫米汞柱。水的蒸气压为17.5毫米汞柱,而人闻不到味。这可以用水蒸气常存在于鼻腔内来解释,还可以用水不溶于脂来解释,但是水蒸气能被骆驼嗅到,而且嗅闻距离达80 km之遥。溶解度是指气味物质能溶于水和脂肪,因为嗅觉鞭毛上有含水粘液,透过了它再穿过脂肪性的鞭毛才能接触嗅觉细胞。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水溶性、脂溶性的物质都有气味,如甘二醇,却是无气味的。振动说是嗅觉理论之一。物质的振动与被它吸收的光线有相同的频率
5、,因为对光的吸收是基于该物质分子振动与光线振动之间的干扰。气味物质能强烈地吸收红外辐射,因此把吸收红外辐射当作气味物质的特征之一,但是气味物质石腊和二硫化碳都不吸收红外线。丁铎尔(tgndall)效应是用来解释紫外线照射某些溶液后产生热效应的一种方法。例如气味物质丁香酚、黄樟脑等的溶液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乳白色的光,这是由溶液的颗粒散射而产生的,这也是某些气味物质的一个物理特性。但是丁铎尔效应与嗅觉机理缺乏存在必然的联系。拉曼频移是测量纯物质分子振动的一种方法。单色光通过一种纯物质后其散射的光不再是匀质的,其波长长于或短于原波长,是物质分子能的共振效应。假若气味是分子间的共振引起的,就可以找到
6、气味与拉曼频移的关系。但实际上有拉曼频移的物质不全有气味。吸附作用也常用作嗅觉机理的解释,因为气味物质常被活性炭所大量吸附,如对苯、氨等,但也能吸大量的水分。 1959年,日本人小幡弥太朗在总结前人提出理论的基础上,概括了有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必须具备的条件6个条件(见第二章)。这些条件可以作为判断分子有无气味的依据。有机化合物的气味是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之一,有机化合物的气味在自然界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动物之间用气味做信号,动物识别种群种族主要靠气味。蜜蜂进不错蜂箱。把一只蚂蚁隔离两个月后放回原蚁群,同群蚂蚁还认识它;许多植物有净化毒气的能力,从植物中提取空气净化剂可行并已取得可喜的成就。此外,气体
7、物质还可用做化工上的臭味剂,目的在于防止某些无气味物质渗漏;食品工业上用作香味剂;香料工业上用作香料;植保上的信息素用作诱杀害虫;医药卫生上用作掩蔽剂等等。二、气味的传达气味的受体是嗅觉鞭毛上的粘液,由消化系统产生的消化酶和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蛋白构成。生病时会因上两种物质的改变引起嗅觉异常或失灵。生物物种间嗅觉功能上的差异也来自嗅觉分泌的粘液成份上的差异。能引起鞭毛上粘液化学变化的物质称气味物质。化学反应理论可以解释“嗅觉抑制”和“嗅觉疲劳”现象,连续的气味物质的介入,使粘液中的参与反应的蛋白与酶饱和,反应即停止,化学刺激亦停止。大脑对嗅的感受来自记忆,由遗传得来,又可以后天建立,还可以加强记
8、忆。强烈的毒物刺激可以破坏其功能。大脑记忆的强弱与嗅觉的灵敏度有直接的关系,嗅觉的衰退与年龄有关,痴呆症患者的嗅觉同样低下。嗅觉受气味刺激后能引起情绪、食欲、性欲的变化,同时能提高免疫功能,嗅觉失灵的人健康状况会欠佳。气味捉不住、看不见,是抽象的,但经过我们鼻子的功能,传送到大脑,产生种种联想,使我们作出判断,作出反应。气味物质分子在空气中扩散,由鼻腔收容之后,并与嗅神经相接触,遂将情报传达到大脑,于是就产生了气味感。也有的气味分子混入空气中经鼻或口腔进入肺,从鼻腔介骨气流以复杂的流向通过嗅细胞到达脑部。当气味分子通过粘膜中的嗅细胞时,使其原来所负的电荷发生变化而生成电流,刺激神经细胞,大脑遂
9、得以分辨其气味。近年又发现在鼻孔尖端处,有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喷雾器”。当嗅味时,“喷雾器”向内侧喷出微细雾状。这对气味捕捉及溶解都起到重要作用。当你不需要闻气味时,“喷雾器”则自动关闭(见图31)空气中气味分子鼻腔气流甲介骨受容细胞粘液嗅球(嗅细胞)第一中枢第二中枢(扁核桃等)脑部呈现气味感觉图31气味的传达值得注意的是气味也并不是鼻子的专利,并不是只有鼻子才能感到气味。在特殊情况下,人有血行性嗅感。例如在静脉中注射“那里阿敏”,片刻即感到有大蒜的气味。用生理食盐水将有香味物质溶解后注射,也会出现有气味的感觉。甚至嗅盲者会有气味感。这说明在评香之前作静脉注射要慎之又慎。第二节 香味与分子结构之
10、间的关系有机物的气味是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之一,可以作为鉴定有机物的依据,那么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有香味?什么样的结构与某一类香味相关呢?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受气味物质的分子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和鉴定器官的主观性的影响,所以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令人失望。还找不到分子结构与气味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或者说还不能确定一种能肯定地预测某种新化合物的香气特征的理论。在此只能简单地分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例如碳链中碳原子个数、不饱和性、官能团、取代基、同分异构体等因素对香料化合物气味产生的影响。生产香料、使用香料的经验出发,简单介绍香味物质的分子结构,虽然尚不能从理论的
11、高度加以解释,但对香味化合物的合成,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从气味探讨分子结构(一)、从气味预测官能团 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同系物一般都具有相似的气味,如:含有醇羟基(OH)具有醇气味;含有醚基(O)具有醚气味;含有酯基(COOR)具有酯气味等。因此人们一般可以通过香气来判别化合物的结构。气味分子通常含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这些官能团也称为发香基团。发香原子在周期表上常位于第至第族,其中P、As、Sb、S、F是发恶臭基团的原子。常见的发香团有: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苯基(C6H5)、硝基(NO2)、酰胺基(CONH2)、氰基(CN)、硫醇基(SH)、硫醚基(S)、氨基(NH
12、2)、羰基()等。低级酯类(C6以下)一般有轻微的果实香(表31)。可以看出这些酯类均有共同香气、表现有共同联想。分子内酯基位置对气味影响不大。表3-1 酯类(C6)的气味化合物香气特征联想气味CH3COOCH2CH2CH2CH3轻快果实香成熟梨子CH3COOCH2CH(CH3)2果实香朗姆酒CH3CH2COOCH2CH2CH3轻快果实香菠萝或香蕉CH3CH2COOCH(CH3)2甜的果实香菠萝或香蕉CH3CH2CH2COOCH2CH2CH3花样果香菠萝或苹果CH(CH3)2COOCH2CH3轻快果香朗姆酒CH3CH2CH2CH2COOCH3青的果实香苹果CH3CH(CH3)2COOCH3青的
13、果实香苹果由于不同的发香团形状大小和性质不同,对嗅觉细胞凹形感受部位插入的位置和刺激强度也不同,产生不同的气味。上述观点仅适用于分子量较小,发香团在分子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随着碳链的加长和发香在分子中所占比例的减小,发香团对气味的影响逐渐减小,二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对气味的影响逐渐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气味表现并非官能团气味的简单相加。(二)、从气味预测分子的部分结构 当官能团不是单纯的置换基,而是和分子整体结构有关时,根据一定的气味预测出共同的部分结构的例子很多。焦糖的香气使人联想到砂糖那种带有甜味的芳香,具有这种香味的化合物中具有环状a-酮体的烯醇结构:例如: 麦芽酚 甲基环戊烯醇酮 羟基呋喃
14、酮这些化合物都有焦糖香气,可以用作食品香料。食品和烟草香气成分中存在有吡嗪核、吡啶核、噻唑核化合物,它们可以通过梅拉德反应由糖和氨基酸转化而来。吡嗪 吡啶 噻唑各种母核本身具有其特异气味,但下列化合物却有相同的柿子椒香,这可以归结为取代基保持在杂环上相对位置一致,并且杂芳环上电子密度分布相似。有人把分子易于移动的电子分布视为共同部分结构。(三)、从气味研究分子骨架结构 具有相同或相似香型的化合物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或相同的局部结构,有时分子整体骨架相同,也会具有相似的香气。例如:苯乙酮 b-苯乙酮 苯乙醛 环己基乙醛 环己基乙酸甲酯 上述化合物都具有强烈的相似的花香气味,它们所含有的官能
15、团完全不同,假定苯环是花香香气的共同局部结构,就无法揭示化合物环己基乙醛和环己基乙酸甲酯也具有相似花香气味的事实。因此,只能认为环状C6加侧链C2的分子骨架是它们具有共同类型香气的决定因素。 化合物樟脑、龙脑和桉叶油素具有樟脑气味。比较三者的结构,可以发现决定它们具有相同香气的不是官能团,而是都含有刚性筐型桥环骨架结构。Amoore曾对20多种具有樟脑气味的化合物进行研究,如:樟脑、六氯乙烷、3,3二甲基环己醇、3,3二甲基环己酮、乙酸2,3,3三甲基2丁醇酯等。它们的官能团和结构均不相同,但根据它们的立体化学数据,发现其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大小都很相近,这是它们具有相同气味的原因。樟脑 龙脑 桉
16、叶油素二、从化学结构研究气昧(一)、碳原子个数和气味的关系香料化合物的分子量一般在50300之间,相当于含有420个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个数太少,则沸点太低,挥发过快,不宜作香料使用。如果碳原子数太多,由于蒸气压减小而特别难以挥发,香气强度太弱,也不易作香料使用。碳原子个数与香气的影响,在醇、醛、酮、酸等化合物中,均有明显的表现。1、脂肪族醇类化合物 这类物质气味随着碳原子个数的增加而变化。C1-3具有酒香香气,碳原子数增加,香气变强。C6-9的醇开始具有油脂气味,碳原子数进一步增加,会出现花香香气,碳原子数在14以上的高碳醇,气味几乎消失。2、脂肪醛类化合物 低碳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17、气味,碳原子增到812时,开始具有花香、果香、油脂气味,其中以C10气味最强,常用作香精的头香剂和日用香精,碳原子数在16以上的高碳醛几乎没有气味。3、大环类物质碳原子个数对这类物质气味的影响很有趣,它们不仅影响气味强度,还可以导致香气性质的改变。对环酮来说,成环碳原子数在5-8时具有薄荷的香味,9-12时转为樟脑香气,13时具有木香香气。在麝香酮(天然麝香是一种珍贵的动物香料,其主要香气成分是3-甲基环十五酮)、灵猫酮及所有的大环酮中,以成环碳原子个数在14-18时,香气最强,具有麝香香气。碳原子数在此之外时,香气就会变成别的类型的弱的香气。弱薄荷香 类似樟脑香 麝香香气若改变环状结构中官能
18、团,用NH代替C=0时香气变化情况如下:成环碳原子数在5-6时具有氨气味(官能占主导地位),9-10时转为樟脑气息,15时具有麝香气味,n16气味迅速减弱。当碳环保持在15个碳原子,以O,S,COO代替C=O时,这些化合物都有麝香气味,即使OCOO,COOCO和OCH2O替代C=O,1517个碳原子的环状化合物仍表现为麝香气味。从上例不难看出:分子量较小时(C6以下)气味由官能团决定,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分子体积越来越大,气味趋向由整体结构来决定,C8C9时表现出樟脑气味,C15C16表现出共同的麝香香味。(二)、不饱和性和香气的关系不饱和键也与香气有关系。在同样的碳原子个数下,相似的分子排列
19、,分子中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气味较强,如果引入双键或叁键的官能团,则香气增强。如:(己醇) 弱果香,油脂气 (顺式3己烯醇)强清香,无油脂气(己醛)弱果香,酸败气 (2己烯醛)青叶香,无酸败气有些化合物由于不饱和度的增加,香气变得优美。芳烃有侧链时,气味加强,侧链有不饱和键时气味进一步加强。常见简单例子如:丙烯醛的气味强度大于丙醛;苯乙烯大于乙苯,乙苯大于甲苯又大于苯的气味强度。b大马酮和b二氢大马酮属于同一类型香气,有相似的分子排列,但前者香气比后者更优美。 b大马酮 b二氢大马酮根据电子振动理论溶于嗅神经末稍的脂肪内的物质,受氧化还原酶作用,产生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冲动嗅神经未稍细胞而产生嗅
20、觉,很显然,分子中有不饱和键的物质较相应饱和物质易于被氧化,分子中有侧链的芳烃较无侧链的芳烃易于被氧化,因此,它们的气味也较强。(三)、取代基和气味的关系在苯的衍生物中,有相同的类型基团存在时,有相似的气味。在苯环上引入吸电子基(CHO,NO2,CN等),一般产生相似的气味。例如:当R=N02,CHO,CN或CH3CO时,有苦杏仁气味。当R=N02,CHO,CN时,有大茴香气味。但是在其它一些化合物中,取代基对香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取代基的类型、数量及位置,对香气都有影响。在吡嗪类化合物中,随着取代基的增加,香气的强度和香气的特征都有所变化。香气特征:强烈芳香,弱氨气 稀释后巧克力香 巧克力
21、香,刺激性香气阈值(ppm):500000 100000 400紫罗兰酮和鸢尾酮相比较,基本结构完全相同,只差一个甲基取代基,它们的香气有很大差别。a-紫罗兰酮 a-鸢尾酮紫罗兰花香 鸢尾根香(四)、异构体和香味的关系异构现象包括碳干异构、位置异构、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光学异构又有对映异构和菲对映异构之分。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异构体与气味之间的关系作些简介。1、碳干异构体的香味一般地讲,有侧链的异构体比无侧链的异构体香味强且悦人(表3-2)。但脂肪族酯类化合物中,碳干异构体之间的气味无显著差异(表3-3)。表3-2 碳干异构体气昧直链异构体气昧支链异构体气 味正壬醛似玫瑰香气2,6二甲基庚醛较正壬
22、醛悦人正十二醛不愉快的油脂气a甲基十一醛强的桔橙果香正十四醛几乎无气味2,6,10三甲基十一醛合金花的愉快香味正丁醇汗臭酒气a甲基丙醇略似丁醇而清快臭气较前者轻正戊醇略带果香a甲基丁醇似戊醇略带果香正癸醇蔷薇香气3,7二甲基辛醇显著的蔷薇香气丁 酸酸败奶油气异丁醇似正丁酸气味已 酸腐臭气味a甲基戊酸甜香气味丁酸苯乙酯玫瑰香异丁酸苯乙酯优雅玫瑰香表3-3脂肪酯碳干异构体的气昧正构体香 气异构体香气乙酸丁酯稍强醚香鲜果香乙酸异丁酯同 左乙酸丙酯微弱醚香乙酸异丙酯微弱醚香乙酸戊酯强的梨香乙酸异戊酯强的梨香乙酸已酯强的梨鲜果香乙酸异已酯同左乙酸癸酯微弱的柠檬香乙酸异癸酯同 左异戊酸丁酯苹果香气异戊酸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香味 物质 与其 之间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