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2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双柏县2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柏县2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划类别: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双柏县2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建设 承担单位:双柏县供销社白竹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盖章) 参加(合作)单位: (盖章) 项目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7年3月2009年3月 通讯地址、邮编: 双柏县供销社 675100 联系电话、传真: 08787711623 电子邮箱:djrdhy_2006 报告编制单位: 昆明科优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编写说明 一、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省科技厅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主要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由承担单位自行组织编制,也可委托有关中介机构(承担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的机构除外)编制。 二、各项内容应实
2、事求是地逐项编写;应字迹清晰,页面整洁;外来语首次出现应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述;规格为A4纸,用宋体字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其中封面“计划类别”处应填写所申报的科技计划类别。三、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附件统一装订,不使用塑料封面。四、项目信息表中带“( )”的内容,为选择性条款,请填入选定条目的代码。可复选。 项目信息表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双柏县供销社白竹山茶叶专业合作社项目负责人高培文项目起止年限2007年1月2009年1月所属技术领域( 1 )1.农业 2.信息 3.生物.医药 4.矿冶材料 5.先进制造 6.资源7.生态环境 8.交通能源 9.社会发展 10.其他主要参加(合作)单位123主要研究
3、开发内容主要实施目标及考核指标预期主要成果形式( 6 )1.新技术 2.新工艺 3.新产品(含农业新品种、计算机软件等) 4.新装备5.专利 6.技术标准 7.论文论著 8.研究(咨询)报告 9.其他预期获国内外知识产权情况总经费(万元)自筹及其他(万元)申请省科技经费(万元)一、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一)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双柏县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是楚雄州优质生态茶叶基地之一。全县有4镇2乡生产茶叶,主要产区分布在鄂嘉、法脿两镇。载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大小茶厂(场)30个,农户种植户上百户,其中:国营茶厂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供销社联办)茶厂4个8个茶园(场),乡办、村办租赁个体民
4、营茶场25个。建有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国营茶厂)。无公害生态茶园4个。全县共有茶园种植面积12049亩,其中,投产面积9220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6%;国营茶园面积71亩,占全县总面积0.5%;供销社联办茶园面积(茶叶专业合作社)为6074亩,占全县总面积50.4%;乡办村办租赁个体民营农户种植面积近5904亩,占总面积的49.1%。无公害优质生态茶园认证面积为4300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35.7%。200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80810公斤,其中:春茶105910公斤,占总产量的58.6%;夏茶31590公斤,占总产量17.5%;秋茶43310公斤,占总产量的23.9%。2005年生产名
5、茶428公斤,占总产量的0.2%;生产优质茶55950公斤,占总产量30.9%;生产无公害茶91460公斤,占总产量50%。供销社联办茶厂共生产茶叶123000公斤,占总产量的60%,其中:生产名茶328公斤,占全县名茶总产量76.6%;生产优质茶44890公斤,占全县优质茶的80%;共生产无公害茶叶86460公斤,占全县无公害茶的94%。2005年全县茶叶生产共实现总产值为468.9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58560万元的0.8%,占第一产业产值28525万元的1.64%,占绿色食品及加工业生产总值的20%,其中:名茶产值30.01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6.4%;优质茶产值372.2万元,占茶叶总
6、产值的79.3%;无公害茶总产值359.83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76.7%;年创利润达25万元。据每个劳动力管护10亩茶园计,年茶叶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达1204人。以白竹山茶为主的茶叶加工业共覆盖7个乡镇33个村民委员会的4456户近22287人,2005年共助农增收301.2万元。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初制17个,共有主要茶叶加工机械设备17套91台,日初制茶叶达5000公斤;有名优茶精制车间3个3条生产线,配有先进的精制茶叶加工设备29套(台),日精制茶叶能力达1500公斤。全县茶叶加工厂房车间面积达8750平方米,全县茶叶资产总额达5000万元。全县共有茶叶技术人员46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
7、理农艺师7人,技术人员35人。(请把红字部分设计2005年的数据改为2006年末数据)茶叶是双柏县传统支柱产业,茶叶产业的发展,对双柏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起着其他产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和替代的重要作用,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竞争、品牌之争,国际国内竞争同时并存。那么,怎样做强做大农业主导支柱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双柏县县委、政府着力的重要工作。白竹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在原白
8、竹山生态茶厂基础上组建的企业,企业所生产的“白竹山”牌系列绿茶,是选用云南大叶种优质原料,利用独特的工艺与先进技术加工而成,其产品外形美观、条索紧结,造形雅致,汤色清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甜之味久溢不散,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质高名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无公害生态保健茶饮品。白竹山茶厂是我楚雄州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是优质生态茶叶的重点主产区,所生产的茶叶产品于2002年1月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4年10月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已注册了“白竹山”牌商标。生产的“白竹山”牌云雾龙爪、白竹银毫、碧螺春、白竹春等系列产品分别获95中国昆明科技成果银奖
9、,2000年、2001年、2002年“云茶杯”金奖,2002年中国云南第二届茶叶交易会名优茶评比获金奖。产品品质优良,在省州县已享有较高声誉;“白竹山”牌云雾龙爪、白竹银毫、碧螺春产品每公斤售价已达4000元,中等“白竹山”茶叶市场售价每公斤80130元,产品主要销往昆明、楚雄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享有较高声誉,产品供不应求,具有较好的品牌优势。本项目以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为宗旨,以科学调整和优化茶叶产业结构为核心,针对带动能力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茶叶产业的提质增效,优化和延长产业链以及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主要着力点,结合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社
10、会科技资源,实施依靠科技推动茶叶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作为双柏县农业主导产业茶叶产业在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快速持续发展,实现双柏县富民强县具有深远的目的和意义。该项目的实施,一是符合产业建设要求,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及导向,其将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绿色食品加工业茶叶生产,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县万亩生态茶园茶叶产业建设步伐,加速我县绿色加工业发展速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能充分发挥白竹山生态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和品牌优势,不断扩大茶叶生产的种植规模,培育较好茶叶基地,加快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形成较好的规模效益,使企业逐步
11、形成上千万元产值的产业。三是对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三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助农增收,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起积极促进作用。该项目实施,每年可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达1000多人从事茶叶种植,年可吸纳农民劳务工日30万多个,年可增加周边农民务工劳务收入500万元。四是项目具有较好带头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项目引种茶叶无性系良种开发种植,改造低产老茶园和开发新茶园,购置精制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改善加工工艺,生产高品质名优茶产品,既改良茶叶品种,又引进科技,将带动周边发展茶叶种植,提高农民茶叶种植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茶叶品质,具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五是利用荒山荒地大力
12、发展茶叶种植,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保护和改善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生态效益。(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双柏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尤其是项目区法甸、烂泥两个贫困村委会, 13个贫困村民小组,有贫困户695户、3156人处在温饱线下,还有一部分人温饱不稳定,雨水好的年景能解决温饱,遇灾减产就返贫,无支柱产业,家庭底子薄,生活水平低,每个村里有30多个超龄小伙找不到媳妇,不但经济上不去,而且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生产生活十分艰难。要使这部分人口摆脱贫困,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实施产业开发项目,培育
13、支柱财源,转移输出劳动力,发展打工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开发茶叶产业是该地区的一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农户零散种植,少则几亩,多则1050亩,以自然生产管理为主,因栽植年代久,良种推广滞后,茶农科技素质低等因素,树势减弱,树龄老化,良种退化,品质下降,产量低下,效益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白竹山茶叶的特色优势。因此,引进无性系良种示范栽培、低产老茶园改造及茶农科技培训工作势在必行。茶叶产业整个生产链内部结构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内资本积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市场宣传力度不足,茶园新老并存整体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但茶叶产品标准化水平特别是技术含量
14、高的名优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科学、客观、合理地对产业内部结构实现调整。而这个调整的突破口则是依靠科技。双柏县茶叶产业全面推进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生产围绕实现有机化、无公害化,流通实现有序化,是双柏县县茶叶产业依靠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索要研究并实现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在激烈的规模竞争,品牌竞争中,双柏茶叶产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总之,该项目是一个符合产业政策,又能推进生物资源新品种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选好一个目标,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
15、一方百姓”的目标。是一个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税,助农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二、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无公害、有机茶种植、加工两个技术领域。以下将分别叙述该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一)无公害、有机茶种植技术主要发展现状、趋势1、茶园选择基于无公害茶园规定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以及任何合成的添加剂、增效剂、生长调节剂,在茶园的选择上,在印度、斯里兰卡,不强调选用无性系建园,而宁愿选用实生苗建园,因为前者对营养有很高的要求,而后者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无性系苗茶园用于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往往会引起更大的减产。此外,由于不能使用化学农药
16、,所以单一无性系品种的种植在发生病虫流行时往往会引起猖獗发生,而实生苗茶树的种植由于后代的多样性,所以对病虫发生时引起流行猖獗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茶园地块的确定上,印度、斯里兰卡和我国台湾基本上不在平地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园。这是因为平地茶园通常病虫发生严重,所以宜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园。在世界各国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平地发展有机茶园基本没有成功的先例。此外,在地块的选择上虽不要求绝对的隔离,但要求远离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周围最好在200m内没有非有机果园、菜园和稻田,以防农药化肥的污染。2、茶园的营养施肥在禁止使用化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是各产茶国在无公害、有机茶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措
17、施。即使如此,据印度和斯里兰卡所进行的实验证明,施用有机肥的茶园仍比一般常规施用化肥的茶园要减产1040。在各种有机肥中,印度推荐用楝树籽饼、蓖麻籽饼、花生饼和草木灰,日本推荐使用鱼粕肥和骨粉。堆肥应调节至12,阳离子交换量为50,每公顷施用20吨,年一次。据日本进行的研究认为,施用鱼粕肥和骨粉不仅可以增产,还可以通过改变茶树体内氨基酸的组成而提高茶树对害虫,特别是害螨的抗性。牲畜厩肥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茶园,尤其是在有机茶园中广为应用,并作为必须采用的一项保证性措施,每公顷推荐使用量为1520t,23年施用一次。蚯蚓养殖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有机茶园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已作为有机茶园管理中的一个组
18、成部分。蚯蚓养殖的技术也已成熟,有一套规范化的技术规程。有一点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是,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两国,为了保证有机茶园的营养供应,规定了每发展1hm2有机茶园就必须养殖有50头以上的牛、羊畜群或养育有一定面积的蚯蚓,否则有关部门将不予颁证。世界各产茶国推荐在有机茶园中种植绿肥以提供肥源,同时具有水土保持和杀灭土壤线虫的作用,但推荐的绿肥作物种类和我国有所不同,以豆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生物肥料是印度、斯里兰卡和日本等国有机茶生产中推广应用的重要肥料种类。世纪年代以来的研究证明,茶园中许多营养元素并不缺乏,但由于它们在土壤中被固定而呈不可利用态,因此许多国家均致力于如何将土壤中呈不可利用态的元素释
19、放出来,呈可利用态而被茶树根系所利用。印度和日本都已有磷酸可溶菌Pseudomonas属细菌和Bacillus属细菌制成生物肥料在茶园中施用。此外,印度还在茶园中推广使用氮素固定菌Azospirium属细菌,以减少土壤中氮素的流失。此外,一些矿产物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也允许在有机茶园中使用,如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硫酸钾矿盐等。3、茶园的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防治是无公害、有机茶生产中对茶叶产量和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个技术难题。据印度和斯里兰卡估计,由于不施用化学农药而使茶园受病虫危害引起的减产在最初几年至少可达20以上,据台湾估计至少达15左右,有的地块可减产50以上。因此无公害、有机茶园的有害
20、生物防治是有机茶园发展中最受关注的技术问题。农业防治在有机茶生产中予以强调和提倡。斯里兰卡在有机茶生产中提出使用捕集作物以诱杀有害生物,如茶园中种植万寿菊以杀死线虫,种植一种合欢植物以诱杀白蚁,南印度茶叶研究所报道用千斤拔Flemingia congesta植物可以诱集茶枝小蠹虫成虫。采用栽培管理措施减轻病虫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如斯里兰卡茶园中的茶枝小蠹虫是茶园中的重要害虫,但它只能危害一定成熟度的茶枝,对过老的枝条或嫩枝均不危害,因此该国掌握修剪季节,使得从卵中孵化的幼虫出现时,修剪后重长的枝条恰好处于较嫩或者已经木质化的阶段,这样就可以明显减轻小蠹虫的危害,他们称之为“躲避战略”。因此斯里
21、兰卡对修剪的时期非常重视,不仅从栽培技术角度,还从病虫防治角度考虑。抗病虫品种也是各产茶国有机茶生产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日本种植面积的是薮北品种,大面积推广薮北品种出现了炭疽病的流行发生。世纪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品种导入计划”,企图改变这种品种过于单一的现象。斯里兰卡和印度茶园中茶饼病发生严重,每年要多次喷药才能抑制,所以在有机茶园的发展中,选用抗茶饼病品种作为种植品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不然就无法保证其正常的茶叶产量。物理防治在茶园的害虫防治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利用黑光灯诱杀有趋光性的茶树害虫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的有机茶园中都作为一项推荐性措施。日本近年来专门研究开发了一种小绿叶蝉
22、有较强趋性的专性高压诱杀灯,由于有特殊的波长,而且有高电压,因此对趋集的叶蝉有良杀灭效果,目前虽未大面积推广,但开发前景甚好。此外,茶蚜、蓟马、叶蝉以及许多鳞翅目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因此日本、我国台湾都有在茶园设黄色粘性纸条或黄色诱集器以诱杀上述几类害虫的技术措施。生物防治在有机茶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应用上有较大难度,应用病毒防治茶树害虫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在日本应用颗粒体病毒GV防治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已非常普遍,并已有制剂进行商业化生产,每年在日本鹿儿岛茶区使用面积在4000hm2以上。应用细菌防治茶树害虫首推苏云金杆菌制剂,各产茶国在有机茶生产中均有推广,日本已分离培育出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柏县 生态 茶园 示范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8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