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课堂作业设计+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课堂作业设计+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课堂作业设计+全册分课知识点.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 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第一单元 声音7第1课听听声音7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4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7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20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23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6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28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31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31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35第3课 测量肺活量40第4课 一天的食物44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48第6课 营养要均衡53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57第8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61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66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66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70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74第4课弹 测力计78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82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86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90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95教科版(2020)四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98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111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
3、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4、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材分析:1.本册内容情况: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声音”和“我们的身体”、“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2.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5.教学难点:通过动手
5、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五、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
6、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9.03-9.07始业教育1、听听声音229.10-9.1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39.17-9.2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复习249.24-9.28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2510.01-10.06610.08-10.12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制作我的小乐器2710.15-10.19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2810.22-10.263、测量肺活量一天的食物2910.29-11.02练习课外延伸21011.05-11.095、食物中的营养6、
7、营养要均衡21111.12-11.1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植物在身体里的旅行21211.19-11.23复习第二单元21311.26-11.30期中检测21412.03-12.07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21512.10-12.14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21612.17-12.21练习5、运动与摩擦力21712.24-12.286、运动的小车练习21812.31-1.047、设计制作小车一2、设计制作小车二2191.07-1.11复习第一单元2201.14-1.18复习第二单元2211.21-1.25复习第三单元2221.28-2.01测试1第一单元 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
8、【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科学态度目标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
9、到的声音。【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 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学生交流与讨论。聚焦声音的描述三、探索25 分钟任务一:观看影像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任务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任务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任务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
10、词语进行描述。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2.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
11、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音叉几个豆子或细沙。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 分钟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提出问题: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二、聚焦5 分钟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梳理问题: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
12、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三、探索25 分钟任务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提示: 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任务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任务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
13、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任务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研讨: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应用: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学生任务一: 1、弹拨皮筋,观察
14、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四、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部位,猜猜它在哪里?学生用
15、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科学探究目标1.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
16、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 分钟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二、聚焦5 分钟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三
17、、探索25 分钟任务一: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任务二: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18、。任务三: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研讨: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3、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总结得出空气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
19、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四、拓展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利用学到的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解释,并找到传播路径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2.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耳的
20、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实验或细沙。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 分钟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声音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学生讨论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二、聚焦5 分钟人耳是 人最重要的听觉部位,它包含哪些结构呢?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三、探索25 分钟任务一: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
21、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任务二: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郭的作用。任务三: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总结: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耳郭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
22、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3、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总结得出鼓膜和耳郭对人的听觉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四、拓展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制作听诊器,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如何接收声音。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 四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设计 课堂 作业 设计 全册分课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7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