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连词课件.ppt
《古代汉语介词连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介词连词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于(於、乎),于与於在古代文献中是两个字,后“於”简化为“于”;二者的用法大致相同,上古音不同;于、於古今字;分工不同。(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1、遂寘姜氏于城颖。郑伯克段于鄢2、癸酉,师陈于鞌。齐晋鞌之战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5、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6、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8、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2、11、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冯谖客孟尝君1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1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1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天论,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1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介词“于”,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2、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3、介绍比较的对象。4、介绍出动
3、作行为的主动者。,于与乎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于”。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字2、“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只用“乎”不用“于”(“恶乎”的意义是“于何”时),诸,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4、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5、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杀之以应陈涉
4、。史记陈涉世家,介词“诸”1、“之于”的合音词;2、“之乎”的合音词;3、用作“之”或“于”;4、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可译为“众”、“各”等。,为,介词“为”1、介绍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替”、“向”、“对”。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为了”。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连词“为”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动词“为”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并带宾语。语气词“为”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而,连词“而”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
5、做谓语的两个动词、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意味。,代词“而”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2、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4、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教战守策5、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介词 连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7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