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课件.ppt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课件.ppt(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本课程的内容结构,第一部分 绪论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第三部分 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法,第二章 基本原理,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巴甫洛夫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的功能评估,一、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的含义 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搜集和分析与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1.描述行为特征 2.明确前提事件 3.确定行为后果 4.提出明确假设 5.搜集科
2、学数据,二、功能评估的策略,(一)调查法功能性评估量表(二)观察法ABC行为分析法Antecedent前提或某个行为刚出现前所发生的事件Behavior所关注的行为Consequence后果或紧随行为之后的事件功能性评估观察表(三)实验法功能分析,行为分析举例,功能性评估量表,1.行为的描述(表现形式、次数、强度、持续时间)2.界定可能引发行为的生态因素(药物、疾病、睡眠、社会环境等)3.界定那些事情或情况最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时间、地点、人物)4.界定问题行为的功能,维持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每一种行为对儿童的特殊作用:得到或避免了什么)5.界定问题行为的效能(需要多少精力、能否得到强化)6.当
3、事人有什么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有什么适当行为产生与问题行为一样的功能)7.界定当事人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法8.在从事工作时,什么事是你应该做或是你应该避免的9.当事人最喜爱的强化物(食物、活动等)10.过去问题行为处理的历史11.总结性的陈述,功能性评估观察表,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一)A-B设计(二)A-B-A-B反向设计(三)多基线设计(四)交替治疗设计(五)改变标准设计,行为观测和记录的基本步骤,定义目标行为(区分基线水平和期望标准)对将要观察记录的行为进行定义,即使用主动动词对一个个体所
4、展示的特定行为进行描述。行为定义必须客观和明确确定记录的准备工作观察者 记录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记录方法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可用于记录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时间样本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续时间间隔(时间样本)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选择记录工具,频率(次数/时间),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周)图 2-1 图表的构成(六要素),矫正后,矫正前,10 8 6 4 2,X和Y轴 X和Y轴的标志 X和Y轴上的数字数据点阶段线阶段标志,行为观测
5、记录示意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特征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行为二、行为改变三、行为塑造四、偏差行为五、行为改变技术,一、行为,(一)基本含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是指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还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二)类型(狭义)局部活动和整体活动。前者是指个体的局部活动,如肌肉活动。后者是指有组织的、有方向的整体活动,如写字、打球等。(三)特征(整体活动)1.自发的2.持久的3.变动的4.可因训练而改变,二、行为改变,(一)行为改变的含义 行为改变即行为变化。个体行
6、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环境影响,随时在变化。(二)行为变化的原因1.成熟:由遗传、生理成熟与老化所产生的行为变化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3.学习:由于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较持久性的行为变化,三、行为塑造,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四、偏差行为,(一)含义 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二)类型1.不足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少,沉默寡言2.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3.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
7、行为,五、行为改变技术,所谓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凡是应用学习理论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室管理、咨商及辅导等技术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的塑造。,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学习规律,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关键在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即条件刺激必须稍前或同时呈现,条件反射才可能建立。实验性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并消失。但这种消失一开始并不是永久性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又能自动恢复。只有当几次自动
8、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之初,如果出现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泛化律。分化律:出现泛化反应之后,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给与强化,而对类似的刺激不与强化,则个体只对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反应,这就是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在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通过刺激替代建立更高级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情境 反应: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1)(R1):(S1R)(R1)(S2)(R2):(S2R)(R2):(SnD)(RnD):(S n R+)(R n+)强化注:S 是一种信号,表示特定的反应 将不会受到强化 SD 是一种信号,表
9、示特定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 R 表示在S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消弱,甚至消失 RD 表示在SD情况下的反应 将会受到强化,出现率提高 R+表示正强化物 R 表示负强化物,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己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的出现取决于它出现之前的刺激,而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则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刺激。反应性行为是被动的,由试验者控制;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由受训者自己控制。,三、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ABC理论(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情绪困扰是
10、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因此要教育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以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清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信念 C: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不合理信念的特点(1)绝对化要求:全或无(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3)糟糕之极:消极思维,(二)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主要观点:行为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个人的思想决定其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1)任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或无思想,四、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主要研究个体如何获得社会行为。他认为
11、,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性行为。这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四个阶段进行: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外部强化)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第二节 行为矫正技术的特征,一、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二、强调客观系统的处理方法三、重
12、视后天环境的学习历程四、注重量化的特殊行为五、注意客观环境的适当配合六、显现明确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作用,一、应用在教学方面二、应用在儿童行为方面三、应用在医学方面四、应用在管理组织行为五、应用在提升运动成绩,第三章 正强化,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实验模式情境 反应: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SD)(R)(S1R+)(RD)强化二、基本含义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情的机率就会提高。这个过程就称为正强化。此种令个体满意的东
13、西,不管是精神或是物质的,均称为强化物。因此正强化又可定义为个体行为倾向因获得强化物而增加其强度的过程。,第二节 正强化的应用,一、正用,二、误用,第三节 影响正强化效率的因素,一、行为的特殊性二、强化物的选择三、强化的方式(一)缺乏与饱满(强化物呈现的频率)(二)效果(强化物呈现的时机),第四节 有效应用正强化的要点,一、选择适当的行为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三、实施正强化过程四、结束训练计划,一、选择适当的行为,确定目标:使计划顺利进行(一)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特殊性行为而非普遍性行为(二)所拟于强化的行为是在行为养成后,能改用自然强化物(三)当儿童表现适当行为时,应予以回馈,使儿童了解行为与结
14、果之间的关系,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一)强化物应符合以下条件1.强力有效2.容易获得3.良好行为出现后,可以立即呈现4.可以反复使用,而不至于产生饱和现象5.短时间可以食尽或用完(二)尽可能准备多种强化物,考虑多样化的强化物(三)善用家庭联络簿(四)多用肢体语言,三、实施正强化过程,(一)强化物须紧跟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二)呈现强化物时应指出受训练者所表现的良好反应(三)呈现强化物宜尽量适当运用赞美及抚摸,且使用的词句最好富有变化(四)必须表现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强化,否则此法不易奏效(五)训练初期采用连续强化,行为稳定后改用间歇强化(六)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强化之
15、后提出批评或要求(七)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宜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宜逐渐增加(八)注意社会性强化物的应用,四、结束训练计划,(一)行为养成后,仍继续维持下去,每间隔一段時間后,宜评估该行为(二)逐步加长上项间隔,当间隔无限大时就结束计划。(三)若实施失败,其原因可能是:1.强化物选择不当2.训练计划设计不当3.实施过程误差,第四章 强化物,一、基本概念二、强化物的类型三、强化物的选择四、有效应用强化物的要点,一、基本概念,强化物是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换言之,凡能改变个体行为或反应频率的事物和活动统称为强化物。,二、强化物的类型,(一)依功用分: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二)依本质分:
16、基本强化物、从属强化物和概括性强化物(三)依内容分:消耗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弄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四)依主体分:外在强化物和内在强化物,三、强化物的选择,(一)考虑拟改变的对象(二)考虑拟增强的行为(三)列出可能的强化物(四)选定强化物1.观察法2.调查法,四、有效应用强化物的要点,(一)选择强有力的强化物(二)因时、因地、因人实施计划1.把握良好行为2.掌握适当时机3.注意个别差异4.注意实施的系统性5.注意强化的方式(三)初期采用连续强化,中后期采用间歇强化。(四)结束解除强化物,第五章 消弱,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消弱的应用举例第三节 影响消弱效率的因素第四节
17、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所谓消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连续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从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简言之,有意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第二节 消弱的应用举例,一、正用二、误用,一、正 用,二、误 用,第三节 影响消弱效率的因素,一、是否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二、行为的类型三、强化是否客观、一致四、强化程式是否恰当五、个体对强化物的渴求程度,第四节 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一、慎重选择拟予消弱的行为二、妥善做好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三、切实实施训练计划四、结束训练计划,准备工作的内容,(一)评估
18、目标行为基线,以建立基础行为(二)识别造成不良行为的强化物(三)确定拟建立的良好行为(四)确定建立良好行为的强化物(五)安排适当的情景(六)让受训者知道欲消除的不良行为和欲建立的良好行为,第六章 行为塑造,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行为塑造的应用第三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步骤第四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要点,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基本含义 在个体发展任何新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一连串反应,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二、基本要素(一)区别强化:只有接近目标行为的反应才会被强化(二)渐次接近训练法:被强化的反应具有连续渐进的方式,会越来越像目标行为,第二节 行为塑造的
19、应用,一、正用(一)应用于技能训练(二)形成良好行为(三)降低焦虑 二、误用形成不良行为,正用举例,学会读书学会煮饭不再害羞,误用举例,不再按时睡觉教室象菜市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第三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步骤,一、确定终点行为二、测定基线(与终点行为有关的个体现行存在的基础行为)三、进行细目化四、选择强化物五、实施塑造,实施塑造的原则,必须每个步骤训练成功后,才可进入下一步骤,不可操之过急。须小步循序渐进,使其更接近所期望的终点行为。如果无法建立次一步骤的新行为,须即刻回到前一步骤,然后再继续训练。进展太缓慢也不适宜,因为某一步骤训练时间太长,新行为过分强化,反而使得下一步骤的行为不易出现。
20、,第四节 有效应用行为塑造的要点,一、确定终点行为二、选择适当强化物三、开始计划四、实施训练计划五、结束计划,一、确定终点行为的要求,(一)目标行为陈述要明确(二)终点行为应以日后能在生活中应用者为主(三)在计划结束后,仍能持续获得强化物者为宜(四)能说明该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选择适当强化物,(一)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强化物(二)量少但有效,以免个体因享用强化物而停止反应(三)多用社会性强化物(四)若用于团体行为塑造,则必须确定强化物对每个成员是否有效(五)利用代币以交换其他强化物,三、开始计划的注意事项,(一)选择适当的起点行为(二)在起点行为和终点行为之间拟定若干序列步骤(三)根据实际情况
21、(主客观条件)调整序列步骤(四)计划的拟定应详尽,以避免实施困难(五)序列步骤之间必须易于转换,四、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一)训练之前宜告诉受训练者有关的训练计划(二)所希望的行为出现时,应立即给予强化(三)应等所拟定的新行为完全建立后,才可进入下一步骤(四)可提供行为达成指标帮助确定序列程序之间的转换的时机(五)每一步骤的练习应适度(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训练程序,五、结束计划的注意事项,(一)新行为形成后,仍继续实施,只是强化的方式必须采用间歇方式(儿)间歇强化方式应采用逐步增加间距的方法,当间距无限大时就结束计划(三)实施失败的原因1.步骤间距不当(过大或过小)2.强化物不当3.步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行为 塑造 矫正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7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