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司法考试笔记整理(刑法)资料.doc
《最新司法考试笔记整理(刑法)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司法考试笔记整理(刑法)资料.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6司法考试笔记整理刑法考点一:刑法的基本原则命题要点一:罪行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1.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没有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情需要减轻处罚的,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才能减刑。2. 寻衅滋事的行为只有造成了社会秩序眼中混乱的,才可能当做犯罪行为定罪处罚。3. 对于“医闹”事件,如果医院过错在先,即使家属存在过激行为,也是情有可原,不能轻易将其认定为犯罪行为。4. 刑法中禁止令仅适用于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其适用不得妨碍犯罪分子的正常社会生活。5.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属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要求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否则不成立犯罪。6.编造、故意传播
2、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行为在客观上不能危及公共安全,故不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7.据不允许为了所谓的效率而突破司法程序规定。8.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民主主义、尊重人权主义正体现了执法为民这一本质要求。9.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罪行法定原则,其理念和内容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束司法者。10.刑法规范具有行为规范的性质,即通过立法、司法与执行,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1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2.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与权力保障机能。命题要点2:罪行法定原则的内容1.禁止溯
3、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刑罚法规的适当确定的罪刑法定。2.司法机关、立法机关都不得进行类推解释。3.不同犯罪行为有不同的描述方式,而描述方式本身跟明确性与否并无直接关系。4.刑法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不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5.实现刑与罪的均衡协调;在行刑方面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的消长变化情况,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命题要点3:刑法的解释1. 只有解释结论和解释方法的判断皆正确,该命题才正确2. 在“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中,“捏造事实”属于预备行为,“诽谤他人”才是实行行为,只要明知是捏造的事
4、实而散布并诽谤他人的,虽然同样成立诽谤罪,但没有捏造事实,就不能认定为“捏造事实”3.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的不同仅仅在于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在解释方法和技巧方面没有差别4. 由于破坏大型拖拉机也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危害结果,故可以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汽车”,但上述解释结论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5. 信用卡诈骗罪中“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其中的伪造就包括“变造”这一表现形式6. 相比较毒品犯罪中的特别再犯制度,累犯是更严厉的量刑情节(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而特别再犯只是从重处罚),既然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那么就更不能对其适用更轻的特别再犯制
5、度(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7. 某种解释方法被允许,并不意味着运用该解释方法的出来的解释理论合理8. 盗窃信用卡后对人使用骗取财物的,属于法律拟制,没有该规定的,本来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但该条文将这种情形规定为盗窃罪9. 立法机关解释法律的时候必须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去解释,不能随意创设新的刑法罚则10. 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存在冲突时,直接适用立法解释,而不能适用司法解释11. 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是平义解释(也可以理解成当然解释,即法条规定本来就是这个意思)12. 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不能包括购买行为(该解释结论属于体系解释)13. 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是指性质上的
6、凶器和用法上的凶器14. 立法解释把信用卡的范围进行了扩张理解,包含其他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15. 将“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该公开的事项,缩小了该词通常的含义,属于缩小解释考点二:刑法的适用范围命题要点一:刑法的空间效力1. 长途汽车进入外国境内,不适用旗国主义2. 只要共同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属于犯罪地在我国,我国对全案具有管辖权,适用属地原则。而共同犯罪行为不仅包括实行行为,还包括教唆行为、帮助行为。此外,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地或者结果可能发生地在我国的,也认为犯罪地在我国,属于属
7、地管辖3. 旗国主义规定的交通工具仅限于船舶或者航空器,不包括长途汽车4. 适用保护管辖原则,除了要求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侵犯我国国家法益或者公民利益、所犯之罪属于重罪(法定最低刑为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外,还要求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双重犯罪原则)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属人管辖原则命题要点2: 1.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2011年4月30日前犯罪
8、,犯罪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修正前的刑法条文,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和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是刑法修正案8新增加的罪名3.刑法修正案8将扒窃规定为成立盗窃罪的一种独立的方式,其成立犯罪的标准不要求扒窃数额较大的财物4.刑法修正案8出台以前,成立盗窃罪要求盗窃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财物。因此,2011年4月30日前扒窃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标准的额,不得以盗窃罪论处考点三: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命题要点:根据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解读刑法条文1. 毒品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2.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既能保证一般正义也能实现个别正义3. 行贿罪的客观行为是行贿行为,
9、即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属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4. 为的在有的场合是对客观行为一部分的描述,如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是受贿罪客观行为的一部分,指行为人承诺为让人谋取利益5. “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属于从消极、反面的角度排除构成犯罪的可能性,所以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考点四:作为与不作为命题要点1:危害行为的性质与特征1. 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实行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现实危险性,而且还必须是社会生活不允许的行为命题要点2: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关系,不作为行为的成立条件1.小偷入院盗窃虽然属于不法侵害行为,但其生命仍属于法
10、益保护的利益。主人任凭自己饲养的藏獒(表明负有防止藏獒咬死对方的义务)咬死小偷而没有阻止的,成立不作为犯罪2. 没有制造也没有提升被害人面对的生命危险,而且危险发生在偏僻之地,不属于行为人控制、支配的空间,故对于被害人没有救助义务3. 船工甲见乙落水,救其上船后发现其是仇人,又将其推倒水中,致其溺亡,属于作为的方式,成立故意杀人罪4. 夫妻之间对对方的犯罪行为并无阻止的义务5. 成年人之间相约外出游玩,彼此之间不存在保障人的特定关系6. 只要能旅行其作为义务而不履行,就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至于行为人在这期间做了什么,都不重要7. 由过失转化为故意,只成立不作为放火罪一罪8. 警察不履行义务的行
11、为并不当然成立故意杀人罪,因为警察的行为与直接实施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不具有相当性,警察的行为与不作为方式的渎职犯罪具有等价性9. 对某一危害结果完全存在多人都负有阻止义务的情形10. 非法持有毒品犯罪的行为,司考主张作为说,即非法持有毒品罪表现为行为人明知是毒品而支配、控制11. 满足不作为客观成立条件并不一定成立不作为犯罪,只有当某种不作为符合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时才成立犯罪12. 丢失枪支不报罪,“丢失枪支”是前提,而“不及时报告”才是本罪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不属于本罪故意认识的内容13.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成立逃税罪,这属于不作为的方式;纳税人缴纳税款
12、后,采取前款规定的欺骗方法(204条第一款),骗取所缴纳的税款超过所缴纳税款部分,属于作为方式14. 侵占罪客观行为是变占有为所有的行为,“变占有为所有”的行为既可以作为方式实施(行为人直接出卖、赠送),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明确表示不退换或者不交出)法条中“拒不退还的”或者“拒不交出的”表达的就是“变占有为所有的意思”15. 不作为的诈骗行为表现为:被骗入已经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行为人负有告诉对方真相的义务,但没有履行这一义务,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维持或者强化了对方的认识错误,从而使得对方基于该错误出分了财产考点五:危害结果命题要点:危害结果是法益侵害的具体表现1. 幼女没有性承诺能力,即
13、承诺无效2. 丢失枪支不报罪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是为了限制处罚范围,并不属于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危害结果”。这里的“造成严重后果”是指他人捡拾枪支之后实施了其他犯罪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3. 区分: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危害后果”在故意犯罪中,要求行为人试试行为时认识到会发生这一后果,而客观超过要素“严重后果”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这一内容,但要求行为人具有认识“严重结果”的可能性4. 对于恶意透支的情形,只有经过发卡新航向本人两次以上催收,3个月内不归还的,才能认定侵犯了信用卡诈骗罪的法益,才能认定造成了信用卡诈骗罪的危害后果。考点六: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命题要点:刑法上因果关系有无的
14、判断1. 具有因果关系只是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使有因果关系,主题也不一定对危害结果负责2. 存在介入因素:采用条件说,其公式为:无A则无B,A即B因。判断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否正常,如果介入因素出现概率很高,先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那么介入因素就是异常的。如果达到了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那么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如果介入因素没有达到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程度,那么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中断3. 注意:甲违规将行为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
15、的死亡有因果关系,没有甲将丙置于危险境地的行为,就不会有丙被撞死的结果,乙的不法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同样存在因果关系4. 甲给乙的茶水投毒,虽然有导致乙死亡的可能性,但乙最终死于自己的自杀行为,这属于异常、偶然的介入因素,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5. 被害人的特殊体质不会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6. 打击错误的情形,并不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7. 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危害行为要求是社会生活中不被允许的行为,追赶小偷的行为为社会允许,故与小偷被撞死的结果间不存在因果关系8. 抢劫罪要求手段行为压制被害人反抗进而强行劫取财物 9. 行为人杀人后通常会实施毁尸灭
16、迹的行为,因而为隐匿罪证将被害人扔入湖中的行为是一个正常的介入因素,不会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10. 分析事前故意刑法理论上的四种不同学说:AB.C.D.11. 重叠的因果关系,加以二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12. 假定因果关系:二重因果关系重叠因果关系考点七:身份与单位犯罪命题要点:真正的身份犯中的身份是对实行犯的要求,对教唆犯、帮助犯没有要求。单位实施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按照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单位犯罪的基本理论命题判断1. 单位犯罪的认定取决于刑法的明文规定,对于拐卖儿童罪,刑法没有规定单位成立本罪,应当追究负责任的自然人拐卖儿童罪的刑事责任2. 刑法第30条规定的“公司
17、、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3.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4. “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指的是纯正的单位犯罪,只能由单位实施进而成立犯罪,而不可能由自然人实施进而成立犯罪5. 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6.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就是以单位为主体的过失犯罪7. 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对范围犯罪实行单罚制,是仅处罚负责任的自然人,而非处罚单位8. 第391条【单位行贿
18、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9. 注意: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自然人和单位都可构成本罪主体,但其对象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正、副院长,属于国家工作人员)10. 对单位行贿罪,其行贿对象必须是单位考点八: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命题要点:判断正方防卫成立条件的基本命题的正误;正当防卫与其他违法组确实有的界限辨析1. 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死亡。顾某的不法行为已经结束,其挣扎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行为,所以甲的行为属于法
19、令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2. 不法行为不等于犯罪行为,成立犯罪当然要求主客观统一,但只要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案情就可以进行正当防卫3. 注意:紧急避险是以损害其他人的合法利益或者不法侵害人的其他合法利益为条件的,如果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减轻或者避免不法侵害行为,就不能评价为紧急避险,只能认定为正当防卫4. 正当防卫针对的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的不法侵害,而自救行为针对的对象其前提是法益已经受到了不法侵害5. 行为人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的行为既不属于抢劫行为的着手,也没有侵犯法益的急迫可能性6. 不法侵害仅指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行为。只要客观上实施了侵犯法益的行为,就属于不法侵害,就可以对其实施正当防卫7.
20、 互相斗殴行为,双方都是以伤害对方的故意实施行为,都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其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也就不可能成立防卫过当8. 在财产犯罪中,不法侵害人的行为即使既遂,但在现场被发现并随后追赶过程中(直到其安全藏匿财物为止),视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对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9. 特殊正当防卫也要求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不允许提前防卫,否则应认定为事前加害行为10. 面临正在发生的生命危险,不得以损害了第三者的利益,且保护的法益大于牺牲的法益,属于紧急避险行为11. 合法行为仍然可以成为不作为犯罪中义务的来源,如果不及时救助,先前的作为与后来的不作为共同导致了防卫过当考点九:其他违法阻却事由(犯罪排除事
21、由)命题要点: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各种违法阻却事由的界限1. 根据一般人在这种情形的合理意愿,会同意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牺牲其较小利益,即推定承诺有效2. 动机错误不影响承诺效力,但法益关系错误认识而为承诺无效3. 消极的安乐死是指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出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不成立故意杀人罪4. 成年父女一开始向行为人承诺出卖自己的,该承诺有效,行为人不成立拐卖妇女罪,但事后承诺无效5. 嫖宿幼女的行为也属于一种强奸行为,同事成立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强奸罪)6.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
22、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当然意味着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7. 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就没有超出限度条件,依然成立正当防卫8. 武装叛乱、暴乱罪的行为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违法行为,对其可以进行特殊正当防卫9. 律师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以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正当业务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过意与过失(罪过)的判定命题要点:故意的认识内容;各种罪过心理的区分与认定1. 表演飞刀,行为人实施行为时不可能预见到会导致被害人死亡,而且这种行为被社会生活允许,则被害人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2. 行为人欲用斧子砍死被害人,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被害人,这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行为错
23、误,这种错误不适应事实认识错误的原则,直接认定成立故意犯罪3. 盗窃罪中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导致他人占有的客观事实即可,不要求行为人在心里形成明确的观念:该对象属于“他人占有”4. 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属于他人占有即可,不要求认识到具体是谁占有,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5. 目的犯同样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当中6. 过失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有符合构成要件的实施,只要行为人应当认识到这些内容即可7.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情形,主观重罪,客观轻罪,如果存在重罪的实行行为并导致重罪的危险结果时成立重罪未遂,轻罪既遂如果没有重罪的实行行为或者重罪的危险结果,则不成立重罪未遂,只成立轻罪既遂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司法考试 笔记 整理 刑法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7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