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套.docx
《最新人教版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套.docx(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套(含人教版7上,7下,8上,8下复习提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古人的直觉认为“ 天圆地方 ” 根据 日月形状 推测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 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 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从而确证了地球是球体。2. 地球的形状特点:地球是一个 两极 部位略扁, 赤道 部位略鼓的不十分规则的球体。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千米 ;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成: 地轴 , 北极 ,
2、 纬线 , 经线 , 南极 。 2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1)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子午线)定 义地球仪上所有与 赤道 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 南北两极 并垂直于 纬线 的线。形 状 圆圈 半圆 长 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 缩短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 方向 南北 方向(2)经度和纬度:纬 度经 度起 始 线 赤道为00纬线 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 度数划分从赤道 向南、向北 ,各分 900 。从本初子午线向 向东、向西 ,各分 1800 。代 号北纬 N , 南纬 S 。东经 E , 西经 W 。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北、向南逐渐 增大 ,最大值为 900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 增大 ,最大值
3、为 1800 。判断方法.00纬线以北为 北 纬;以南为 南 纬。.纬度数向北增大判断为 北 纬,纬度数向南增大判断为 南 纬。.00经线以东为 东 经,以西为 西 经; 1800经线以东为 西 经,以西为 东 经。.经度数向东增大判断为 东经 ,经度数向西增大判断为 西经 。(3)低、中、高纬度划分:低纬度 00300 ; 中纬度 300600 ; 高纬度 600900 。(4)半球的划分与判断:.南北半球的划分与判断:划分: 以 赤道 即 0 度纬线为界,以北为 北 半球,以南为 南 半球。判断: 北纬(N)都在 北 半球;南纬(S)都在 南 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与判断:划分: 分界线是
4、 200W 和 1600E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判断: 西经度(W)小于 200 、东经度(E)小于 1600 的地点位于东半球; 西经度(W)大于 200 、东经度(E)大于 1600 的地点位于西半球。 (“小东大西”)(5)经纬网:在地球仪上 经线 和 纬线 互相交织,形成经纬网。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在地球仪上,除00经线和00纬线及1800经线外,度数相同的经、纬线各有 2 条,它们的交点有 4 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比较:自 转公 转定义地球绕 地轴 的旋转运动。地球绕 太阳 的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或 1天 。约3
5、65天,或 1年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时间差。 昼夜长短 的变化, 季节 的变化, 五带 的划分。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1.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变化(北半球):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及月份春分3月21(22)日赤道中间昼夜相等春季(3、4、5)夏至6月22(21)日北回归线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夏季(6、7、8)秋分9月23(22)日赤道中间昼夜相等秋季(9、10、11)冬至12月22(23)日南回归线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冬季(12、1、2)2.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及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1)一年中,当地球从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向
6、南 移动;北半球昼变 短 ,夜变 长 ;太阳高度越来越 低 ,物体的影子越来越 长 。当地球从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向 北 移动;北半球昼变 长 ,夜变 短 ;太阳高度越来越 高 ,物体的影子越来越 短 。南半球与之相反。(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南半球与之相反;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北半球昼 短 夜 长 ,南半球与之相反。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昼夜 相等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能够直射 1 次,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太阳能够直射 2 次。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 无 太阳直射现象, 夏至 时,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最大; 冬至 时,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最小;南
7、半球与之相反。三地球上的温度带:1.划分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 太阳光热 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2.五带的名称与特点:温度带名称气候特点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A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有无B北温带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无无C南温带D北寒带气候终年寒冷无有E南寒带3.温度带的判定:纬度数小于 23.50 的地点位于热带;大于 66.50 的地点位于南北寒带; 23.5066.50 之间的点位于南北温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比例尺:1.比例尺:表示 图上距离 比 实地距离 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_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_。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数字比例尺 、 线段(直线)比
8、例尺 、 文字比例尺 。3.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 ,比例尺越 小 ;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 大 。4.比例尺大小、实际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图幅相同示例比例尺实际范围内容详略范围相同示例比例尺图幅大小内容详略北京市地图大小详细甲大大详细中国地图小大简略乙小小简略二.在地图上判定方向:1.普通地图(图):上 北 ,下 南 ,左 西 ,右 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正北方 。3.经纬线地图(图、): 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 方向。.同一条经线上两点,只有 南北 方向;同一条纬线上两点,只有 东西 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图、):(1)中心为北
9、极(图):离北极近的地点在 北方 ,逆时针方向为 东方 ;(2)中心为南极(图):离南极近的地点在 南方 ,顺时针方向为 东方 。.北极点的周围都指向 南方 ,南极点的周围都指向 北方 。三.常用地图图例: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上表示高度的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3)相对高度是两地海拔高度的 差 。2.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 海拔高度相同 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2)等高线疏密状况与坡度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稀疏
10、 。(3)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海拔高度差 ;同一幅等高线地图上,等高距 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的不同部位:探究:1.河流应位于 山谷 处,从海拔 高 处流向海拔 低 处;瀑布一般位于 陡崖 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 陡 ,河流流速 快 ,适合漂流运动。2.引水渠要从海拔 高 处引向海拔 低 处,这样 水可自流,便于引水 。3.水库部位应位于地势较低的 盆地(谷底)处,这样便于集水,库容量大,水坝应位于 河流流出谷地 最窄出口处 ,(两个山脊部位相对处)这样建设的好处是 工程量小,利于施工 。4.山地公路修建尽量与等高线平行,这样建设的好处是 坡度和缓,利于施工 。二分层设色地
11、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特点。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等高线特点高原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较为和缓中间稀疏,四周密集山地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等高线密集丘陵较低,一般在 500 米以下。有一定起伏,但起伏不太大较为稀疏盆地无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数值中间小平原很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等高线稀疏三.地形剖面图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 地形垂直剖面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的 起伏 和 坡度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世界海陆分布状况。1.
12、海陆面积比较: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_ 71% ,陆地面积占 29% 。即 七 分是海洋 三 分是陆地。2.世界海陆分布状况:(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_ 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_ 南半球 _。北极周围以_ 海洋 为主,南极周围以_ 陆地 为主。(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 东 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 西 半球。(3)从任意半球看:都是海洋面积 大于 陆地面积,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二.七大洲、四大洋:1.大洲、大洋的名称:(1)大洲名称: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北美洲 南美洲 。(2)大洋名称:A 北冰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2.各大洲、大洋的位置特
13、点:(1)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_ 欧 洲和 北美 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_ 南极 洲。(2)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亚 洲、_大洋 洲、_非 洲和_ 南美 洲;大陆是 非洲 大陆和 南美 大陆。(3)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 北美 洲和 南美 洲。(4)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_ 北冰 _洋;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_ 印度 _洋。(5)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南极 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南极 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北冰 洋。3.大洲的分界线: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 乌拉尔 山脉、_ 乌拉尔 河、 里 海、 大高加索 山脉、 黑 海、 土耳其 海峡;亚非两洲分界线是_苏伊士_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是_ 巴拿
14、马_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白令 海峡。4.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比较:(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七大洲的轮廓图: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在地理上指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_ 地壳的变动 _和_ 海平面的升降 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_ 人类活动 _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例如 填海造陆 。2.海陆变迁的实例成因解释:(1)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地方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变动,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沿海
15、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 我国东部海底曾经是陆地,地壳变动导致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成为海洋 。二大陆漂移说:1.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 魏格纳 _。2.观点(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彼此联系的 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 漂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西 洋两岸,特别是 非 洲西岸和 南美 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拼合大陆的 古老地层 十分相似;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隔岸_ 海洋生物 十分相似。三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
16、是整体一块,而是由_ 板块 _拼合而成,全球划分为_ 六 _大板块;板块在不断 运动 着;_ 板块内部 _地壳比较稳定,_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多 火山 和 地震 。2.板块名称:A. 亚欧 板块,B. 非洲 板块, C. 印度洋 板块,D. 太平洋 板块,E. 美洲 板块, F. 南极洲 板块。3.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1)分布规律及原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 地带;原因是 这里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地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带。4.板块运动及产生的现象:(1) 张裂 运动,常常形成 裂谷 和海洋。 (2) 碰撞 运动,在陆地
17、上常常形成 山脉 。(3)世界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 山系和 科迪勒拉 山系。规律:世界上高大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的 碰撞挤压 地带。探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1.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不断长高。原因是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的 碰撞挤压 运动使其不断抬高。 2.红海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成为海洋。原因是 非洲 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的 张裂 运动使其面积不断扩大。3.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原因是 非洲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的 碰撞挤压 运动使其面积不断缩小。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与气候的比较: 天 气气 候概念人们经常用 阴晴 、
18、风雨 、 冷热 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指一个地区 短时间 里的 大气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 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 短 时间,时刻 变化 。 长 时间,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 变化不大 。二天气预报。1.卫星云图: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 海洋 _ _; 绿色表示_ _ 陆地 _;白色表示_ 云区 _,云的颜色越白,表示 云层越厚 ,这里一般是 阴雨区 。2.常用天气符号及风的表示方法: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I)050优二级(II)51100良三级(III1)101150轻微污染三级(III2)151200轻度污染四级(IV1)201250中度污染四级(IV2)251300中度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中考 地理 复习资料 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7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