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 T1.doc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 T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 T1.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 T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1 2011年08月02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环境规划、环境评价、规划环评博客 交流、提高,合作、共赢。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1 2011-08-02 08:58:55| 分类: 规划环评|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发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2、和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 2 项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公告 环发2003136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范、指导规划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批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2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予以公布。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HJ/T 130-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J/T 131-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以上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标准信息可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www, sepa. gov.
3、cn)和中国环境标准网站(www. es. ong. cn )查询。 特此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8月11日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 主题内容 本导则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 1.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1.1.2.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1.1.2.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1.2.3 1.1.2.1和1.1.2.2条款
4、中所列规划的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 1.2 术语 1.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1.2.2 规划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1.2.3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1.2.4 替代方案 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 1.2.5 减缓措施 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2.
5、6 跟踪评价 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3.1 评价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3.2 评价原则 1.3.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2.2 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6、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1.3.2.3 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1.3.2.4 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1.3.2.5 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1.3.2.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图1-1。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7、基本内容 2.1.1 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2.1.2 环境现状与分析,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 2.1.3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包括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 2.1.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2.1.5 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
8、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2.1.6 开展公众参与。 2.1.7 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2.1.8 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2.2 规划分析 2.2.1 规划的描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 2.2.2 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2.2.3 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 2.2.3.1 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
9、济活动,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2.2.3.2 应当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筛选。 2.2.3.3 初步筛选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 2.2.4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 2.2.4.1 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每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2.2.4.2 确定评
10、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 2.2.4.3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 2.3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2.3.1 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的进行。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2.3.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3.2.1 主要工作内容 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
11、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b)生态敏感区(点)分析,如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退化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确定评价范围内对被评价规划反应敏感的地域及环境脆弱带; 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子。 2.3.2.2 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分析对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 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 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 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 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
12、展的支撑能力。 2.3.3 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分析在没有本拟议规划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状况/行业涉及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即“零方案”影响分析)。 2.3.4 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 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常用方法有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2.4.1 识别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性质,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表,并结合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指标。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评价指标的基本程序(见图2-1)。 2.4.2 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 2.4.2.1 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
13、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见附录)。 2.4.3 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三大类分别表述。 2.4.4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 2.4.4.1 在对规划的目标、指标、总体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和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介质)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 2.4.4.2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
14、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 2.4.4.3 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具体见附录B。 2.4.5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供参考的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见附录A。 2.4.6 评价标准的选取 2.4.6.1 采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 2.4.6.2 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时通常采用的
15、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 2.5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2.5.1 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 2.5.1.1 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2.5.1.2 预测内容 a)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 b)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2.5.1.3 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 2.5.2 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2.5.2.1 应对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 T1 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