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橡胶促进剂12清洁生产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橡胶促进剂12清洁生产环评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鄄城博美化工有限公司2000t/a橡胶促进剂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清洁生产分析12 清洁生产分析12.1 清洁生产分析的意义及要求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简言之,清洁生产就是使用更清洁的原料,采用更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更清洁的产品或提供更清洁的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总则中指出:“清洁生
2、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环保局环控(1997)232号关于印发国家环保局关于推行清洁生产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清洁生产的内容,具体要求:项目建议书阶段,要对工艺和产品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提出初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对重点原料选用
3、、生产工艺和技术改进、产品等方案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对于使用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所提出的清洁生产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因此,清洁生产分析是基于对生产全过程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分析,分析的基础是项目物料平衡和水平衡
4、的分析。指标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污染物的浓度,还要考虑携带污染物的介质形态和数量。其评价对象着重在生产过程,而非生产末端。本次环评将调查分析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工艺设备及过程控制、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及进一步清洁生产的可能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12.2 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本项目的清洁生产分析从原辅材料、产品的清洁性、生产工艺设备先进性、资源能源消耗、节能、节水、污染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2.2.1 原辅材料产品及能源的清洁性工程所涉及的原料有二乙胺、邻苯二胺、双氧水、CS2、烧碱和硫酸等基础化工原料,这些物料中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因此清洁生产水平
5、评价主要取决于原辅材料的质量、存储和管理方面。工程原辅材料应选取低杂质、高纯度的化工原料,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原辅材料的存储和输送设备应选取密封性能好的生产设备,最大程度的减少物料的无组织散失;原辅材料的管理应规范化,设置专门人员对物料进行管理,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本工程原辅材料可以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本项目的能源消耗主要为水和电,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尽可能的选用节能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12.2.2 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先进性分析橡胶助剂生产多数属于氧化及缩合反应,其技术工艺主要取决于氧化剂的选取,选用不同的氧化剂污染物产出均不相同。传统橡胶助剂生产工艺采用NaNO2或氯气作
6、为氧化剂进行生产,采用NaNO2的工艺路线会产生大量含NOx的工艺废气,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采用该氧化工艺生产的橡胶助剂易产生亚硝胺类物质,亚硝胺的致癌问题已被公认,动物研究指出,长期曝露于极微量(1-5ppm)亚硝胺中,很可能产生癌症;采用氯气作为氧化剂的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含NaCl的废水,该废水含盐量较高,对生化处理影响极大,废水不易处理达标。本工程采用H2O2取代传统的NaNO2及氯气氧化剂,避免了NOx等污染物的产生,同时采用双氧水氧化剂工艺转化率较高,从而使产生的废水水质相对较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盐量相对较小,易于处理,且生产的橡胶助剂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符合清洁生产的要
7、求。促进剂ZDC是本工程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目前促进剂ZDC传统的生产工艺是常压法,间隔生产。本工程采用低温操作的方法,大大提高二硫化碳的转化率,ZDC收率达到业内先进水平。促进剂MB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2S废气,该废气有较大的危害性,若不进行治理,必将造成环境空气的严重污染。企业设置二级碱液吸收系统,对尾气进行吸收,减少工程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本工程的主要生产工艺可以满足相关清洁生产的要求。12.2.3 污染治理措施企业各项治理措施均较为先进:企业对废水采取清污分流,污污分治,雨污分流措施。本项目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盐分高、COD浓度大、难降解、不易生化等特
8、点,因此企业根据项目生产废水特点采取分质处理的方法,即采用蒸发装置预处理ZDC生产工艺产生的高盐废水,以去除废水中的氯化物,然后与其他废水混合一起采用“Fenton试剂催化氧化+水解酸化+兼养+接触氧化+生物滤池”工艺处理。拟建项目产生的污水经企业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废水中各项指标能够满足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及修改单中一般保护区域标准要求,进入鄄城县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项目厂区内设置事故池,减少生产装置区和原料罐区事故风险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氨、二硫化碳回收效率达95%以上,该项目的环境效益较为明显。主要噪声源采取了科学选型、隔声吸声、基础
9、减震等方式来控制。各类固体废物均得到了分类妥善处置。总之,企业各项治污措施均为合理,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12.2.5 主要节能方案12.2.5.1总图运输和建筑节能本项目的厂区平面布置本着生产工艺流程合理,运输路线短捷顺畅,在满足消防、环保等要求的条件下进行。使生产流程尽量通畅,运距短捷。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采用节能方案,并应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节能要求。12.2.5.2 工艺、设备和动力节能本项目优先选用节能型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加工时间,有效降低废品率,达到降低能耗目的。热力管道采用保温措施,散热设备、
10、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入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车间入口处设置动力分户计量设施,便于控制动力耗量。屋顶风机选用调速外旋电机,低噪音、风量风压均可调,具有节能功能。12.2.5.3电气节能低压配电系统选择的电缆、电线截面不低于设计值,进场时应对其截面和每芯导体电阻值进行见证取样送检,每芯导体电阻值应符合规定。在变电所内设置低压集中补偿装置,使功率因数达到0.93以上。本项目新增建筑照明均选用国家推荐的高效节能灯具,可节电50%。本项目所选用的设备均采用国家规定的节
11、能高效型产品,或节能型动力设备。空压机、通风机等电机中加装变频器,以达到节电的目的。12.2.5.4节水措施(1)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选用节水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降低水的耗用量;淘汰落后的卫生器具、设备和管道材料。同时供水系统采取防渗、防漏措施,降低水资源无效耗用。(2)提高工业用水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设计时采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或逆流回用等节水措施,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90%。(3)提高再生水回收率工业冷却水、空调循环水、洗瓶水经过适当处理后,根据回用水的用途和水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再进行补充处理,循环使用或作为中水用于车间冲洗、绿化及卫生洁具用水。12.2.6环
12、境管理要求本项目为改扩建生产企业,企业领导非常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建立相关方管理程序、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各种环境管理制度,特别是固体废物的转移制度。本项目设有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并把环境管理制度纳入日常管理。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建立环保档案,对水、气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均采用自动监测手段。为更好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加强以下环境管理:原料用量及质量应规定严格的检验、计量控制措施;对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所有环节安装计量仪表进行计量,并制定严格定量考核制度。12.3 清洁
13、生产分析结论本项目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原材料和产品均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节能降耗措施可行,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可行,各项污染物的削减程度很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资源消耗指标与国内同类行业相当。12.4 清洁生产建议 (1)建设单位应加强生产工艺控制、物流管理和全厂的节能降耗工作,设立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各车间能源定额计划,统计及定期巡检等具体工作,对跑、冒、滴、漏等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并将统计数据输入微机以便于管理。(2)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厂内环保管理监测机构,对生产中“三废” (特别是污水排放口废水水量、水质)等进行系统化监测,保证生产有效平稳地进行。 (3)拟建工程完成后,企业应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找出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企业内部技术改造项目或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计划。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新工艺实施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4)建议建设单位应密切关注并继续追踪国内外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技术交流,为企业日后的技术升级与技术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12-5菏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