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doc
《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FCS-ICS-PD-0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目 录第一章综述11.1设计范围和任务11.2设计依据11.3设计原则31.4设计总体要求31.5设计控制经费4第二章旱情信息采集系统52.1设计目标52.2设计内容和要求52.2.1旱情信息站设计内容和要求52.2.2墒情信息采集点设计内容和要求72.3旱情信息采集系统设备配置102.3.1旱情信息站设备配置102.3.2固定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102.3.3移动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102.3.4附注11第三章旱情信息通信系统123.1设计目标123.2设计原则123.3旱情信息报送通信网的设计133.3.1
2、结构设计133.3.2功能设计和技术要求133.3.3工作体制和信息传输协议153.3.4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163.3.5墒情信息自动测报系统信息的入网16第四章信息管理系统及系统集成设计184.1旱情分中心的任务184.2旱情信息数据库设计内容及要求184.3旱情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及要求194.4旱情分中心设备配置224.4.1旱情监测试验站设备配置224.4.2旱情信息管理系统设备配置234.5系统集成设计234.5.1旱情分中心系统的界面划分234.5.2旱情分中心系统集成设计244.6附加说明284.6.1系统软件开发284.6.2建设与管理29附录: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报告编写大
3、纲及要求第一章 综述1.1 设计范围和任务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NFCS-CMS-PD-01)要求,一期工程以河北、安徽、吉林、重庆4省(市)的重点旱区为旱情信息采集试点建设区。建设省(市)旱情中心、地(市)旱情分中心、县(市、区)旱情信息站,以及县(市、区)以下建立若干个墒情采集点。试点建设共涉及4个旱情省(市)中心、30个地(市)分中心、176个县(市)旱情信息站,试点建设任务分配及地域分布详见表1.1。一期工程旱情分中心具体的设计内容为:1、调查旱情信息采集种类、设备、已建墒情点现状,充分利用各种已有旱情信息资源;2、设计旱情信息的分类、数据格式和交互规约等;3、
4、设计旱情分中心、旱情信息站、墒情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方案,提出旱情信息采集、传输、监测设备配置和性能指标要求;4、设计旱情分中心、旱情信息站和墒情信息采集点之间的通信网;5、设计旱情分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提出系统集成方案。1.2 设计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审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文件。2、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表1.1 旱情信息采集试点范围一览表单位分中心重 点 抗 旱 县吉林长春农安、德惠、九台、榆树、双阳吉林舒兰、永吉、桦甸、蛟河、磐石四平公主岭、梨树、双辽、伊通辽源东丰、东辽通化梅河口、辉
5、南、柳河松原扶余、前郭、长岭、乾安、宁江白城镇赉、大安、洮南、洮北、通榆延边延吉、敦化、汪清、珲春河北石家庄辛集、新乐、高邑、元氏、行唐、井陉、赞皇邯郸大名、魏县、曲周、邱县、肥乡、广平、成安、馆陶、涉县邢台南宫、宁晋、临西、巨鹿、临城、内丘、新河、威县、平乡保定满城、清苑、顺平、唐县、涞水、曲阳、涞源张家口阳原、万全、康保、尚义、张北、沽源、崇礼、蔚县承德围场、平泉、丰宁唐山滦县、滦南、迁安沧州泊头、青县、盐山、吴桥、东光、肃宁、河间、海兴、献县河北廊坊大城、文安衡水阜城、景县、枣强、武强、武邑、故城安徽合肥长丰、肥东芜湖繁昌、南陵蚌埠怀远、固镇安庆宿松、枞阳、岳西黄山歙县、休宁、祁门、太平
6、滁州凤阳、明光、定远、来安阜阳涡阳、蒙城、利辛、太和、颍东、颍泉、颍上、临泉、阜南、界首、亳州宿县地区宿州、萧县、灵壁、泗县、砀山巢湖地区含山、庐江宣城地区宣州、宁国、泾县、广德、郎溪、旌德、绩溪池州地区石台、青阳六安地区霍山、金寨重庆万县、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开县、巫溪、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涪陵、南川、武隆、丰都、合川、江津、永川、綦江、铜梁、荣昌、大足、长寿、潼南、壁山、九龙坡、巴南、北碚、万盛、渝北、梁平、垫江、城口数量301761.3 设计原则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为便于系统扩展、升级和优化,设计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2、经济实用
7、、先进可靠应充分调查分析当前抗旱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满足抗旱管理迫切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信息技术发展,采用前瞻性技术适应国家防总、省(市)计算机环境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3、投资保护、注重实施尽量利用原有的软硬件资源,将投资降到最少。要充分发挥水情分中心建设的经验,充分兼顾设计和实施之间的关系。1.4 设计总体要求根据一期工程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的主要原则,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的总体要求如下:1、设计深度以旱情信息站和墒情信息采集点为基本单位,在信息自动采集、通信、分中心信息处理和系统集成等环节需求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市)墒情分析管理的需要,提出墒情信息采集点布设方案;依据旱情信息
8、站和墒情信息采集点的设施设备要求,设计信息传输方式和信道;提出旱情分中心信息管理和系统集成设计。2、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写旱情信息采集建设试点省(市)以旱情分中心为基本单位编写初步设计方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是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报告编写依据。省(市)项目办汇总所属分中心设计成果,上报部项目办汇总。各省(市)的初步设计报告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规则和分类详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文档分类与编制规则。1.5 设计控制经费由于受投资规模限制,旱情分中心建设只能按控制指标进行,投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摊。对旱情分中心建设涉及的超出控制指标的费用和地方旱情
9、信息采集点建设所需费用,由地方有关部门通过其他经费渠道解决。一期工程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的控制经费如下:1、固定式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经费控制指标 3万元/站2、移动式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经费控制指标 2万元/站3、旱情信息站设备配置经费控制指标 5万元/站4、旱情监测试验站设备经费控制指标 12万元/站5、旱情分中心系统集成设备配置及控制经费 25万元/分中心第二章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农业、水资源、水利工程、遥感、墒情、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等,它是制定防旱抗旱减灾对策、合理采取抗旱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可靠的旱情信息采集是取得抗旱减灾胜利的重要保障。
10、因此,旱情信息采集设施设备建设是旱情分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1 设计目标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确定的系统建设总目标,旱情信息站、墒情信息采集点的旱情监测设施设备设计的目标是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实现以下目标:1、实现旱情信息采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旱情信息采集的种类、质量和数量有明显提高。2、旱情信息采集和监测设施设备实用、可靠、先进,即符合国情,又能适用于不同地区。3、实现旱情数据自动采集、固态存储和信息的数字化,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要求。4、丰富旱情信息采集的方法,增加召测、巡测等手段来适应当前抗旱减灾工作对旱情信息的要求。2.2 设计内容和
11、要求2.2.1 旱情信息站设计内容和要求设计旱情信息站的信息采集方案,具体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1、设计政策法规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主要指国家制定的抗旱法律、法规和条例;国家防总、水利部颁布的抗旱、工程管理标准、规定;气象、水文、农业方面的管理办法、规程;当地抗旱预案、调度规程、抗旱责任制;各类抗旱文件、名传电报信息。此类信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整理、录入,原则上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2、设计气象水文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主要指降雨、蒸发、气温、风力、流量、水位等观测数据和水文特性值(含最小特征值)历史和实时信息;卫星云图、雷达探测信息及长期、中期、短期气象预报信息和各类水文预报信息等。此类信
12、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利用网络向同级或上级相关部门获取。信息更新频率参照相关部门信息报送频率确定。3、设计水资源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指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以及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各类水质信息,地下水埋深、下降情况以及地下水漏斗面积、分布和最大漏斗深度;各类防旱抗旱工程的种类、数量、布局及运行信息,包括水库、塘坝等微型蓄水工程和固定、移动式引、提水(扬水)工程、机电井等。此类信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整理、录入,原则上每季度更新一次。4、设计农情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指农作物种植结构、粮油产量(单产)、播收进度、产量预测等。此类信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利用网络向同级或上级相关部
13、门获取,原则上按照农作物生长周期确定更新时间。5、设计灾情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指农业、林业、水产、牧业等成灾、绝收面积和因旱影响经济损失等;影响乡镇企业个数、产值;影响城镇供水个数、人口、工业产值和农村人畜饮用水的人数及大牲畜数量等。此类信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统计录入,原则上按照旱情和抗旱情况报送制度的要求更新。6、设计抗旱工作信息的采集方案。这类信息指抗旱人力、机械、资金、物质投入情况和抗旱效益,抗旱服务组织基本信息和抗旱行动情况等。此类信息由县级防汛抗旱部门负责整理、录入,按照旱情和抗旱情况报送制度的要求更新。7、设计社会经济信息采集方案。这类信息指人口、面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
14、保收面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此类数据由防汛抗旱部门负责整理、录入,原则上每年更新一次。2.2.2 墒情信息采集点设计内容和要求墒情信息采集点主要负责采集实时土壤墒情信息。土壤墒情是分析判断旱情最直接的指标,因此,土壤墒情信息采集系统是旱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墒情信息采集点具体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1、墒情信息采集流程设计。墒情信息采集的流程设计,应根据目前国家防汛抗旱部门旱情信息上报的业务流程,由下至上,层层上报。目前全国旱情信息上报流程如图2.1所示,墒情信息上报流程应满足图2.2所示的要求设计。2、墒情信息采集点选址设计。墒情信息采集点应尽量利用现有水文和雨量测站,建立的墒情信息采
15、集点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大面积作物和所在区域的典型土壤,采集的指标能够反映当地实际情况。另外,墒情信息采集点的选址应远离树林、高大建筑物、道路(铁路)、河流、水库和大型渠道,测点位置确定后,一般不能轻易更改。3、墒情信息采集点平面布置设计。应按照平面测量信息误差最小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种植结构和地形地貌条件,综合确定墒情信息采集点的平面设计。每县布点不多于三个,面积较大的县,按照单站控制面积50万亩设点。对于土壤和地形条件比较一致的地区,单站控制面积可适当增加,土壤和地形条件变化大的地区,单站控制面积可适当减小。墒情信息采集点可采取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每3个固定测点中需要有一个雨量站
16、。每个地(市)级防办(旱情分中心)应布设1个旱情实验站,通过烘干法校正各墒情信息采集点数据,并依此校验自动监测的设备仪器;利用移动墒情信息采集设备,对墒情信息进行巡测。国家防总省(市)防办(旱情中心)地(市)防办 (旱情分中心)水利、气象县(区)防办(旱情信息站)墒情信息采集点水利、气象水利、气象农业、统计、社会经济等农业、统计、社会经济等农业、统计、社会经济等图2.1 旱情信息流程图4、土壤墒情采集深度设计。土壤墒情信息采集设计,应满足在不同土壤埋深情况下测量误差最小化的原则。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测量点应不少于三个,即监测仪探头插入监测土层深度为10cm、20cm、40(50)cm,各地也可根
17、据不同的土壤和作物类型进行适当的增加。5、墒情信息传输系统设计。土壤墒情信息传输系统就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手段实现墒情信息的传递。由于墒情信息传输实时性要求不高,没有必要采用专网或租用专门的通讯线路,各测点可采用GSM无线通信网作为主信道,在GSM信号不好的情况下,采用电话作为主信道。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信息传输的需要,而且会大大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方便快速实施。6、墒情信息采集设备设计。根据墒情采集系统设计原则,墒情信息采集设备应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并通过权威部门认定和国家质监部门认证的自动采集仪器,并由国家防办和省防汛抗旱部门共同确定。它是集高精度传感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SM无线通
18、信技术、数据库存储和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土壤墒情采集仪器,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土壤墒情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为分析和预测土壤墒情变化提供终端实测数据。国家防总省(市)防办(旱情中心)地(市)防办(旱情分中心)县(区)防办(旱情信息站)固定墒情监测点旱情试验站移动墒情监测点图2.2 墒情信息流程图7、墒情信息采集及传输方式设计。墒情信息采集方式设计可采用远程召测、远程巡测和终端主动发送三种运行方式,三种运行方式均须建立在采集终端工作状态正常且参数设置无误的前提下。远程召测设计要实现旱情分中心或旱情中心通过有线(PSTN)或GSM无线通信网络向采集终端发送指令,要求获得当
19、前土壤含水率数据,采集终端接收到此指令后,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土壤含水率数据,并将数据编制发送给监测中心。远程巡测设计要实现旱情分中心或旱情中心通过有线(PSTN)或GSM无线通信网络向采集终端发送指令,要求定时获得土壤含水率数据,采集终端接收到此指令后,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定时采集土壤含水率数据,并将数据编制发送给监测中心。终端主动发送设计要实现采集终端利用PDA等设备向终端控制主板发送指令,要求发送当前土壤含水率数据,终端控制主板接收到此指令后,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土壤含水率数据,并将数据编制发送给监测中心。2.3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设备配置2.3.1 旱情信息站设备配置表2.3.1 旱情
20、信息站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数 量1数据接收前置机12数据接收计算机13避雷设备14稳压电源15打印设备16数据接收处理软件17数据报送设备12.3.2 固定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表2.3.2 固定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数 量1土壤墒情探测仪32墒情遥测终端机13通信设备14电源设备15避雷设备12.3.3 移动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表2.3.3 移动墒情信息采集点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数 量1土壤水分传感仪12数据采集终端13通信设备14电源设备15GPS卫星定位模块12.3.4 附注上述设备配置为最基本配置,试点省(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概算可列入地方系统建设中。抗旱任
21、务重并且地方经济基础好的县(区)可以建设自己的局域网,经费自筹,列入本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或本地(市)信息系统项目。 第三章 旱情信息通信系统旱情信息通信设计的任务是通过构建旱情信息报送通信网,使地域上十分分散的旱情信息站和墒情信息采集点所采集的各类旱情信息,包括移动墒情采集仪器获取的实时墒情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旱情分中心。3.1 设计目标遵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大纲的设计要求,为满足各级抗旱管理部门抗旱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当前旱情灾情统计制度的规定,旱情信息通信设计应实现:所有的墒情信息采集点采集的信息在12小时之内准确传到旱情分中心;所有的旱情信息站采集的信息
22、在24小时之内准确的传到旱情分中心的目标。3.2 设计原则为实现设计目标,旱情信息报送通信设计要求采用以下几个主要关键技术:1、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因地制宜组建以地(市)旱情分中心为数据汇集点的星形数字通信网,形成覆盖试点省(市)重点易旱地区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2、系统采用远程召测、远程巡测和终端主动发送兼容的工作体制。采用增量巡测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对人工统计、整理和录入信息要有反馈确认的功能;3、旱情信息报送通信网设计确保95以上旱情信息传输的系统畅通率;4、遥测终端机采用基于休眠和远程唤醒的良好电源管理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3.3 旱情信息报送通信网的设计3.3.1 结构设计墒情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旱情 中心 初步设计 指导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