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lm-第15章靶向制剂课件.ppt
《hanlm-第15章靶向制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anlm-第15章靶向制剂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靶向制剂,2,本章学习要求:,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和分类。熟悉脂质体、靶向乳剂和纳米粒。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了解前体靶向药物。,3,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4,第一节 概述,靶向制剂概念是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TDS),是指借助于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5,(一)靶向制剂的分类1、按载体的
2、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2、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3、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6,4、按靶向部位和作用方式分类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分三级,即: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特定的部位。,7,5、从方法上分类,靶向制剂可大体分为被动、主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种。(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粒径在2.510m时,大部分积集在巨噬
3、细胞小于7 m时,一般被肝、脾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 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9,(2)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
4、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体或前体药物。如果微粒要通过主动靶向到达靶部位而不被毛细血管(直径47m)截留,通常粒径不应大于 4m。,10,(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栓塞靶向制剂等。,11,(二)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靶向制剂应具有以下作用特点:使
5、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12,(三)靶向性评价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以下三个参数来衡量:(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式中,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re1,有靶向性;re1,无靶向性。,13,(2)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式中,te表示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性。te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某非靶器官有选择性。,
6、14,(3)峰浓度比Ce Ce=(Cmax)p/(Cmax)s式中,Cmax峰浓度;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Ce愈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愈明显。,15,(4)综合靶向效率 T%表示某制剂相对于所有非靶组织对靶组织的选择性越大,表示制剂对靶组织或靶器官的选择性越强,16,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drug carrier,即将药物导向特定部位的生物惰性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17,一、脂质体(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脂质体(liposomes,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
7、,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药物载体。,18,19,外形有球形、椭圆形等,直径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结构分类:(1)小单室脂质体:小于200nm(2)大单室脂质体:200-1000nm(3)多室脂质体:1-5m组成:磷脂+添加剂,20,磷脂 结构:亲水基团: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 疏水基团:两条较长的烃基疏水链,21,添加剂:胆固醇 结构:a.两亲物质 b.具有亲水和亲油基团,亲油性较亲水性强,22,磷脂与胆固醇形成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23,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的膜材时,必须先将类脂质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然后蒸发除去有机
8、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匀的类脂质薄膜,此薄膜是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合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所组成。,24,(4)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电性: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性、靶器 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关。酸性脂质,荷负电。如: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等 含碱基(胺基)脂质体,荷正电。如十八胺的脂质体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电中性。,25,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成为“流动性 缓冲剂”a.低于相变温度时,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 b.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增加膜有序排列,减少流动性,(5)制备脂质体的材料,磷脂类 a.天然磷脂
9、: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 b.合成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 酰胆碱、磷脂酰丝胺酸等,26,三、脂质体的制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常用乙醚)磷 脂、胆 固 醇、脂 溶 性 药 物+乙 醚溶 解注入磷酸盐缓冲液(50-60)搅拌 除去乙醚大多孔脂质体高压乳匀机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粒径大多数2m)优点:类脂质在乙醚中的浓度不影响脂质体大小缺点: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会使大分子物质变性 和对热敏感的物质灭活。,27,2、薄膜分散法(film dispersion method)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氯仿溶解 旋转蒸发成薄膜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搅拌成品,3、超声波分散
10、法: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有机溶剂溶解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蒸发 除去有机溶剂残液超声处理分离出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28,4、逆向蒸发法 磷脂、胆固醇+有机溶剂溶解加入药物水溶液于有机相中短时超声形成稳定W/O型乳剂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滴加缓冲液减压继续蒸发水性混悬液分离出脂质体,特点:a.可包裹较大的水容积,大于超声法的30倍 b.适合于包裹水溶性药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c.一般有机相与水相之比为2:1或4:1为宜,二者混合进行乳 化,然后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即可形成24m的脂质体,29,冷冻干燥法 类脂质经超声处理高度分散于水溶液中+冻结保护
11、剂冷冻干燥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的水性介质中脂质体特点:适合包封对热敏感的药物,*分离脂质体的方法:凝胶柱层析法、透析法、超速离心法、离子柱交换法,30,(2)淋巴定向性:脂质体经肌内、皮下或腹腔注射后,首先进入淋巴结中。,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靶向性:静脉给药后,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系统疾病;,脂质体的特点,31,4.降低药物毒性:,2.缓释性:脂质体及包封的药物在血循环中保留的时间,多数要比游离药物长得多。释放速率与脂质体的组分和类型直接相关。,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溶性:类脂双分子层类似于生物膜的结构,5.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脂质体
12、可提高药物体内、外的稳定性,32,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与载药量,3、渗漏率,4、药物体内分布的测定,5、除以上几项进行评价外,还应符合有关制剂通则的 规定。,33,二、纳米粒(一)定义纳米粒(nanoparticles)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骨架实体,药物可以溶解、包裹于其中或吸附在实体上,粒径在11000nm,50250nm。,34,(二)分类纳米粒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1)nanospheres:药物吸附、嵌入或溶解在载体中;(2)nanocapsules:药物吸附、包裹在载体中。,35,(三)特性与应用1、特性药物与纳米粒载体结合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anlm 15 靶向 制剂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