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劳务输出问题研究开题报告.doc
《青海省化隆县劳务输出问题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化隆县劳务输出问题研究开题报告.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海省化隆县劳务输出问题研究开题报告选题意义:(一)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劳务输出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作为全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既拥有劳动者管理自主支配权,又可实现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或部分的有时隔分离。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参与最终所有者权益分配,又可以出卖个人劳动力,换取直接的劳动报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分配制度,以及对劳动权益和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
2、制度保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市场机制是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源泉。在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动机驱使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城镇二、三产业巨大的用工需求,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供求法则的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转移。研究劳务输出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流动,研究劳务输出过程,弄清劳务输出基本原理,分析劳务输出产生的影响,对城市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城市化理论;第二,科学地研究和评估青海省乡镇劳务输出的影响和意义,
3、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可以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第三,研究劳务输出对减缓贫困地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贫困地区实行区域开发扶贫理论和政策的一种挑战,通过分析劳务输出对减缓贫困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以丰富和发展反贫困理论的内容。(二)实践意义加快乡镇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更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这一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中推动了
4、各个产业的发展。尽管如此,相对于国外的发展,我国现阶段仍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富足劳动力,相对于社会的发展速度,我国劳务输出明显不足,而且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从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途径。青海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耕地少,很多地方农民基本靠天吃饭,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到2011年底,全省总人口573.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1.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44%;乡村人口301.25万人,占52.56%。全省就业人口总量为309.18万人,比上年增加1.53万人,其中城镇127.3万人,增加8.16万人;乡村181.88万人,减少6.63万人。全省16岁及以上劳动人口总量为440
5、.22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其中城镇213.75万人,增加8.52万人;乡村226.47万人,减少4.16万人。据测算,近几年内,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约60万人,约为劳动力总数的28%。面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任务艰巨而繁重的现实,对于这部分群体,如何有效的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将对青海省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的实质就是通过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地区不断流动,实现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输出者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输出者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因此,研究劳务输出对
6、于减缓农村贫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理论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劳务输出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国外学者是基于城市化发展对劳动力产生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开始研究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刘易斯等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从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出发,该理论指出,在发展经济中并存着两个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前者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低,工资率较低,且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反,后者的边际生产率较高,工资率较高。只要工业部门存在一定的资金,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转向工
7、业部门,这一发展态势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无限扩大为止。在循环往复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而消失,农业部门与现代部门共同竞争劳动力,因此,在刘易斯理论中,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部门的发展实现转移就业,工业部门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二是拉尼斯费景翰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刘易斯的理论后来得到拉尼斯-费景翰的修正和补充。他们认为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部门的工资也不断提高,使农业和工业共同发展。但拉尼斯-费景翰认为工业部门是就
8、业充分的部门也不符合现实。三是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托达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定进行研究。他首先发现了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原因是比较利益和成本的理性思考。当预期的城市工资大于农村收入时,劳动力就从农村转向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城市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使城市预期工资小于农村预期收入,就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四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应当纠正对传统农业的误解,虽然传统农业落后,但在一定技术结构改变的前提下,农业劳动力的利用是有效率的,如果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只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舒尔茨还强调只要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
9、才能减少农业劳动力,保证农业的生产满足发展的需要。(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在1994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八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是:谭琛的中国农村女性的迁移研究、王汉生的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劳动部就业司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研究、国务院发展中心农村部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组织化问题、庾德昌等人的中国百村劳动力追踪调查、左学金等人的上海人口膨胀问题研究、杜鹰、白南生等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输出地影响研究以及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的北京流动人口的组织化程度与形成研究。这些研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原因、流动方式、影
10、响的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有关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劳务输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一城市化,就必须首先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为劳动力转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使农业变成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推力”,用科技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将剩余劳动力“推出”土地。2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制度制约因素,积极主动消解障碍性制度,能促进和加速劳动力转移进程。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障碍因素,像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入城收费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不利于市场的资源优
11、化配置。按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控下,劳动力会自发地向人力资源稀缺、价格高的地区流动;只有当劳动力市场中不存在障碍因素或障碍因素降到最小时,劳动力资源才会得到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因此,障碍性制度的存在无疑阻碍了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迁移,最终遏制了地区乃至区域性城市化发展。3发展工业化,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推一拉”机制,对于我国完成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决定意义。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还处于劳动力转移起步阶段,发展工业化的要求十分迫切。任何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现代化是断不可能背负农业大
12、包袱实现经济腾飞的。因此,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就必须发展工业化及相关部门产业,增加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区域和对农村社区剩余人口的“拉力”效应,从而在城市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接收机制,吸纳剩余劳动力参与城市经济活动。4以乡镇企业改制为动力,提高经营效率,推进发展和就业。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也很突出,工业吸收就业人员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因而,这种低水平工业吸收就业人口有限,现有的城市劳动力一部分尚需“下岗再就业”,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工矿企业很难为外来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有限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相应地,工业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化隆县 劳务输出 问题 研究 开题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