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学》总ppt课件.ppt
《《档案文献编纂学》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文献编纂学》总ppt课件.ppt(3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年3月25日星期六,档案文献编纂学总课件,下编:档案文献编纂程序第八讲:编纂题目的选定第九讲:档案信息的搜集(初选)第十讲:档案信息的挑选(复选)第十一讲:档案信息的审核(定选)第十二讲:档案文献的加工(上)第十三讲:档案文献的加工(下)第十四讲:档案文献的出版,第七讲:档案文献的凡例,2,教材: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中国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参考书:1、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0年版(多次印刷)2、曹喜琛:档案编研概论,档案出版社1994 年版 3、张君炎,武重年:档案文献编研学,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第一讲: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基本概
2、念,一、“文献”的辞源二、“文献”的含义三、“文献”的类型,四、档案文献五、档案文献编纂思考题,4,一、“文献”的辞源:,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返回,5,二、“文献”的含义,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1、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2、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代表人物的观点:,6,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
3、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代表人物的观点:马端临文献通考总序,7,古代文献概念小结:1、古代“文”和“献”各有其义。开始是文指图籍,献指贤人或口头议论,后来发展为同为文字材料,叙事为文,论事为献。2、文和献都有印证史实的作用,具有史料价值。文献是历史的记录或记忆。,8,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图书馆学:文献是一切知识的载体。情报学:文献是知识的集合体,信息的主要来源。史学家:文献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国
4、家标准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9,现代文献概念的四个要素:1、知识和信息:内容2、符号:如文字、图表、声音、图像3、物质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4、记录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等,返回,10,三、“文献”的类型,古典文献学对文献的分类历史文献学对文献的分类目录学对文献的分类按文献编纂的加工层次对文献的分类,11,总集:汇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别集:收集一个作者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单行文献: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 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丛书: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编纂目 的和编排体例,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 一的版
5、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工具书: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 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 的知识型文献。,返回,12,编年体与纲目体文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纪传体文献:史记等“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体文献: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典制体文献:“十通”与会要。别史、杂史文献:官定正史以外,关系一朝大事的史书称别史,如东观汉记等;私家记录中多碎事者入杂史,体例灵活不严谨,如穆天子传、明季稗史等。地理、方志文献:如历代疆域志、元和郡 县志等。档案文献:日历、起居注、实录、谱牒等。,返回,13,六分法:刘向等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见汉书 艺文志 四分法:荀
6、勖晋中经簿:甲、乙、丙、丁。李充 晋元帝四部书目:“五经”、“史记”、“诸子”、“诗赋”。隋书 经籍志:经、史、子、集,返回,14,零次文献(灰色文献):非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渠道交流的文献,未公开于社会只为个人或某一团体所用。一次文献(原始文献):凡是著者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根据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撰写的文献,称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它是将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提炼、组织、使之成为便于存贮、检索的系统,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它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研究和评价而编写出来的文献。,返回,15,四、档案文献,1
7、、档案:(1)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2)特性:原始记录性(最本质)凭证权威性 工具性 专属性,结论:档案虽是文献的一种,但尚不完全具备 一般文献应有的特征。,16,2、档案文献:,是指刊载档案原文或以揭示、报道、摘编及综述档案信息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出版物。,在内容上主要源于档案,力求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原始档案信息的本来面目。档案文献的符号,一般以符合现行通用规范为基本要求,视档案原符号的特点,或沿用,或予以转换。采用新的与原档案同类的或不同类的物质载体,而不是档案
8、的原来的载体,更不是档案原件。记录方式或手段是采用现行通用或先进的记录方式和手段。,17,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档案(素材)编纂 档案文献(产品),3、档案与档案文献的关系:,区别: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尚不完全具备 文献的特性。而档案文献已经具备了一 般文献的特性。联系:档案是档案文献的编纂素材,档案文献 是档案的编纂产品。,返回,18,五、档案文献编纂,1、编纂:编:古时专指用于穿联竹简的绳子。后来,编也指书 或书的一部分。再后来,指书的制作过程。纂:古指五彩的条带,与联简为册的编相对应,“纂”含有束帛为卷之意,就是指用于捆绑卷轴的丝带。与“编”不同的是,“纂”不用作书的计量单位,而仅用
9、来指书的制作过程。,19,编纂:是以社会已积累的文献为基本条件,对文献 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再组织、再加工,从而形成新的文献的活动或过程。编纂与创作的区别:创作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前人成果进行新的知识的创造,而编纂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前人成果进行新的整理。但编纂与创作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编纂中往往包含一定创作性因素。,20,2、档案文献编纂,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五个构成要素:编纂者 档案信息 编纂过程 档案文献 用户(读者),21,3、档案文献编纂机理图,
10、社会实践,档案,档案信息,社会用户,社会实践,编纂成果,编纂者,(档案文献),(编纂所用材料),(编纂服务对象),编纂过程,社会文献信息系统,22,按照这个模式图,档案文献编纂的基本机理可阐述如下:,1、历史及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档 案及其价值,是档案文献编纂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客观基础。,2、在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编纂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编纂过程是档案文献的核心。,4、编纂成果(档案文献)是档案文献信息的升华,是 档案文献信息的物化承载者。,5、社会用户是档案文献编纂价值的最终实现者。,23,4、“档案文献编纂”与“文献编研”,(2)从词源的产生来勘察,文献“编纂”具
11、有悠久的历史,而文献编研”的说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3)以“编研”取代“编纂”,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冒进,它极易使档案文献编纂学失去自己的学科根基和特色,并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1)来自档案局、档案馆、档案室等实际工作部门的作者,大多持“编研”说;而来自高校档案学系、研究所等教学科研部门的作者,大都仍持“编纂”说。,24,5、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科性质,社会科学:思想性,应用科学:实践性,相关学科: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校勘 学、目录学、辨伪学等),返回,25,思考题:我国文明记录方式的进步与“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之间有何关系?,26,一、先秦的档案文献编纂,第二讲:档案文献编纂史略(上
12、),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档案文献编纂,思考题,27,一、先秦的档案文献编纂,孔子编订“六经”,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献汇编 尚书的编纂,夏商周三代史官制度及档案文献编纂,28,文献产生于夏代,文献编纂活动也随之出现。夏商周三代的文献编纂是与史官制度秘不可分的。从夏、商至西周时期,抵掌文献编写、收藏、利用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史官手里,政教不分,官师一体。夏:吕氏春秋先识篇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 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 令终古乃奔如商。”“终古”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史官人名。,夏商周三代史官制度及档案文献编纂活动,29,殷商:甲骨文中的“作册”、“史”、“尹”等都是史官名,所以尚书中有“
13、王命作册”、“命作册度”等语。巫史集团不仅掌握着直接与神事有关的占卜、祭祀的大权,而且事实上还控制着军事、司法、教育、历法、记事、保管档案等方面的大权。西周:史官名目渐繁,职掌渐细。据周礼春官载,周王室有所谓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30,春秋:旧的史官制度内部不断发生变迁:一是史官的流散。由于诸侯国的兴起,周王朝的史官大量流向诸侯国。春秋中晚期后,随着诸侯国政权重心的下移,诸侯的史官又开始流入卿大夫家。二是史官职守的分化。一是向神秘化方向发展。二是向记事方向发展。随着诸侯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记录成案的事情及盟会、约誓、纳贡等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原本依附于神职事务的史官的记
14、事功能获得了发展与完善。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创立了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史书。,31,春秋末战国初:继春秋诸侯争霸后,战国群雄并起,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一个“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也如星聚云涌。各家学派出秦入楚,游走于诸侯之间,并相互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语录体”子书编纂的兴起,返回,32,孔子处于春秋末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其时周室式微、诸侯蜂起,“礼坏乐崩”,而孔子个人“信而好古”,欲彰显周道,但由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见用于诸侯,遂退而求其次,专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以追记“三代之礼”,并
15、通过兴办教育的途径,以“六经”为教本,传播其思想,达其“拨乱世反之正”的政治目的。,1、孔子编订“六经”的缘起,33,2、孔子编订“六经”及后人的质疑,最早记载:庄子 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较系统记载:史记 孔子世家 删诗、书 定礼、乐 赞易 修春秋,34,张舜徽的经传标题辨惑的两点论据。五四时期的钱玄同也持类似观点。,结论:司马迁关于孔子编订六经的记载,应当认为是比较可靠的,起码是不容轻易否定的。当然,孔子编订过六经是一回事,而现存的五经(乐失传)是否为孔子所编订的六经的原书,则是另外一回事。以现存的五经中的某些作品是出于孔子卒年之后,而断定六经不是孔子所
16、编订,恐怕不能成立。,后人的质疑:,35,“六经皆史”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档案”当代学者叶文青持此观点。,3、六经的文献性质,36,4、孔子编纂“六经”的基本原则,(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不语怪、力、乱、神”。,(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4)“多闻阙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返回,37,尚书我国最早的档案文献汇编,尚书其名:上古之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尚书者,上古 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 谓之尚书。”尚书的文体:记言体史书 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17、38,尚书的版本:真本(佚本):今文尚书 伏生本:存28篇,亡10篇 古文尚书 孔子旧宅本:44篇 真伪合编本(存本):梅赜孔传古文尚书 真:今文尚书33篇,由伏生28篇分析而成;伪:古文尚书25篇和托孔安国之名作的 序和传。,39,尚书的档案文献价值:(1)今文尚书为我们保存了古代中国一部分重要的档案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记载。(2)对于伪古文尚书的史料价值,我们也应有客观的评价。,返回,40,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档案文献编纂,刘向、刘歆父子对档案文献的整理熹平石经的刊刻汲冢竹书的编订 诏令、奏书、法典的编纂 起居注的编纂,41,1、刘向、刘歆父子对档案文献的整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献整理程序和方
18、法(1)广罗异本(2)确定书名(3)审定篇章(4)校勘文字(5)缮写定本(6)撰写叙录 对档案文献编纂的意义?,返回,42,2、熹平石经的刊刻,汉代一次大规模的具有特色的档案文献公布活动 后汉书蔡邕传:“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175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经书一律按当时通行的汉隶抄写,计有周易、尚书、诗、仪礼、春秋、春秋公羊传和论语等七部经文,返回,43,3、汲冢竹书的编订,晋书 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
19、言,藏于秘府。”参与校理编纂竹书的主要人物有荀勖、卫恒、束皙等人。其编订过程开始于太康二年(281年),止于永康元年(300年),前后共历时约20年。,44,汲冢竹书的编纂过程:(1)改写今文,加工文字(2)寻考指归,校缀次第(3)撰写序言,简述梗概 汲冢竹书的档案史料价值:,返回,45,4、诏令、奏书、法典的编纂,诏令集(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文件)汉:汉高祖手记 三国:魏朝杂录、三国诏诰 晋代:晋杂诏、晋成帝诏、晋武帝诏、晋康帝诏、建元直诏等 南北朝:宋武帝诏、永初杂诏、齐杂诏、永明诏、梁武帝天监元年至七年诏、陈天嘉诏等,武威王杖诏令册,46,奏书:是我国古代上行文书的一种,一般是专指臣
20、 下对君上陈述事情所形成的文件,具体名称历代各 有不同,有奏、议、疏、表、章、状、札、折等。奏议集 别集:如汉丞相匡衡、大司马王凤奏、孔群奏、诸葛武侯诫、晋金紫光禄大夫 周闵奏事等;总集:如秦名臣奏事、汉名臣奏事、魏名臣奏事、晋诸公奏、梁中表等;个人文集也收有奏书,如班固集、贾逵集、王朗集、傅玄集、王俭集等。,47,法典:秦:编修了30多种法律,如田律、仓律、厩库律等。汉:先后五次编订出九章律、傍章律 十八篇。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命陈群、刘劭等,删约旧科,旁采汉律,编订了新律,是继汉律之后的一次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返回,48,5、起居注的编纂,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注材料的一种,专记
21、当朝帝王的起居言行。它是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整理编次而成,兼有档案和史料汇编的性质。穆天子传是起居注的最早萌芽。魏明帝太和年间始设著作郎兼起居注,到北朝时期的北魏才正式设起居注令史,修起居注二人,这是起居注官职的确立。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皇帝的起居注共计47部1202卷。比较著名的有晋起居注317卷,北魏起居注336卷。,返回,49,思考题:,自先秦至六朝,我国档案文献编纂有什 么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借鉴?,50,实录的编纂 诏令、奏书的编纂 法典、律令的编纂 编纂家及其编纂实践和思想,第三讲:档案文献编纂史略(中:隋唐元明),51,一、实录的编纂,最早的实录:南梁周兴嗣梁皇帝实录 谢昊梁皇帝实录 现存
22、最早的实录:(唐)韩愈顺宗实录 保存最完整的实录:明实录、清实录,实录:是以帝王为中心辑录一朝事迹的,具有档案文献汇编性质的编年体史书。,52,1、“实录”概念的演变:,2、实录编纂的材料来源:,3、各代实录编纂概况及特点:,53,1、“实录”概念的演变:第一阶段:泛赞史记为“实录”第二阶段:泛指历史记录、史籍 第三阶段:成为史著优劣评价的标准 第四阶段:直接命名一部史著为“实录”第五阶段:成了专门性的皇帝事迹“实录”,返回,54,2、实录编纂的材料来源:,起居注:是以记载帝王言行举止为主,并兼记朝政大事的编年体的记注性档案史料(汇编)。时政记:在唐代已出现,是由宰相负责,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
23、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因为按月封送,称为时政记。宋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日历:以时政记和起居注为取材来源,还包括内外官司收到的圣旨,记载文武大臣事,内容丰富,篇幅浩繁。诸司文牍档案:日历、时政记、起居注、实录之间有何关系?,返回,55,梁朝实录的编纂 唐代实录的编纂 宋代实录的编纂 元明实录的编纂,返回,3、各代实录编纂概况及特点,56,特点:其一,实录是皇帝的专史 其二,体裁是编年体 其三,多为“今上实录”其四,篇幅小,卷数不多,梁实录编纂概况:隋书 经籍志著录有南梁周兴嗣撰的梁皇帝实录和谢昊撰的梁皇帝实录。,返回,57,唐实录编纂概况:由唐到宋,经历代修补,唐代实录共修21朝。现除
24、韩愈撰顺宗实录外,其他均佚。,特点:其一,由编“今上实录”到“前上实录”过渡 其二,实录中有大臣附传 其三、根据需要辑入大量诏、诰、制、册乃至 奏议的全文 其四,有完整的起居注制度 其五,唐朝的实录可以外传,返回,58,特点:属定型期,比较成熟规范,这和宋朝的起居注、日历制度较完整有关。,宋实录编纂概况:各朝都编有实录,一般都是当朝的实录由 后朝编纂和修补的。现存的除了宋太宗实录有残本外,其他各朝实录都已全部失传了。,返回,59,概况:元明的官修制度不像宋代那样完备。元不设日历,不设起居注,独于中书置时政科,共修有十三朝实录。明实录编纂实承元制,二百多年共编13朝实录,记载了15个皇帝的史迹。
25、其中崇祯(思宗)实录为清初撰修明史而补辑的。明实录总计1979卷,在清初整理明宫存书时尚基本完整,仅熹宗实录有缺。,元明实录的编纂,60,特点:变异期其一,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写编成。其二,元实录(包括后来的清实录)没有大臣附传,而明实录则有。其三,严格以月为卷。其四,明朝实录有当修不修,不当修反修者。其五,明朝实录前期秘藏,后期开始外传。,61,思考题:中国实录编纂历史悠久,为什么绝大部分没能保存下来?,返回,62,二、诏令、奏书的编纂,1、唐代诏令、奏书的编纂 2、宋代诏令、奏书的编纂 3、明代诏令、奏书的编纂,63,1、唐代诏令、奏书的编纂,唐代诏令:通代:温彦博古今诏集 李义府古今诏集 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 文献 编纂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