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DOC 19页).doc
《水稻病虫害(DOC 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虫害(DOC 19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马行空官方博客: ;QQ:1318241189第一章 水稻病虫害一、水稻病害1、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叩头瘟,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水稻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 症状水稻从幼苗到抽穗成熟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到为害。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苗瘟:发生在秧苗三叶期以前,发病初期芽和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以后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呈红褐色卷缩枯死。叶瘟: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病斑分为普通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4种。普通型(慢性型):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初期出现近圆形暗绿色或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梭
2、形,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周围边缘出现黄色晕圈,病斑背面在天气潮湿时产生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浸状,一般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均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这类病斑多发生于感病品种,天气阴雨多湿、氮肥施用过多,容易发生。如条件适宜可引起病害流行。白点型:病斑为近圆形或短梭形白色小点,一般由感病品种的嫩叶受到感染后环境条件又不适于发病(如高温或低温干燥)而形成的,这种白点型病斑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转变为普通型或急性型。褐点型: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的老叶上,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分生孢子。节瘟:在稻节上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
3、时凹陷,茎秆易折断、倒伏。因节部发病,养分和水分不能向穗部正常输送,影响开花结实,发生严重时形成白穗或瘪粒。穗颈瘟:在穗颈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逐渐向上、向下扩展,颜色变为黑褐色。穗颈在始穗期发病易造成白穗,发病晚的谷粒不饱满,秕谷增多,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穗部枝梗或穗轴发病,也呈褐色或灰白色,其上面的小穗结实受到影响,空秕率高。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产生灰色霉层。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及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为椭圆形褐色斑点,中央灰白色,可使谷粒形成灰白色的秕谷。发病晚的,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发生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发生特点病原菌为梨形孢菌Piricularia Oryzae Cav
4、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及带病稻种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在干燥条件下,病组织中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1年。在潮湿条件下,病菌存活23个月。带病种子播种后侵染幼苗引起苗瘟,但北方稻区由于水稻播种育秧期间气温较低,很少引起发病。在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病菌孢子萌发侵入表皮,而后在稻株组织扩展蔓延形成病斑,病斑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稻瘟病的发生与气候、栽培管理关系密切。水稻品种不同,抗病性不同,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容易引起病害流行。水稻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或
5、过迟,长期深水,常造成稻株生长不良或贪青徒长,降低抗病性,病害发生重。78月份如果阴雨天多,则叶瘟发生严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温下降到20左右,若连续阴雨,穗颈瘟往往严重发生,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防治方法稻瘟病的发生除受品种、气候条件影响外,还与菌源数量、栽培技术等因素有关,因此,防治上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消灭初侵染来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 目前,水稻品种较多,如果大量种植感病品种,容易引起稻瘟病的流行。因此在品种布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应合理搭配,科学选用栽培品种。如可选用临稻10号,9407,临稻4号等。同时注意提纯复壮,防止
6、品种混杂和抗病性退化。2、种子消毒。 石灰水浸种,用1%石灰水浸种的时间随温度变化而有差异。气温1520浸种34天;2025浸种23天。浸种过程中不要搅动水面,水面高出种子1012厘米,浸后用清水洗净,否则会影响发芽率。药剂浸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浸种后清水洗净再行催芽、播种。3、处理病稻草。 对带病稻草可堆积发酵用作肥料,不可用于催芽、捆秧把,以免病菌传染导致病害发生。4、加强栽培管理。 在群体上要做到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以便于通风透光,抑制病菌生长、侵入。要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避免过多或过迟施用
7、氮肥。试验证明,适当增加钾肥,可提高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加水稻产量。在水的管理上,应避免长期冷水灌田,要适时排水,做到浅水勤灌,湿润灌溉,促进根系发达,稻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控制稻瘟病的发生。5、药剂防治。 根据田间病情调查和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叶瘟。在叶瘟发生初期,特别是急性型病斑出现时,立即喷药防治扑灭发病中心,根据天气预报和病情发展决定喷药次数,一般可隔35天用药一次,共12次。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至齐穗期各喷药一次,效果较好。使用的药剂主要有: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40%富士一号(稻瘟灵)乳剂每亩751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50%异
8、稻瘟净乳剂每亩100150克、20%多、井、三环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以上药剂均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2、稻曲病稻曲病又称青粉病、谷花病、伪黑穗病、绿黑穗病,俗称丰产果、丰产病。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污染稻谷,降低大米品质。症状只为害穗部个别谷粒,少的12个,多的十几个,发病初期病粒与健康谷粒差异不明显。开花至乳熟期发生,菌丝在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增大,内外颖张开,露出黄绿色块状物,最后膨大,几乎完全包裹外颖,形似玉米粒,比健粒大34倍,呈黑绿色,以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厚垣孢子)。发生特点病原菌为Ustilaginoiden vir
9、ens (Cko.)Tak,是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病原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或以厚垣孢子在病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病菌孢子借风雨或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在水稻破口期侵染花器及内颖,导致谷粒发病。气候条件对发病有重要影响,水稻抽穗扬花时低温、多雨,特别是连阴雨,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存有差异,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氮肥使用过多及穗肥用量过大,淹水、串灌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目前山东稻区使用的水稻品种中,对稻曲病抗性较强的高产优质品种有临稻10号、临稻4号等。2、选用无菌或带菌率低的稻种。 建立无病留种田,一要注意不在发病区调种;二要注意不在发病重的田块留种,
10、尽量在无病田留种。3、种子消毒。 用1%的石灰水浸种,水面高出种子1012厘米,夏稻浸种23天,浸种时不要搅动水面,以免破坏表面薄膜降低杀菌效果,浸种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2小时,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4、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合理使用磷、钾肥,适量使用氮肥。避免大水浇灌,应适时烤田,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5、药剂防治。 第一次用药在水稻破口前7天至破口抽穗20%时喷药防治效果最好。可每亩用50%DT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28%酮、氧亚铜可湿性粉剂405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第二次在始穗期
11、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如兼治穗颈瘟可同时加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效果较好。3、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俗称花秆、花脚瘟,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发生后,常导致水稻倒伏、枯死,严重地影响水稻产量。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为害最重。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及穗部。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边缘呈现褐色,中部灰白色,病斑常数个互相融合成云纹状大斑。叶片和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发病严重时,叶片最后呈污绿色枯死。穗部病斑初为污绿色,后呈灰褐色,受害轻的出现部分黑色秕谷,结实不良,严重的整穗枯死。天气潮湿
12、时,发病部位出现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暗褐色菌核,易脱落于田间,同时病斑表面又可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发生特点水稻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有性阶段为担子菌Corticium sasakii (Shirai) Matsu. 无性阶段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它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田间越冬菌核飘浮于水面上,插秧后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当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经叶鞘缝隙伸入叶鞘内侧,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引起发病。
13、病斑表面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的叶鞘或邻近的稻株间继续扩展蔓延,进行再侵染。纹枯病发生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一是当气温达到20以上,田间湿度90%时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且连续阴雨,田间湿度96%以上,病害将发生严重。如果气温下降到20以下,天气干旱,田间湿度85%以下,不利于发病,病害发生迟缓或不发病。二是田间越冬菌核数量多,病害发生重;菌核打捞的彻底,田间残留菌核少,发病轻。三是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植株徒长,叶片浓绿披垂,稻株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水稻群体过大,长期深水,病害往往严重发生。防治方法1、消灭菌源。 春耕灌水时,田间菌核多漂浮于水面浪渣中,可将浪渣捞出烧毁
14、或深埋,以减少菌源,减轻病害的发生。2、加强栽培管理。 要掌握适宜的密度,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及时控制无效分蘖,防止封行过早,后期防止贪青、倒伏。同时应浅水勤灌,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 当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10%时应施药防治,施药后1015天若病情继续扩展,则需再防治一次。对发病一般的地块,掌握在拔节期至孕穗期丛发病率1015%时需用药防治。可选用以下药剂:用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次1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60公斤喷施,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75毫升兑水50公斤,
15、或亩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75100公斤喷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必须注意浓度、用量和方法,防止人、畜中毒。喷雾时使喷头对准稻株中下部茎秆均匀喷施。水稻孕穗期以后对有机砷类农药较敏感,易产生药害,故水稻孕穗期后不宜使用。4、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枪标病、白秆病。稻区均有发生,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据调查,一般地块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高达50%以上,影响了水稻生产。症状水稻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受到该病的危害。苗期受害,发病秧苗往往徒长,较健苗高而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颜色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秧苗在
16、移栽前或移栽后死亡,在枯死苗近地面的部位产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霉层。本田期,稻株多在移栽后1030天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病株在地表面上的几个茎节上倒生许多不定根。病茎上有暗褐色条斑,病茎内长有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以后茎杆逐渐腐朽,叶片枯死,在叶鞘和茎杆上产生白色或淡红色粉状霉层,后期还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水稻抽穗期谷粒受害,严重的颜色变褐,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处生有淡红色粉状霉层,发病轻的谷粒仅基部或尖端变褐色。发生特点病原菌为真菌,其无性阶段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属半知菌,有性阶段为Gibbe
17、rella fujikurio (Saw.) Wr.,属子囊菌。该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种子,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越冬。用带菌稻草覆盖催芽或播种带菌稻种,稻种萌发后病菌可从芽鞘侵入幼苗引起发病,秧苗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传到健苗上,从基部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带菌秧苗插入大田后如条件适宜可陆续表现症状。病菌以菌丝体在稻株内蔓延,刺激茎叶徒长,但不扩展至穗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花器上进行再侵染,从内外颖壳部位侵入颖片组织和胚乳内,导致稻谷发病而带菌。成熟收获脱粒时,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散落在健谷表面上,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不同品种抗病性
18、存有差异,据调查,稻谷颖壳裂口数量多的品种,病菌易侵入,发病往往严重。恶苗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侵害稻苗以35时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在水滴中和温度25条件下,经56小时即可萌发侵染。土温对恶苗病的发生影响很大,一般土温在35时最适宜发病。25以下时病株率很低,土温低于20或高于40时稻株不表现症状。催芽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相同的育秧方式,催芽播种的发病率比未催芽播种的高。播种受伤的种子或移栽受伤过重的秧苗,病菌易于从伤口侵入,病害发生重。移栽时若遇高温,或插隔夜秧,发病重。收获后脱粒不及时,堆放时间过长,也会增加谷粒受害和污染的机会。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加重病害的发
19、生。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在发病区更换种植无病品种,留取健壮种谷,去除受伤的种子及秕谷。2、种子消毒。 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关键,一般用25%施保克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35天,浸种期间将种子搅拌几次,使药液浓度均匀,提高消毒效果。也可用10%浸种灵2ml对水10kg,浸稻种6kg,浸23天,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石灰水浸种,多菌灵浸种参见稻瘟病防治方法。3、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秧,拔秧时尽量避免损伤稻根,不插隔夜秧,避免高温下插秧,以减轻发病。氮肥使用不宜过多,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增强稻株的抗病性,控制病害的发生。4、及时拔除病株。 病株易成为再侵染的来源,
20、因此,在秧田或本田如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5、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俗称假枯心。我国稻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发生普遍,危害较严重。症状水稻秧苗期发病,先在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长斑,后向上扩展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糯、粳稻及高秆籼稻品种心叶变黄白色,卷曲下垂而枯死,矮秆籼稻品种不呈卷曲下垂状。分蘖期发病一般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大成不规则的黄色条斑,老叶仍保持正常绿色。拔节后发病,剑叶下部出现黄点或黄色条纹,病株常形成枯孕穗或畸形穗,结实不良。病株分蘖减少,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影响抽穗结实。发生特点此病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 (
21、RSV)。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白背飞虱也能传毒。病毒可经卵传播,介体昆虫也可吸食病株后获毒,病毒进入虫体710天通过循回期,才能传毒。水稻从感染到发病所需的潜育期因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秧苗期约15天,分蘖初期约1015天,分蘖末期约30天。一般幼苗期最易感病,其感病性按分蘖初期,中期、末期的次序,越到后期越难发病,发病的感染界限为幼穗分化期以前。灰飞虱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多以4龄若虫越冬。灰飞虱发生数量与气候、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高温干旱、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稻株生长嫩绿,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病害发生轻重与虫口密度成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病害发生越
22、重。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好秧田位置,减少灰飞虱的迁入量;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杂草,减少传毒昆虫,压低毒源。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速效氮、磷、钾肥,及时烤田,增强水稻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2、治虫防病。 病毒病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住关键时期,采用综合防治,把传毒媒介昆虫消灭在传毒以前。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防治关键时期,也是稻苗最易感病的时期。使用药剂有40%氧化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松乳油等。以上各种药剂每亩用0.10.15公斤,兑水75公斤喷雾,都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6、水稻其它病害水稻菌核病水稻菌核病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种
23、,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症状两种菌核病症状相似。发生于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上,发病初期在水面附近的叶鞘表面出现黑漆状小病斑,以后长成与叶脉平行的黑色细条线,同时侵入叶鞘内部。茎上的病斑,在离水面基部10厘米左右处,变成黑色,被害节软腐易拔断。稻株发病后,上部黄枯,谷粒不饱满。剖开叶鞘和茎的腐朽组织,可看到无数个圆形黑色小菌核。发病轻时,茎基部节间淡褐色,茎内有白色菌丝。发生特点水稻菌核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以菌核在有病的稻茬、稻草及收获时落入稻田内越冬。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深水灌溉或后期断水过早,病害发生重。稻飞虱、叶蝉、螟虫为害重的田块,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此病往往严重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稻病虫害DOC 19页 水稻 病虫害 DOC 19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