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排灌.doc
《机电排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排灌.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机电排灌为了发展灌溉事业,根据水源分布情况,地表水可以自流灌溉的则自流灌,不能自流灌溉的则发展机电站抽水,地上水不足地区则打井抽取地下水。因而形成了既有纯河水灌区,纯井灌区,也有井河水结合灌区。建站提水、打井抽取地下水,二者既有各自规划范围,又在总体规划下,互相交叉,互为补充。建国后徐州的机电站排灌和井灌,都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事业长抓不懈。二者发展过程相似,都在50年代摸索起步、60年代有所进展,70年代都是发展的高峰时期,80年代起都进入调整、巩固、提高阶段。到2000年,全市有大中小型机电排灌站6304座,装机10133台,37.532万千瓦(详见表8-1),灌溉面积673万亩
2、(包括灌排结合),单排面积92万亩。80年代末根据水源分布特点,又大力发展了轻型井,机电井最多的1991年,达42355眼,灌溉面积174.7万亩。到2000年共有机电井40649眼,其中机泵配套的30389眼,轻型井6万多眼,机电井加轻型井合计灌溉面积155.5万亩。机电排灌发展同时带动了农村供电事业发展,共在农村建成高压线路24662.4公里,低压线路48585.6公里。第一节 机电站排灌建国前徐州地区无任何机电排灌设施。建国后机电排灌事业是根据农田水利规划而逐步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每个阶段,机电排灌都相应配套发展。抽水泵站的土建和机、泵选型,也随着农田水利的逐步发展及80年代以后江水北
3、调工程的相继开工,解台、刘山、郑集、沙集等一批中型抽水站的相继建成,而相应逐步提高。机电排灌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放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抽水动力,先人畜力土法抽水,后机力抽水,到电力抽水。抽水目的随农业发展需要而改变,先是以排水为主,后排灌结合,最后发展到以引水、调水发展灌溉占主导地位的机电提水站。、泵站建设机械提水50年代初期,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始出现利用以人、畜力为动力的解放水车抽水,提水浇灌小麦,但面积都很少。到50年代中期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机电排灌也开始起步。如为了试种水稻,1955年冬,全市第一座固定机站在邳县徐塘村兴建,抽引官湖河水进行灌溉,使用煤气机作动力,装机5
4、台,每台16.5千瓦(22.5马力),配套35厘米(14英寸)混流泵,抽水能力1.5立方米每秒,控制灌区面积2万亩。紧随其后1956年沛县水利局购置三条流动木机船,船上配18.4千瓦(25马力)柴油机带30厘米(12英寸)混流泵,用于龙固、杨屯、李集(现名湖屯)等沿湖乡村旱改水,灌溉面积约2000亩,是徐州地区的第一支流动机船。1957年、1958年丰县梁寨乡腰里王、伍姓庄,沛县李集北、铜山县沿湖王楼等四座机械排灌站相继建成,动力均为煤气机,总装机36台套,786千瓦。从此徐州的机电排灌事业在以煤气机、柴油机为动力的基础上开始起步。表8-1 徐州市机电排灌逐年保有量情况表年份机电排灌动力其中固
5、定机电排灌站合计其中:电动机合计其中:电动机台千瓦台千瓦处台千瓦处台千瓦1955 5 831 5 83 1957 43815 3 9 215 1958 503 10860 184 3193 23 119 4313 17 65 2874 1959 1190 25237 424 14260 41 312 12793 34 223 11670 1960 1871 36301 632 15795 112 487 21949 52 236 12295 1963 2196 46971 986 20726 145 627 25817 86 362 16736 1965 2031 44160 1378 310
6、78 217 776 34162 151 578 25073 19684153665211814397424461206477703711002324861970 8409 105294 4144 67747 704 1628 63741 621 1410 56075 1971 18017 210728 7143 100132 1013 2264 83141 930 2037 75214 1973 26659 316850 8775 131768 1576 4127 129177 1210 3214 100654 1975 33996 395178 9769 114188 1592 4776
7、146743 1195 3801 116903 1978 41602 494696 14439 220157 2256 8315 184835 1863 4232 147024 1980 46610 589965 18575 305091 2710 6602 237872 2267 5597 201649 19854301553813627480387946416379002757253934746126069619884404955234932679433455433782962941834203803228354819914522455070135474449226499690243020
8、974710871529094919954826561625934998499121525294713303895022910931823219984946163768036840528190572810144352320555999083458202000516896989703065851811063041013337532060259536367810机、电并重50年代后期起至60年代,由于供电事业的发展,电力抽水逐渐增加。此时因地制宜,宜机则机,宜电则电。所建抽水站,大部以排为主,排灌结合。1958年冬,邳(县)新(沂县)沿运及丰(县)沛(县)沿湖洼地治理工程相继兴办,机电排灌初步形成
9、规模。全市第一座临时电力灌溉站是1958年冬建成的沛县城关孟桥站,装55千瓦电动机2台,配40厘米(16英寸)离心泵,当年灌溉三麦1000亩左右;第一座固定电力排灌站是邳县张楼乡(现邳州市城关镇)的张楼电力排灌站,于1959年6月建成出水。1958年邳新电灌工程开始实施,11月邳新电灌第一批电力排灌站开工。1959年5月7日,韩庄至邳县全长70公里的110千伏高压线路及邳县变电所建成,变电所容量20000千伏安。9月中旬邳县滩上、张楼、徐塘、楚布、平墩、泇口、陈庄、李塘、运河、刘庄、梁河、议堂,新沂县李营、范庄、郝庄、窑湾、坝头、王窝、袁村、戴沟等21座电力排灌站相继建成出水,总装机182台套
10、,10010千瓦,受益面积120万亩。同时建成35千伏供电线路108.8公里。(邳北线40.2公里,邳南线13公里,邳新线55.6公里)1959年12月初省厅批复同意兴办湖西机电排灌工程,丰、沛、铜三县机电排灌面积77万亩,建站67座,设计装机总容量为10326千瓦,其中电1095千瓦,柴油机9231千瓦。1960年5月铜山王楼南北站、毛溜站,丰县巩大庄站、黄庄站、邱庄站,沛县的程子庙、李集、红光、侯集及五段南、五段北等站首批建成出水,其余各站在6月份也陆续竣工出水。1960年冬,睢宁第一座排灌站,黄墩湖地区的新工埝站初建。1961年春,邳县黄墩湖机电排灌工程兴办,计划修建土山东、土山西、刘房
11、集、牌坊、王塘及民便河6座机站,总装机5779千瓦,后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仅建成民便河机站装机971千瓦。从1958年到1968年,全地区建成固定站446处,装机总容量47770千瓦,其中电站371处,32486千瓦,机站75处,15284千瓦。机电排灌面积130万亩,水稻面积28万亩,徐州的以排为主,结合灌溉的机电排灌站建设初具了规模。此阶段机泵设备选型比较单一,动力机中煤气机就16.5千瓦(22.5马力)及33.1千瓦(45马力)两种;柴油机以3110型22千瓦(30马力)及4120型44.1千瓦(60马力)为主,也有少数3110型33.1千瓦(45马力)的;电动机主要为JO2型鼠笼卧式2
12、2千瓦、30千瓦、40千瓦、55千瓦的4极、6极为主要机型。水泵以30厘米(12英寸)、35厘米(14英寸)、40厘米(16英寸)、45厘米(18英寸)、50厘米(20英寸)混流泵为主泵型,也有少数以立式电动机配轴流泵的。站房土建形式也比较单一,结构笨重,但建筑物施工质量比较好。机电提水灌区范围偏大,送水距离远,灌水周期长,成本偏高。一些站址选点不科学,有的偏高利于灌而不利于排,有的则偏低利于排而不利于灌。电力为主19691979年是机电排灌的大发展时期,电力抽水站占绝对多数,只有少数边远不通电的地方,仍用柴油机抽水。1969年江苏省革委会提出徐州农业生产要大搞旱改水后,地区革委会部署全区8个
13、县(含东海、赣榆两县)计划实现种植500万亩水稻。为确保旱改水任务的完成,全区出现群众性大办机电排灌站的热潮。从1969年到1979年,平均每年兴建固定排灌站200座左右。截止到1979年底,徐州地区(不包括东海、赣榆两县)机电排灌保有量(包括流动机及井灌等)达536408千瓦,十年间机电排灌保有量增加了八倍。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由446处发展到2465处,装机容量达199913千瓦。机电排灌面积由130多万亩增加到588万亩。这一时期最高年机电设备发展量(10.54万千瓦)超过了建国后二十年全区的发展总和(1968年的机电排灌保有量仅为6.65万千瓦),是徐州市机电排灌发展最快的时期。配合梯级
14、河网建设,为调度水源,建成一批以翻水补水为主的、县级管理的中型电力提水站(属各县的骨干工程)。如丰县的李楼站、丰城站、王岗集站、赵庄站、韩庄站,总装机3160千瓦,提水能力28.8立方米每秒;沛县的苗洼站、冯集站、西关站、五段站、鹿口站、韩坝站,总装机2495千瓦,提水能力49.2立方米每秒;铜山的王山南站、王山北站、郑集站、郑集地涵站、土楼站,总装机4959千瓦,提水能力51.8立方米每秒;睢宁的凌城站、古邳站、新工站,总装机8410千瓦,提水能力47.7立方米每秒;邳县的刘山南站及刘集站,总装机8400千瓦,提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新沂的马陵山南北两站、塔山东站、胜利站、大墩站、土城站、团
15、结站、小新河站、庄场站,总装机10285千瓦,提水能力69.1立方米每秒。这些站均以国家投资为主,建成后由县级水利部门设立专职机构统一管理。平原区围绕旱改水任务的落实,凡是有水源条件的地方都以社、队为单位,千方百计建小型抽水站。这些站只有12台机组,装机3060千瓦,配套30厘米(12英寸)到40厘米(16英寸)的混流泵,灌溉300500亩耕地。有电源条件地方建电灌站,没有电源条件的建机灌站。有些一级提水不能直接进田的地方,还配置了流动散机散泵。国家不投资,全部由人民公社大、小队组织受益群众集资,自己办站自己管理。70年代实行引水上山,山丘区建成了一批工程量大、扬程高的多级翻水站。如铜山县柳泉
16、乡的向阳渠,汴塘乡的芦山一二级翻水站,大泉乡的大泉翻水站,青山泉乡的工农渠、人民渠;江庄乡的东风渠,邳县燕子埠乡燕子埠一二级站,连防乡的艾山西翻水站等。这些站扬程高,渠系配套任务大,控制建筑物多,部分站为多级提水,完全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铜山县柳泉乡向阳渠的建设就是典型一例。柳泉乡紧靠微山湖畔,在建向阳渠以前全乡19个大队,有8个大队面临微山湖但用不上水,生活用水也很困难,五天不雨小旱,半个月不雨大旱。粮食单产仅在360斤左右。1970年冬开始自力更生,兴建向阳渠灌溉工程,修筑干、支石渠总长61.5公里,农渠31.5公里。一干渠建有一、二级两座翻水站,二干渠建有一、二、三级三座
17、翻水站,五座站总装机2320千瓦,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3公里,提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计划控制灌溉面积5万亩(实灌2.8万亩左右)。建成渡槽5处,长2000米,地下隧洞10处,长3400米。共做土石方58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近200万立方米,实投入劳日609万工日,耗水泥7000余吨,黄砂4.6万吨,炸药450吨。至1975年基本建成,总投资达2700万元,国家补助经费仅27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5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置机电设备,其余部分均以劳代资,土石方开挖、建筑物砌筑所用材料及人工全部为群众自己投劳完成。在施工高潮时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均上工,最高上工人数达到1万多人。当时新华
18、日报曾作了专题报道,柳泉向阳渠工程被誉为江苏的红旗渠(河南省有红旗渠典型)。作为群众自力更生兴建机电排灌工程的典范,为推动全区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由于山区提水扬程高,生产成本大,配套任务艰巨等多种原因,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工程效益有所下降。这一时期由于机、泵用量大,设备选型范围比较广泛。柴油机以S195、S295、S495三个系列为主体,即8.8千瓦(12马力)、18.4千瓦(25马力)、36.8千瓦(50马力)三种机型。电动机多为JO2型鼠笼式卧式电动机和JSL型鼠笼式立式电动机,其中卧式电机普遍选用46极的10千瓦、17千瓦、22千瓦、30千瓦、40千瓦、55千瓦,配H
19、B型混流式水泵,也少量配用Sh型离心泵。立式电动机多是6极或8极、10极,55千瓦、80千瓦、130千瓦,配50厘米(20英寸)、70厘米(28英寸)、90厘米(36英寸)三种轴流泵。也有还大的机泵,如铜山县王山站与睢宁凌城站,分别采用480千瓦、330千瓦电机,带动100厘米(40英寸)、120厘米(48英寸)轴流泵。这一阶段泵站建筑结构及土建形式较好,有所创新、有所改进,轻便简单。如睢宁县的单排井柱与双排井柱式机房,邳县和沛县的双层引排水涵洞相结合,丰县、沛县的闸站相结合等。由于70年代高度集中兴办机电提水工程,国家补助资金根本无法顾及面广量大的小型工程。建站资金90%以上是群众自筹,社、
20、队自建、自管、自用,因此在泵站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等技术方面大多因陋就简,先发挥效益。因而虽然泵站建成抽水,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八九十年代的泵站建设则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先后建成了解台、刘山、范楼、梁寨、郑集、沙集、高集、刘集、邳城、新代河等一大批国家投资补助的调水、补水站,这些站在吸取了六七十年代建站的经验教训后,无论是从土建设计到设备选型都做到了精心规划,合理选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重引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而且把建筑艺术创作也很好的融合到泵站建设中,因而这批泵站建成后,不仅泵站装置效率高,效益发挥好,而且站容站貌美观大方,实现了建成一站,形成一景。二
21、是小型机电排灌站转入对选型、设计、安装不合理,装置效率不合要求的已建站进行技术改造,并补充建设一些田头站。这一阶段的泵站建设无论是从规划到设计,还是从设备的配套选型及施工安装,都达到了既科学合理,又有较大创新的成熟时期。农村输变电徐州地区农村用电始于1954年,是年铜山县大庙乡佟村接搭驻军电源用作照明,但此次与机电排灌站无关。1958年徐州地区兴建邳新电灌工程,架设110千伏韩邳高压线路,开始建设电灌站,把电力用于农业生产,从此揭开了徐州地区农村用电的帷幕。邳新电灌开始后,电力排灌相继在各县兴起,农电线路增多,农村用电逐渐普及。特别是1969年开始大搞旱改水以后,电力排灌站迅猛发展。电灌站发展
22、到哪里,农电线路架设到哪里。高压线路发展到哪里,低压线路也在哪里普遍发展。不仅灌溉用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照明等也纷纷使用了电力。从50年代中期农村用电为零开始,到2000年初止,全市农村高压输配电线路(包括110千伏,35千伏及610千伏)总长度达24662.4公里,低压线路48585.6公里,变压器容量达200万千伏安。110-35-10千伏供电网络已覆盖全市农村,全市所有乡(镇)、场圃、村、组都通了电,除个别偏僻地方外,基本实现了户户用上了电力照明。二、泵站改造70年代之前,限于当时排灌设备(电动机、水泵、变压器、柴油机等)属计划供应,计划分配的设备不仅数量满足不了建站需求,规格型号也受到
23、一定局限,加上当时技术力量薄弱,在建站时出现了设备选型、配套、安装上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大机小泵(即大马拉小车)、高扬程低出水(即高扬程水泵用于低扬程灌区)、出水口高射炮(增加了出水口扬程)等。1971年起对一些机电设备选型配套不合理的排灌站进行了设备调整配套。由于70年代边建设边改造取得了一定经验,加上70年代的大发展,一些地方机电排灌工程也接近饱和状态,能腾出时间考虑技术改造问题,因而大范围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80年代即转入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为了扎扎实实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首先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新建站实行规范化,二是对旧有站实行泵站改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排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6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