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应急演练.doc
《电梯应急演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应急演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梯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提升本单位应对电梯运行使用中各类意外伤人和困人事件的能力,规范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电梯乘客事故应急体系,规范本单位对伤人和困人事故的危害,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电梯发生运行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工作,适用于本单位内使用的电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安全和财物损失的事故。一、 电梯困人应急救援预案:1、乘客在遇到电梯紧急情况是,应当采取以下求救和自我保护措施; 通过警铃、对讲系统、移动电梯或电梯轿厢内的提示方式进行救援。 与电梯轿厢门保持一定距离,以防轿厢门突然打开。 在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前不得撬砸电梯轿厢门或攀爬安全窗,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电梯轿厢
2、外。 保持镇静,可做抱头屈膝,以减轻电梯急停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2、任一员工接到报警或发现有乘客被困在电梯内,应立即通知电梯管理人员,同时电梯管理人员应记录接报和发现时间。3、 电梯管理人员接报后,应立即赶到场与被困乘客取得联系乐见被困人数、人员情况、以及电梯所在楼层,并安慰乘客,要求乘客保持冷静,耐心等待救援。尤其当被困乘客惊恐不安或非常急躁,试图采用撬门等非常措施逃生时,要耐心告诫乘客不要惊慌和急躁,不要盲目采取无谓的行动,以免故障扩大,发生危险。注意在这一过程中,现场始终不能离人,要不断与被困人员对话,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情绪和健康状况,同时及时将情况向领导汇报。 4、电梯管理人员接报后,
3、应立即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解救,必要时及时 联系电梯维保单位安排人员赶到现场实施救援。若自己无法解救,应设法采取措施,确保被困乘客的安全,等待电梯维保单位人员前来解救。 5、本单位持证的电梯管理人员或电梯维保单位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应当先判别电梯轿厢所处的位置在实施救援。A、电梯轿厢高于或低于平层位置0.5米以上时,执行如下救援程序: 电梯管理人员(持证)及另外至少2名救援人员迅速赶往机房。 关闭电梯总电源(应保留照明电源),然后根据平层图的标示判断电梯轿厢所处楼层。 由一人安装手动车轮,确认安装完毕后,由两人握持盘车轮,一人用松闸扳手缓慢松闸,在根据轿厢所在位置的就近楼层缓慢盘车至平层位置,松开
4、松闸扳手。 用层门开锁钥匙打开电梯层门、轿厢门。 疏导乘客离开轿厢,防止乘客因恐慌引发的骚乱。 重新关好电梯层门、轿厢门。 在电梯没有排除故障前,应在各层门处设置禁用电梯的标识。B 、如电梯轿厢高于或低于平层位置0.5米以内时,执行如下救援程序: 1、关闭电梯总电源(应保留照明电源)。 2、用层门开锁钥匙打开电梯层门、轿厢门。 3、疏导乘客离开轿厢,防止乘客因恐慌引发的骚乱。 4、重新关好电梯层门、轿厢门。 5、在电梯没有排除故障前,应各层门处设置禁用电梯的标识。 6、若电梯管理人员和电梯维保单位都无能力解救或短期时间内解救不了,就应视情况向公安部门或消防部门求助(就说明求助原因和情况)。向公
5、安、消防部门求助前应征得领导同意。 7、被困者救出后,就立即请电梯维保单位查明故障原因,电梯修复后方可恢复正常运行。并填写电梯维修记录交本单位保存。8、电梯管理人员应详细记录事件经过情况,包括接报时间和维修人员到达现场时间、电梯维保单位通知和到达时间、被困人员的解救时间、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电梯恢复正常运行时间。若有公安、消防、医护人员到场,还应分别记录到场和离开时间;被困人员有伤者的,应记录伤者情况和被送往的医院,上述所有记录应记录清楚并存档。二、 发生火灾时,电梯使用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2、 由专业人员(持证)按下电梯的消防按钮(电梯有消防功能), 使用电梯进入消防
6、运行状态,以供消防人员使用;对于无消防功能的电梯,应立即将电梯直驶至首层并切断电源或将电梯停于火灾尚未蔓延的楼层。在乘客离开电梯轿厢后,将电梯置于停止运行状态,用手关闭电梯厅门、轿门,切断电梯总电源(包括照明电源)。3、 井道内或电梯轿厢发生火灾时,立即停止运行,疏导乘客安全撤离,切断电源,用灭火器进行灭火。4、 有共用井道的电梯发生火灾时,应当立即将其余尚未发生火灾的电梯停于远离火灾区,或交给消防人员使用。5、 、相邻建筑发生火灾时,应当立即停止运行电梯,一避免因火灾停电造成的困人事故。三、 发生地震是,电梯使用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已发布地震预报的,应根据地方政府发布的紧急处理措施,决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梯 应急 演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