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试(一)参考答案CCCDAABADCBADDB对对对对对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完美对策。因此,当突发事件后发生后,应急指挥者在有预案支持的前提下,还应该综合考虑大量的事件信息,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处置策略。这种在有限时间内临机生成处置方案的应急处置方式就是应急决策。教育领域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含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指向学校学生、教职工、学校本身、国家或者社会,已经危及广大
2、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甚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并继续或可能继续扩大上述突发事件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技术的角度很难以统一的定量标准进行精确的分级。例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将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级别;森林防火条例将森林大火分为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特大森林火灾四级;地震灾情上报暂行规定将地震灾情分为一般破坏性、中等破坏性、严重破坏性和特大破坏性四类”。其中,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三种突发事件同属自然灾害,但人们对何为“重大”难以用统一、精确的标准进行规范,更不能彼此进行比较。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
3、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I)、重大(II)、较大(III)和一般(V)四级。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有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中国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法制。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多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若干规定,特别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要让预案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能够随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行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应急管理对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都有重要的启示: (一)高度统一的指挥系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
4、基础 当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之伴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从而使得任何一个部门,有时甚至是一级政府,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如印度洋海啸),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统分结合”的机制:即平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职责,确保其“守土有责”;战时必须形成资源统一配置、部门统一协调、力量统一指挥的快速应对机制。反观中国目前的现状,各系统、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力量较强,政府统一指挥协调的机制相对较弱,关键是缺少一个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载体和指挥平台。因此有必要在省一级政府和一些大中城市率先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逐步尝试建立跨行政区域
5、的协同体系,便于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应对效率。例如,中国南宁、深圳、广州、等市率先成立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分别开始建设应急联动系统,尝试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集成技术,将110、119、122甚至12345等各种资源连为一体,在建立跨警种、跨地区的应急指挥体系上作了有益探索。上海市于2004年年底启用的“市应急联动中心”,不仅已将110、119和122三台合一,而且拟将120并入此系统。这个又名为“110指挥中心”的机构,被国际刑警组织认为是世界16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最大的一个,且已被正式定为直属于市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举措显然都借
6、鉴了国际上的一些有效经验和做法。 (二)快速救援的机制建设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努力把预案文本转化为人们的主动责任意识,这是机制形成的重要前提。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这是各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切应急工作的基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让预案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能够随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行动,防止预案一经通过便被束之高阁或突发公共事件临头才“临阵磨刀”的倾向。另外,由于预案在形式上是一种静态的书面文本,而突发公共事件却往往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预案再详
7、尽周全也难以预见一切、包罗万象,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且体系纷繁,容量较大,一时难以迅速全面地予以把握。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强化”、“深化”研究并逐步完善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化”、“简化”,如可以预案为纲领文本,通过印发解读简本、开发软件、设置电子触摸显示屏、制订解释性办法等多种方式,使之深入浅出,使人简便易行,让静态物质尽快转化为动态机制。 二要着力关注静态预案和动态突发公共事件之间的“时延”矛盾,以灵活循环的动态机制来弥补静态预案的不足,真正让机制(而不仅仅是预案和人)发挥作用。具体方法有:动态示警:即以媒体、网站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布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和处置方法,如美国9.11事件中反映最
8、快、对人们帮助最大的是政府门户网;在地震多发国日本,一有震感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打开电视了解震情;缺陷弥补:即联动体系链中某个环节若出现问题,运行机制能及时反应,并采取其他手段迅速替代。如芝加哥等地都建有备用视频指挥中心以防不测;损毁复原:即主要体系如受损甚至瘫痪,整体预设机制能自动生成并发挥作用。在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事件”中,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电力几乎被全面切断长达30个小时,指挥体系本身也受到重大影响。由于9.11后联邦政府所建的应急指挥体系已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因而确保其“动脉”即使被切断,“中枢神经”仍能发挥作用,相应的损失也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要针对目前各自为政、相对分
9、散而各级指挥中心一时又难以健全的状况,通过定期合成演练、定时定点抽测等方式,检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联动能力,以增强协同意识,强化指挥权威,提高整体水平。同时还可逐步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其监测预警、指挥控制、救援保障等能力指标进行考核,对所在地当年的突发公共事件指数进行测评,“突发公共事件指数”一般是当地当年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次数、人员伤亡数、财产损失额等指标与此前若干年平均数比值基础上的加权平均数),使突发公共事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警钟长鸣的责任意识,成为持之以恒的工作常态,成为能在任何情况下以动制动、以变应变的长效机制。 (三)理性的
10、国民危机意识是应急管理的根本保证 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构建在完备的法律框架的基础上的,而法律的框架应该是构筑危机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需要法律规定:有法定权力的指挥、协调机构,有明确的责任和有效的权力的执法机构,有在不同规定范围内的信息分享和沟通等。同时,也要对不同的组织职能、运作方式、管理权威进行定期的法律适用性的评价,以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使整个危机管理工作都处于法律的框架中,依法指挥、协调、运作、管理。尽管在新的世纪,越来越多的非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给监测、预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已经从反射式的反应模式,到以注重预防、充分准备、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综合系统模式
11、。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或缓解,将是现代危机管理的一个趋势。20世纪以来,自然、人为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灾害、疾病、战争、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不断给人类社会的发展、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危机管理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因此,全社会要有危机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政府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要克服慌乱,沉着有序地应对。 现代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隐性因素多于显性因素,离散性因素多于集中性因素,不确定因素多于确定性因素,预测性因素多于现实性因素。只要我们还不能准确预知和控制所有无序因素的产生和演进,突发公共事件就是不可避免的。而
12、现实中最先接触突发公共事件并受其伤害的往往是社会公众,特别是一旦发生类似印度洋海啸这样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危机,政府、军队甚至国际社会的力量再强也有限度,施救的速度再快也有时滞,所以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真正让全社会来共同关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因此,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应急管理的根本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试(二)参考答案DAACDBAAACBDDBA对对对对对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13、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先期处置是根据事故等级,在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事故处置的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到来之前,事发地政府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组织各方面力量实施的防止事态扩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抢险救援、现场管控等措施。媒体领域突发事件是指在平面媒体、电波媒体与网络媒体范围内,突如其来,并呈现异常状态,公众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却普遍予以高度关注的事情。应急决策的流程: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紧急状态、应急结束。先期处置的要点:一、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卫生防疫、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二、
14、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熟练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要领,制定处置流程。三、应急管理人员应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冷静、有序、迅速、有效作先期处置并及时上报。应急资源的管理:一、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包括以下内容:应急保障资源的普查、分析和归类;应急保障资源需求调研;应急保障资源布局及选址;应急保障资源情况的汇总。(一)应急保障资源的普查、分析和归类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要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应急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内容包括以下3点:1、建立应急保障资源分类细目表。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单位,根据各灾种的分类,采用层次结构形式排列出应急保障资源目录,一直划分到
15、最小的独立的应急保障资源统计单元,并给出目录中每一项目的定义或描述,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有效执行。2、建立应急保障资源统计表。在完成应急保障资源分类细目后,要组织力量进行应急保障资源统计表的设计,确定每一项目所要统计的内容和维度。如设备的型号、数量、功能以及使用范围、条件等。3、应急保障资源统计。这里要注意的是,做好统计方法的设计和统计内容汇总的设计。可以用专项调查、抽样检查、全面检验等手段进行摸底收集资料,再把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二)应急保障资源需求统计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分类和不同级别,对其所在地应急体系中的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并建立相应的分类分级目录。通过相应的调查形
16、式,汇总各应急组织为有效开展应急活动,在原有保障资源的基础上对应急保障资源的需求量以及质量、地点等要求,以利于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工作。(三)应急保障资源布局应急保障资源布局是根据各种潜在危险源的分布,在综合时间、成本和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划,预先把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应急物资放置在选定的地点。要保证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各类应急物资能够迅速、及时、准确地到达指定地点,就必须对应急保障物资的分布进行优化。应急保障物资的优化是在应急保障物资普查和整合的基础上,依据预案进行应急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输送,使之发挥最大的应急效应。应急保障资源布局涉及选址和配置两个方面,在选址时要考虑应急保障资源的
17、配置问题,在应急资源配置时要考虑选址的问题。因此,在应急资源布局优化时,要考虑两类要素:一类是与应急保障资源密切相关的要素,包括应急资源的类型、载体、流向、流速、流量、流程等。这些要素有些可以确定,有些需要根据应急活动的变化来决定,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类是与选址密切相关的要素,包括目标地址、源地址设施、空间、距离、环境等。另外,在应急保障资源布局时,还要考虑应急保障资源供给和应急保障资源调用的一体化优化过程。(四)供给需求平衡表根据应急保障资源的布局和配置方案,制定供给需求平衡表。供给需求平衡表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总量信息汇总表,包括应急保障资源的种类、数量、说明、相关描述以及分布状况
18、。各布局点的应急保障资源基本状况,如种类、数量、功能等。各布局点设施的基本状况,如对所属应急保障资源的提供方式、提供速度、流量,以及附近的交通设施状况等。二、应急保障资源的配置和维持为满足应急活动对应急保障资源的需要,还要加强对应急保障资源的配置、维护、补充等工作,以提高应急保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使用效能,同时建立应急保障资源信息库,以便及时掌握应急保障资源的状态信息。(一)应急保障资源的储备r 应急保障资源储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资资源、设施资源、技术资源、特殊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其储备方式有以下6种:1、应急保障物资采购。设备和装备等保障物资可通过采购方式进行储备。对于要进行采购的应
19、急保障物资,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采购程序实施。采购的应急保障物资应具有合格的质量,对那些专业技术强、供给厂家少的设备、装备等物资可采用询价方式采购。询价包括出厂价格、到岸价格、相关服务(安装、调试、状况质量、备件、售后服务等)。对零星、不重要的技术标准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物资则从市场采购。在突发事件响应期间,还要注意应急保障资源到位的时效性。2、应急保障资源建设。有些应急保障资源是不能够用采购的方式从市场得到的,而需要通过建设的方式逐步形成。如专业人力资源,就需要选择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过实战演练形成专业队伍。这方面的应急保障资源还包括应急设施、频率资源、通信设施、指挥中心、信
20、息系统、应急工作环境等。3、应急保障资源租赁。有些应急保障资源购买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其中有些不仅要购置设备,而且需要工程建设,增添工作人员进行维护,对这些应急保障资源可以采用短期或定期租赁的方式加以解决。如大型机械工程设备、交通工具、基础通信设施等都可通过租赁的方式来满足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要求。这样既可以保证资源的使用,又可节省大量的费用。4、临时调用。临时调用分有偿调用和无偿调用。有偿调用是指在突发事件处于非常态时期,可调用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及市民的应急物资,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置。这部分物资的调用不应是无偿的,事后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相关规定给予必要的补偿。无偿调用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需
21、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设备进行处理,除动用储备的各种应急保障资源和有偿调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市民的资源外,对国家机构、军队的所有资源可根据实际情况无偿使用。5、生产能力储备。应急保障物资种类丰富,做到完全实物储备是不现实的,有些也不需要进行实物储备,而是要进行对其生产能力的预留或储备。在紧急状态时,可通过提高生产能力的方式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物资的需求,相关部门在必要时可协调配置生产原料、动力等资源,紧急组织扩大生产。(二)应急保障资源维持应急保障资源维持是指应急保障资源的调整、更新、补充、保养、维护等,以保证应急保障资源具有良好的性能状况。为此,要制定完备的应急保障资源维持制度,对现
22、有的和储备的应急保障资源定期进行维护,排除隐患,确保应急保障资源安全可靠。当应急保障资源的保有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根据应急保障资源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补充;对使用性能下降或失去使用效能的应急保障物资要及时更新。(三)应急保障资源信息建立、维护和更新应急保障资源信息包括人力保障资源、资金保障资源、物资保障资源、设施保障资源、技术保障资源、特殊保障资源以及与应急活动相关资源在配置、数量、性能、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还有相关案例、特定措施、问题解决方法、应急知识和设备使用说明等内容。应急保障资源信息管理要做好两项基础工作。1、建立应急保障资源目录如名称、规格、用途、功能、消耗量等。分类上可以包括专用物资(
23、特种产品、专用工具、特种装备、特殊材料等)、通用物资(药品、食品、衣被、日用品,以及工程材料等),便于指导应急活动过程中的使用、储备、征用、生产和调运等。2、建立应急保障资源标准。可用于应急的资源种类繁多,应制定有关应急保障资源标准,保证应急保障资源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对应急保障资源信息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信息数据与应急保障资源现状相一致。当应急保障资源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活动调整工作。三、应急保障资源的运输应急保障资源运输是应急保障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由于运输涉及时间、路程、能源、容量和成本等因素,需要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确保应急保障资源快速、安全到达指定位
24、置。在应急保障资源运输管理中,应当遵循快速、安全、可靠、高效和准确的原则,注重应急保障资源应急价值的实现。(一)铁路运输(二)公路运输(三)水路运输(四)航空运输(五)管道运输四、应急保障资源的调用应急保障资源调用分非紧急调用和紧急调用。非紧急调用是指与突发事件响应无直接关系的应急保障资源调用,属于正常应急保障资源的维持、更新、补充,其调用方式与一般资源调动类似。紧急调用是指与突发事件响应直接相关的应急保障资源调用。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前线应急指挥部的要求,确定调用的应急保障资源数量,制定应急保障资源的运送方式和路线,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集到特定的地点,发挥其应急功能。(一)紧急调用与一般调用的差别紧
25、急调用与一般资源的调用相比存在以下差别:1、紧迫性。2、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与协作。3、动态时效性。对紧急调用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应急保障资源及时、准确、安全到达指定地点,保证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紧急调用前,要制定调用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综合协调地完成好调用任务。(二)应急保障资源的调用方式一般来讲,应急保障资源调用方式有以下6种:1、定时调用。2、定量调用。3、定时定量调用。4、及时调用。5、超前调用。6、综合调用。应 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运转的物资保证条件,它为实现系统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动态调配进行资源配置、储备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使用效能,同时提
26、供资源状态信息、以保障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各个国家都把应急资源保障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急资源的保障:应急保障资源是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为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总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
27、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应急保障资源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即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物,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特殊任务职能部门所实施的行为。这些职能部门包括事务管理、交通、通讯、信息、商业、卫生、财政、银行、保险、红十字组织等。这些职能部门在国家或区域紧急状态下,根据突发事件发展的需要,在政府应急管理综合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迅速组织和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应对工作,保证应急管理的顺利进行。通常包括人员抢救及工程救险、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交通运输保障
28、、通讯保障、电力保障、粮食食品供应、灾民安置、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应急资金供应、损失评估、接受外援等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试(三)参考答案DCCDBACCBBCCCCC对对对对对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是指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各项处置行为(非常态下),包括应急准备、预警监测、先期处置、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后期处置乃至恢复重建的评估。应急处置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查找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应急工作,改善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
29、筑工程领域突发事件指工程建设、建筑业以及城市市政设施领域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原则。一是依法发布,如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二是公众导向。政府应以公众的知情需求为导向,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方便,要理解媒体、宽容媒体,不阻挠或者逃避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发布新闻,采用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主动提供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三是及时
30、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及时主动,在第一时间发布客观、全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疑虑、猜测,减轻境内外媒体、互联网站不准确的报道对公众情绪造成的影响,积极掌握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四是口径统一。信息发布的方式是多样的,但不同方式发布的信息内容必须具有一致性,必须做到数据统一、口径一致等。否则社会公众会无所适从,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产生疑惑和不信任,影响政府形象。五是连续报道。突发事件瞬息万变,因此应急管理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信息发布的连续性,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社会发布事件处置的最新情况。应急决策的流程: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紧急状
31、态、应急结束。公共卫生领域应急信息报告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预警、处置、网络直报等系统,设置了专门的部门,配备了专职的人员,其应急机制已逐步得到了完善。而我国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的构建方面,则明显存在着不足,绝大多数的卫生监督机构内部没有常设的卫生应急部门,也没有专职负责卫生应急的人员,与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比,相差甚远。同时,我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有关法律法规中,也赋予卫生监督机构
32、很重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职权,还有的地方直接将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调查处理,包括网络直报、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后期评估等明确为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鉴于上述情况,很有必要对卫生监督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进行讨论,并逐步构建起卫生监督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1.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1.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规定赋予了卫生监督机构相应的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33、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由于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执行机构,因此,上述规定中的“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等,其中就包含有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2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1.3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在已发生的突
34、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无论是重大的传染病疫情,还是重大的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故,多数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鉴于取证的时效性,需要迅速及时的赶赴现场,对其进行调查、取证。2.应急处置的原则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和危害性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素质等一系列原则。3.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六个机制3.1高效的指挥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及时处理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
35、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分别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总指挥。它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以及督察和指导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临时成立的指挥机构有三个缺点:一是工作不具有延续性,每次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够有效保留;二是每次均需花大量时间与相关机构进行协调;三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因此,建立常设的指挥协调机构显得十分必要。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而言,同样需要建立常设的卫生应急部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常设的卫生应急部门,应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平常不定期研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问题,制定应急预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
36、同时建立一个由公共卫生、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咨询小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共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类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机构)要分工合作,发挥各单位优势,运用流行病、公共卫生、虫媒防治、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治疗和卫生监督执法等学科专长,在事件处理中当好参谋和技术指导。3.2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易引起社会传言甚至谣言,如若缺乏一个主流的、权威的声音引导,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不安定。因此,收集、分析信息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任务,其关键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形
37、成一个信息引导机制。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同时,逐级电话或传真进行报告。进一步明确设定对信息上报的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具体的设定,就不可能形成流畅灵敏的应急信息报告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格式,进一步规范自下而上的报告程序,保证有效、有序、准确报告。对迟报、瞒报和漏报者,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3.3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根据当地的工作实际,在设立卫生应急部门的同时,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卫生监督应急队伍,并努力改善监督执法
38、条件和技术手段,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现场检测设备,并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水平,确保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搜集相关的证据,保证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执业医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应有不少于5人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职人员。各地(市)和县级应有不少于7人的应急处理专职人员。省和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与此同时,必须使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建立
39、相关的制度和规定,确保上下级之间的通讯畅通和信息的互通,这是实现快速反应应急机制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3.4周密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储备适当数量和品种的应急处置设备、器械等物资。日常状态下,卫生监督机构要保证有一定数量基本物资储备,相关部门要掌握有关生产企业生产潜力信息。应急状态下,卫生监督机构提出卫生应急物资需求计划,相关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物资生产和供应,保障物资采购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必要的调查、取证工具和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等。3.5有效的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结合当地特点,加强对潜在的突发公共
40、卫生事件进行趋势预测、对策设计和后果评估等研究,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多部门、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进行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的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研究。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一般人才的培养,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革除陈规陋习,增强危机意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应在各级党校、行政干部管理学校的培训中增加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内容。3.6权威的后期评估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卫生监督机构要依职责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
41、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总之,卫生监督机构要搞清自己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设置卫生应急部门,明确应急处置的原则,构建相应的卫生应急处置机制,认真对待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履行好卫生监督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厉打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试(四)参考答案DDDDDADBBBDDDBA对对对错对应急避难场所是可供公众躲避地震、寒潮、酷暑、台风、洪水、
42、火灾、疫情、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事件,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安全场所。应急处置评估是指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各项处置行为(非常态下),包括应急准备、预警监测、先期处置、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后期处置乃至恢复重建的评估。应急处置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查找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应急工作,改善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指在公共场所领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事件。中国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法制。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有实物储备
43、、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建筑工程领域突发事件指工程建设、建筑业以及城市市政设施领域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建筑工程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有:一、日常管理与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应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方针。以人为本,明确职责。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强化行业监管与企业规范经营相结合的长效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二、分级响应与信息报告机制在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及应急工作程序,确定各建筑企业相应职责,有效处置突
44、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是:1、迅速;2、准确;3、直报。三、应急处置机制1、.服从局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及时派遣队伍实施抢险救援工作。2.、落实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并进行应急抢险救援纪律、程序和注意事项的教育。3.、按规定集中存放配备、装备,并派专人负责四、应急保障机制(一)事故报告1、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建筑工程重大安全险情或重大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1)险情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2)建筑工程事故中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施工单位负责人、工程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及执业资格等情况;(3)险情基本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紧
45、急抢险救援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4)原因的初步分析;(5)采取的措施情况;(6)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二)预案启动发生特别重大(级)、重大(级)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启动预案,按照县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领导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响应程序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县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灾害的统一救援抢险,具体程序如下:出现大型机械设备、建筑物倒塌及工地房屋倒塌等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启动应急程序,由指挥部通知应急办公室实施抢险。属重特大事故的由应急办公室立即上报县有关部门并下达抢险任务。现场指挥人员率先奔赴
46、现场指挥抢险。抢险队接到指令后,队长迅速集合队伍,交待出事地点及最佳抢险交通线路、现场危险程序等要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出事现场,进行救援。应急办公室负责做好安全监护,并把工地的抢险自救队编入局抢险队进行抢险;协调小组,负责控制人员在四周10米范围内(跨步电压范围)进出现场,必要时通知电力部门切断电源,(电话:95598);负责迅速疏散人员(包括施工人员、围观群众、受害居民等);负责提出抢险救援技术意见。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及时与120联系送医院救治。对影响场外交通堵塞的,首先分流人员维护交通秩序,并通知122速来处理,然后分情况进行现场清障。对现场存在继续危及附近居民安全的情况,应立即疏散居民
47、,采取措施,确保安全。项目经理及安全员要坚守岗位,及时准确上报险情、危害程度等现状,并组织项目抢救分队人员自救。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测试(五)参考答案DAAACACAAAADDDA对对错错对危险要素就是指可能对人、财产和特定地方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危险源或极端事件。危险要素可以分为自然危险要素、人为危险要素、技术危险要素和环境危险要素四类。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突发事件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技术的角度很难以统一的定量标准进行精确的分级。例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将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级别;森林防火条例将森林大火分为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