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光来新夏.doc
《满目光来新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目光来新夏.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满目春光来新夏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谭汝为一、萧山沽水共举觞2012年6月8日,著名学者、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迎来九十华诞暨从教六十五周年纪念日。5月,来新夏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九十华诞庆典,在先生祖籍浙江萧山举行。6月,来新夏教授九秩诞辰系列庆祝活动,在先生第二故乡天津举行。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来新夏的著作展摆满了大厅。他出版历史、方志、目录、古籍整理、谱牒、文学、艺术等诸多门类著作近百种,个人著述足以充栋。 来新夏,1923年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为浙江省萧山县长河镇。1929年,因父亲供职天津北宁铁路局,来新夏随母亲离开杭州来到天津。其小学和中学的学习生活基本是在天津度过的。1942年考入北平辅
2、仁大学,1946年毕业并回津谋职。1948年受聘新学中学任教。1949年天津解放后被推荐至北平华北大学学习,为范文澜教授的研究生,攻读中国近代史。1951年奉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从事汉语修辞学研究并任教至今。在漫长的治学道路上,来新夏纵横三学,自成一家。所谓“三学”,指历史学、方志学与图书文献学。对于常人来说,“三学”的每一领域皆足以令人望洋兴叹,但来新夏却纵横三学游刃有余,并且取得开创性的成果。例如北洋军阀史略古典目录学浅说方志学概论天津近代史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词典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关领域中的第一部著作,为学术发展辟出新天地,开一时风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许多学者很难跳出自己过
3、去的学术轨迹,超越自我,来先生的开拓精神是十分难得的。”不仅如此,来新夏每一项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很深的钻研性。从林则徐年谱到林则徐年谱新编,从北洋军阀史略到北洋军阀史稿,再到北洋军阀史;从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到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从著作最初问世到扩充增订,往往前后延续数十年。对学术研讨,他从不满足现状,而是自强不息地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求尽善尽美。其中还有几部书稿因遭遇“文革”浩劫而丢失,不得不重头再来。2011年出版的书目答问汇补,凝结了来新夏近七十年的研究心血,可谓汇集毕生功力,其对学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坚忍不拔的耐力,确实令人敬佩。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
4、教授戴逸赞叹道:“专与博是治学中的一对矛盾,一般学者难得兼有,而来新夏先生是一位既专又博的学者。他何以能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是他治学勤奋,锲而不舍。是勤奋使得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来新夏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皆源自他特立独行的人格与文品。他几十年一以贯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热忱,潜心于似乎枯燥乏味而内涵丰富的学术领域之中,博观约取,集腋成裘,终至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来先生出版九十余种书籍,平均每年出一本,可谓实打实的“著作等身”。在自身学术研究不断精进的同时,来新夏还开创了南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还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首任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
5、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等。他带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人的成长,将学术服务于社会。在图书馆、方志学、出版界,来新夏桃李满天下。来新夏先生是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当代诸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他的学问启蒙来自祖父来裕恂先生,而学术研究则起步于北平辅仁大学,受该校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和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影响至深。基于良好的家学和师承,又经过自己数十年的拼搏奋斗,来新夏先生以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分进合击各有重大成就,被誉为“纵横三学”的学术大家。来新夏先生当之无愧地居于当代最有
6、影响的人文学者之列,南开大学为有这样的杰出教授而骄傲,天津学界为有这样的学术大家而荣耀。为恭祝来新夏教授九十诞辰,天津学者王振良、张元卿撰写寿联:匏园破混沌,辅仁奠颖博,南开终展鸿遒,半途挥洒马班重;志域辟荆蓁,史海发昧隐,歆略更殖新境,三学纵横斗岳高。二、烟雨生平学不厌来先生说:“我活了八十多岁,正经八百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读书。”来新夏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四岁半开始从祖父来裕恂接受蒙学教育,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为顺序,朝夕诵读。来新夏回忆说:“七岁以前,一直随侍于祖父左右,生活上备受宠爱。”祖父在幼小的来新夏身上种下了读书的种子。来新夏后回忆说:“对我一生事业起重大影响的
7、仍是我的祖父。”祖父来裕恂,清末经学大师俞樾的弟子,光绪三十一年曾到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在横滨创立的中华学校的教务长。“潜研学术,寄情诗词”,撰有匏园诗集萧山县志稿等。1923年6月,来新夏出生时,祖父来裕正在辽宁葫芦岛航警学校任教。当他从家书中获悉长孙出世,十分高兴,期待孙辈能继承家中书香薪火。他对长孙新夏格外精心,不但亲自讲解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蒙学读物、传授地方掌故与历史名人逸事,还让“拿市面上的粗陋读本与好版本对着读”,以提高鉴别能力。直到离开家乡、来到天津,祖父还不断写信教导他应该读什么书。祖父的学问和为人,对来新夏走上治学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来新夏涉足方志学,很
8、明显是受祖父撰写萧山县志稿的鞭策与影响。陆游诗云:“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这似乎也是来新夏终生与书为伴,“年既老而不衰”的写照。来新夏从未把读书当作苦差事做,“人们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可对我来说是乐作舟,所以我几乎没有因为读不好书而被打板子”。七岁以后,来新夏就扎根津门,迄今八十多年,来新夏称天津为“第二故乡”。在天津,他读完小学及高中,在高中十分幸运地得到国文老师谢国捷(著名史学家谢国帧之六弟)的关照。在谢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来新夏如饥似渴地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十七史商榷等,眼界大开,并在谢国捷老师指导下开始撰写第一篇学术文章:汉唐改元释例。其后,又相继发表诗经的删
9、诗问题清末小说之倾向谈文人谀墓之文桐城派古文义法记近事丛残等多篇文章,并连续为东亚晨报副刊撰写邃谷楼读书笔记。此时,十九岁来新夏已崭露出不凡的功力与才华。“邃谷”是来新夏斋名。他十八岁所写邃谷楼记云:“非谷而曰谷,何也?唯其深也。无楼而曰楼,何也?唯其高也。唯高与深,斯学者所止乃尔。邃谷楼者,余读书所也,沉酣潜研,钻坚仰高,得乎书而体乎道,邃然而自适焉。”来新夏少年时,家中有约八平米的楼梯间是属于他的小天地。那里仅容一榻一架一桌,是他读写、歇宿之处,狭窄黝暗,白天也要开灯,宛如幽谷,故名“邃谷楼”。邃谷斋名始终不变,沿用至今。1942年,来新夏高中毕业后,考取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受教于陈垣、
10、余嘉锡、张星烺、柴德赓、朱师辙、启功、赵光贤诸先生之门。辅仁规模虽不大,却名师云集,学风纯朴。虽当时日本侵华军占领北平,但因辅仁属德国教会学校,日本当局网开一面,因而辅仁的教学环境相对自由。学校班级不多,每班学生不过在一二十个,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师生关系融洽。辅仁求学生涯给来新夏的治学之路打下深深烙印,与众名师相处的往事也成珍贵回忆。辅仁大学校长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他给学生亲自上四门课。所布置作业,在批改前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将自己做的与学生的作业一起贴在教室墙上,让学生比较感悟。陈垣校长亲自指导来新夏的毕业论文,在口试(论文答辩)时,陈垣校长以“颇有作意”勉励。历史系主
11、任张星烺先生,是精通中西交通史的专家,慈眉善目,与学生亲密无间。余嘉锡先生是中文系主任,来新夏选修了他目录学。“当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了,非常严肃,不苟言笑。但听余嘉锡先生的课,却如饮醇醪,他讲课的时候从来不看讲义的,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来新夏在目录学上的根基,就是那时打下的。启功先生当年教来新夏国文与绘画。因怕学生营养不良,启功每到周日,就召来新夏等几个学生到他家去改善伙食,看到学生衣服坏了,或掉了纽扣,师母还帮着缝补。来新夏在上世纪60年代接受审查的时候,很多人都疏远了,启功却对他不离不弃,师生情谊保持了半个多世纪。辅仁求学,来新夏每年都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获“勤”字奖章并奖学金。四年来,耳濡
12、目染老师们的崇高师德,为日后研究学问的夯实了扎实根基;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奠定了雄厚的汉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谨严缜密的学风和各具一格的治学方法,给来新夏以很大的影响。1946年大学毕业后,来新夏回天津谋职,希望报效国家,一展身手,但腐败的国民政府并没给他机会。回到天津,他失业赋闲,只能靠当小职员、教员谋生。1949年1月天津解放,来新夏热情而“积极投身于新的革命工作”。3月,被天津民青组织“保送到华北大学去接受南下工作的政治培训”。9月结业时,被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选中,留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师从范文澜教授,做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范文澜招研究生七名,实行供给制,住集体宿舍。范先生身教言
13、传,管理严格,常勉励研究生说“你们当学生,就是专门读书”,要“下二冷的决心。一冷是坐冷板凳;二冷是吃冷猪肉”。坐冷板凳,是说做学问要耐的住寂寞;吃冷猪肉,是说你真有成绩,总有人会承认你,请你入孔庙,吃冷猪肉。范先生对弟子们的文章格外“挑剔”,一丝不苟,大家都心存敬畏。他根据研究生每人的不同情况分配工作任务,范先生要求来新夏“从原来攻读的汉唐史转向中国近代史”。来新夏回忆说:那时年轻又在繁华地带的王府井,总想出去玩。范先生住在前院,出门必须经过他的窗户底下才能出去。“他的写字台就摆在窗子前面,他天天在那儿念书,所以你出来看见老爷子在那儿坐着,就不敢出去了”。要“不是这么严格管理,当时我们就荒废掉
14、了”。在范文澜的熏陶影响下,来新夏“写出第一篇学习新观点的文章太平天国底商业政策,作为太平军起义百年的纪念”。这是来新夏在中国近代史领域的第一篇论文,后收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论文集中。历史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北洋军阀档案,这些老档案装满几百麻袋。来新夏回忆说:“每次从库房运来几袋就往地下一倒,尘土飞扬,呛人几近窒息。当时条件很差,每人只发一身旧紫花布制服,带着口罩,蹲在地上,按档案形式如私人信札、公文批件、电报电稿、密报、图片和杂类等分别打捆放到书架上。”而后“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类分开。每个人把一捆捆档案放在面前,认真阅读后,在特制卡片上写上文件名、成件时间、编号及内容摘要,最末签
15、上整理者的名字,然后分类归架。因为看得仔细,常常会发现一些珍贵或有趣的材料,我便随手札录下来”“前后历经半年多的整档工作,虽然比较艰苦,但却不知不觉地把我带进了一个从未完全涉足过的学科领域,他成为我一生在历史学领域中的中心研究课题”。来新夏回忆说:“范老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学者,但传统文化底蕴也很深,他认为搞学问应该从最基本的步骤开始训练,所以先让我们整理档案。那可是几百麻袋的凌乱档案啊。”“范老的决定,开辟了我一生的学术道路。”来新夏虽是历史专业正宗的科班出身,但面临这个当时尚无研究者涉足的新领域、新课题,面对这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深感知识匮乏。他决心“从根做起”“用黄草纸写札记二百余小篇
16、,积存卡片数百张”。来新夏后来专攻北洋军阀史,在上世纪50年代,他先后撰写了北洋军阀史略等三部著作。三、天生我材必有用1951年春,范文澜先生应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吴廷璆教授之请,同意来新夏到南开大学任教。来新夏从助教做起,先后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写作”“中国通史”“历史档案学”“鸦片战争史专题”“北洋军阀史专题”和“古典目录学”“文献整理”等课程。他深得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髓,“坐冷板凳”不畏寂寞,教学之余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回到天津南开的第二年,他的讲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历史教学杂志上连载。1957年,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北洋军阀史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来新夏不愧为优
17、秀的教师,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给人以丰富的知识享受。他讲课不仅历史系的学生爱听,连外系的学生有时也被吸引过来。在教室门口的走廊过道上,常常挤满了物理系、数学系喜爱文科的学生,他们也在倾听着来先生滔滔不绝的讲授。来先生授课勤于板书,善于板书,以利于学生的领会和吸收。一位早年的弟子撰文写道:“他(指来新夏)的粉笔字,写得极好极快,在我所见到的老师中,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他的字体遒劲美观,看到它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粉笔在他手里就像使用毛笔那样得心应手,要重则重,要轻则轻。我记得我班有好几个同学常常课后学着来先生练习粉笔字来先生当年的表情,虽然显得有点威严,对同学却很和气,和同学
18、们总是打成一片。”1958年,来新夏开始编纂林则徐年谱,转年完成。1959年9月,来新夏编写的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历史剧火烧望海楼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公演,历时一个月,大受欢迎。10月火烧望海楼赴京献演,荣获文化部二等奖。1960年9月的审干运动,是来新夏惨遭厄运的肇始。因1946年曾在世界科学社主办的文艺与生活杂志任助理编辑四个月,一时难以定论,而被“内控”(内部控制使用,即被挂起来),被剥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权利,不能参与社会活动,不能写署名文章。那一年,来新夏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宏图大展之际。熬到所谓“问题得以落实”,那是十八年后的事了。从此,来新夏处于投闲置散、百无聊赖的境地。他终日惶惶,
19、无所事事,只得蛰居斗室,俯首书案。低头走路,埋头读书,退而结网。从1960年10月至1966年“文革”前,来新夏在五年的逆境中,仍笔耕不辍,他先后修订了林则徐年谱,撰写清人年谱知见录结网录清人笔记随录(后易名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来新夏就和历史系主任郑天挺等作为南开大学首批牛鬼蛇神,被剃阴阳头,拉去游街。不久宣布:被剥夺人身权力,进行“劳动改造”,关进“牛棚”。其家数次遭受红卫兵以“扫四旧”之名的打砸抢,除财物之外,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近千册线装书以及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林则徐年谱结网录清人笔记随录等手稿均付之一炬。后被隔离圈禁,随时被“提审”,押到现场批判会上示众
20、,极尽侮辱人格之能事。1970年,来新夏生日那天,被勒令全家下乡,到天津南郊区太平村翟庄子大队插队落户,暗改为农业户口。虽然农耕,但农民宽厚不以之为异类,得免批斗之苦。来新夏坚信苦风凄雨终将过去,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心情豁达,身体日健。事后来新夏笑着说,现在身体很硬朗,还要“感谢”“文革”所赐。在长期劳动改造的年代里,他成为劳动好手,学会了压地、打场、掐高粱、掰棒子、赶大车。那时满工分10分,来新夏能挣到9.5分。四年的农民生活,他居农舍、吃粗粝、赶驴车、耪大地,艰辛劳作,仍矢志不渝。每晚,他“伴着一盏15瓦有点发微红的灯,盘腿坐在土炕上,凭着一张小炕桌,摊开旧稿和资料,有次序地笔耕不辍”。在乡
21、农耕之余,他整理了残稿林则徐年谱及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并完成了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倔强地说:“只要我人还在,文字可以消除,稿子可以烧掉,但只要我的脑子还在,知识就断不了。所以之后的很多书都是重新写的。”1974年,举家迁回南开大学,安置在学校农场由牲口棚改造的简易平房里。地面铺以煤渣碎石。阴天返潮之日,时有丝丝牛粪气息刺鼻,却处之泰然。来先生在十年浩劫中尚且随遇而安,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那么在天下承平之日,他纵横三学、名扬四海就不足为怪矣!1979年3月,来新夏所谓的历史问题查清,做出结论,恢复原有的教学工作。1984年1月,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图书馆系主任;2月,被任命为校图书馆馆长;8月
22、,被任命为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革”后的来新夏,被长期压抑了的热情迸发出来,他一度脱离书斋,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先后创办了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和分校图书馆系。他说:“我就是想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就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所以接连在南开大学任要职,当过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系主任、校务委员等等,那时候耗费精力比较大,学术进展比较慢,但我也觉得值得。”迎来改革开放和学术的春天后,来新夏先后撰写或主编专著将近百部,成果丰硕。其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学: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中国近代史述丛结网录等;方志学:志城探步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综览等;图书文献学: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
23、业史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和古籍整理散论等。还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词典等。四、粹然儒者蓬莱骨来新夏先生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源自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以坚韧与热忱,以严谨与执著,潜心于学术探研之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博观约取,集腋成裘,硕果累累,名扬天下。仅以撰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为例,他曾在上世纪中叶,用了十年时间,埋头检读清人年谱七百余种,写成五十余万言,不料竟在浩劫年月付之一炬。俟大气候稍有松动之时,他即卷土重来,从头开始,再度完成这部巨著。近年增订再版,竟达百万言之巨。到目前为止,来先生已经出版九十余种书籍,与其年岁相埒
24、,是实至名归的“著作等身”。来公性格的卓荦不群之处,第一是狷介清高的正派正直,第二是始终不渝的学术理想。宁宗一先生指出,(来公)对虚伪、庸俗乃至邪恶、残暴,有一种天然的憎恶。因此,每当左的路线指引下的政治运动来临时,来公往往首当其冲。在外部世界的挤逼下,来公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守书斋与典籍为伴,神游在美的文化世界之中,但其内在的人格精神和性格中却永远保留着是非爱憎感和金刚怒目的一面。读书和写作,多少能排遣他内心的烦恼,而孤独也会随之远去人道是“诗穷而后工”。在逆境中,由于来公的永不放弃,使他的学术成就进入一种更高更新的境界。“诗穷而后工”这种观点,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孔子“诗可以怨”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满目 光来新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