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doc
《毕业论文(设计)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阮 敏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摘要:文章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的模型,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该相互融合的路径,并利用1990年到200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关系。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的取得依赖于比较优势,从而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内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竞争优势带来的剩余将不断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动态比较优势会自发地导致动态竞争优势,为此,要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所获得的剩余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渐进地高度化。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
2、企业的大量倒闭,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先前的竞争优势的剩余提高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外部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仅诱使这种情况早点出现,这也给这些地方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机遇。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出口商品结构 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d on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he paper builds the model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3、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verifi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ta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from 1990 to 2007.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it depend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dynamic compara
4、tive advantage will spontaneously lead to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is end, the surpluses of using the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s foster the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o a country gradually upgrad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5、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Panel data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摘要:文章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的模型,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该相互融合的路径,并利用1990年到200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关系。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的取得依赖于比较优势,从而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内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竞争优势带来的剩余将不断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动态比较优势会自发地导致动态竞争优势,为此,要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所获得的剩余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渐进地高
6、度化。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大量倒闭,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先前的竞争优势的剩余提高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外部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仅诱使这种情况早点出现,这也给这些地方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机遇。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出口商品结构 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d on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he paper builds the model of comparative
7、advantag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verifi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ata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from 1990 to 2007.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it depend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dyn
8、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will spontaneously lead to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is end, the surpluses of using the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s foster the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o a country gradually upgrad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ompetitive
9、 Advantages;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Panel data一、引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日益相互开放,全球市场正逐步走向一体化。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外向型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7.6亿美元, 增加到2007年的21738.0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1.9万亿美元。在外向型经济以及投资的拉动下,中国经济GDP在这一时期一直保持以两位数字增长。但是首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受到冲击,中国也难以幸免。中国东南沿海不少出口型企业出现倒闭,失业人数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突
10、然放缓,为了消化国际经济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公布了刺激中国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面对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中国宏观经济严重依赖外向型经济的拉动的弱点。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现在面对着这次发达国家导致的金融危机,中国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本文利用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的数据,论述由比较优势是否能够产生内生的竞争优势。一、文献综述比较优势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随后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原理,奠定了近代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赫克歇尔和俄
11、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通过资源相对丰裕度决定比较优势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比较优势理论没有受到挑战,但到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却对这个理论提出质疑: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相对稀少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比较优势说和要素禀赋说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创立了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之间国家的贸易,或者说产业间贸易主要来源于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
12、,强调国内市场规模对于贸易结构的影响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发达国家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在产业经济理论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已经得到了说明,从而引出了贸易战略理论:一个国家能够在某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性产业中创造比较利益,这些高技术产业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广泛的外部经济,并促进该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并能先于其他国家占领国际市场,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
13、势的产业,国家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实证方面,贸易结构的分析主要围绕证实或证伪与要素禀赋有关的理论和模型, Leamer (1980) 证明,当一个国家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皆为顺差时,较净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与国内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才能严格说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2;Trefler (1993 ,1995) 将技术要素引入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共同影响一国的贸易结构3;Davis and Weinstein(2001a) 证明了引入技术变量改进之后要素禀赋理
14、论的有效性,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也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4。比较优势如何体现在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低成本竞争优势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5,随后波特将其在企业竞争力领域的研究心得扩展到产业和国家的层面,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为了形成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一般并不需要钻石体系的全部因素来配合,通常,低成本竞争优势仅仅需要具有足够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就能够形成;而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的建立则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各种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6。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于该国企业(或行业)的生
15、产率水平。既然只有发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国内的学者也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洪银兴认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单纯的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7。 Dani Rodrik (2006)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的出口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认为中国的贸易模式没有按照比较优势进
16、行,而是致力于较高生产率产品的生产,中国的出口结构与比其人均收入高三倍国家的出口结构相同8。而林毅夫等人(林毅夫,李永军,2003)认为,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现实国情与比较优势原理,应鼓励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9。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品的附加值在向高端移动,但进口相对较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相对较低技术产品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10。江小娟(2007)认为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有规律可循,出口促进政策在充分理解市场力量导向的基础上因势
17、利导,能够提高实际效果11。比较优势是否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国内的学者或者从理论上探讨,或坚持某一观点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从实证上论述较少。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实证上阐述比较优势是否可以产生竞争优势。二、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学模型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他将企业竞争优势主要归因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市场结构等4个因素12。一般来讲,生产要素尤其是初级生产要素在某一给定时点是外生给定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约束条件。我们用图1表示企业的产业选择。在图1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可以用所有不同产品的等产值线的包络线来表示。等产值线上的每一点反映了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特定技术组合。
18、H和J产品的等产值线都与产业的包络线相切,两个产业的产值相同。AA和BB是两条对应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等成本线,两条线的总成本是相等的,但BB对应于劳动相对丰裕的经济体,AA对应于资本相对丰裕的经济体。图2清楚地展示在总成本既定情况下,在一个劳动富裕的经济体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H,因为在给定总成本的前提下,如果它选择产业J只能得到比H产业较少的利润。因此,合理的产业选择会使一个厂商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同理,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经济体的厂商有激励选择J产业。BLBAAKHJ图1 事实上,一个经济体里的所有厂商都面临着相同的资源禀赋结构,因此在其它条件既定时,特别是在各产业
19、的技术都能获得的条件下,与资源禀赋结构一致的产业的厂商与其它产业的厂商相比具有更大的进入压力。因此,在位厂商要么是效率最高因而成本最低,要么其产品具有足够大的差异性因而使得潜在进入者无法模仿或模仿成本巨大,否则在位厂商将被潜在进入者取代。不仅如此,与资源禀赋结构一致的产业往往有众多的替代品,因为功能相近的产品具有相似的生产技术,产业外的厂商有生产替代品的强烈激励。从而在位厂商必须不断投资和创新,以增加所在产业产品与替代品的差异化程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改进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使得它们在与替代品的竞争中取得性能价格比的优势。我们看到,在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里,企业面临巨大的进入压
20、力和替代品竞争,它们具有不断投资和创新以获取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激励,并且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会使得与资源禀赋一致的产业中留下来的企业一定是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在波特的框架中,产业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效率。事实上,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提供了稳定和挑剔的客户,并且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结构一般来说比较接近于比较优势产业,于是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有比较适合其发展的需求和供给条件,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往往会形成以比较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比较优势产业的供应商的效率被内生决定。并且国内需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
21、发展能迅速提高其收入水平,使得国内市场迅速成长,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产业不断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 上面的分析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而其比较优势产业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被资源禀赋条件内生决定,因此在我们的框架中,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制度选择才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最终决定因素。 事实上,当一个经济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结构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但能获得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获得动态竞争优势。不妨假设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最初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更为丰裕,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该经济体会形成以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产业H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并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贸
22、易中获得更多的剩余。随着剩余的积累,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图1中等成本线由BB变成更加平坦的AA。在竞争压力和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厂商会将部分剩余用于研究与开发,因此创新可能线由移动到距离原点更近的,这意味着H、J与H和J的产值相同但成本更低。这时候厂商的理性选择不是继续在产业H上生产,尽管它留在H产业能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利润,而是进入资本密集度更高的J产业。因为在资本更为丰富的新的资源禀赋结构下,相同的投入在J产业能获取最大的盈利。图2中J和H在等产值线的包络线上,因而产值相同,但是选择J产业的成本低于H产业,于是该经济体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产
23、业体系被技术水平更高的以资本密集型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取代,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图2中,比较初始均衡点和新的均衡点,我们发现该经济体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剩余,因为J、H和H、J的产值相同,但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获取相同产值的成本由BB(和AA的水平相同)的成本水平降低到AC的成本水平。因此,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一个经济体会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改善资源禀赋状况,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在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获取动态竞争优势。BAABAHJLKJCH图2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形成了2个可检验的假说:假说1.在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设计 比较 优势 竞争 基于 中国出口商品 结构 经验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