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进出口贸易.doc
《论文进出口贸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进出口贸易.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考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都认为对外贸易只是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辅助工业化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而已,并没有将其提高到模式或者战略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
2、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作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研究,推导出了一些以贸易战略来区分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模式,并由此形成了当今国际开发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终结所谓资源导向贸易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出口本国、本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贸易战略。对于大多数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长期西方殖民地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多依存于单一的农副产品,民族工业
3、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国家经济振兴的唯一选择就是充分地利用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工业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再将获得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制品、生产资料,由此逐步地推进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因此,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与其说是一种战略,倒不说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奈的选择。但是,历史上确实有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出口较多的资源产品,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其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居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幸运,许多国家甚至陷入了一种“资源劫难”,
4、即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则越缓慢。对于上述“资源劫难”,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对自然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贸易条件恶化论。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其出口的大部分往往是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初级产品价格的低下及大量代替自然资源的工业原料的出现,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在这种环境之下,由于大部分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都是缺乏收入需求弹性的,而工业品的需求是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因而会导致出口的初级产品与进口的工业
5、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贸易条件趋向恶化。二是荷兰病。石油和其他一些自然资源,也许可以创造财富,但这些资源本身却不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不幸的是,这些资源的存在还会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挤出作用。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和出口,荷兰盾变得坚挺,制造业和农业产品出口减少,国内产品同大量廉价的进口产品相比,在价格上处于劣势,非石油出口的竞争力下降了。荷兰病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会使得制造业衰落,服务业繁荣。而一旦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三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具有极大的波动性,而对于这种波动性的管理又十分困难。对于
6、国外和国内投资者来说,他们总是在经济景气的时候投入资金,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又会撤回资金。因此,这种投资的冲动会使得经济景气的时候,自然资源出口繁荣,国内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而经济不景气时,发展中国家又陷入了财政危机。经济活动因此比商品的价格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发展中国家繁荣时期从资源出口中获得的利益正好抵消紧接下来的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失,资源的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利益。 由于上述原因,试图通过资源出口来实现工业化的梦想已变得十分渺茫,资源导向型贸易战略也从此被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排斥在本国、本地区的国际贸易战略之外。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
7、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
8、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最终需要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生产为50%,后者的贡献程度远远超过前二者,显示出相当高的贡献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或多或少都
9、曾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期,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为了鼓励国内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英国禁止从东方进口棉纺织品,以便能够用本国生产棉纺织品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当今世界的三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从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的基础。但是,这种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水平极度低下条件下
10、,通过对市场进行入为的干预和政府强有力的保护来阻断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有助于避免国内幼稚产业过早地面临国外跨国企业的竞争,促使本国幼稚产业尽快地成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进步,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汇不足。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就使得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
11、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外汇收入不足的现象。第二,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往往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经济效果。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市场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内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经济成长率的大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效果,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急剧地向劳动节约、资
12、本集中型过渡,从而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实际上是在鼓励使用资本、限制使用劳动,从而产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导致国内产业吸收过量的资本而吸收少量的劳动。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很快耗尽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同时出现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优位性与限界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作用也越来越大。采用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来都遇到了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省率先成功地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亚洲“四小龙”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
13、借鉴它们的经验,东南亚其他国家也纷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通过废除许多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以促进出口来带动本国(地区)的发展。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以“四小龙”为中心的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省、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制造业成长率超过1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4%的同期水平。高速成长的结果,促使上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率迅速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率为28%-38%,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除印度尼西亚以外,东盟国家的工业化率也达到了18%-24%,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有鉴于此,
14、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对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及其落后地区首选的贸易模式。在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报告书中,将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而取得极大成功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近30年的发展称作为“东亚的奇迹”,并认为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为比其低一层次的发展中经济体树立了促进出口战略的样板,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暴露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局限性。与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相比,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最大特征是不断地推进市场经济化的进程,通过撤销各种政策限制,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低工
15、资劳动力的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出口的市场主要是发达国家,过分地追求出口的结果使得国内工业体系内部出现了“双重化”的倾向,即出口产业的过度膨胀和内需产业的相对萎缩。以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半导体市场的急剧萎缩,韩国庞大的半导体出口产业顿时陷入了困境,并拖累了给予半导体产业大量资金支持的金融业,进而引发了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不仅如此,急速的贸易自由化使得韩国来不及培育重化学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零部件产业。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适当的关税及贸易限制来扶持国内重化及高科技产
16、业的发展,这样一种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又重新被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纳,并被许多国际开发经济学者赋予了新的理论支持。伴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特别是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人民币一直受到来自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巨大压力。美国一些人攻击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汇率人为偏低的言论甚嚣尘上。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在多种场合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有人建议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控告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也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如果我们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多,今后的贸易纠纷可能会防不胜防,处理不好会影
17、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适宜国际环境。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困难,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3.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自由贸易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出发,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必定给双方带来利益,否则,另一方可以拒绝开展国际贸易。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则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从而丧失了技术进步的机会,进而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困境。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
18、,在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很多国家,与出口部门扩张同时发生的还有逆工业化现象,这些经济体一方面经历着出口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投资、技术进步的停滞不前。尽管中国的情况稍好于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现在就说中国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还为时尚早,但是中国出口部门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凭借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来实现的,出口贸易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技术附加价值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很低,中国正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据解放日报2003年11月7日报道,在全球聚集“中国优势”的时候,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披露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中国的竞
19、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中名列第44位,比2002年下滑了4位。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项目主任卢佩斯博士分析说,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得分很高,但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仍需跨越与发达国家间巨大的鸿沟,必须承认现在与发达国家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导致中国排名下滑。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出口进口国产化出口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态地选择适合于本国(地区)的国际贸易战略就成为影响经济开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成为左右该国(地区)能否实现自我循环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
20、,中国必须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按照国际开发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这种有别于传统开发模式的设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必须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
21、就可以使其产品和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国内市场非常狭小,人均购买力非常有限,可以说是一个人口上的大国和经济上的小国。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可以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克服国内市场规模狭小、购买力低的不足,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已经印证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在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前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200美元以上,部分大中城市已经达到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50
22、0美元时,消费的经济化现象将逐渐出现,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行为将发生质的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全体国民即将进入消费的近代化,一部分大中城市将出现大量的“随心所欲的消费者”。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可以从国内市场中获取规模经济和巨大的经济利益。2.大国必须建立自己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与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等小国(地区)不一样,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都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日本、欧盟的农业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美国的纺织、钢铁工业也已经是夕阳产业,但是这些国家无不采取措施保护这些产业。尽管各个国家都有
23、不同的出发点,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希望在全球一体化中保持本国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能够带来效益的提高,但由于世界各地还存在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国家的界限还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个大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本国的相对独立性,就必须保持相对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而单纯的出口导向战略将使得产业间的分工扩大,一些现代产业甚至一些重要的产业难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拥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许短期内是不经济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中国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体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冷战时代的思维模式
24、,十分害怕中国强大,一直力图从经济上、军事上抑制中国过快的发展,以便长期保持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日本一直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对欧洲解除对中国武器的禁运想方设法进行阻止。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在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上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另外,像农业、电信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也必须主要依靠我们自身来加以解决。3.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的制约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并取得较大成功,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东西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前沿阵地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资本主义阵营,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进出口贸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2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