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doc
《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 摘要: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的出现是因为传统的货币论的解释力有限,对我国全局性流动过剩及过剩程度的考量仍存在争议,巨额顺差的出现有宏观经济层面的一些非货币原因,最后提出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顺差;货币理论;外贸顺差 2006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与此伴随的是我国的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顺差也在持续上升。这种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的现象与传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之一的货币论的观点是相悖的,由此形成了有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个“谜”。 一、流动性的界定和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度量 在现实宏观经济
2、活动中,流动性可从狭义和广义加以理解。狭义的流动性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等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加上库存现金;广义的流动性则指整个经济领域的流动性。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即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在流动性过剩状况下,会刺激国内投资、信贷等经济指标持续上升,易引发经济过热,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至今尚无很公允的精确测度,但普遍接受的判断流动性大小的标准,发达国家如美国一般是看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因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一般是看存贷款比率。我国目前有关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经济学家哈继铭试图量化流动性的
3、相关指标,包括狭义货币供应量M1(现金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Ml加上定期存款)及新增存款与股市流通市,值之间的比率。他将三个比率与周边国家的比率相比较,得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论。其中,中国M1流通市值为5,M2流通市值为13.5,新增存款流通市值为0.75。中金公司主要用这三个指标来刻画中国的市场货币供应量与可供购买的股票之间的关系,其潜在含义在于,经济中存在的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用不同的流动性测量指标和方法均得出不同的结果。如,吴敬琏用外汇储备这一指标,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约合8万亿元人民币,央行2006年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回收
4、流动性,按货币乘数为5计算,2007年会有约30万亿元热钱在市场中兴风作浪;钟伟用银行存贷款指标,认为商业银行存贷款约11万亿元,去除购买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和企业短期债以及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动性过剩的资金只有1.1万亿至1.2万亿元的规模。 从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表现来看,流动性过剩的确已存在。主要表现为:第一,货币超额供给。2006年上半年,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8.34。之后在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势头有所缓解,截至2006年12月末,M2增长速度降至16.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降至15.1。但到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
5、为3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47,增幅比上年末高1.53个百分点。M1余额为1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1,增幅比上年末高4.73个百分点,货币超额供给的态势依然严重。第二,存差持续扩大。邹新(2006)认为,从1995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此后存差不断扩大,银行资金过剩是个不可否认的因素。2001年2005年,各年末人民币存贷差分别为3.13万亿元、3.96万亿元、4.91万亿元、6.32万亿元、9.25万亿元,2006年末达11万亿元。第三,超额准备金居高位。朱庆(2006)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会选择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200
6、5年底,全部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率为4.17。2006年下半年至今,央行虽已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截至2007年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2.8,比上年同期仍高0.28个百分点,维持在较高水平。第四,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巴曙松认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2005年5月至2006年中央出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长三角地区的地产价格有所回落,但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地产价格却出现了明显上升的势头,期房价格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在大量热钱的推动下,2006年至今,沪深股票指数屡创新高,成交量持续放大,股价估值水平已明显超出成熟
7、证券市场的水平,资产价格泡沫逐步显现。 二、对流动性过剩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之谜的认识 (一)传统的货币分析论已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货币分析论的提出基于一系列的假定前提,如“一价定律”、货币中性等,且着眼于长期分析,强调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并不是实际的国民收入和支出,而是货币的供需量的变化,即货币调节在诸调节因素中居首要地位。强调货币是一种存量,而非流量。这些观点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的经济情况。因为事实上货币需求在短期内并不稳定;非货币资产因素的作用也极为重要;它颠倒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第一性的因素。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那并不意味着贸易逆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动性 过剩 国际收支 顺差 并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