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导论(5)(一)研究背景和意义(5)(二)国内外研究现状(5)1.国外研究现状与相关成果(5)2.国内研究现状与相关成果(6)(三)本文框架(7)(四)研究方法(7)二、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8)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8) (二)盈余管理的界限(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9) 1.制度背景(9) 2.盈余管理的目的(9) 3.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10)三、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11) (一)新会计准则的几大重要变化条款(11)(二)新会计准则的积极作用(12)(三)新会计准则产生盈余管理的新空间(13)四、实证分析(15)五、结论和启示(18)六、参
2、考文献(20)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较之原有会计规范发生诸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造成了一些盈余管理的新空间。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出现的新的企业盈余管理操作空间,从盈余管理识别的角度,提出财务报告使用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在进行决策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基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结合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
3、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作了概述。第二章,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本章主要阐述盈余管理的涵义、界限、动机和目的。并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第三章,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及新会计准则产生的盈余管理新空间。第四章,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和启示。关键词 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related
4、question researchAbstractIn February 15, 2006,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including 1 basic standard and 38 specific standards of the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hanged the accounting confirmation,accounting measurement and accoun
5、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se changed limited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effectively and produce some new space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nd the main factors impact earnings management,
6、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ssible opportunities left for earnings management.From the perspet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recogement,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users of financial reports and the market supervision mechanism.This easy consists of following chapters:Chapter1:Introduction.By taking
7、into account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research,this chapter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structural arrangement and the major contents of it.Chapter2:Basic theories of earning management.Chapter3:The curr
8、ent situ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By finding out the main changes betwee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old ones,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restric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possible opportunities left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9、.Chapter4:Case study.Chapter5:Conclusion and enlightement.Keywvord:Earnings Management;New Accounting Standard;Earning Management一、导论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准则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体现了与国际会计管理的趋同。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较之原有的会计规范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新会计准则中预期将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例举分析上市公司财务
10、报表、信息等,给非企业(个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上市公司盈余情况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使其获得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一)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西方是一个已经谈论将近三十年的话题,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在我国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决策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容易误导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损害他们的利益,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
11、有关会计法规的变化,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很普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显得更加迫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建立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做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必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较之原有会计规范发生诸多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盈余管理的新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新会计准则角度研究
12、盈余管理,可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正确地认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企业价值,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合理建议。1.国外研究现状与相关成果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一方面是通过实证研究盈余管理计量,以及公司治理、股票发行、市场效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等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实验法研究公司内部盈余管理行为,如短期收益报告对管理层盈余操纵的影响、股东与非股东对盈余管理目标的不同反应等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黑利(paul M.Healy,1985)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奖金计划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马德方(Defond M.L.,1994)等关于负债契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莫叶(More
13、r,1988)关于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迪舟(Dechow,1991)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迪安哥罗(DeAngelo,1994)关于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或业绩下滑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与相关成果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也日渐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学者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宋建峰(1998)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三个动机假设:公司管理当局自身效用最大化假说,违规假说和社会成本假说。蒋义宏(1998)提出了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是:在发行市盈率收到限制时提高发行价格而进行财务包装;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财务包装;为避免连续三年
14、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而进行财务包装。陆建桥(1999)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刘峰(2001)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许波(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林钟高(2002)则分析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治理结构,探讨了盈余管理在中国的具体表现。蔡宁(2003)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与其他没有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相比,
15、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显著正相关。赵春光(2006)研究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后发现:减值前亏损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巨额冲销,为下一个会计年度做准备。吴联生(2007)指出非上市公司尽管不存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但仍然存在避免亏损的动机,而上市公司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均大于非上市公司。陆正飞等(2007)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企业的非经常性收益。(二)本文框架全文共分为六章。现将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导论。基于新会计
16、准则的颁布,结合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作了概述。第二章,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本章主要阐述盈余管理的涵义、界限、动机和目的。并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第三章,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及新会计准则产生的盈余管理新空间。第四章,实证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说明上市公司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对盈余管理的具体操作。第五章,结论和启示。总结文章结论,给非企业(个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上市公司盈余情况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使其获得更准
17、确的决策依据,并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讨论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操作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提出针对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和应对措施,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二、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本章主要阐述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盈余管理的涵义、界限、动机。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一) 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约束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效用,运用各种手段(主要是会计手段),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这里所
18、说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在编制会计报告和进行业务交易时,利用信息部队称的优势,主观上选择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与方式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董事会、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手中。会计人员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2.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会计数据。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利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期望。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3. 盈余管理行为的合
19、法性。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也是其区别于会计信息造假、利润操纵的显著特征之一。4. 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只是改变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它影响的是会计数据,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余。(二)盈余管理的界限既然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造假都是管理层通过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来调节企业盈余,以实现其目的的行为,那么,是否可以在“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造假”,或者“利润操纵”之间画上等号呢?本文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造假,或者利润操纵是不一样的。由此做了以下比较,以明确文本所研究的盈余管理的范畴。1. 法律法规的
20、认可与否,是否在会计准则约束的范围之内。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2. 运用的手段不同。盈余管理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信息造假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虚假销售、提前或推迟确认销售、虚列账项等。3. 动机不同。两者都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两者的动机有较大的不同。盈余管理作
21、为一种合法的利润调整,其目的是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会计信息造假则采取不合法的手段调整企业盈余,以实现不当获利。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造假之间是有明显的界限的。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从利益分配机制出发,设法报告符合其利益的数字,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将内部信息传递给投资者的工具。(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盈余管理是基于特定背景而产生的,不同背景下盈余管理存在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只有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才能进一步研究盈余管理问题。1. 制度背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
22、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又有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标准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突破。2. 盈余管理的目的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地,即实现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1
23、)筹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例如,公司法规定,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2)避税目的。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并且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样就为企业管理者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3)政治目的。政治成本过高或政治敏感性较强的企业一般采取最小会计利润的策略,采用保守的盈余报告策略,以避免或减少政府进行管制或采取不利于企业的措施的可能性。(4)收益平滑。公司为塑造良好的上市形象,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平滑收
24、益给人以公司收益稳定增长的信息,向外界传递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3. 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1)利用或有事项。利用不切实际的假设去估计诸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的准备,这样企业就可以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2)少计费用。明显地,少计费用对报告期利润的影响最为直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费用项目都存在可以低估的空间。(3)操纵收入的确认时间。提前确认收入或延迟确认收入,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可以通过收入结算方式、收入确认条件、收入计算方法等的选择,来达到利用收入调节利润的目的。(4)巨额冲销。例如,企业重组过程中夸大
25、重组费用。再如,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如其他业务收入、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冲销经常项目亏损而使企业当期避免亏损。(5)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限定范围内再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权利。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利用长期投资两种核算方法的转换、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改变合并报表范围等手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三、 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本章主要论述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以及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盈余管理新空间。(一) 新会计准则的几大重要变化条款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较原有的会计规范发生了诸多变化
26、。1.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形成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质量要求。(1)存货发出计价方式减少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原准则中发出存货计价采用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2) 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
27、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 借款费用借款费用的确定主要解决的是将每期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还是将有关借款费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问题。在借款费用是否资本化的问题上是有文章可做的。(4)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将原来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5)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法可以核算所有的暂时性差异,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
28、额。(二)新会计准则的积极作用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核算方法等方面的变动,都针对原有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对其产生了明显的限制作用。1.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2.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对盈余
29、管理的限制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在这一核算办法下,企业将不能继续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使得企业所有的当期存货耗费,都是以实际的历史成本计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3.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限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法。在盈利较多的年份,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费用,减少利润;下一年度盈利减少时,再转回减值准备来增加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样就从根本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
30、会计利润的现象。4.合并财务报表政策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更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避免了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甩掉亏损帽子的现象。同时也遏制了通过关联交易调节理论的行为。5.扩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新会计准则明确说明了,凡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公司都构成关联方,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增加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三)新会计准则产生盈余管理的新空间以下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几项具体准
31、则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产生的盈余管理新空间。1.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种类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但是,新准则并没有对企业的金融资产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因此上市公司在划分金融资产的类别时随意性较大。由于这四种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存在差异,如果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不当的划分,则会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而这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2.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至少应当于每个年度终了,对固定
32、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或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进行调整。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价值都比较大,只需找到证据,通过对折旧年限进行调整,就可以对利润数进行较大程度的调节,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3.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其中,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确认为无形资产。虽然准则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从定义上进行了区分,但在实践中,研究和开发费用之间存在模糊地带,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研发支
33、出费用资本化与否来控制利润。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当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增加利润的可能性。5.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势必会大幅增加利润。而要取得及时的“债务豁免”也并非难事,如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的方式,就能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6.所得税新会计准则规定,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
34、法,分别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来调节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而调节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当期净利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新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备,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可利用空间和利用这些新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除了国家有关会计监管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管预案,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分析与决策时,也应该重点关注与上述具体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信息。四、 实证分析本章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上市公司在执行新会计
35、准则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背景介绍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兴科技)是一家专业生产差异化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制造商,是国内100微米以上中厚规格聚酯薄膜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现有两条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线,产品厚度范围为50-400微米,产品种类齐全、技术含量高,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绝缘、太阳能电池、纺织品装饰等领域。裕兴科技的首发申请于2012年1月5日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成功于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曾在2010年6月首度冲击IPO时,因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过高、主营不突出的原因折戟于发审会。经过一年半的整改之后
36、,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从2010年的35.68%成功地下降到2011年上半年的3.22%,也以此助力该公司顺利过会。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裕兴科技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能实现大幅下降,是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还是其他操作的贡献?另外,通过前面盈余管理目的的讨论中可知,裕兴科技面对IPO需求,除了“治疗”首次IPO失败的硬伤之外,的确有进行相关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考证1.裕兴科技利润总额构成及变动表4.1:2008-2010年裕兴科技各项利润对比 单位:万元年份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投资收益20082641.4713111.472288.581167.1820094170.462093
37、9.843788.521363.87201011391.5935585.8110319.623714.70资料来源:裕兴科技2008至2010年年报图4-1裕兴科技2008至2010年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投资收益对照图 单位:万元从业绩增速来看,符合深交所上市公司的要求。 不过,外表看上去业绩完好,支撑其成长的却不是主营业务,而是来自于投资收益。如果对比起实现的净利润,裕兴科技这三年间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是51%、36%和36%,也就是说,公司很大一部分业绩都是做投资得来的。而且有资料显示,这些投资都与裕兴科技的一家参股公司有关。裕兴科技投资收益占比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因为这家
38、参股公司的净利润水平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时也表明,裕兴科技的上市包装还有可能涉及关联交易。2.裕兴科技或为IPO进行盈余管理除了前文提到,裕兴科技为再次IPO进行上市包装可能涉及关联交易外,本文根据其对外披露的信息还作出了一下分析。(1)少计借款费用根据资产负债表数据披露,裕兴科技2011年上半年的平均借款余额为18188.8万元,而2010年的平均借款余额为13244.4万元,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水平。同时,央行在2011年2月和4月分别进行了一次加息,这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贷款利率应当高于2010年同期水平。一边是借款金额增加,另一边是贷款利率提高,则上述两个因素综合导致裕兴科技2011年上半
39、年发生利息支出金额,理论上应该显著高于2010年同期。但是问题在于,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利息支出2011年上半年发生额仅为171.15万元,仅为2010年全年水平588.64万元的29.08%,与理论情况存在着明显的矛盾。(2)利用无形资产研发表4.2:2009-2011年上半年裕兴科技研发人员工资一览年份应付职工薪酬(万元)/人数期数人均月薪(元/月)2009169.8/28125053.452010304.73/30128464.722011上半年87.4/3164698.92资料来源:根据裕兴科技招股说明书相关说明计算得出。根据裕兴科技招股说明书披露,2011年上半年裕兴科技共有从事技术研发
40、工作人员31人,同期计入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金额为87.4万元,由此不难计算出研发人员人均月薪为4698.92元。另外,根据招股说明书“技术研究开发情况”部分披露信息,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也有所增加。但是,由表4-2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一般企业劳动力成本普遍提高的市场环境下,2011年上半年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升反降,甚至低于2009年的工资水平。那么,裕兴科技是否存在通过操纵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与否来实现调整当期利润的行为,为其再次IPO进行业绩包装?我们不得而知了。(三)盈余管理的影响为再次冲击IPO,裕兴科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十分明显。这样的盈余管理虽然
41、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企业的目标,成功上市,但从长远看来,对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1.对企业自身盈余管理本身做的只是账面的数字游戏,并不是企业的真正收益。甚至如前文所分析的,裕兴科技投资收益占比下降,是由于一家可能涉及关联交易的参股公司净利润水平出现了大幅下滑。个别财务指标水平并不能说明一个企业整体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样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投资者识破,反而会造成投资者对企业不好的印象。2.对投资者的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往往只为达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但其结果会对其投资者产生误导,导致投资者高估企业预期收益,最终可能造成投资者的损失。五、 结论和启示本章总结文章结论,给非
42、企业(个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上市公司盈余情况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使其获得更准确的决策依据,并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一)本文结论本文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总结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并结合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操作进行具体分析。尽管在盈余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各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其直接诱因是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企业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除了利用会计准则的疏漏或空白,很多时候也瞄准了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界限模糊、具有一定主观操作空间的“灰色地带”。不可否认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
43、方面关上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小门”。但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扇“小窗”。(二)启示与建议1.投资者如何识别(1)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及其理由,都是必须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的内容。企业可以利用调整合并报表范围、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等手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而这种低成本的盈余管理手法也受到有盈余管理需求的企业管理当局的青睐。(2)关注资产重组 当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利益关联方意识到扶持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以优质资产置换出不
44、良资产,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这种资产重组的发生是否基于企业经营需要;二是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新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进入利润表,这样使得上市公司瞬间“扭亏为盈”。(3) 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但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额品路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反映公司长久获利能力的是经常性收益。在短期内,增加经常性收益一般比较难,相对而言,增加非经常性损益就要容易得多了。非经常性损益是信息披露指标而非财务会计指标。目前我国在规范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规范还不健全。管理当局可以控制非
45、经常项目发生的时点,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报告期会计利润。投资者在评价公司业绩时必须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4) 关注关联方交易虽然新会计准则扩展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大大遏制了通过不公平的交易改变财务报告结果的行为。但投资者仍应关注企业是否采用了更隐蔽的方式,如通过第三方进行关联交易。投资者可以关注其参股公司和主要客户名单。上市公司通常利用商品购销、劳务提供等形式的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5)关注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让投资者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参考价值。特别地,如果上市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投资者更应该对当期审计报告与历史报告进行比较。2.有关部门如何监管(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特点,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减少准则中界限模糊、具有一定主观操作空间的“灰色地带”。同时健全对会计准则的解释机制,避免出现企业对准则理解与准则制定机构理解不同的情况。 (2) 完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盈余管理会导致财务信息可靠性程度的下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判断。但是,适度盈余管理又是合理合法的。为弥补盈余管理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3) 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的关键,在于保持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850297.html